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2023年2月13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所属科室: 神经内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脊髓位于椎管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分之一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体,外包3层被膜

脊髓具有传导上、下行神经冲动和进行反射活动的功能

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与脊柱的弯曲一致。其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一般平第1腰椎体下缘,在新生儿平第3腰椎,脊髓下端与终丝相连。

外表形态结构

脊髓外包3层被膜,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脊髓有两个梭形膨大部,上方的称颈膨大,下方的称腰骶膨大。脊髓表面有6条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较明显的沟称前正中裂,后面正中较浅的沟为后正中沟,这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脊髓的前外侧面有1对前外侧沟,后外侧面有1对后外侧沟。此外,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标志。

内部结构

由围绕中央管的灰质和位于外围的白质组成。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围绕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围是白质。中央管为细长的管道,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向上通第四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一梭形的终室。

灰质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灰质内的神经细胞聚集成群或分布呈层。将脊髓灰质共分为10层,灰质从后向前分为9层,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Ⅸ表示,中央管周围灰质为第Ⅹ层。

Ⅰ层

又称边缘层,薄而边界不清,呈弧形,与白质相邻,内有粗细不等的纤维束穿过,呈松散的海绵状.故称海绵带。内含大、中、小型神经元,此层在腰骶膨大处最清楚,胸髓处不明显。层内有后角边缘核。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

Ⅱ层

占据灰质后角头之大部,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组成,此层几乎不含有髓纤维。此层接受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的侧支及从脑干下行的纤维,发出纤维主要参与组成背外侧束,在白质中上、下行若干节段,与相邻节段的Ⅰ-Ⅳ层神经元构成突触。

Ⅲ层

与Ⅱ层平行,所含神经元胞体略大,形态多样,细胞密度比Ⅱ层略小。该层还含有许多有髓纤维。

Ⅳ层

较厚,细胞排列较疏松,其大小形态各异,有小圆形细胞、中等的三角形细胞和大型星形细胞。

V层

是一厚层,占据后角颈部,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可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内侧部占2/3,与后索有明显的分界。外侧部占1/3,细胞较大,染色明显,位于上下前后纵横交错的纤维束之间,形成所谓的网状结构,接受来自于皮肤、肌肉和内脏传入的细纤维。

Ⅵ层

位于后角基底部.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最明显,分内、外侧两部。内侧1/3含密集深染的中、小型细胞;外侧2/3细胞疏松,由较大的三角形和星形细胞组成。

Ⅶ层

主要位于中间带,向后内侧可延伸至后角基底部。此层含有一些明显的核团,包括胸核、中间内侧核和中间外侧核。此层的外侧部与中脑和小脑之间有广泛的上、下行的纤维联系。

Ⅷ层

在脊髓胸段,横跨前角基底部,在颈、腰骶膨大处局限于前角内侧部。此层由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细胞组成,为脊髓固有的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层的纤维终末、对侧Ⅷ层来的联合纤维终末以及一些下行纤维束的终末。

Ⅸ层

为排列复杂的核柱,位于前角的腹侧,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Ⅹ层

位于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连合,某些后根的纤维终于此处。

白质

脊髓白质的神经纤维包括传入纤维、传出纤维,上行纤维、下行纤维和脊髓固有纤维,组成不同的纤维束,具体以如下:

上行纤维束

又称感觉传导束,主要是将后跟传入的各种感觉信息向上传递到脑的不同部位,包括薄束、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内脏感觉束等。

下行纤维束

即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纤维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脊髓固有束

脊髓固有束纤维局限于脊髓内,其上行或下行纤维的起始神经元均位于脊髓灰质。

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是高级中枢功能的基础,是上下传导的通道,一些高级中枢的功能通过脊髓得以实现。其主要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具体如下:

脊髓传导功能

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其结构基础是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面部外,全身的浅深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动,都须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导到脑。由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才能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

脊髓反射功能

脊髓反射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正常情况下,反射活动在脑的控制下进行。其反射弧为感受器、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及后根传入纤维、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及固有束、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前根传出纤维、效应器。脊髓反射有不同的类型,分为躯体反射、内脏反射。

躯体反射

分为浅反射和深反射。浅反射是刺激皮肤、黏膜的感受器,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反射,如腹壁反射。深反射是刺激肌、腱的感受器,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反射,这一刺激使肌、腱受到突然的牵拉而引起被牵拉肌的反射性收缩,所以又称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

