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外动脉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2023年2月13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所属科室: 血管外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颈外动脉是人体重要的动脉血管

颈外动脉能起到给组织供血和参与调节血压的重要作用

颈外动脉受损后可造成颅顶、颅底、硬脑膜、颈前部与颜面部供血不足

位置

颈外动脉为颈总动脉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的高度延伸而成的分支,是位于头颈部的动脉血管,自颈总动脉发出后,初居颈内动脉的前内侧,后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条终支。

颈外动脉为管腔结构,管壁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构成。内膜由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层组成,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屏障,管壁内外两侧的液体、气体和大分子物质可选择性地透过此屏障,它还可作为血管的内衬面,为血液流动提供光滑的表面;中膜主要由血管平滑肌、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三种成分组成;外膜是包裹在血管外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其中除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以外,还含有多种细胞。

颈外动脉在走行过程中发出8条分支,包括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与颈外动脉丛神经相邻。

颈外动脉是承载血液的管腔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供应血液,还可起到参与维持动脉血压的作用。

供应血液

心脏射出的血液会经动脉分配到全身各组织,而颈外动脉主要将血液运送到颈前部、颜面部、硬脑膜和颅顶、颅底等部位,血液中的养分与组织液进行交换,使局部组织及器官得到营养供给。如颈外动脉的分支甲状腺上动脉供应血液给甲状腺和喉,舌动脉向舌部供应血液,面动脉向下颌下腺、面部和腭扁桃体等供应血液,颞浅动脉向腮腺和额、颞、顶部的软组织供应血液,上动脉向外耳道、鼓室、牙及牙龈、鼻腔、腭、嚼肌、硬脑膜等处供应血液,脑膜中动脉,向颅骨和硬脑膜供应血液,枕动脉向枕部供应血液,耳后动脉向耳廓的后方供应血液,咽升动脉向咽和颅底等处供应血液。

参与维持动脉血压

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属于小动脉与微动脉,其管径较细,对血流阻力较大,管壁血管平滑肌含量丰富,在生理状态下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它们的舒缩活动可明显改变血管口径,从而改变对血流阻力及其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对维持动脉血压有重要意义。

维持颈外动脉的健康需进行饮食养护,应从儿童期开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进食过多高胆固醇、高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并避免摄食过量,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防止发胖,以免体内胆固醇增高影响血管健康。

适当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可以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对预防颈外动脉疾病有益。注意活动量应根据体力、活动习惯、身体情况、心脏功能状态等决定,以运动时心跳、呼吸轻微加快,运动后周身舒畅为宜,不可过多运动增加心脏负担,出现不适感觉需及时休息并减轻运动量,活动强度应循序渐进。

颈外动脉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充分休息、调护情志、定期检查等。

充分休息

注意劳逸结合,不要长时间工作或学习,适当进行休息,午间可适当进行午休,晚间保证充分睡眠,睡眠时间根据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合理安排,以醒后周身感到舒适、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为宜。

调护情志

不良的情绪刺激和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血压不良波动,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情绪紧张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心情。

定期检查

注意自己是否有颈外动脉受损症状,中老年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并经常自测血压。

颈外动脉为人体重要的供应脑部与眼部血液的器官,当出现颈外动脉疾病时,其形态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从颈外动脉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颈外动脉和不健康颈外动脉的区别。

颈外动脉形态

1、正常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正常形态为管腔结构,其直径多为5mm左右,有8个主要分支,动脉超声下可见动脉的横断面呈圆形,纵行扫查时呈条带状。

2、异常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硬化是动脉疾病中常见类型,可发生在颈外动脉中,病理表现为管壁内膜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钙化和中膜变性,管腔内附壁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闭塞。二维超声可见颈外动脉内膜和中层增厚,突向腔内,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动脉硬化斑块,斑块的回声与其成分有关,钙化斑块表现强回声,纤维斑块常呈中等回声,附壁血栓呈低回声,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流形态不规则、变细,狭窄后有五彩镶嵌样湍流信号,动脉完全闭塞时则无血流显示。

颈外动脉瘤

动脉瘤可发生在颈外动脉,动脉壁出现局部病变,如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局限性扩张,可见动脉管壁出现屈曲凸起的瘤体,多导致管腔局部异常扩张、管径增大,管壁变薄,常可有血栓存在,可为囊状、梭形、蜿蜒性动脉瘤等,瘤体可因张力过大而出现破裂。

颈外动脉炎

颈外动脉可发生炎症病变,主要包括风湿性动脉炎及感染性动脉炎,风湿性动脉炎的急性期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伴淋巴细胞浸润,病变后期血管壁纤维化而增厚,管腔狭窄,可并发血栓形成,感染性动脉炎可见局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及血管壁的纤维素样坏死,发生炎症反应的血管壁会出现胶原沉积、纤维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颈外动脉栓塞

是指颈外动脉腔被进入血管内的栓子,如血栓、空气脂肪及其他异物等堵塞,造成血流阻塞,引起急性缺血,早期会出现动脉痉挛,以后发生内皮细胞变性,动脉壁退行性变,动脉腔内继发血栓形成。

颈外动脉夹层

是动脉夹层疾病中较少见的类型,为颈外动脉内膜和中膜撕裂,血流经破口灌入,使动脉壁中层分离,形成血肿或双腔,超声可见动脉内有撕裂的内膜片,呈纤维膜样回声,出现真假两腔,撕裂的内膜上有时可见连续性中断,真腔内血流速度相对较快,假腔内血流速度缓慢或血流回声延迟或无血流显示,假腔内可有血栓形成。

