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狭窄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24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椎管管腔狭窄压迫邻近脊髓、神经根,并出现神经受压等症状的疾病
症状与发病部位有关,主要为疼痛、麻木、肢体无力、跛行、大小便障碍等
病因包括先天因素和退行性病变、医源性损伤、创伤等后天因素
轻者多采取保守治疗,严重者须手术治疗

定义
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原发或继发原因,导致椎管结构异常、椎管内径变窄,压迫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丛,并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的一组慢性进行性脊髓及脊神经根疾病。

流行病学
椎管狭窄症的确切患病率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腰椎管狭窄症患病率为3.9%~11%,且目前还在增长。
好发于中老年人。

分型
按病因进行分类
原发性(先天性)椎管狭窄症:较少见,指椎管本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育不良导致的。
继发性(获得性)椎管狭窄症:较多见,指后天因素造成的。
混合性椎管狭窄症:在原发性椎管狭窄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椎管狭窄症。
按解剖部位进行分类
中央型(主椎管)狭窄。
侧隐窝狭窄。
神经根孔狭窄。
按狭窄部位分类
颈椎管狭窄症:较常见,发生在颈椎。
胸椎管狭窄症:较少见,发生在胸椎。
腰椎管狭窄症:最常见,发生在腰椎。

病因
致病原因
引起椎管狭窄症的病因较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类,其中后天因素较多见。
先天因素
椎体在发育过程中,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导致椎管管腔较正常狭窄,可以是特发性狭窄,也可以由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贮积症、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唐氏综合征等引起,多在胚胎3个月至3岁形成,但多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
后天因素
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小关节增生、椎板增厚等,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医源性损伤:各种脊柱手术、背部手术,都有可能导致椎管狭窄,引起本病。
创伤:外伤导致的椎体骨折、脱位,或者是出血肿胀,均有可能挤压椎体内容物,引起椎管狭窄症。
全身代谢性病变:如佩吉特病、慢性氟中毒、肢端肥大症等,也可导致椎管狭窄。
其他:椎体肿瘤、结核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本病。

危险因素
年龄增长。
体力劳动。
既往脊柱或背部手术史。
有椎管狭窄症家族史。

发病机制
先天因素可导致患者椎管管腔较正常人容积缩小,此时再受到退行性变、创伤等后天因素影响,椎管管腔进一步狭窄,狭窄的管腔对脊髓、神经及血管造成卡压和刺激,继发缺血及水肿等,引起相应症状,即为椎管狭窄症。

症状
椎管狭窄部位不同,症状存在差异。
颈椎管狭窄症
感觉障碍
是典型症状,也是始发症状,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
主要为四肢麻木、感觉过敏或疼痛。
四肢可同时出现麻木、过敏或疼痛,也可一侧肢体先出现症状。
多数患者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尤其是手臂部,以刺痛为多见。
运动障碍
多在感觉障碍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出现。
主要为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
多从下肢无力、沉重、脚落地似踩棉花感开始。
随着病程发展,症状日益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四肢瘫痪。
大小便障碍
一般出现较晚。
病情轻时为大小便无力,以尿频、尿急及便秘多见。
病情重时可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胸椎管狭窄症
病变进展缓慢、病程长,症状变化小,易被忽视。
感觉障碍
开始常为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常从足部开始,慢慢向上到达胸腹部。
约半数患者可伴有腰背酸痛,并可累及臀部和大腿,但多不严重。
运动障碍
初期仅感觉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无力、发僵、发沉、不灵活等,休息片刻又可继续行走。
进展期,出现踩棉花感、下肢活动僵硬、行走困难、躯干及下肢麻木与束带感。
部分患者可出现瘫痪。
大小便障碍及性功能障碍
较常见,但一般发生较晚。
表现为大小便困难、尿潴留或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等。