内脏反射

脊髓的中间带内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如瞳孔开大中枢、血管运动和发汗中枢,以及排尿、排便中枢等。这些中枢执行的内脏反射活动也是通过脊髓反射弧完成的,并受到大脑皮质的控制。

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对脊髓养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生活中可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摄入,比如可多吃小米、玉米糁、燕麦、糙米、大白菜、菠菜、胡萝卜、白萝卜、韭菜、芹菜、苹果、香蕉、猕猴桃、柠檬等,三餐定时定量,对脊髓的养护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适当运动对脊髓健康能起到辅助养护作用,日常生活中可选择有氧运动,如仰卧起坐、跳绳、慢跑等,有助于提高背部肌肉力量,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从而对脊髓有益。同时运动时注意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做好热身,避免发生运动损伤。

脊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建立良好睡眠习惯、加强个人防护、定期检查等,对脊髓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醒后周身感到舒适、轻松、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为宜,可以使机体保持在良好状态,预防脊髓相关疾病的发生。

加强个人防护

脊髓易因脊柱损伤而影响正常功能,生活中应加强对自身的防护,避免发生跌倒、外力撞击等,损伤脊髓。比如参加剧烈运动时配备防护装置,楼梯、卫生间安装扶手等。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体检,建议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常规体检,有助于发现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等疾病。

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当出现脊髓疾病时,其形态、质地等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脊髓和不健康脊髓的区别。

脊髓形态

1、正常脊髓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被膜,成人脊髓全长约45cm,最宽处横径1-1.2cm,重20-25g。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上方的称为颈膨大,位于第4颈髓节段至第1胸髓节段,下方的称为腰骶膨大,位于第2腰髓节段至第3骶髓节段。脊髓在腰骶膨大以下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颈膨大比腰骶膨大明显。

2、异常脊髓

急性脊髓炎

病变可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以胸髓(T3-5)最为常见,其次为颈髓和腰髓。急性横贯性脊髓炎通常局限于1个节段,多灶融合或多个节段散在病灶较少见。脊髓内如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肉眼可见受累节段脊髓肿胀、质地变软,软脊膜充血或有炎性渗出物,切面可见病变脊髓软化、边缘不清、灰质与白质界限不清。镜下可见软脊膜和脊髓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灰质内神经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溶解,并可出现细胞破碎、溶解、消失。白质内髓鞘脱失和轴索变性,病灶中可见胶质细胞增生。脊髓严重损伤时可出现空腔。

脊髓压迫症

多与炎症、肿瘤、外伤等因素有关,早期可通过移位、排挤脑脊液和表面静脉血流得到代偿,外形虽有明显改变,但神经传导径路并未中断,可不出现神经功能受累的表现。后期代偿可出现骨质吸收,使局部椎管扩大,此时通常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检查表现和病因有关联,如外伤可见骨折、错位、脱位和椎间隙狭窄等,良性肿瘤可见椎弓根间距增宽,椎弓根变形或模糊,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凹陷或骨质疏松和破坏,转移性肿瘤常见骨质破坏,呈进行发展。

脊髓蛛网膜炎

病变以胸、腰段多见。蛛网膜呈乳白色、混浊、不规则增厚,或为瘢痕组织,可与脊髓、软脊膜、神经根和血管发生粘连并伴有血管增生。仅累及1-2个节段为局限性,多个节段呈散在分布为弥漫型,如粘连累及增厚的蛛网膜形成囊肿则为囊肿型。

脊髓空洞症

脊髓外形呈梭形膨大或萎缩变细,基本病变是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空洞壁不规则,由环形排列的胶质细胞及纤维组成。空洞内的清亮液体成分与脑脊液相似,若为黄色液体提示蛋白含量增高。空洞由颈髓向胸髓或延髓扩展常见,腰髓空洞较少见,偶有多发空洞互不相通。病变多首先侵犯灰质前连合,对称或不对称的向后角和前角扩展。延髓空洞多呈单侧纵裂状,可累及内侧丘系交叉纤维、舌下神经核及迷走神经核。陈旧性空洞可见周围胶质增生形成1-2mm厚致密囊壁,空洞周围有时可见管壁异常透明变性的血管。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病变主要在脊髓的后索和锥体束,严重时大脑白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可不同程度受累。大脑可见轻度萎缩,常见周围神经病变,可为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脊髓切面显示白质脱髓鞘样改变。镜下可见髓鞘肿胀,空泡形成及轴突变性。起初病变散在分布,以后融合成海绵状坏死灶伴有不同程度胶质细胞增生。

