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4月6日 4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破伤风是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
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及阵发性痉挛,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等
因破伤风梭菌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引起
预后差,发病后死亡率高

破伤风是什么?

定义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特异性感染,属感染和中毒性疾病。
破伤风梭菌又称破伤风杆菌,是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
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梭菌产生的外毒素,主要侵害运动神经元,因此本病以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肌肉强直性收缩为临床特征,咬肌、背棘肌、腹肌、四肢肌等肌群受到影响。
分期和分型
分期
根据发病特点,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恢复期。
潜伏期
长短不一,通常与是否接受过预防注射、创伤的性质和部位及伤口的处理等因素有关。
通常3~21天,但也有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或数年者。
前驱期
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
烦躁不安。
局部疼痛。
肌肉牵拉、抽搐及强直。
下颌紧张,张口不便。
发作期
可出现强烈的肌肉收缩,最初是咀嚼肌,然后累及颜面、颈项、背、腹、四肢、最后是膈肌、肋间肌。
面部肌肉痉挛,张口困难、牙关紧闭。
表情肌痉挛,有苦笑面容。
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
有呼吸肌痉挛者,可造成呼吸停止。
肌肉痉挛呈间歇性发作,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都可以诱发。
神志清楚,感觉无异常。
通常无高热。
恢复期
儿童破伤风可有恢复期。
表现为痉挛发作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牙关紧闭最后消失。
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破伤风可分为三型:
轻型
潜伏期一般超过10天,全身肌强直程度较轻。
可在起病后4~7天出现肌肉痉挛性收缩,但持续时间很短,数秒钟即停止。
中型
潜伏期一般7~10天,初痉期2~4天。
肌肉强直显著,有典型的牙关紧闭及角弓反张。
阵发性痉挛持续10秒以上,且发作频率增加,吞咽困难但尚无明显呼吸困难和喉痉挛。
重型
潜伏期多数短于7天,初痉期短于48小时。
全身肌肉强直明显,频繁发生痉挛性肌肉收缩,持续时间长,常致患者发绀,并易致喉痉挛窒息。
常有高热及肺部感染,或因频繁抽搐缺氧而发生脑水肿。
严重者昏迷,最终死于呼吸衰竭和全身衰竭。
破伤风还可按发病范围分为全身型破伤风、局部型破伤风、头部型破伤风。
发病情况
破伤风没有特定的发病年龄,通常老年人更多见。
破伤风感染是危害发展中国家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疾病负担是发达国家的千百倍。
我国破伤风的发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但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明显高于欧洲国家和美国,成人破伤风发病率仍然比较高。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被生锈的钉子扎了会得破伤风吗?
被生锈的钉子扎了可能会得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梭菌由伤口进入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的疾病。破伤风梭菌以芽孢形式广泛存在于土壤中,锈钉、木刺导致的创口均可能导致破伤风的发生。
建议在被生锈的钉子扎了后,及时进行伤口清洁、消毒,去医院急诊科就诊,并注射破伤风疫苗。
破伤风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什么?
破伤风的早期症状是全身乏力、头痛、头晕、咀嚼无力、肌肉发紧、张口困难、牙关紧闭、面容痛苦像苦笑样等。
破伤风是因为身体受到外伤后,破伤风梭菌经伤口侵入,分泌毒素引起疾病。一旦出现破伤风的症状,立即医院急诊科就诊,及早治疗。
破伤风能治愈吗?
多数破伤风病人都可以治愈。特别是在早期就诊断出来,在正规医院进行合理、适当治疗者,预后较好,一般经过2~3个月的调理和功能锻炼,可逐渐恢复正常,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但是,新生儿、高龄病人、严重破伤风病人的死亡率较高。破伤风平均病死率20%~30%,重症者病死率可达70%。
因此,出现破伤风症状及早治疗十分重要。
受伤后多长时间没有破伤风就没事了?
破伤风杆菌潜伏期长短不一,通常3~21天,但也有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或数年者。
发病与是否接受过预防注射、创伤的性质和部位,以及伤口的处理等因素有关。
一旦发生外伤,应及时进行伤口的清洁、消毒,去医院急诊科就诊,并注射破伤风疫苗。
哪种伤口要打破伤风疫苗?
如果伤口是含铁锈的钉子等造成,属于伤口小而深的刺伤,或者有伤口的骨折、火器伤等,可能有破伤风梭菌感染,需要打破伤风疫苗。
发生外伤后,要及时进行伤口清洁、消毒,去医院急诊科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

