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2023年7月8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药物介绍
五味子是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五味子味甘、酸,药性温。归肾、心、肺经。
五味子的化学成分包括多糖、木脂素、氨基酸、挥发油等。其中,多糖、木脂素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不得少于0.40%。

功效作用
用途
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五味子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抗衰老、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提高记忆力、降血脂、保护肝脏、保护心脏等作用。
五味子可用于治疗久嗽虚喘、心悸失眠、遗尿尿频、梦遗滑精、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泻不止等。
目前,五味子还被用于治疗银屑病、慢性荨麻疹、复发性口腔溃疡、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五味子可以煎汁内服,也可研成细末服用,还可入丸散剂或熬膏服用。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五味子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2~6克;五味子研成细粉服用时,每日常规用量为1~3克。
外用时,可取适量五味子炒焦,研成细粉敷于患处,可用于治疗疮疡溃烂。
五味子还可以泡酒使用。
五味子酒(内服):五味子泡酒,具有镇静、强壮、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神经失眠、心悸、衰弱、烦躁、健忘、头晕等。
八味黄英酒(内服):与黄芪、萆薢、防风等中药配伍泡酒,具有益气活血、益肾助阳、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手足逆冷、阳气虚弱、腰膝疼痛等。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如果您有五味子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五味子。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者或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者,请谨慎服用五味子。
如果您正在使用磺胺类、氨苯蝶啶等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孕妇以及哺乳期女性使用五味子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使用禁忌
避免与磺胺类、氨苯蝶啶等药物同时使用。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五味子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五味子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截至目前,未见有资料显示五味子有毒性作用,也未见有按规定剂量服用五味子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五味子,请咨询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功效对比
五味子是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南五味子是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两者功效相同。
五味子和南五味子都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都可用于治疗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区别在于五味子质量更佳,疗效更好。

用药误区
误区:外有表邪、内有实热者可以随意服用五味子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者不可以随意服用五味子。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体表有邪者使用五味子会敛邪,使病情加重;体内有实热的患者服用五味子后,体内的热邪无法排出,疾病无法痊愈。外有表邪、内有实热者应谨慎服用五味子。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选购
如何选购
五味子主产于华北、东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
五味子及其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征:
五味子:为为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面有皱缩,有油润性;有的表面为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五味子的果肉较柔软,有1~2粒肾形的种子,有光泽,表面为棕黄色,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味微弱,味道酸;种子破碎以后,有香气,味道辛、微苦。品质好的五味子为红色、粒大、肉厚、有光泽、有油润性。
醋五味子:外形类似五味子,表面为乌黑色,油润且有光泽。闻起来有醋香气。品质好的醋五味子表面乌黑色、肉厚、粒大、油润、有醋香气。
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注意防霉。

相关中成药
麻姜颗粒: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喘证、咳嗽等。
健脑灵片:具有滋肾、镇静、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头晕、尿频、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
七味都气丸:具有补肾纳气、涩精止遗的功效,用于治疗肾不纳气引起的气短、喘促、久咳、咽干、胸闷、盗汗、遗精、小便频数等。
参芪五味子片:具有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动则气喘易汗、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少寐多梦、健忘等。
五味子丸:具有滋补阴气、填精益髓的功效,用于治疗肾气不足、头晕耳鸣、记忆衰退、腰膝疼痛、四肢无力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5]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
罗兴洪,赵霞,蔡宝昌.古今药酒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7]
欧阳荣,周新蓓,李顺祥.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原色图谱.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