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16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急性乳腺炎指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通常表现为乳房肿块,并伴有发热、疼痛、皮肤发红等
发病主要与感染性致病菌入侵、乳汁淤积有关
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急性乳腺炎是什么?
定义
急性乳腺炎指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分类
根据发病是否在哺乳期分类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常见类型,各种原因造成的乳汁淤积的基础上,引发的乳腺急性炎症反应。
非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部分非哺乳期女性乳房结构畸形,易于细菌生长繁殖,由此可能引发的相关感染导致乳腺急性炎症反应。
发病情况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的疾病,90%为初产妇,往往发生在产后的3~4周。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急性哺乳期乳腺炎可以冷敷吗?
急性哺乳期乳腺炎在未形成“红肿热痛”前需要热敷,如果已经形成“红肿热痛”需要冷敷。
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早期主要表现为乳房硬结,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乳房肿痛、皮肤温度升高、局部皮肤发红等“红肿热痛”的表现。
在没有形成“红肿热痛”时可以采用热敷,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硬结消散,当出现“红肿热痛”时,应该采用冷敷,降低乳房局部温度,消除水肿,可有效减轻哺乳期女性乳房的疼痛。
急性乳腺炎可以喂奶吗?
急性乳腺炎一般不建议停止母乳喂养,如果合并有严重的感染或者脓肿形成时,可以考虑停止哺乳。
急性乳腺炎患者给婴儿喂奶,可以帮助排除淤积的乳汁,保持乳管通畅,减轻乳房胀痛。如果孕妇疼痛不愿喂奶者,也需要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尽,避免淤积,加重感染。
但如果合并严重的感染或者形成脓肿时,可以考虑停止哺乳。
急性乳腺炎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急性乳腺炎中药治疗时,需要辨证论治,不一样的证型采用的常用方剂不一致。
如肝郁气滞证,治疗时宜用疏肝解郁,消肿通乳治法,常用瓜蒌牛蒡汤加减;如胃热壅盛证,宜用清热解毒,托里排脓法,常用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如气血两虚,余毒未清证,宜用益气养血,和营托毒法,常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病因
致病原因
感染性致病菌入侵
乳头过小或内陷者,细菌更容易入侵,引发急性乳腺炎。
婴儿咬伤乳头等外伤、乳头皲裂等情况,可导致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哺乳期、过度劳累和负面情绪易造成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乳汁淤积
乳头过小或内陷者,哺乳期易发生婴儿哺乳困难,无法将乳汁吮吸干净,导致乳汁淤积。
由于外伤或其他原因造成乳管阻塞或乳汁排出不畅,导致乳汁淤积。
产妇乳汁过多,婴儿吃饱后仍有剩余,如未排空乳汁,可导致乳汁淤积。
如缺乏哺乳经验,出现哺乳时未让婴儿吸净、哺乳间隔时间过长等情况易导致乳腺淤积。
婴儿腭裂或舌系带过短,吸吮乳头困难,无法吸净乳汁,易造成乳汁淤积。

发病机制
微生物通过哺乳或乳房结构畸形等因素逆流进入乳腺管,并在乳腺管内生长繁殖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目前对于微生物来源有“污染学说”和“进化学说”两种说法。
污染学说
污染学说认为,感染性致病菌的来源为婴儿口腔中微生物及乳头皮肤微生物,它们随吸吮的过程逆流进入乳管,并逆行至乳腺内部。
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
进化学说
进化学说认为,女性胃肠道或阴道中的正常细菌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迁移至乳腺,并与乳腺形成一种共存的平衡关系,当女性心情低落、过度疲劳或处于哺乳期时都可能导致免疫力降低,更易发生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症状
局部症状
初期表现为患侧乳房体积增大,有局限性肿块,压痛。
后期可出现皮肤水肿发红,皮肤温度增高,局部肿块僵硬,可出现搏动性疼痛。
后期会有脓肿形成,硬块逐渐变软,产生破溃,脓液可从破溃处和乳头排出。
患侧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
感染部位在乳晕旁时会导致乳头凹陷。

全身症状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起病时常有全身中毒症状,非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全身症状较轻。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寒战等,体温可达40℃。