病因
致病原因
感染破伤风梭菌,同时具有“厌氧微环境”是造成破伤风的根本原因。
破伤风是和创伤相关联的特异性感染,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受到破伤风梭菌的污染。少数破伤风可在没有明显伤口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称为隐源性破伤风。
开放性骨折、含铁锈的伤口(如钉子造成)、伤口小而深的刺伤、盲管外伤、火器伤等,导致破伤风梭菌感染而致病。
小儿患者多因手脚刺伤导致。
伤后被粪便、痰液污染,或使用泥土、香灰、柴灰等土法外敷伤口。
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新生儿脐端处理时未严格消毒。
产后感染,或非正规的人工流产术后。
中耳炎、压疮、拔牙及宫内放环等也可能引起破伤风。
吸毒人员使用不洁注射器。

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菌是革兰阳性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芽孢位于菌体一侧呈杵状,广泛存在于土壤和粪便中。
芽孢具有特殊的抵抗力,须经煮沸30分钟、高压蒸气10分钟或浸泡苯酚10~12小时才能杀灭。
外伤后创伤组织缺血坏死,合并其他细菌感染使得组织氧化还原电位显著降低,为破伤风梭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污染严重的伤口、组织撕碎血运差的伤口、引流不畅合并有需氧化脓菌感染的伤口,都是易感染伤口。
破伤风梭菌仅停留在伤口局部繁殖,生成痉挛毒素及溶血毒素,被伤口吸收后,由运动神经干或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到达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与突触结合,抑制神经递质释放。
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对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强化运动神经元对传入刺激的反射,引起全身横纹肌强直性收缩与阵发性痉挛。
由于交感神经受到毒素的影响,引起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大汗淋漓和心律不齐、外周血管收缩等症状。
溶血毒素可引起心肌损害与局部组织坏死。

症状
主要症状
破伤风潜伏期多为3~21天,也有1~2天或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绝大多数在外伤后3周内发病,也可有取出体内多年异物后发病的情况。
全身症状
起病初期可有头晕、乏力,烦躁、出汗、反射亢进,咬肌酸痛、张口困难等前驱症状,新生儿可表现为吸吮困难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一般持续1~2天,可有肌肉持续收缩典型表现。
肌肉强直
由咀嚼肌依次累及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与肋间肌群。
开始时,出现痛性强直,甚至牙关紧闭。
蹙眉与口角缩向外下方,形成“苦笑”面容。
颈项强直,头向后仰。
“角弓反张”:背部肌群力量较强,躯干肌肉收缩,身体呈现腰部前凸、头足后屈形如背弓的体态。
四肢肌收缩痉挛,出现弯肘、屈膝、半握拳等不同姿态的肢体扭曲。

其他
在肌肉强直的基础上,轻微的刺激,如声、光、触碰,或是咳嗽、吞咽等都可以诱发强烈的阵发性痉挛。
发作时可有呼吸急促、面色发绀、手足抽搐、头频频后仰、全身大汗。
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不等,间歇期长短不一。
在痉挛、抽搐的状况下,仍保持神志清醒。
肌肉痉挛可导致疼痛剧烈,即使在发作间期,肌肉仍不能完全松弛。
破伤风者的痉挛大多为全身型发作,少数表现为局限型发作,以受伤部位或邻近肌肉持续性强直痉挛为主,可持续数周后消退。

