口吃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26日 5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一种起病于儿童期,表现为言语流畅性或节律异常的口语障碍
表现为说话时频繁地重复或延长音节或单词,频繁出现踌躇或停顿以致讲话节律紊乱等
与遗传因素、感知觉功能缺陷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以语言及言语训练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少数需辅以药物治疗

定义
口吃是神经发育障碍中发育性言语或语言障碍中的一种,通常起病于儿童期,导致患者的口语表达受损。
口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流利程度长期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言语停顿模式存在持续性的紊乱,造成说话焦虑或妨碍有效交流、社交参与,影响学业及职业表现等。

发病情况
调查显示,口吃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在儿童发育早期患病率约为5%。
80%~90%的个体起病于6岁之前,起病年龄范围在2~7岁。
男性口吃患者较多,男女比例约为3∶1;即便是年幼的儿童,男童的患病率也高于女童,男女比例约为(1~2)∶1。
女童更容易在成年前自愈,使得成年期男女患病比例达5∶1。

症状
主要症状
口吃的基本特征是与个体的生理年龄不匹配的言语流利程度和时间模式的紊乱,具体表现为:
语音或音节的频繁重复或延长,通常在说出第一个字后即停顿,或重复第一个字,或拖长第一字的发音。
重复单音节的字,如“我——我——我——我看见他”。
出现字词的断裂,如在一个字词内发生停顿。
在口语表达中出现有内容或无内容的停顿。
存在特定的发音困难,主要是在发辅音时,且只有部分辅音容易出现发音困难,如发“b、d、g”音比发“p、t、k”音更容易引起口吃。
在口语表达时采用迂回的说法,如以其他字词替代困难字词。
在焦虑、紧张,或面对突发事件时,口吃症状加重,情绪放松时则减轻。缓慢阅读、唱歌、吟诗、低语和独自讲话时,口吃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伴随症状
生理症状
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在言语表达时伴有过度的躯体紧张,包括脸红心跳,唇、下颚、颈部肌肉痉挛,舌肌震颤等生理症状。
儿童患者可能出现伴随口吃发生躯体运动症状,如跺脚、拍腿、眨眼、抽动、转头、握拳、清喉咙、咬手指,以及其他肢体异常运动等。
情绪行为症状
患者可能因为口吃症状出现对特定情境(如社交情境、演讲场合、学校等)的预期性焦虑、恐惧。
由于口吃症状对社交的负面影响,部分患者可能由于自我封闭或被孤立而产生抑郁情绪。
出于上述负性情绪,患者可能出现回避行为,如回避某些说话情境(如打电话、公开演讲、上课回答问题等),以此避免表现出口吃。

并发症
患口吃的个体可能因无法进行流利的表达而产生对语言使用的排斥,从而发展出选择性缄默症、社交焦虑障碍等。
重症患者可能因无法顺利进行社交交流、过度担心外显的躯体行为表现招致负面评价,从而发展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及其他情绪障碍。

病因
遗传因素
儿童期起病的口吃有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患者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及亲兄弟姐妹)中发生口吃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3倍。
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的口吃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某种遗传性状(如言语脑功能区的结构异常等)与口吃的发生有关。

病理或生理因素
大脑器质性因素
围生期大脑受损,产前、产时或产后的理化损伤(由物理、化学因素所致损伤)是导致口吃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脑半球、基底节或前额叶受损,以及退行性疾病导致的脑部器质性病变也与口吃的发生有关。
发音功能受损
口吃的发生可能与发音器官异常有关,如呼吸肌、咽喉部器官的功能异常。
有研究认为,口吃是言语运动控制异常引起的。患者不能按正常讲话所要求的速度适当调节有关肌肉的收缩,肌电图发现喉内肌和外展肌收缩的相互关系失常。
听力障碍
患者因听力受损而无法正确察觉声音信号,可能发生程度不等的口吃。
口吃的严重程度受听力损害的程度、发生的年龄、矫治听力的年龄、矫治的合适性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
环境压力
在儿童语言能力发育的过程中,父母或老师给予过多的批评和压力,可能导致儿童出现交流障碍,表现为言语表达迟疑或停顿,继而出现口吃或口吃加重。
关于口吃的要求和能力模型认为,当环境对儿童讲话流利的要求超出了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或者情感能力时,口吃就产生了。
应激因素
在儿童期遭遇明显的情绪创伤,或暴露于其他心理社会不良因素,可能影响语言发育,从而导致出现口吃症状。
此类应激因素可能包括父母争吵、家庭不和;环境突变,如搬家、转学等。
模仿行为
学习理论认为,当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有密切接触者患有口吃,儿童因好奇而反复模仿时,最终可能形成习惯而发展出口吃。

