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血管陷迫综合征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18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PVES)是腘窝的异常肌肉、纤维索带等压迫腘动脉或腘静脉,而引起的相应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有时也可累及神经,但以腘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本征的特点是患者多为年轻人,于跑步或剧烈运动后发病,并有进行性加重的间歇性跛行。
病因
由于腘动脉可位于腘肌深面,所以从胚胎学基础来看,腘深动脉持续存在可导致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而腓肠肌内侧头过度沿股骨向头侧移行也能引起病变,可发现腘动脉位于腓肠肌内侧头内侧或穿过内侧头。最常见的是腘动脉向内侧环绕内侧头后进入腘窝,然后向外侧,走行于内侧头深面,位于内侧头和股骨内侧髁之间。腘窝的其他肌肉、肌束、纤维束带也可参与这种复杂的改变,有时甚至累及静脉和神经等组织。有文献报道指出,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时,静脉受累者占7.6%。
另外一种功能性腘动脉陷迫综合征,可能与腓肠肌、腘肌、跖肌或半膜肌等肥厚所导致的血管受压有关,常好发于运动员。
症状
1.间歇性跛行
多数患者从间歇性跛行开始,但跛行出现的方式并不完全一致。初期,多在快步行走或跑跳中,小腿有麻木、无力和痉挛性疼痛,被迫停步后症状消失。但在缓步行走时没有症状。这可能与腓肠肌收缩时承受的压力有关。与此相反,少数患者在急行时没有症状,而在慢步行走才有间歇性跛行。这些患者在静止情况下没有缺血表现。一旦动脉阻塞,就会出现缺血性间歇性跛行和其他缺血性表现。
2.肢体缺血
有1/3患者起病比较急,但多数患者的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或更久。在动脉阻塞后,患肢就出现畏寒、皮色苍白和肌肉萎缩等典型的缺血表现。有作者指出,患者处于某种特殊姿势时,会发生患肢麻木或皮肤苍白等现象,而改变姿势后这些症状均可消失。据日本的文献报道,本征的发生与坐位姿势习惯有关,这种坐位姿势可诱使一些隐匿性或潜在的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多数患者的肢体缺血症状不严重。约有10%的患者有急性和严重的缺血表现,但引起肢端溃疡、坏疽和剧烈静止痛者比较少见。
3.双侧畸形
病变累及双下肢者约占30%,但都与血管受累的程度有关。有些双下肢病变患者虽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约67%的双侧病变患者都能通过检查而明确诊断。
检查
1.踝部脉搏容量描记定量检测(PPG)
应力试验时,脉搏容量描记幅度降低即是动脉受陷迫的证据。
2.彩色超声检查
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测方法,特别是动态测定踝部动脉血流波形,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血管造影
动脉造影对确诊本征十分重要。双下肢动脉造影,踝中立位即非应力试验时,有下述2种或2种以上表现者可明确本征诊断:近段腘动脉向内侧移位;中段腘动脉节段性闭塞;腘动脉狭窄后扩张。
此外,螺旋CT和磁共振检查除了可证实和补充动脉造影的结果外,还能发现异常的肌肉和纤维束带与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对指导手术和发现无症状的本征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磁共振断层扫描诊断本征优于双功彩超和CT。
诊断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晚期腘动脉挤压综合征应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鉴别。后者动脉闭塞多从远端开始,有肢体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动脉造影见腘动脉走行正常。如果腘静脉受到挤压,静脉造影可确诊。
2.腘动脉瘤
年轻患者出现本征,应与腘动脉瘤相鉴别。约10%的患者同时有腘静脉受压,腘静脉也可单独受压而发生病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即在活动后患肢肿胀,在少数患者中还可因此而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腘窝部静脉曲张、小隐静脉病变和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等。
3.其他
本征尚需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腘动脉外膜囊性变、腘动脉外包块压迫、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静脉曲张等疾病鉴别。
并发症
术后可能出现移植物血栓形成、出血、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提示移植物血栓形成,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应重新手术治疗。术后出血较少发生,但若存在,应在手术室无菌条件下清除血肿,彻底创面止血。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应作抗凝溶栓治疗。
治疗
无论腘动脉闭塞与否,所有明确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患者都应手术治疗。本征的手术治疗常取决于症状和病变的程度,手术原则是松解血管压迫、血管重建和恢复正常血流。
1.手术治疗
(1)手术方法 分2部分:①纠正解剖异常;②修复损伤的动脉以恢复血供。
(2)手术疗效 手术效果一般均良好。在动脉重建手术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自体静脉移植物旁路转流。
2.抗凝治疗
如果在动脉闭塞后,远端动脉因广泛性血栓形成而没有满意流出道,就无法施行血管转流手术。可用PGE1、精制蝮蛇抗栓酶、活血化瘀中药,以及其他活血抗栓药物治疗,可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