次要症状
一般没有明显发热。
病程多在3~4周,重症在6周以上。
自第2周起痉挛发作频度下降,症状逐渐减轻。
痊愈后的一段时间内,某些肌群仍有肌紧张与反射亢进现象。

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肺不张、肺栓塞,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力衰竭,可出现心悸、活动后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胃肠道出血,可出现黑便、便血、呕血等症状。
骨折,可出现局部疼痛、局部畸形、局部活动障碍等症状。
低凝血酶原血症,可出现易出血、出现后不易止血的表现。
代谢性碱中毒,可出现呼吸浅慢、胡言乱语、躁动、手足抽搐、少尿等症状。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出现心悸、出汗增多、面色潮红、唾液分泌增多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腰部前凸、头足后屈呈背弓状态等症状,特别是既往有明确的外伤史,建议及时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普外科
发生刺伤、扎伤等深在的外伤,或有铁锈、粪土污染的外伤,建议及时就医。
新生儿科
生产环境污染或新生儿脐带伤口有污染,未正规接种百白破疫苗,新生儿出现吸吮困难,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出现四肢痉挛时切勿强行矫正,以免导致骨折。
尽量避免出现强光、大声等强刺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扎伤后多久了?是被什么物品扎伤的?
当时有没有对伤口进行处理?
有没有头晕、乏力,烦躁、出汗、咬肌酸痛、张口困难等情况?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现在与刚发病相比,这些症状有没有什么变化?
病史清单
是否接受过破伤风疫苗?对疫苗有没有过敏反应?
是否去非正规医院做过人工流产?
(新生儿)是在哪分娩的?怎么剪脐带的?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清创药(外用):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
免疫制剂(静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
抗生素(口服/静注):甲硝唑、青霉素。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外伤史。
无破伤风预防免疫注射史。
新生儿可有孕母不洁分娩史。
临床表现
局部外伤表现:如较小而深的伤口,可见局部红肿、压痛等。部分伤口不明显或已痊愈。
有乏力、头晕、头痛、兴奋和烦躁不安等非特征性症状。
下颌紧张、张口不便、吞咽困难、咬肌和颈部、腹背部肌肉紧张或酸痛等。
发作期可有反射性肌肉痉挛,可由声、光、水、振动等刺激引发。
实验室检查
局部感染明显时,可有细菌感染的血液表现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等。
临床上目前没有直接测定破伤风毒素的方法,采用被动血凝分析可测定血清中破伤风抗毒素抗体水平,抗毒素滴度超过0.01A/ml者可排除破伤风。
伤口是否能检出革兰阳性杆菌,不能作为确定或排除破伤风的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狂犬病
相似点:都可能有咽肌痉挛,饮水无法下咽,易受声音刺激。
不同点:狂犬病由动物咬伤导致,以吞咽肌痉挛为主,有恐水症状。破伤风不一定有动物致伤史,全身骨骼肌均可能痉挛,破伤风无恐水症状。
脑膜炎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颈项强直,发热,头痛。
不同点:脑膜炎无阵发性肌肉痉挛,常有意识障碍、呕吐等症状,而破伤风患者意识清楚。

治疗
治疗原则
破伤风是非常严重的疾病,一旦确诊,应送入监护病房,采取积极的综合措施。

伤口处理
伤口已经愈合者,一般不需要清创。
伤口未愈合者应在控制痉挛的情况下,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
用3%过氧化氢液和生理盐水反复交替冲洗,敞开伤口方便引流。

免疫制剂治疗
尽早使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可缩短病程、缓解病情。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首选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只需一次肌内注射。
破伤风抗毒素
适用于不能获得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且破伤风抗毒素皮内试验(皮试)阴性时。
静脉缓慢滴注,不需连续应用。
新生儿可以进行破伤风抗毒素静脉滴注。
破伤风毒素一旦与神经组织结合,则抗毒素不再有中和作用。

