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恐惧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4月3日 12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对艾滋病有极度恐惧感并伴有回避行为的一种特定恐惧症
表现为对艾滋病,或自己可能患艾滋病感到担忧恐惧,常伴有回避行为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高危行为有关
主要采用心理治疗,伴有比较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定义
艾滋病恐惧症属于特定恐惧症。患者对艾滋病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并伴随着多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症状。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对艾滋病以及自己是否患有艾滋病的强烈的紧张担忧甚至恐惧,并常常伴有回避与他人肢体接触等行为。
患者可能反复接受艾滋病相关检测,即使结果都呈现阴性,也一直坚信自己有艾滋病。

分类
按患者临床表现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对艾滋病感到恐慌。
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包括思维强迫和行为强迫,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反复检查身体上的可疑体征。
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典型表现为害怕和艾滋病患者接触。
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典型表现为即使艾滋病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但是患者仍然坚信自己患上了艾滋病。
抑郁型艾滋病恐惧症:典型临床表现为对周围事物都缺乏兴趣,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

病因
致病原因
目前多认为艾滋病恐惧症与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生物学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和艾滋病恐惧症的发生有关,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艾滋病恐惧症和杏仁核(是大脑产生情绪、识别情绪、控制情绪的结构)介导的恐惧反应有关。
大脑皮层联合区(视联合皮层、躯体觉皮层)、边缘系统(大脑调节、控制情绪反应的系统)可能也参与了艾滋病恐惧症的发生。
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恐惧和明显的外界刺激没有关系,和患者内在的焦虑有关,恐惧的产生是作为本能的冲动。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艾滋病恐惧症是由于恐惧物体(条件刺激)和创伤性经历(非条件刺激)结合而获得的一种条件反射。
媒体对于艾滋病的宣传,以及缺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可能会使部分人对于艾滋病有不合理的恐惧。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均与艾滋病恐惧症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共用针具。
不安全性行为。
不安全拔牙。
多个性伴侣。
吸毒。

症状
以对艾滋病和自己是否患有艾滋病的强烈恐惧、担忧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焦虑、强迫和抑郁等症状。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不同,有的患者只表现为单一症状,有的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症状。
常见症状
焦虑
临床表现为一想到“艾滋病”这三个字或听到相关报道,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的不良情绪。
患者除了心理表现外还有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唉声叹气等。
患者反复求医、四处检查、回避行为、逃避行为表现不明显。
恐惧
患者表现为害怕与艾滋病有关的物品。
患者对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患者会立刻表现出恐惧感。
严重的患者甚至害怕使用公共厕所和医院的针具。
部分患者在接触恐惧事物时,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典型表现为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
患者反复求医和四处检查行为不明显,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较为明显。
回避行为
临床表现为由于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患者过分小心和回避易被感染的场合。
患者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比较明显。典型特点是社会功能(指在社会上能起到的作用,如社交、工作等)受损严重。

其他症状
机体免疫力降低
情绪与机体免疫力有相关性。经常情绪不好的患者免疫力明显下降,可能会出现全身乏力、容易感冒的症状,较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侵袭。
强迫行为
患者会有反复清洗行为。严重的患者甚至足不出户。
患者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完全没必要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是自己无力控制也没有办法摆脱这种行为。
疑病相关症状
患者总认为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因此反复检查。即使结果是阴性,患者也不相信。
对与艾滋病相似的症状如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等非常敏感,总以为自己已经被感染。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当患者出现对艾滋病的不正常焦虑和恐惧等症状,并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时需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梳理自己生病的过程,重点是情绪的变化、主要症状和持续时间。详述病史可帮助医生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病史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艾滋病?
是否有高危性行为?
是否吸过毒?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HIV抗体、CD4+T淋巴细胞等
心理学检查:强迫症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焦虑药物:阿普唑仑、劳拉西泮、丁螺环酮
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艾滋病家族史、不良性行为、吸毒、公用针具等病史。
临床表现
患者对艾滋病表现出不合理的焦虑、强迫行为、恐惧、疑病(怀疑自己患有艾滋病)等症状,因此产生一些回避行为。
实验室检查
常见有特异性抗原检测、血浆或脑脊液检测、HIV-1/HIV-2抗体检测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艾滋病。
影像学检查
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可准确判断脑部病变性质、大小、数目和位置。
可判断是否为实质性脑神经病变。
心理量表评估
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
常用量表有:强迫症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

