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瘫痪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30日 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一种在入睡或觉醒时出现的特殊状态,为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也可见于正常人群
在入睡或醒来时发生,意识清楚但四肢不能活动,常伴有幻觉
发作诱因常见有睡眠缺乏、睡眠不规律、过度疲劳、精神因素和睡姿等
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可进行对因治疗或药物治疗

定义
睡眠瘫痪症是在入睡或觉醒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状态,一般可自行恢复。也可见于发作性睡病,成为发作性睡病的典型四联症之一。
患者觉得自己意识是清楚的,可以听见周围的声音及看到周围的景象,但是身体却动弹不得,也发不出声音来,有时还会伴有幻觉。

发病情况
普通人群终生患病率为3%~5%,精神病患者为31.9%。
常见于青少年或青年时期,可持续终生,发作频率为1年数次或数天1次不等。
有家族病史的家族性睡瘫症患者中,女性较男性多,且发作更为频繁。

症状
主要症状
常发生于入睡或觉醒过程中,发作时意识完全清醒,可以呼吸,但不能发声或活动肢体,可伴有视幻觉。
常伴随有窘迫感或窒息感,睡眠瘫痪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可被外界刺激打断或自行缓解,缓解后恢复正常,发作后可回忆。

伴随症状
偶尔伴随出现白天思睡、晚上失眠或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的症状。

并发症
由于发作过程对患者来说是恐怖的体验,通常会导致紧张、害怕的情绪,极少数患者可出现慢性焦虑或抑郁。

病因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家族性的睡眠瘫痪症呈X-连锁显性遗传特征,即与遗传因素有关。

生物因素
一般认为,睡眠瘫痪症的发生与REM睡眠期(即快速眼动睡眠期)肌张力缺乏的正常机制在不适当时间被激活有关。
也有理论认为,睡眠瘫痪症的发生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控制REM睡眠时运动抑制的机制发生了微结构改变,或是神经生化与神经免疫功能异常。

易患因素
睡眠瘫痪症通常在心理压力大、过度劳累、作息不规律、失眠、焦虑的情形下更容易发生。其中精神应激因素亦可成为易感因素。
睡眠瘫痪症的单次发作可发生于倒班期间,或快速跨越时区时。
仰卧的睡姿也是睡眠瘫痪症较容易发生的因素之一。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偶尔发生的睡眠瘫痪不必就医,若反复发作导致明显的痛苦,影响正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也可以到睡眠门诊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可能梳理并记录出现的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场景、频率、持续时间等。详述病史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第一次出现症状?
症状发生的频率?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入睡前有幻觉出现吗?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亲属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睡眠检查:多导睡眠监测、脑电图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测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地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等
非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等
抗抑郁药: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阿米替林等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缓释片、阿戈美拉汀、雷美替胺等
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奥氮平、氯氮平等

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病史、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可做出诊断。若怀疑是发作性睡病,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
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监测患者的脑电图、眼动电图、下颌肌电图、呼吸气流、鼾声、胸腹运动、指端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肢体肌电图等指标。发作时颏下、躯干或外周肌肉张力抑制,REM睡眠异常。
磁共振成像:排除可能发生的器质性病变。

医学诊断标准
本病的诊断参考《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3)关于反复发作的孤立性睡瘫症的诊断标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
反复在睡眠开始或从睡眠中醒来时出现的无法活动躯干或肢体。
每次发作持续几秒到几分钟。
每次发作导致明显的痛苦,包括卧床时焦虑或害怕睡觉。
不能用其他睡眠障碍(特别是发作性睡病)、精神障碍、疾病、药物和物质滥用解释。
诊断说明
如果存在睡瘫症家族史,则诊断为家族型睡瘫症;如果无类似家族史,则诊断为散发型睡瘫症;如果睡瘫症是发作性睡病的症状之一,则应当诊断为发作性睡病。
严重程度标准
轻度:发作少于每月1次。
中度:发作多于每月1次,但少于每周1次。
重度:至少每周发作1次。

鉴别诊断
猝倒症
多在情感性刺激诱发下于觉醒状态下发生的一过性全身骨骼肌无力瘫痪,是发作性睡病的一种表现。睡眠瘫痪症发生时间为入睡或醒来时,可以鉴别。
发作性睡病
睡眠瘫痪是发作性睡病的典型四联症之一。发作性睡病除了睡眠瘫痪症状外,还有日间嗜睡、发作性猝倒(即瘫倒)、夜间睡眠紊乱的症状,故可以鉴别。
其他引起麻痹症状的情况
睡眠瘫痪症也应与发生于早晨的局限性麻痹及低钾性麻痹相鉴别。
早晨的局限性麻痹通常因不正常的睡姿导致周围神经受到压迫导致;而低钾性麻痹则由于摄入高糖类食物或乙醇引起,发作过程中血清钾降低,纠正低钾后可缓解,有家族遗传史。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睡眠瘫痪症状,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治疗原则:偶尔发生的睡眠瘫痪不需要治疗,反复发作有明显临床痛苦者,可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营养均衡,作息规律,合理锻炼。
不要过于劳累,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

药物治疗
由于睡眠瘫痪症发作与REM睡眠有关,所以使用对REM睡眠有抑制作用的抗抑郁剂进行治疗。如三环类抗抑郁剂氯米帕明、氯丙咪嗪等,药物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部分患者对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反应良好,如盐酸文拉法辛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多数睡眠瘫痪症可自然缓解。发作通常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之后自行消失或在外界刺激下消失。
一般预后良好,不需特殊治疗。

日常
个人护理
心理护理
放松心情,日常注意情绪的变化,及时调节紧张、焦虑的情绪。
正确认识疾病,学习疾病相关防治知识,减轻心理压力。
对于睡眠瘫痪发作的恐怖性体验,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生活护理
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有助于减少睡眠瘫痪的发生,尽量避免任何形式的倒班工作。
保持平和心态,劳逸结合,适当锻炼。
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度进食或不进饮食,合理调整膳食结构。
忌烟酒,避免摄入浓茶、咖啡等对睡眠有影响的食物。
睡前避免进行运动等激烈活动,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若经常发生睡眠瘫痪,可改变睡姿,尽量不以仰卧位睡觉。

家庭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本病预后良好,家人应多理解安慰患者,帮助缓解因症状引起的紧张、焦虑等情绪。
帮助患者调整饮食,减少兴奋性食物摄入,如咖啡、浓茶等。

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的措施可以预防睡眠瘫痪症,但是良好的睡眠生活习惯可以减少睡眠瘫痪的发生。建议避免倒班工作,避免压力过大、过度疲累、不正常的作息。

参考文献

[1]
陈国洪. 儿科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
赵忠新. 临床睡眠障碍诊疗手册[M]. 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3]
邵锦根.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及临床实践[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4]
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