并发症
脓毒症
急性乳腺炎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在高热寒战的基础上,患者可出现头痛、呼吸困难、昏迷等全身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如果乳房出现红、肿、热、痛,表面破溃有脓液排出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用力按压或按摩红肿部位,以免加重局部症状。
就医时建议穿着易穿脱的衣物,以便医生进行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出现乳房肿块有多久了?大小有变化吗?
乳房是否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或发烫等症状?
乳房是否出现破溃或乳头溢出脓液?
是否有乳头凹陷的情况?
是否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最高发热到多少摄氏度?
病史清单
是否处于哺乳期?
是否有乳头皲裂或乳汁淤积史?
是否患过乳房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乳腺超声检查
超声下穿刺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物(口服):苯唑西林钠、头孢拉定、红霉素、阿奇霉素
解热镇痛药物(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多为哺乳期妇女,以初产妇多见。
发病前可有乳头皲裂或乳汁淤积史。
临床表现
乳房有典型的红肿、发热、疼痛表现。
乳房表面有破溃,表面破溃处或乳头处有脓液流出。
体格检查可发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和触痛。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85%以上,可确定存在细菌感染。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可见乳汁淤积表现,如有乳房囊肿可确定位置及大小,进一步确定乳房肿块的性质,排除浆细胞乳腺炎、乳房结节等其他疾病。
乳腺X线检查
通常不用于哺乳期乳腺检查,只有在不能排除乳腺恶性肿瘤时才考虑使用。

超声下穿刺检查
超声下穿刺检查是一种在超声引导下对可疑病变进行穿刺取样的有创检查手法。
当怀疑有深部脓肿时,需要进行超声下穿刺检查证实,穿刺获得脓液可确诊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穿刺获得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检出病原菌后可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穿刺同时可获得病变部位细胞,怀疑其他病变时可根据取得细胞的病理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炎性乳腺癌
相似点:都可发生在产后,乳房有明显的“红、肿、热、痛”表现,腋下淋巴结肿大,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
不同点:炎性乳腺癌皮肤病变广范,乳房皮肤表面颜色暗红,急性乳腺炎通常为鲜红色;炎性乳腺癌乳房皮肤有时出现很多小凹陷,外表像橘皮一样,称为橘皮样改变,B超和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晚期乳腺癌
相似点:皮肤表面都有红肿表现。
不同点:急性乳腺炎病程短,多发生在产后,可有高热症状。晚期乳腺癌病程长,通常高热不明显,乳房表面可有橘皮样改变,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浆细胞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
相似点:乳房都有肿块、疼痛、发热的典型症状。
不同点:浆细胞乳腺炎通常多见于40岁左右的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B超检查和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保证充分休息,尽量不中断母乳喂养,有效排出乳汁,合理使用抗生素、止痛药物,必要时适当补液,形成脓肿后可使用手术治疗。
特别提醒:药物治疗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缓解疼痛
使用宽松胸罩托起双乳,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疼痛时可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消散。
排空乳汁
推荐使用电动吸乳器进行吸乳治疗,避免乳汁淤积。
注意事项:吸乳器吸力适中,吸乳时间不宜过长;乳房乳头周围水肿严重者禁用吸乳器。
支持治疗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局部治疗
超声药物透入治疗
可使用超声脉冲电导于患处进行治疗,适用于局部皮肤无破损的患者。
注意事项:电导贴片过敏者禁用。
湿敷
适用于局部皮肤红肿的患者,可以选择25%的硫酸镁或3%的高渗盐水湿敷。
注意事项:禁用于皮肤破损处。
抗生素治疗
适用人群
发病时症状较重,局部有明显红肿、压痛,体温高于38.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者。
经局部治疗、乳房按摩及使用吸乳器后48小时内没有改善或病情进展者。
乳汁培养明确存在致病菌者。
药物选择
耐酶青霉素类(如苯唑西林钠)、头孢菌素一代(如头孢拉定)或头孢菌素二代(如头孢美唑)等。
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时,可使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或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如克林霉素)。
如有细菌培养结果,可根据结果选用对安全的抗生素。
注意事项:克林霉素应用于分娩1个月内的产妇时,可能引起婴儿假膜性肠炎。
特殊感染处理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又称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抵抗所有的青霉素,MRSA已经成为哺乳期乳腺炎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感染后能否继续哺乳仍存在一定争议,大多数专家认为早产儿不宜继续母乳喂养。
MRSA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可对血液、乳汁、穿刺液或脓液的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止痛降温治疗
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镇痛。
注意事项: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使用后可继续母乳喂养。

手术治疗
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冲洗术
目前乳腺脓肿的首选治疗治疗方案,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对脓肿所在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再进行穿刺将脓液引流出来,并对脓腔进行清洗。
优点:操作创伤小,恢复快。
缺点:脓腔大于3厘米、脓液量较大、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有失败风险。

