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骨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2023年2月12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所属科室: 骨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是构成足部的骨性结构,分为跗骨跖骨、趾骨

起到负重、维持姿势与参与下肢运动的作用

足骨受损会导致活动受限,影响正常生活

位置

足骨位于足部,是构成足部的骨性结构,可分为跗骨、跖骨、趾骨三个部分,跗骨位于足后部,跖骨位于足正中部,趾骨位于脚趾部,在体表可摸到舟骨粗隆、第5跖骨粗隆及足骨下端内侧面。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共26块骨。

跗骨

共7块,属短骨,分前、中、三列。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距骨下方与跟骨相关节。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足舟骨前方与三块楔骨相关节,外侧的骰骨与跟骨相接。

跖骨

共5块,由内侧向外侧分别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但较掌骨粗大。每一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与近节趾骨底相接。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在体表可扪及。

趾骨

共14块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拇趾骨粗壮,其余趾骨细小,第5趾的远节趾骨甚小,往往与中节趾骨长合。

足骨主要用于支持体重、维持姿势与参与下肢运动,对体态、运动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支持体重

足骨的功能主要是承载体重负荷。足骨在站立时几乎承担着全身体重,其中跗骨占据全足的一半,与下肢的支持和负重功能相适应,对支持重力及稳定有极重要关系。跗骨下方的跟骨是支持重力基础,在负重时承受巨大的压力,跟骨内侧的载距突起有助于支撑距骨。另外,作为内、外纵弓的肌键附着点也在负重中起重要作用。

维持姿势与参与下肢运动

足骨可作运动中的杠杆,在休息和运动中起支持作用,且足骨形成的关节可参与到运动中。足骨中位于最上部的骨块即距骨,与小腿骨共同形成距小腿关节,距骨的上方与胫骨平台形成关节,内侧和内踝、外侧和外踝分别形成关节,参与足踝关节的环转、屈伸等活动,距骨与其下的跟骨由韧带维持共同形成距下关节,可以完成内翻、外翻、背伸、跖屈、内收、外展和旋转运动,而趾骨关节与地面接触,参与所有足部与地面接触的运动,如行走、跑跳等。足部多关节的协调运作可使躯体灵活移动、跳跃,并维持一定姿势。

足骨可从饮食方面方面进行养护,可通过多进食富含钙质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蛋制品等,并可口服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增强骨密度。并注意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营养均衡,多吃富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以避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造成影响。

可以通过适当进行足部及踝部运动来锻炼足骨肌群及关节灵活性,如可多做伸足、转踝等踝泵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并注意在跑步、登山等运动时穿戴舒适的鞋子,避免从高处突然跳下等危险运动。活动时注意足部、踝部保暖,建议适当做热身运动后再活动。另外还需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耐寒和抗病能力,并避免久坐,饭后避免剧烈运动。

足骨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保护足部、养成良好足部清洁习惯、定期体检等,对足骨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保护足部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足部,避免足骨受到撞击、踩踏、敲打、利器创伤等,也不要长时间进行重复使用足骨及相关关节的机械性活动,活动中适当休息。不要穿过紧的鞋袜和裤子,避免足部血液循环受阻。

养成良好足部清洁习惯

日常生活中需做好足部的清洁,避免足部不洁,出现皮肤疾病,如软组织感染可影响到足部血液循环,不利于足骨健康。建议每日用温水洗脚,可使用具有一定杀菌作用的沐浴液或香皂进行清洁。若足部有伤口需注意伤口部位清洁干燥,短时间内避免碰水,以及及时清理污物,积极消毒伤口及周围。

定期体检

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足部皮肤、血运等是否正常,并观察足骨的正常功能是否健全,足踝与足趾等活动是否出现障碍,足部支撑力是否出现异常,是否有足部疼痛、足内旋或外翻、足弓扁平畸形等异常,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发现问题尽早干预。

足骨是支持体重,维持姿势与参与下肢运动等的重要器官,当出现足骨疾病时,其形态、质地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从足骨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足骨和不健康足骨的区别。

足骨形态

1、正常足骨

足骨前部与中部为足背与足弓,正常形态为近似楔形,其中跟骨为足骨中最大的骨,呈不规则长方形而略有弓形,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的连线与跟骨前结节最高点即后关节突,连线形成的夹角称为跟骨结节关节角,正常时约为25°-40°。跟骨结节与第1跖骨头和第5跖骨头形成足的三点负重,并形成足弓。足骨后部由五组长管状足趾构成,形状类似手指,其中拇趾骨较粗壮,第五趾骨最细短、足骨表面附有肌肉与神经血管等组织。