腰椎管狭窄症
腰腿部疼痛
腰腿部疼痛是早期症状,也是典型症状。
多数腰椎管狭窄者都有长期下腰痛或腰背痛,以及臀部及大腿后部的疼痛病史。
起初疼痛不很重,有肌肉疲劳感,稍微休息或更换体位后可以好转。
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的位置可逐渐下移到小腿的前外侧,常伴有感觉异常或局部麻木感,甚至有的患者会阴部有麻木、胀热感和针刺样感觉。
间歇性跛行
在休息或骑自行车时没有不适症状,但长久站立或行走后会逐渐出现腰部酸痛、下肢麻痛、乏力等不适。
随着病情的发展,步行的距离逐渐缩短,只有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
挺腰、行走及站立后症状加重;弯腰、坐位及侧卧位时,可缓解疼痛。
严重者不能下地行走。

下腹痛或大腿前侧痛
腰椎1~4神经根或骶部神经根被挤压刺激,可出现下腹部、腹股沟区、大腿前内侧、小腿后侧、足跟、足背部疼痛。
麻木
腰部或骶部神经受到压迫时,可引起下肢麻木。
麻木区与受挤压、刺激的腰骶部神经分布区一致。
马尾刺激征
属于骨科急症。
可有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和会阴区的麻木感。
严重者可出现排便和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
肌力下降
一些腰椎管狭窄症者,因腰椎、骶椎神经根受损,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肌力下降。
轻者肌肉麻木、肌力减弱,重者可有肌肉萎缩、不能行走。

并发症
极少数情况下,未经治疗的严重椎管狭窄症可能会持续发展,并引起永久性的麻木等感觉障碍、肢体无力等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

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如果出现上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大小便障碍等表现,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脊柱外科或神经外科。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患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有什么不舒服?不舒服持续多久了?
症状会不会在某种姿势下加重或减轻?
症状有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走路能走多远?
最近有没有肢体不灵活?
有没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经有过类似症状吗?
做过脊柱手术或者在脊柱做过什么其他治疗?
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
尝试过什么治疗吗?效果如何?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椎管狭窄症能治好吗?
我怎么得的椎管狭窄症?
我这个年纪得椎管狭窄症正常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需要做手术吗?
有推荐的治疗方案吗?
需要在家长期休假吗?
日常注意事项有哪些?

诊断
疾病诊断
医生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初步怀疑为椎管狭窄症,明确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病史
长期从事体力劳动。
年轻时受过外伤。
既往脊柱或背部手术史。
患有全身代谢性疾病或肿瘤、结核等。
有椎管狭窄症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有疼痛、麻木、肢体无力、跛行、大小便障碍等神经受压症状。
体征:通常不明显,可检出相应感觉障碍、锥体束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征象以及深浅反射的改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可在标准侧位片行椎管矢状径测量,还可观察到椎体正常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弓根短而厚及内聚等改变,对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CT检查
通常是首选检查方法,可清晰地显示椎管内径大小、形态及其与脊髓受压的关系,有助于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
能够清晰显示脊髓内部的病变,与CT结合最为理想,不仅有利于诊断,更有利于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还有助于本病与脊髓内部病变或肿瘤的鉴别诊断。
MRI属于非侵入性检查,有取代脊髓造影的趋势。
脊髓造影
可确定狭窄部位及范围,可协助诊断,也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资料。
脊髓造影属于侵入性检查,随着MRI的普及,目前已经较少使用。
其他检查
奎肯施泰特试验:简称奎氏试验,是在腰穿脑脊液压力检测中判断是否存在椎管梗阻的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多数患者存在不完全或完全梗阻,也有部分患者无梗阻。
脑脊液检查:椎管狭窄症者,腰穿脑脊液检查可见蛛网膜下腔程度不同的狭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可有不同程度增高,但细胞数检查无增多。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简称体感诱发电位,能评估周围神经及其近端(例如神经根)、脊髓后索、脑干、丘脑及皮质感觉区的功能状态,可为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辅助的信息。
皮质诱发电位(CEP):不仅可用于术前检查脊髓损害情况,还有助于监测术后脊髓恢复情况。