小切口置管引流冲洗术
发病时间较长,脓腔大于3厘米的患者可在乳房皮肤上行小切口,然后置入引流管进行脓液引流及清洗工作。
优点:对脓腔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有效,切口较小,恢复快。
缺点:小切口不利于脓液的充分引流。
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
脓腔大于5厘米、伴有分隔的多房脓肿患者适用,通过手术在乳房皮肤表面做放射形或弧形切口切开囊肿,达到充分引流的效果。
优点:引流充分,可有效防止感染扩大,减少对组织的进一步破坏。
缺点:对患者乳腺组织破坏严重,术后恢复周期长,影响哺乳;切口大容易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术后注意事项
脓肿切开引流后为防止伤口内有乳汁排出,影响愈合,需要做回乳治疗,常用回乳药物有己烯雌酚等雌激素类药物。
目前卡麦角林、溴隐亭在内的多种麦角类药物已被禁用于哺乳期乳腺炎回乳。
脓肿切开后需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形状、量及气味的变化。
术后应遵医嘱进行局部用药和口服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乳管切除治疗
非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由于先天性乳头内陷导致的急性乳腺炎,除切开引流外,还应当切除相应乳管,避免反复发作。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乳腺炎经过治疗通常预后良好。
少数严重急性乳腺炎并发脓毒症可能导致死亡。

危害性
急性乳腺炎存在乳房红肿、发热、疼痛的情况,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影响哺乳,对婴儿的喂养造成一定影响。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患者需摄入充足的食物、液体和维生素C。
日常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调整心情,避免压力过大或情绪低落引发病情加重。
注意保持乳房卫生。
乳房按摩
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治疗及愈后过程中需尽量避免乳汁淤积情况的发生。
乳房按摩适用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乳汁淤积及导管阻塞问题,但在乳房严重水肿时应避免局部直接按摩。
按摩主要在乳腺导管走行的其他无肿胀区域进行适当力度的按摩,保持乳腺导管畅通。
注意事项:乳房按摩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按摩前注意洗手、保暖,按摩的力度要适中,切忌暴力按摩。
按摩后热敷和冷敷交替作用于乳房可以促进乳汁排出和减轻疼痛。

预防
避免乳汁淤积
分娩前三个月用温水擦洗乳头和乳晕,每日用手牵拉乳头数次,增强乳头、乳晕皮肤的抵抗力。
先天性乳头内陷的孕妇,需在分娩前三个月前使用乳头矫正器进行矫正。
采用正确的哺乳方式。
正确使用吸乳器或按摩等方法帮助乳汁排空。
切忌暴力排乳。
防止感染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症,保证婴儿口腔健康。
防治乳头皲裂
每次排乳后用天然羊脂膏外涂乳头。
如有疼痛可用水凝胶护垫贴覆盖乳头,缓解疼痛。
亲密接触型乳头护照贴覆盖乳头后进行哺乳,可避免乳头反复受损。
带乳头保护罩可以减少异物摩擦影响创面愈合。

参考文献

[1]
王颀,宁平,马祥君. 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20,14(1):10-14.

[2]
周飞,刘璐,余之刚.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7):755-758.

[3]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张惜阴. 实用妇产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
马庆久,高德明. 普通外科症状鉴别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6]
Causes of mastitis. [2022-11-04] (http://www.nhs.uk/Conditions/Mastitis/Pages/Causes.aspx)

[7]
Barbosa-Cesnik C, Schwartz K, et al. Lactation mastitis. JAMA, 2003, 289(13): 1609–12.

[8]
Cusack L, Brennan M. Lactational mastitis and breast abscess –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 general practice. 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 2011, 40(12): 976–9.

[9]
Irusen H, Rohwer AC, et al. Treatments for breast abscesses in breastfeeding women.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5, 2015(8): CD010490.

[10]
Kvist LJ, Larsson BW, et al. The role of bacteria in lactational mastitis and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he us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 2008, 3(1): 6.

[11]
Michie C, Lockie F, et al. The challenge of mastiti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2003, 88(9): 818–21.

[12]
Segura-Sampedro JJ, Jiménez-Rodríguez R, et al. Breast abscess and sepsis arising from oral infection. Cirugia Espanola, 2016, 94(5): 308–9.

[13]
Spencer JP. Management of mastitis in breastfeeding wome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08, 78(6): 727–31.

[14]
Zhang Ying, Sun Xiaoying, et al. The Therapy of Elimination First” for Early Acute Mas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8: e8059256.

[15]
Trop I, Dugas A, et al. Breast abscesses: evidence-based algorithms for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follow-up. Radiographics (review), 2011, 31 (6): 1683–99.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