脊髓血管病

脊髓对缺血有较好的耐受性,轻度或间歇性缺血不会造成脊髓明显损害,完全缺血15分钟以上可导致脊髓不可逆损伤。脊髓缺血可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并有血管再通。脊髓内出血可侵犯数个节段,多累及中央灰质。脊髓外出血形成血肿或破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组织水肿、淤血及继发神经变性。

放射性脊髓病

受累节段脊髓肿胀,灰质和白质界限不清,镜下可见血管壁纤维素样改变,管壁增厚,伴有管腔内血栓性栓塞,有淋巴细胞浸润,累及灰质时前角细胞变性且数量减少。

脊髓肿瘤

多数髓内肿瘤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脊髓表现为轻度增粗。大多数髓外肿瘤的T1表现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另外,肿瘤存在的部位蛛网膜下腔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

脊髓受损后,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反射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具体如下:

运动障碍

前角细胞受累出现相应节段支配区域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肌张力减低,颈膨大区空洞致双手肌肉明显萎缩。若脊髓缺血发作可有间歇性跛行、下肢远端发作无力甚至瘫痪表现。

感觉障碍

最早症状常为相应支配区自发性疼痛,继而出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手部、臂部或一部分颈部、胸部的痛温觉丧失,典型呈短上衣样分布,而触觉及深感觉相对正常。若脊髓病变向上累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可造成面部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缺失而触觉保存。

反射异常

受压节段后根、前根或前角受累时出现病变节段腱反射减弱或缺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缺失,锥体束受累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同侧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反射。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侧角是脊髓交感神经中枢,受损出现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等,C8-T1节段病变时,表现为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S2-4侧角为副交感中枢,损害时产生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脊髓受损后可引起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等疾病,而影响脊髓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疾病因素

严重心血管疾病或手术所引起的严重低血压以及脊髓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肿瘤、蛛网膜粘连等均可导致缺血性脊髓病。

感染因素

如脊柱结核、硬膜外脓肿、脑膜炎、流感、伤寒等疾病,可导致脊髓蛛网膜炎的发生。

外伤因素

发生脊髓损伤、脊柱骨折等,可形成血肿或脊髓移位,导致脊髓受到压迫,从而诱发脊髓相关疾病的发生。

医源性因素

在椎管内给药、脊髓麻醉、手术、反复腰穿等医疗操作后,可导致蛛网膜粘连或压迫血管影响血液供应,进而引起脊髓相关疾病。

遗传因素

先天性颅底凹陷、颈椎融合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易发生脊髓空洞症、脊髓压迫症等疾病。约1/3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合并相应脊髓节段皮肤血管瘤、颅内血管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

脊髓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有无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进行自测,有助于初步对脊髓病变定位,具体还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

运动障碍

如果出现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和病理反射,伴有肌束震颤,应警惕进行性脊肌萎缩、脊髓前角灰质炎等疾病。

感觉障碍

如果发现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提示有脊髓空洞症、早期髓内胶质瘤、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的可能。

脊髓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体格检查

主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比如运动功能检查如肌力、肌张力的检查,以及感觉功能检查,患者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动力学变化对确定脊髓压迫症和脊髓受压的程度很有价值。如病变造成脊髓蛛网膜下腔堵塞时,在堵塞水平以下的压力很低甚至测不出,部分堵塞或未堵塞者压力正常甚至增高。

血常规检查

医生可通过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等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发生感染。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中脊髓不显影,但可发现脊柱骨折、脱位、错位、结核、骨质破坏及椎管狭窄,椎弓根变形或间距增宽、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凹陷或骨质破坏等提示转移癌。

CT及MRI

可显示脊髓受压,能发现脊髓的基本病变,如出血、肿块、变形、坏死等,MRI还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边界等。

脊髓造影

也称椎管造影,是将造影剂经腰穿注入蛛网膜下腔后,改变体位在X线下可以观察其流动有无受阻,以及受阻的部位和形态。

脊髓血管造影

是将含碘的水溶性造影剂注入脊髓的动脉系统,显示血管分布的情况,称为脊髓动脉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和脊髓动静脉瘘等。

核素扫描

应用碘化钠经腰池穿刺注入,半小时后作脊髓全长扫描能较准确判断阻塞部位。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