抗生素治疗
甲硝唑、青霉素对破伤风梭菌最为有效,可联合用药。
甲硝唑口服或静脉给药,青霉素静脉给药。

控制与解除痉挛
如果能有效控制痉挛发作,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的概率。
镇痛药:适量使用可解除因持续肌肉收缩导致的剧痛。
镇静剂
可减少抽搐发作频度和严重程度。
可以用10%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
抽搐严重者,可静脉注射硫喷妥钠,但必须在具备气管插管和呼吸支持的条件下使用。
病情较重时,可用冬眠合剂1号(哌替啶、氯丙嗪和异丙嗪)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缓慢滴注,但低血容量时忌用。

支持治疗
单人居住,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
重症患者需监测生命指征。
病情严重者,应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施行辅助呼吸,维持良好的通气。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及大量维生素。轻症患者可在发作间歇进食,或经鼻胃管行管饲;重症患者可行肠外营养。
注意口腔护理、防止舌咬伤。
防止压疮、坠床等。
阵发性痉挛与抽搐可造成机体严重耗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有尿潴留时应予导尿。

预后
治愈情况
破伤风平均病死率20%~30%,重症者病死率可达70%。
局限型破伤风的预后较全身型好。
老年人与婴儿病死率高。
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潜伏期超过10天者,病死率较低。
需通气支持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无需通气支持的患者。
在开放性骨折、深刺伤等基础上发生的破伤风,预后一般较差。

危害性
严重者可致死。
破伤风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病变,如喉痉挛等。
如果处置不当,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也是致死原因。
主要致死原因为窒息、肺不张、心力衰竭、肺栓塞等。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习惯
为破伤风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减少一切外在刺激。
防止外伤。
定期给住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饮食和伤口护理
防止伤口感染。
及时补充营养。
饮食清淡,不宜吃辛辣食品和海鲜产品。

预防
破伤风可以预防。预防措施如下。
正确处理伤口
止血。
保持伤口清洁:出血停止后,如有异物应及时取出,并彻底清洗伤口,进行消毒。
外用抗生素药物。
包扎伤口:绷带包扎。
主动免疫
新生儿通常注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以达到免疫目的。
采用破伤风类毒素基础免疫通常需注射3次,此3次注射称为基础注射。
完成前3次注射后,每隔5~10年肌内注射一次破伤风类毒素,作为强化免疫。
一般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约2周后,抗体才达到保护性水平。
从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者,应连续接种3剂才能获得足够高且持久的抗体水平,全程免疫后的保护作用为5~10年。
接受过全程主动免疫者,伤后仅需肌内注射0.5ml类毒素,可在3~7天内形成有效的免疫抗体,不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被动免疫
适用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注射,且伤口为咬伤或污染、清创不当以及有严重开放性损伤者。
破伤风抗毒素
常用的被动免疫制剂,有效作用维持10天左右。
破伤风抗毒素是血清制品,注射前必须做过敏试验。皮内试验提示过敏者,可采用脱敏注射法。
每次注射后均需注意观察,如有面色苍白、皮疹、皮肤瘙痒、打喷嚏、关节疼痛、血压下降等情况,立即停止注射,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麻黄碱(成人剂量)。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被动免疫制剂首选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不良反应较少见。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是从人体血浆免疫球蛋白中提纯,或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免疫球蛋白。
一次注射后可在人体内存留4~5周,免疫效能是破伤风抗毒素的10倍,通常采用肌内注射。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上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上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于学忠,周荣斌.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急诊医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

[6]
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上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7]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8]
Tetanus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Public Health Foundation, 2012. https://www.cdc.gov/vaccines/pubs/pinkbook/tetanus.html

[9]
Hanif H, Anjum A, Ali N, Jamal A, Imran M, Ahmad B, Ali MI. Isolation and Antibiogram of Clostridium tetani from Clinically Diagnosed Tetanus Pati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2015, 93(4): 752–6.

[10]
Rodrigo C, Fernando D, Rajapakse S.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etanus: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Critical Care, 2014, 18(2): 217.

[11]
Tetanu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 Dept. of Bacteriology. 2018. http://textbookofbacteriology.net/themicrobialworld/Tetanus.html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