2、异常足骨

足骨骨折

足部骨折多见跟骨骨折,为常见的跗骨骨折,可见跟骨压缩或劈裂,可因为暴力作用的大小、受力部位及伤前骨质量的不同,发生多种类型的跟骨骨折,CT可见骨折线,或损伤呈两到四部分的骨折块,或严重粉碎性骨折,最大骨块小于3cm。还可由于直接暴力或疲劳出现跖骨骨折,多发生在第2-4跖骨,因暴力作用大小、方向不同,可出现横形、斜形、粉碎性骨折,跖骨基底骨折后,远折端常向下、后移位,可压迫及损伤周围血管、组织,跖骨颈骨折后,跖骨头会下垂,影响足的正常负重。趾骨骨折多由外伤导致,可出现粉碎性骨折、纵行骨折、横形或斜形骨折,常伴随趾甲损伤,开放性骨折多见。

足骨关节炎

可分为化脓性关节炎和非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多由细菌感染导致,可出现关节充血、水肿,有白细胞浸润和浆液性渗出物,渗出物中有大量白细胞,随病情发展,渗出物可出现大量纤维蛋白,软骨基质被破坏,出现断裂、塌陷等,若未及时治疗会出现软骨下骨质被破坏,关节黏连甚至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足骨的非化脓性关节炎主要是骨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见关节软骨退变、变性、磨损、消失,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伴滑膜增生,关节囊、周围韧带退变、纤维化、萎缩,最终关节面完全破坏、畸形。

足骨畸形

可由先天胚胎发育不良或后天外伤等不良因素导致,如足拇外翻,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出现第一跖骨内收、拇趾外翻畸形,是常见的足部畸形。距骨畸形可表现为后下部和前上部出现三角骨和距上骨。楔骨畸形可表现为内侧和中间楔骨间出现楔间骨。跖骨畸形可表现为第1与第2跖骨之间出现间骨。趾骨可出现多趾。另外常见的足部畸形为扁平足,足关节间跖面突出,足弓消失,跟骨外翻,双侧跟腱呈八字形,距骨头内移,呈半脱位,距骨内侧突出,有时合并腓骨长、短肌及第3腓骨肌痉挛。严重的扁平足,距骨极度下垂,纵轴几乎与胫骨纵轴平行,足舟骨位于距骨头上。

足骨肿瘤

足骨处可能出现良性骨肿瘤或恶性骨肿瘤,良性骨肿瘤X线片界限清楚、密度均匀,多为膨胀性病损或外生性生长,病灶骨质破坏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内有点状、环状、片状骨化影,周围可有硬化反应骨,通常无骨膜反应。恶性骨肿瘤的病灶多不规则,呈虫蛀样或筛孔样,密度不均,界限不清。

足骨受损后,可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活动障碍、有骨擦音及全身症状等,具体如下:

疼痛

足骨骨折多会出现疼痛,如足跟骨折可在足跟部出现局限性压痛。另外如扁平足等足部畸形会出现局部疼痛,长时间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足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也是疼痛,初期为轻微钝痛,以后逐步加剧,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感到疼痛,稍微活动后减轻,称之为“静息痛”,但活动过量时,因关节面摩擦也可产生疼痛,疼痛可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足骨出现肿瘤生长也会有局部疼痛,开始时为间歇性、轻度疼痛,以后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痛,并可有压痛,多发生在骨恶性肿瘤中,若良性肿瘤恶变或合并病理骨折,疼痛可突然加重。

肿胀、肿块

骨折多会由于出血及局部炎症导致患处及周围组织肿胀,并多伴随皮下瘀斑形成,如在坠落伤后多出现跟骨骨折,表现出跟部疼痛肿胀,有皮下瘀斑,患骨关节炎时也多会出现关节肿胀变形。足骨有肿瘤生长也会出现局部肿块,良性肿瘤常表现为质硬而无压痛的肿块,生长缓慢,局部肿胀和肿块发展迅速多见于恶性肿瘤。

畸形

足骨骨折多会出现局部结构异常,有畸形出现,足骨畸形疾病也会表现出明显畸形症状,如平足症患者足底扁平,足弓角度变大,骨关节炎患者也可由炎症反应出现关节结构被破坏而出现关节畸形。

活动障碍

足骨骨折、畸形、关节炎等都会导致局部骨结构受损或异常,导致活动障碍,如骨关节炎会在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及发紧,甚至出现关节无力、活动障碍,骨折若长时间不活动会出现肌肉萎缩、软组织挛缩,引起行走无力。足骨畸形会导致站立不稳、穿鞋困难等,影响活动。邻近关节的足骨肿瘤,会由于疼痛和肿胀可使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骨擦音

骨折多会出现骨折断端的摩擦而出现骨擦音,骨关节炎由于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不平,关节活动时也可出现骨擦音。

全身症状

骨关节炎或外伤后感染如出现血行播散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达39℃以上,多伴随乏力,甚至出现谵妄、昏迷。另外晚期恶性足骨肿瘤可出现贫血、消瘦、食欲缺乏、体重下降、低热等全身症状。

