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副舟骨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24日 12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在足舟骨内侧结节处的副骨,是一种先天性异常
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足部疼痛,行走时加重
以遗传因素为主
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定义
先天性副舟骨是指在足舟骨内侧结节处的副骨,是一种发育异常。
足舟骨位于足内侧中部,外形呈舟状。足副舟骨由足舟骨第二骨化中心发展而来,双足多对称出现,会影响足的稳定性。
副舟骨可使足纵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上无症状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疗。有症状的患者需针对性治疗。

分型
根据副舟骨的形态,可以将先天性副舟骨分为三种类型[1]
Ⅰ型:圆形或卵圆形籽骨,直径2~3毫米,与足舟骨无软骨相连,也称作“胫外侧骨”。
Ⅱ型:心形或三角形,直径8~12毫米,与足舟骨通过纤维软骨构成关节,也称为“两分舟骨”。
Ⅲ型:是Ⅱ型副舟骨与足舟骨粗隆的融合,有研究认为是Ⅱ型的终末阶段。

发病情况
本病相对常见。有研究显示,该病发病率为4%~14%[2]

病因
致病因素
先天性副舟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多认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常染色体遗传,导致足骨先天发育异常[3]

高危因素
有先天性副舟骨家族史者。

症状
主要症状
先天性副舟骨可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足部疼痛,软组织肿胀。足舟骨结节处有骨性突起畸形[4]
骨性突起或饱满
为本病最典型的表现,从外观上可看到中足内侧足舟骨结节处有骨性突起或饱满。
疼痛
中足内侧舟骨结节处疼痛、触痛、局部压痛,负重、行走、体育活动或穿狭窄、硬帮的鞋时疼痛可加重。
软组织肿胀、隆起畸形
中足内侧因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使局部软组织肿胀,甚至隆起。
穿鞋困难、行走不便
中足内侧肿胀后还可导致穿鞋困难、行走不方便等。

并发症
滑囊炎
在行走时足纵弓的内侧凸起,舟骨结节肥大与鞋边摩擦,局部可发生滑囊炎。
胫后肌腱鞘炎
胫后肌也容易发生腱鞘炎,产生肿胀、疼痛等症状。
扁平足
由于副舟骨的存在改变了胫后肌腱的位置及走行方向,破坏了胫后肌的功能,很容易使足弓塌陷,导致扁平足。走路会出现劳损而引起疼痛的症状。
足外翻
胫后肌功能减弱,足内翻力量减弱。加上足外展肌反向收缩,久之可以发生足外翻。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出现足内侧软组织肿胀、隆起,或者有足部疼痛,行走、体育活动或负重时疼痛加重,穿鞋困难、行走不便,建议及时前往骨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出现中足内侧疼痛等不适,不要盲目听信“偏方”、“秘方”或擅自服用药物,建议及时就医。
不要自行手法复位,以免损伤足底神经血管,造成不良影响。
非必要不要自行服用止疼药,以免掩盖症状。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脚部疼痛等不适?触摸后疼痛会加重吗?
脚部是否有突起?
穿鞋困难吗?走路是否受影响?
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否有明确原因?
病史清单
之前足部受过外伤或扭伤吗?
家里有其他人出现这种情况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局部X线检查、CT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痛药物: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脚部外伤史或脚部其他病史。
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可表现足内侧疼痛、触痛、局部压痛。
负重、行走、体育活动或穿狭窄、硬帮的鞋时疼痛加重。
还可有软组织肿胀、骨性隆起,穿鞋困难、行走不便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目的:常用于诊断先天性副舟骨及分型,并能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意义:先天性副舟骨患者舟骨结节处可见椭圆形边缘清晰骨块影。
注意事项:该检查有放射性,检查时需要保持特定体位。
(2)CT检查
目的:更清晰地显示先天性副舟骨的解剖结构。
意义:有助于医生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分型和制定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该检查有放射性,检查时需要保持特定体位。