颈外动脉破裂

多由外伤导致,颈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及颈外动脉夹层也可因血管壁压力过大而出现破裂,或与静脉之间形成瘘口。

颈外动脉受损后,多表现为疼痛、出血、局部缺血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全身症状,具体如下:

疼痛

颈外动脉瘤多会由于局部肿物出现疼痛,若由血管内压力过大或外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组织受压迫,也会出现疼痛。颈外动脉炎也会因血管壁大量炎性因子浸润,出现搏动性疼痛。颈外动脉栓塞中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可起于阻塞平面处,以后延及远侧,并演变为持续性,轻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均可出现剧烈疼痛。

出血

颈外动脉受外伤、瘤体破裂、夹层破裂等都可出现出血。

局部缺血症状

颈外动脉向颅顶、颅底、硬脑膜、颜面部、颈前部供血,若颈外动脉受损,会导致其分布区域出现局部缺血症状,如皮肤苍白或发绀、感觉麻木、皮温降低、头晕等。

感觉和运动障碍

多见于颈外动脉栓塞,由于周围神经缺血,引起栓塞平面周围器官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全身症状

颈外动脉炎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盗汗、恶心、关节及肌肉疼痛、体重减轻等全身不适。颈外动脉栓塞也可引起血压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严重的代谢障碍甚至休克。

颈外动脉受损多为出现破裂、炎症、管壁粥样硬化、管腔迂曲成动脉瘤等,影响颈外动脉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感染因素

颈外动脉炎属血管炎疾病,其病因多与感染有关,如感染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脓毒症时,细菌可经血液循环侵袭动脉管壁,形成滋养血管或血管壁小脓肿,导致动脉壁溃破形成感染性动脉瘤。

外伤因素

颈外动脉受损还可能是外伤导致,如颅底或面部骨折多可导致颈外动脉破裂。颈外动脉瘤也可由外伤引起,包括锐性损伤如刀刺伤,钝性损伤如挫伤、骨折缘损伤,医源性损伤如因开展介入技术而行动脉穿刺、插管、动脉吻合口等,都可导致颈外动脉瘤发生。

不良生活习惯

暴饮暴食、经常进食油腻高脂食物、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易导致肥胖与血脂过高,是引起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的危险因素,脾气暴躁、经常有情绪波动等也会增加血管内血栓或斑块脱落的风险。

遗传因素

颈外动脉炎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如HLA-DP、DQ基因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的易感性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也多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某些已知基因可能对脂质的摄取、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是导致高脂血症最常见的原因,从而会影响到颈外动脉血管健康。

疾病与治疗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合并高血压或心脏病。动脉炎性疾病大动脉炎、川崎病、白塞综合征等动脉非细菌性炎性疾病常累及青年人动脉系统形成动脉瘤。颈动脉瘤也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也可出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另外一些药物的应用可能会通过诱导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产生而引起血管炎,如丙硫氧嘧啶、肼屈嗪和可卡因等。

吸烟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吸烟是心肌梗死及血管健康的主要独立危险因子。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会损害血管内皮的舒张功能,内皮舒张是动脉健康的标准。吸烟很大可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可能损伤颈外动脉。

性别与年龄

女性在绝经期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低于同年龄组男性,绝经期后,这种差别消失,是由于雌激素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颈外动脉是否健康,日常主要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进行自测,如出现颈部或颜面部、头部疼痛,若疼痛伴有局部肿物,可能是颈外动脉瘤导致;若疼痛伴有全身发热、乏力等,可能是由于颈外动脉出现炎症导致;若疼痛会因颈部、颜面部活动而加重,且出现皮肤发绀、苍白、皮温降低等症状,可能是由于颈外动脉栓塞造成。有异常和不适时需前往医院配合医师进一步检查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和治疗。

颈外动脉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大类。

体格检查

颈外动脉的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听诊。通过视诊观察颈部是否有肿物,是否有颜面部、颈前部、头颅表面破裂伤口,是否有皮肤发绀或苍白、皮温降低等症状。通过触诊检查是否有颈部搏动性肿物、是否有压痛、是否有局部感觉麻木或减退等异常。通过听诊检查是否有颈外动脉震颤和收缩期杂音,对颈外动脉瘤、动脉狭窄等都有一定诊断意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辅助血管疾病的诊断,如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血液检查多可发现血脂增高,颈外动脉炎症疾病患者多会出现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升高、慢性病性贫血,在疾病活动期可出现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等。

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血管炎的金标准。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素样坏死、肉芽肿形成、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都支持血管炎的诊断,然而由于血管炎的病理改变可呈节段性,因此组织活检未见到血管壁炎症亦不能排除血管炎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血管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常作为各种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包括二维超声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多用于观察血管的走向形态结构,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动脉的血流情况和血管病变,是诊断颈外动脉狭窄、闭塞的筛选手段,可显示动脉横切面、血液流速等信息,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对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CT及MRI检查

CT检查是各种血管疾病的另一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常作为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血管CT不仅可以观察到受累血管管壁和管腔情况,还能够观察到病变累及范围;MRI可以反映管壁是否存在活动炎症,且可观察颈部及颅部血管分布情况,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瘤等出现出血或血管炎都有一定诊断价值。

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造影检查是用于检查大血管和周围血管的各种疾病,并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性检查,通常在介入治疗前应用。对颈外动脉进行血管造影可显示管腔狭窄、血管内充盈缺损或动脉瘤样病变,以及病变的所在部位、性质、范围、程度及流入道和流出道的通畅情况,有助于确定介入或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和选择手术方式。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