鉴别诊断
发生在不同部位的椎管狭窄症需要与不同的疾病相鉴别,多可通过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颈椎管狭窄
脊髓型颈椎病
相同点:临床表现相似,都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且都好发于中老年人。
不同点: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或骨赘压迫脊髓引起的,需要通过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相同点:都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不同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椎体后有钙化阴影,呈长条状;CT检查中可见椎体后方有骨化块,脊髓压迫症状常较颈椎管狭窄症严重。
椎管内肿瘤
相同点:都可有相似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表现。
不同点:椎管内肿瘤可发生在脊柱的任何节段,包括颈椎,发生在颈椎的椎管内肿瘤可能是颈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一般医生通过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多能作出诊断。
胸廓出口综合征
相同点:都可出现上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神经或血管受压症状。
不同点:胸廓出口综合征是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在颈肩部出口区域受压迫引起的,症状仅发生在上肢,影像学检查无颈椎管狭窄,易于鉴别。
脊髓空洞症
相同点:都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表现。
不同点: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脊髓空洞症多见于年轻人,且有明显的感觉分离(如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颈部扭伤
相同点:可出现颈部压痛等表现。
不同点:颈部扭伤是颈部肌肉扭伤引起的,颈部压痛在急性期时较为剧烈且压痛点位于损伤肌肉,还可在颈部触摸到条索状压痛肌肉,影像学检查无颈椎管狭窄即可鉴别。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
相同点:都可出现肩部疼痛等肩部症状,且都多见于中老年人。
不同点:肩关节周围炎除了肩部疼痛,还可有肩部活动受限,并伴有肌痉挛,肩关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胸椎管狭窄症
胸椎结核
相同点:都有背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等症状。
不同点:胸椎结核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可有结核中毒症状,二者可以通过是否有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胸椎肿瘤
相同点:都有背部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胸椎肿瘤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二者可通过磁共振成像、椎管造影、同位素骨扫描等检查鉴别。
胸椎间盘突出症
相同点:都有肢体麻木、疼痛等表现。
不同点: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以单侧为主,出现胸背痛及放射痛。二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相同点:都可出现躯干及下肢麻木、肌肉无力等表现。
不同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症状通常先发生在上肢,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发展至躯干和下肢。二者可通过肌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
腰肌劳损
相同点:都有腰部疼痛,休息后能缓解等症状。
不同点:腰肌劳损是由于肌肉慢性损伤所致,而腰椎管狭窄症则是因为各种原因致椎管管腔变窄,其中的马尾和神经根受压,而出现腰部、下肢、会阴部的一系列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同点:都有腰部疼痛、间歇性跛行、大腿麻木、下肢肌肉力量下降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以单侧为主,出现腰痛及沿神经根走形的下肢放射痛。二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椎结核
相同点:都有腰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结核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可有结核中毒症状,二者可以通过是否有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椎肿瘤
相同点:都有腰部疼痛、下肢疼痛等。
不同点:腰椎肿瘤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之后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二者可通过磁共振成像、椎管造影、同位素骨扫描等检查鉴别。
闭塞性脉管炎
相同点:都具有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不同点:闭塞性脉管炎因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和闭塞,供血不足、缺血而引起症状。二者可通过动脉造影、肢体超声多普勒检查等鉴别诊断。
腰椎退变性小关节损伤性关节炎
相同点:二者都有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退变性小关节损伤性关节炎是因退行性改变累及腰椎关节突关节(俗称小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并呈损伤性关节炎反应,从而引起腰腿痛。二者一般通过影像学检查等鉴别诊断。