影响足骨健康的因素主要有暴力外伤、先天性与遗传、不良活动习惯、感染、疾病等,具体如下:

暴力外伤因素

暴力外伤多会导致足骨出现骨折,如高处坠落多会导致跟骨压缩或劈裂,也会打击足趾导致足趾骨折。重物打击、车轮碾压等多会导致跖骨骨折,走路时踢硬物也多会导致趾骨骨折。

先天性与遗传因素

足骨、韧带或肌肉等发育异常可导致足骨畸形,如足舟骨结节过大、足副舟骨或副骺未融合、跟骨外翻、垂直距骨、先天性足部韧带、肌松弛等都会导致平足症的发生。另外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遗传特点,发病率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家族中明显增高。

不良活动习惯

足骨健康还受不良活动习惯的影响,如长期负重站立、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等会使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导致足骨受损。若长期患病卧床缺乏锻炼,会出现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从而损伤足骨健康。穿鞋不当也可影响足骨健康,如长时间穿过高鞋跟的鞋子进行活动,长期体重前移,会使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过尖或过窄的鞋尖还易导致前足特别是拇趾外翻畸形。过度使用足骨及相关关节也会导致足骨受损,如长跑、行军等过度疲劳会造成长期慢性损伤,使第2或第3跖骨干发生疲劳骨折。

感染因素

足骨受损也与感染有关,如类风湿关节炎发展过程的一些特征与病毒感染相符,甲型链球菌感染为该病诱因。创伤性骨折后不及时清创处理,或后期护理不当,有病原菌感染也会导致足骨进一步受损。

疾病及治疗因素

部分疾病会导致足骨受损,如类风湿若未控制病情,可引起屈肌挛缩而出现足部畸形。由于外伤或肿瘤等因素将第二趾或第二跖骨头切除,使拇趾失去了维持正常位置的重要因素,易导致拇外翻畸形。而某些接受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力受损,而易出现感染疾病,影响到足骨健康,糖尿病人由于肢端感觉异常,易出现足部受损而不能及时发现,病情逐步进展会出现坏疽导致足骨健康受损。足骨骨折在治疗时没有注意纠正旋转畸形及跖侧成角畸形,会遗留足部功能障碍。

营养因素

某些不当的饮食营养因素会增加足骨受损的风险,如日常饮食中钙质摄入过低易引起骨质疏松,影响到足骨的健康,导致轻微外力即可造成足骨骨折。

足骨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局部症状和功能自测进行判断,具体如下:

局部症状

如果出现足部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关节畸形、发热、骨擦音等不适症状,可能和足骨损伤有关,需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并接受治疗。

功能自测

如果发现足部活动受限,如出现足趾关节与足踝部环转、屈伸等动作的活动障碍,或出现下肢无法承重,直立困难或直立时疼痛等,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检查,尽早干预。

足骨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主要是观察足部是否有肿物、创伤或畸形,需观察足部的皮肤颜色、温度、血运、两侧跟骨横径宽度等。若有伤口需观察创面形状、大小、深度、出血情况、污染情况、异物残留等,还需观察是否有神志变化。触诊主要包括判断足部皮肤是否有感觉异常的触诊及足部肿物处的触诊,并判断肿物软硬、是否可推动、是否有压痛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主要为血常规和抽血培养检查,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计数来判断是否出现感染,如骨关节炎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寒战期抽血培养可检出病原菌。

局部穿刺检查

多用于足骨关节炎有局部脓肿时,需在脓肿波动最强处进行穿刺抽吸关节积液及脓液,可对脓液进行涂片制备和病菌培养,可发现导致疾病的病原菌类型,以指导治疗和用药。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足部正、侧位X线片可以得到足骨形态的清晰图像,并可同时观察足骨相关关节、关节韧带的情况,可观察到是否有足骨的骨折,是否有骨碎片,并判断骨折部位等,还可观察是否有异物,并确定异物的大小、位置、累及范围等。

CT、核磁共振

CT检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提供更对的疾病信息,如可了解足骨骨折异位和关节面塌陷的形态。MRI即核磁共振检查所获得的图像对软组织层次的显示较好,可发现X线平片及CT未能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并确定骨挫伤的范围,还可显示损伤的韧带、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等改变,可用于对足骨骨折、足骨关节炎、骨肿瘤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并判断其病变严重程度。

放射性核素显像

多用于骨肿瘤,可显示直径在2cm以上的病灶,诊断阳性率较高,且可早于X线显影,能较早发现骨转移瘤,但易有假阳性。

其他检查

病理活检:足部有不明肿物时需进行病理活检,以判断肿物的性质,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尤其足骨骨肿瘤疾病,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其确诊的唯一可靠检查,按照标本采集方法可分为穿刺活检和切开活检。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