高危因素
父母或其他近亲有口吃、交流障碍病史。
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史、严重营养不良、新生儿疾病、代谢性疾病病史。
童年期成长环境或语言学习环境不良,或家长教育方式不合理。
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或其他应激事件。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明显的口吃症状,过于频繁地重复词句,发音无故停顿、拖长,说话时表现出面部扭曲、伸舌瞪眼、下颚抽搐等,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儿童患者也可以去儿童保健科、儿童行为发育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口吃与遗传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详述病史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儿童患者需要家人监护,建议就医时携带患儿的相关病史资料,看护好患儿,避免其出现冒险行为、攻击行为及自伤行为。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异常表现?
听力正常吗,对父母的声音有反应吗?
几岁能发音,几岁学会说话?
能和别人正常交流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亲属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孩子是早产儿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主要由父母和抚养者提供信息,用于了解目前患者的语言情况、说话清晰度、发声状况、表达的流利性等。
患者的出生史、发育史、疾病史和家庭史等。
躯体检查
一般性体格检查,会特别注意口腔器官异常,如牙齿畸形、腭裂、舌系带问题等。
口腔运动功能的检查包括下颌的位置是否居中、嘴唇的运动、舌的位置和运动、口的轮替运动、发声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
借助CT、磁共振成像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进行脑部疾病检查,有助于诊断由脑部疾病导致的口吃。
行为观察
常在与患者的游戏中获得观察结果,观察内容包括游戏的技巧、眼手协调、大运动、注意力、自发语言和沟通技能等,据此了解儿童认知水平及言语语言能力。
听力测试
儿童构音异常、说话不清晰、迟迟不开口说话均应参加常规听力测试,可用声阻抗测听法、耳声发射、脑干诱发电位排除听力障碍对儿童语言和言语功能的影响。
言语评估
儿童构音是有一定发育进程的,可根据发育进程对相应处于相应年龄阶段的儿童做言语评估。
评定量表
涉及语言功能的标准化测试包括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丹佛发育筛查测试、汉语沟通发展量表(CCDI)等。

医学诊断标准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5版)》(DSM-5),口吃的诊断标准如下:
A. 言语的正常流利程度和停顿模式的紊乱,对于个体的年龄和语言能力而言是不适当的,且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频繁和显著地出现下列1项(或更多)症状:
语音和音节的重复。
元音和辅音的语音延长。
字词的断裂。
有声或无声的阻断。
迂回的说法。
字词生成伴有过度的躯体紧张。
重复单音节的字。
B. 这种障碍造成说话焦虑或有效交流、社交参与、学业成绩或职业表现的局限,这些后果可单独出现或任意组合出现。
C. 症状发生于发育早期。
D. 这种障碍并非由于言语-运动或感觉缺陷,与神经系统损伤有关的言语障碍(例如中风、肿瘤、外伤)或其他躯体疾病所致,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鉴别诊断
感觉受损
听力或其他感觉受损会导致语言障碍,是口吃的可能病因之一,全面的查体、听力测试等有助于排除此种情况。
选择性缄默症、社交焦虑障碍
口吃患者也可能因言语表达方面的困难而抗拒说话,表现出社交回避,或对社交场合的预期性焦虑、恐惧。
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如在家中或与亲密朋友在一起时)语言功能表现正常,而口吃患者的口吃症状是普遍的,不仅出现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中,可据此鉴别二者。
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声抽动和重复发声症状可能与口吃相混淆。
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部位、多形式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发声抽动通常晚于运动抽动出现,且病情会随时间恶化,对儿童的全面发育有广泛影响,可据此鉴别二者。
正常的言语不流利
学龄前期的儿童常出现非病理性的言语不流利现象,如对词语、短语的重复,不完整地使用短语,出现插入语、题外话等,这些现象通常会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
如上述言语表达方面的困难在频率和复杂性上随儿童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加,则需要考虑患口吃的可能。

心理量表
口吃的评估多依靠临床表现,心理行为量表主要用于辅助评估儿童的语言及言语发育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量表(PLS)
用于评估1.5~7岁儿童的语言发展,由听觉理解和口语表达两个分测验组成。
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
该测试采用图片和词汇相联系的方式,因而能够反应儿童的语言感受能力,故多用于儿童语言迟缓或障碍的评估。
汉语沟通发展量表(CCDI)
可应用于从婴幼儿第一个非词汇手势信号到早期词汇的增长,一直到开始语法出现这些阶段。
语音和语言评定量表(SLAS)
包含19项,归纳为5个因子(自信、反应能力、语义、语法和构音),用于评估儿童在社会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单词的学习能力、语法能力及语音的生成和可理解性。

治疗
治疗目的
缓解、消除口吃症状,帮助患者实现语言及言语能力的正常运用或正常发展。
治疗原则
年幼儿童和轻度儿童一般不需要特殊矫正和治疗,但要特别注意家庭配合,减轻家长的焦虑水平,避免不良的教育方式和交流方式影响孩子的病情缓解进程。
年长而程度较重、影响沟通的儿童,要由言语治疗师进行语言及言语训练,并辅以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