治疗
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症状较轻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即可,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是通过解除或减轻神经根、马尾神经、硬膜及其以外组织的炎性反应和水肿,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或症状较轻,并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者。
方法主要有卧床休息、使用辅助治疗器具、肌肉锻炼、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卧床休息
是保守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卧床休息可缓解腰背部疼痛,也可缓解对腰部神经根的压迫,进而缓解腿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应注意床不能太软,应硬度适中。
此方法简单有效,一般2周左右可缓解,之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概率。
使用辅助治疗器具
使用腰围、颈托等支具固定制动,可减轻椎体压力,缓解疼痛症状。
应注意的是,使用辅助治疗器具只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性的维持、制动措施,不应长期配戴,否则局部肌肉长时间不活动、锻炼,有萎缩的可能。
肌肉锻炼
加强肌肉锻炼,可增强椎体韧性,缓解症状。
适当的有氧锻炼,也可减轻体重,进而减轻椎体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
常用锻炼动作包括五点支撑法、直腿抬高等,还可练习倒走、游泳、太极拳等。
禁止进行会增加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可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减轻肌肉疲劳,对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红外线光疗法、局部热敷法、牵引等。
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症状加重,应慎重,尤其是对严重椎管狭窄者。
针灸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的疗效。
物理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
药物一般用于辅助治疗,可改善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
如果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可口服,也可使用贴剂贴于疼痛部位。
常用药物包括对洛索洛芬钠、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部分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会有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的不良反应。
胃部溃疡、出血者,应尽量避免服用这类药物。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无效者,可使用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脱水剂
脱水剂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神经根压迫,进而缓解症状。
常用脱水剂为甘露醇,静脉输注即可。
营养神经药
有营养神经,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可用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辅助治疗。
常用的营养神经类药物包括维生素B12制剂、甲钴胺、神经妥乐平等。
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1个月后,如果疗效不佳,则不必继续服用。
部分患者在服用营养神经药物后,会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如果较严重,应立即停药。
肌肉松弛药
如伴有肌肉痉挛,可使用肌肉松弛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氯唑沙宗、替扎尼定、氟吡汀等。
麻醉药
适用于局部封闭治疗,通过抑制神经功能,减轻疼痛。
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水肿和粘连。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神经根症状急性发作时,可选择皮质激素注射。
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
治疗次数不应过多。
抗抑郁药
部分患者因疾病状况一直不好转、影响正常生活,而焦虑、抑郁。
抗抑郁药可作用于中枢系统,对慢性疼痛有缓解作用,还可促进睡眠,但对非抑郁者疗效不明显。
心理治疗
部分患者因疾病状况一直不好转、影响正常生活,而焦虑、抑郁,需要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助于疾病恢复。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椎管狭窄症可能会用到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常用中药包括根痛平丸、活血通脉胶囊、伤泰、七厘散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者;对于症状轻微但影像学上椎管狭窄严重者,医生会结合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手术方式
颈椎管狭窄症
可根据病情、脊柱稳定性、脊髓受压情况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有时还需要前后路联合手术。
前路手术:一般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
后路手术:包括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或双开门)、全椎板切除+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半椎板入路双侧椎板减压术。

胸椎管狭窄症
手术治疗是接触压迫、恢复脊髓功能唯一有效的方法。对于脊髓损害发展较快者,需要尽快手术,具体手术方式需要根据个人病情选择。
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是首选方法,可直接解除椎管后壁的压迫,也可间接缓解铅笔的压迫,且手术操作较方便和安全。
侧前方入路减压术:适用于以后纵韧带骨化为主要因素、合并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
椎板关节突增厚伴椎间盘突出切除术:适用于脊髓受到后侧方与前方双重压迫,需要前方与后方均减压者。
胸椎后凸畸形(驼背)矫正减压术:适用于胸椎后凸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在矫正驼背后,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腰椎管狭窄症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椎管减压术、椎体融合术、内固定术三大类,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评估,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目前一些术式可采用微创的方式进行,优点是损伤少、恢复快,但手术难度较大,容易导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不彻底,或手术失败。
椎管减压术
主要目的是充分让神经根减压,缓解症状。
常用术式包括全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术、椎板间开窗术、精准微创减压术等。

椎体融合术
脊柱融合可重建脊柱结构,达到脊柱稳定的目的。
常用术式包括后路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等。
内固定术
现临床应用的主要包括棘突间撑开装置系统、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两大类。
术后并发症
感染:一般发生于术后10~30天。一般来说,术后愈合拆线前,应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沾水。合理换药可避免感染,使伤口较早愈合。
出血:术中没有发现潜在出血点,或是术后手术部位受到牵扯,容易导致出血、血肿,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
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导致神经损伤,引起相应的症状。如腰部神经、马尾神经损伤等,可导致腿部麻木无力,排尿或排便无力、不能控制等。
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脏器损伤、脑脊液漏等。