鉴别诊断
先天性副舟骨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足舟骨骨折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足部的疼痛、肿胀等表现。
不同点:足舟骨骨折还可表现出局部功能障碍、异常活动等,X线一般可以看到骨折线。先天性副舟骨X线示骨块边缘整齐。通过局部X线检查可以鉴别。
踝关节扭伤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足部的疼痛、肿胀等表现。
不同点:副舟骨综合征疼痛及压痛部位在足内侧中部。踝关节扭伤以足内翻损伤多见,受伤后表现为外踝及其前下方肿痛及压痛,严重者可见瘀斑。通过X线、CT等检查可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临床症状,根治足部畸形,预防或延缓并发症。
治疗原则:无症状患者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减少活动量,适度休息患足。穿矫正鞋,或采用行走石膏以减轻症状,有利于恢复足底结构稳态。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
药物作用:对于疼痛患者可适当使用。
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药物注意事项:长期用药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或者皮疹、肝肾功能损伤等其他不良反应。
局部封闭治疗
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也可作为痛性足副舟骨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药物: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或醋酸泼尼松龙。
消肿药物
药物作用:减轻局部软组织肿胀等。
常用药物:主要包括云南白药气雾剂、地奥司明片等。
注意事项:药物过敏者禁用。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Kidner手术或改良Kidner手术
治疗先天性副舟骨Ⅱ型的标准术式,目的是恢复胫后肌腱的力线方向,改善足内侧纵弓,适用于合并扁平足的患者。
手术方法主要是切除副舟骨,并将胫后肌腱移至跖底的正常抵止点。术后用小腿石膏托固定在内收内旋位6周,拆石膏后穿矫正鞋。
单纯切除术
目的:单独切除副舟骨,恢复足底正常解剖结构。优点是减少足弓塌陷,或继发扁平足的风险。
适应证:无扁平足及足陈旧外伤且骨块较小的患者。
该术式在切除足副舟骨、咬除及修整有明显突出舟骨粗隆后,仅修复损伤的胫后肌腱,以恢复其连续性。
经皮钻孔术
目的是促进先天性副舟骨与足舟骨的联合,适用于足拇趾近节趾骨未完全发育成熟、先天性副舟骨骨块较大者。
优点为微创、经济、易操作。
内固定融合术
即切除足副舟骨与足舟骨间纤维软骨组织,用1至2枚螺钉将足副舟骨与足舟骨融合,从而保持胫后肌腱完整。
适用于先天性副舟骨骨块较大、足拇趾近节趾骨发育成熟的患者。
该术式可明显减轻疼痛症状,且不改变解剖结构,为一种安全、并发症少、满意度较高的治疗方法。

其它治疗
物理疗法
常用方法包括电疗法、磁疗法等。
目的是增加足内侧纵弓高度,减轻胫后肌腱的过度紧张和牵拉作用。
石膏或支具外固定
可减少对足副舟骨或源于胫后肌腱拉力的创伤。

预后
治愈情况
先天性副舟骨患者,在早期诊断和接受正规治疗后,能够明显缓解足底部的疼痛不适和肿胀,改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疾病的痊愈。
随着病情的进展,软骨联合处会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可并发滑囊炎、胫后肌腱鞘炎或扁平足,可影响日常行走,出现慢性疼痛,影响生活质量。

预后因素
全身因素
机体状况不佳,如患营养不良、糖尿病、钙磷代谢紊乱时,愈合会延迟。
局部因素
出现症状没有积极治疗,或治疗后没有做好相关护理和功能锻炼,会影响预后。

危害性
先天性副舟骨的危害主要是可能出现扁平足、滑囊炎等一系列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一般无需特殊调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即可。
可以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胡椒、大蒜等。
戒烟戒酒。
运动管理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时间行走、跑动,以避免加重患足,一旦自觉足部疼痛、疲劳无力、行走受限,应及时就诊。
手术患者术后需卧床,术后第2天起可以进行散步等强度较弱的运动,康复期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足底功能锻炼(如足趾抓毛巾法),同时需要避免过度劳累。
手术后,家属还需协助患者在床上做简单的四肢屈伸活动,用手掌拍背帮助患者排痰,勤帮患者翻身,定期擦洗身体,按摩四肢肌肉等,防止发生褥疮、肌肉萎缩。

随诊复查
复诊目的
主要检查相关症状是否好转,并指导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复诊时间
出院后,一般建议每1至3个月复查一次,直至完全治愈。如果病情变化,请及时遵医嘱及时复诊。
复查项目
复查项目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病情各有不同,常见影像学检查,包括局部X线片、CT、核磁共振等。

预防
本病为先天性疾病,目前暂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父母需要注意及时发现孩子足部异常,及时就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好[10]

参考文献

[1]
Seehausen DA, Harris LR, Kay RM, et al. Accessory Navicular is Associated With Wider and More Prominent Navicular Bone in Pediatric Patients by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 J Pediatr Orthop, 2016,36(5):521-525.

[2]
张俐, 何伟, 中医骨病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1-242.

[3]
Kalbouneh H, Alajoulin O, Alsalem M, et al. Incidence and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accessory navicular bone in patients with foot pain: A retrospective radiographic analysis. Clin Anat, 2017,30(4):436-444.

[4]
Jegal H, Park YU, Kim JS, et al. 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 in Athlete vs General Population. Foot Ankle Int, 2016,37(8):862-867.

[5]
Kumahashi N, Kuwata S, Imade S, et al. Osteomyelitis of the accessory and body of the navicular bone: a case report. J Pediatr Orthop B, 2017,26(6):515-518.

[6]
张存, 俞光荣. 痛性足副舟骨诊断和治疗进展[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1, (6):360-363.

[7]
Lui TH. Endoscopic Accessory Navicular Synchondrosis Fusion. Arthrosc Tech, 2016,5(6):e1267-e1272.

[8]
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M]. 4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9]
陈孝平, 汪建平, 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0]
刘顺法. 实用骨科疾病诊疗技术[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13.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