语言及言语训练
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是口吃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包含如下步骤。
放慢语速
让患者养成一种习惯,把说话的节奏、速度放慢。
先指导患者以很慢的速度说话,掌握好发音技术,循序渐进,最后过渡到接近正常语速。
诱导发音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发音,如做一些咬字、吐字、拼音及四声训练,逐步掌握轻柔发音和气流运用技术等。
把握节律
注意在训练时指导患者把握说话、交流等不同语言环境的节律和韵律。
慢读,由简单逐渐增加难度,注意语句的连贯性。
改变不良说话习惯
口吃患者长期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即讲话时急、慢、猛、重,改变这种说话方式后,可以部分或暂时减少口吃现象。
发音矫正法
发音矫正法被证明对口吃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具体治疗原则为:
平静:情绪稳定,肌肉松弛。
慢一些:不要很快,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拖长些:第一音少许拖长些。
独立:说完第一音,再发第二音。
低和轻:第一音(子音)比第二音要低一些。

心理治疗
系统脱敏疗法
对于伴有特定场合焦虑、恐惧的口吃,可根据不同场合发生的口吃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对场合进行刺激等级排序,然后由低到高针对相应场合进行语言训练。
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紧张情绪,可用渐进松弛法进行放松,以减轻焦虑程度和交流障碍具体症状的表现,最后达到在任何场合下都不会表现出焦虑和口吃症状的目的。
行为治疗
对于已经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口吃患者,可以利用语言鼓励、行为强化、角色扮演、游戏等方法进行治疗。
支持性心理干预
了解患者生活经历及家庭环境问题,向患者家属说明口吃的性质和特点,解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及焦虑不安的情绪,帮助患者改变态度,建立自信心,重建人际关系,减少回避行为及焦虑。
儿童患者的父母和抚养者在儿童语言发育和语言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需要积极地参与,在生活中应用语言、语音训练的方法和策略,向着治疗的既定目标努力。
森田疗法
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口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通过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口吃症状。

药物治疗
针对情绪症状
对于伴有明显焦虑症状的患者,适当使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减轻患者的主观痛苦,帮助缓解焦虑情绪、放松肌肉,从而对辅助言语和语言训练有所帮助。
针对口吃症状
有研究表明,抗多巴胺类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可用于抑制口吃症状,减少口吃的程度,但须密切关注不良反应,严格控制服用剂量。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
针对口吃患者,可尝试采用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全身肌肉及生物指标的测定,帮助患者让全身放松,从而逐渐消除紧张情绪和口吃症状。
沉默疗法
沉默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少说或不说,减少口吃犯错概率,这样会淡化口吃的条件反射。但尚未有充分证据证实此种疗法的有效性。

预后
治愈情况
发病于儿童早期的口吃多数预后良好,约80%的患者症状可随年龄增长逐步缓解乃至痊愈。
由心理诱因引发的口吃,在解除相应心理应激因素后,症状通常可得到大幅缓解,预后较好,对儿童日后的学业表现和职业表现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发病较晚、症状严重、共病躯体疾病时可能预后不佳,症状可能迁延至成年期,持续数年。

危害性
患者的人际交往、社交参与,以及在学习、工作上的表现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患者可能因无法完成正常交流、融入人际环境而产生社交恐惧或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严重者可能引发心境障碍。

日常
个人护理
儿童患者需要积极配合语言治疗师或康复教练接受语言、语音等方面的训练。
避免给自己过大压力,同时注意对发音器官的保护,避免错误的发音方式使病情加重。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循序渐进地缓解紧张情绪。

家庭护理
儿童患者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尽可能带儿童患者参加正规、专业治疗机构的语言康复训练项目,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在生活中适当应用语言、语音训练的方法和策略,向着治疗的既定目标与患者共同努力。
在家庭中培育轻松、良好的交流氛围,不催促、不打断儿童讲话,避免过分的纠正、惩罚行为,避免模仿取乐行为等。
如患者因表达困难、无法被他人理解而焦虑、不安,家属需给予充分的耐心,同时注意通过观察手势、眼神、行为辅助与患者的交流,舒缓患者情绪。
以鼓励的态度让儿童主动进行言语表达,帮助儿童恢复与他人交流的信心。

预防
了解家族中口吃及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病史,配合医生进行遗传病筛查、围生期保健和产前诊断等。
母亲在围生期注意避免接触有害、有毒物质及环境,保证自身和孩子营养充足。
应尽量保证儿童在出生后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并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和发育监测,一旦发生异常,立即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 5版. 张道龙,刘春宇,童慧琦,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沈晓明,桂永浩. 临床儿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桂永浩,薛辛东. 儿科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