治疗后注意事项
卧床休息
手术后要使用硬板床,尽量平躺,保持脊柱稳定。
保守治疗期间和手术后初期都需要卧床休息,以减轻椎体压力。
何时可以坐起及下床活动,需要遵从医生的建议。
疼痛护理
手术后,如果疼痛难忍,可以遵医嘱服用镇痛药。
预防感染
尤其是通过手术治疗者,要保持伤口干燥、洁净,避免与水接触。
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化脓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体位护理
定时翻身,保持胸、腰、臀一条直线,轴线翻身,防止脊柱扭曲。
下床时,应俯卧后腿着地,慢慢爬起。
适当活动
根据手术的情况,遵医嘱适当活动,避免负重。
根据手术具体情况,尽快进行康复锻炼,以减少神经根粘连。
可以配戴颈托、腰围等,加强支撑,但配戴时间不应超过1个月。
饮食护理
多吃芹菜、苹果等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

预后
治愈情况
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与年龄、治疗方法的选择、患者的配合以及术后功能康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会有明显改善,并可处于长期稳定状态。
部分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也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危害性
椎管狭窄症会出现持久的或严重的麻木、疼痛等症状,对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扰。
椎管狭窄症会出现肢体无力、跛行等运动障碍,影响正常行走。
椎管狭窄症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甚至出现截瘫,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长期患有椎管狭窄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日常
日常生活
生活习惯
应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作息规律。
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引起椎体压力增大。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搬重物,避免重体力劳动。
尽量避免篮球、排球等激烈运动,日常锻炼可以选择慢跑、打太极等较舒缓的运动。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时避免碰撞、跌倒,并且注意运动时间,不要过度运动。
活动时注意保护自身安全,避免受到创伤。
对于椎管狭窄症这种慢性疾病,要注意调整心态,不要过于悲观或着急。
饮食调整
饮食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啡、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应多食用燕麦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以营养神经,缓解疼痛。
建议肉类优先食用鱼禽类,减少猪肉、牛肉等红肉的摄入。
疼痛发作时严禁饮酒,缓解期建议少喝或不喝酒。

康复
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检查腰椎的恢复情况,并请医生指导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加强椎旁肌肉锻炼,可改善椎管狭窄的症状、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延缓椎体退行性改变,常用腰背肌锻炼动作包括五点支撑法、直腿抬高、小燕飞等。
无论接受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都要在专科医生或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创伤愈合及功能恢复。
在进行康复训练、上厕所时,应有人陪同,避免摔倒,以免发生二次损伤。
出行时戴好护具,使用轮椅或拐杖,并注意保护受伤部位。

预防
保护颈椎、胸椎和腰椎
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睡床过硬或过软。
枕头高度要合适,避免过高,使肌肉得到充分休息。
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应控制好体重,避免超重引起腰椎压力增大。
避免颈部、胸部和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应定期改变姿势,以免造成劳损。
正确用腰,搬抬重物时应先下蹲,用腰时间过长时应改变腰的姿势,以免引起劳损。
避免剧烈运动,可以进行一些不剧烈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可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活动中注意保护颈部、胸部、腰部,避免外伤。
其他
坚持脊柱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脊柱各方向的活动,使脊柱始终保持生理应力状态。
定期体检,发现患有全身代谢性疾病等原发病,应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下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上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田伟. 实用骨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
黄桂成,王拥军. 中医骨伤科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6]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下册[M]. 4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7]
吕传真,周良辅. 实用神经病学[M]. 4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9]
彭小苑,谷忠建,欧阳艳菲. 骨科健康教育手册[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

[10]
Spinal stenosis Causes. Mayo Clinic. 2012. http://www.mayoclinic.com/health/spinal-stenosis/DS00515/DSECTION

[11]
Spinal Stenosis. eMedicine. 2010.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264527-overview

[12]
Costantini A, Buchser E, Van Buyten JP.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Neuromodulation, 2010, 13(4): 275–9; discussion 279–80.

[13]
Doorly TP, Lambing CL, Malanga GA, Maurer PM, Rashbaum RF. Algorithmic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he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2010, 59(8 Suppl Algorithmic): S1–8.

[14]
Spinal Stenosis. eMedicine. 2010.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264527-overview

[15]
Goren A, Yildiz N, Topuz O, Findikoglu G, Ardic F. Efficacy of exercise and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10, 24(7): 623–631.

[16]
Spinal Stenosis. eMedicine. 2010.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264527-overview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