鉴别诊断
部分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
焦虑症
相似点: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担忧,紧张的焦虑情绪。
不同点:焦虑症不一定与艾滋病有关,二者可以通过病史鉴别。
疑病症
相似点:患者都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即使检查结果为阴性,也不相信。
不同点:二者的怀疑范围不同,可通过病史鉴别。艾滋病恐惧症是怀疑自己患有艾滋病,疑病症可以怀疑自己患有某种其他疾病,如癌症。
颞叶癫痫
相似点:两者都有恐惧症状表现。
不同点:颞叶癫痫的恐惧对象是不具体的,可通过病史、头颅影像学检查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全面了解艾滋病知识,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患者慢慢学会处理恐惧、抑郁、焦虑等反应。
治疗原则:因人而异,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制定个体化方案。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
心理治疗
常见心理治疗方法有:暴露疗法、暗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减压疗法等。这些方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纠正患者错误认知。
暴露疗法
是艾滋病恐惧症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一系列渐进的、自我控制的暴露于恐怖刺激的方式减少患者的情绪反应,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反应。包括放松心情、控制呼吸和纠正错误认知等方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
主要用于有抑郁表现的患者,借助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的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
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用于治疗伴有较严重抑郁和恐惧的患者,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并纠正自身的错误信念,缓解患者的情绪症状。
通过识别患者的不合理信念,改变不良认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思维和信念。

药物治疗
一般不提倡用药治疗,但如伴有较严重的焦虑、抑郁等症状可以适当使用药物治疗。
适应证
出现重症焦虑、抑郁、强迫行为等症状的患者。
常用药物
劳拉西泮:主要用于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乏力、嗜睡等。
丁螺环酮:主要用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表现,常有恶心、呕吐、头痛、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
帕罗西汀:对艾滋病恐惧症具有明显的效果,对5-羟色胺的摄取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不良反应有出血、贫血、白细胞减少、过敏反应等。
药物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

预后
治愈情况
一般情况下,患者通过积极正规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有研究显示,如果患者在1年内未获得明显改善,病情有趋向慢性的可能。病程越长,预后越差。

危害性
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行为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

日常
日常管理
卫生管理
应避免婚外的性行为、不吸毒等,避免一切高危性行为。
睡眠和运动管理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强迫、抑郁、自虐倾向的时候,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
多出去散散心,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

随诊复查
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患者都需要定期复诊。这样有利于及时监测疾病恢复情况。心理治疗的患者需根据医生具体要求进行复诊。

预防
减少不良心理刺激
根据目前研究表明,对于艾滋病恐惧症针对性预防,应减少引发恐惧的一些不利因素,减少不良心理刺激,还需要亲朋好友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鼓励。
避免高危行为
由于有高危行为的患者容易发生该类型的恐惧症,建议避免以下高危行为。
避免婚外性行为。
不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针具。
不擅自使用未经监测的血制品等。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杨艳杰. 医学心理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8-140.

[2]
贾建平. 神经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5-156.

[3]
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8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05-170.

[4]
张琪,宋海东.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个性及心理健康状态调查[J]. 浙江临床医学,2014,16(10):1676-1677.

[5]
阮叶,王红红,熊杨. 艾滋病恐惧症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1):39-41.

[6]
郑小草,曹先伟. 艾滋病恐惧症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治疗[J].皮肤科学通报,2019,36(3):401-408.

[7]
李凌江,陆林. 精神病学(八年制)[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34-337.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