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血滋阴清热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案 胸闷、憋气20余天

2023年1月4日 9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出处

《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摘要

本案是益气养血滋阴清热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病案。患者刘某,于2005年6月28日初诊。主诉为胸闷、憋气20余天。中医诊断为心瘅(心脾两虚,气血双亏)。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经益气养血,气血双补及滋阴清热治疗,达痊愈。

医生

丁书文

姓名

刘某

性别

就诊时间

2005-06-28

节气

夏至后第7天

主诉

胸闷、憋气20余天。

现病史

既往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2年,经治疗后好转。今年5月2日因感冒出现胸闷、憋气,活动后心率加快,纳差,眠可,大便干,小便调。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数。

刻下症

胸闷、憋气,自汗,乏力,喜深吸气,活动后心率加快,纳差,大便干,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数。

既往史

病毒性心肌炎病史2年

舌质

淡胖

舌苔

苔薄白

脉象

脉细数

专科检查

心肺(-)。

辅助检查

血常规(6月5日):WBC4.7*10^9/L,RBC3.98*10^12/L,Hb103g/L。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

辨证分析

青少年患者,病程迁延。自汗,乏力,喜深吸气,活动后心率加快,纳差,大便干,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数。此乃气血双亏的表现。病因病机为正虚之人,感受外邪,久治不愈,更伤正气。脾胃气虚,生化乏源,血亏津枯,心神失养。则表现为心脾两虚,气血双亏之候。

中医诊断

心瘅

西医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证候

心脾两虚,气血双亏

治则治法

健脾养心,气血双补

方名

归脾汤,自拟方

方剂组成

黄芪30g 白术9g 防风6g 当归9g 熟地9g 杭芍9g 阿胶11g(烊化) 制首乌9g 木香9g 山楂12g 云苓9g 炙甘草6g 肉桂6g

用法

7剂,1剂/1天,水煎服。

医嘱

注意休息,适寒温,调情志。

二诊

就诊时间

2005-07-05

舌质

淡胖

舌苔

苔黄

辨证分析

气血双亏虽有改善,但治未彻底。心烦、多汗等症状提示患者存血虚阴亏,火旺扰神。

中医诊断

心瘅

西医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证候

血虚阴亏火旺

治则治法

健脾养心,气血双补,清热泻火解毒。

方名

归脾汤,自拟方

方剂组成

黄芪30g 白术9g 防风6g 当归9g 熟地9g 杭芍9g 阿胶11g(烊化) 制首乌9g 木香9g 山楂12g 云苓9g 炙甘草6g 黄连6g 青蒿9g 连翘9g

医嘱

慎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调情志。

预后

痊愈,改善。

按语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中医学将病毒性心肌炎归于“心悸”、“怔忡”、“胸痹”、“虚劳”、“温毒”、“温病”等的范畴。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病名定义中以“心瘅”病名概之。《外台秘要》卷四:“心瘅,烦心,心中热。” 有关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论述,《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素问•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在经之时,洒淅喜惊”;《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灵枢•那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之包络”等等。丁师认为,本病正气亏虚为本,邪毒入侵、内蕴于心为标,病机为虚、瘀、毒并存,临床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后遗症期,不同时期,治疗原则不同,应辨证辨病相结合。本案病人处于后遗症期,一诊时的表现以气血双亏为主,此乃正气内亏之人,感受外邪,久治不愈,更伤正气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经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等。脾虚则精气不足,血枯津亏,心神失养。故丁师治疗以健脾胃、养心气、补气血为主。一诊获效后患者仍存心烦、多汗等症状,分析此为血虚阴亏火旺之象,故去温补之肉桂,加黄连、青蒿、连翘以清热泻火解毒。三诊时因患者表现心烦、喜叹息,故再加丹皮、杭芍以清热解郁;四诊时因患者足底出汗较多,夜间甚,调整处方,以益气养阴,清热泻火为治疗原则,而泻火之剂选择入肾经的知母、黄柏。本案二诊、三诊及四诊时皆以清热泻火为治,但三次皆有不同。二诊以清中、上两焦风热为主,偏于走表;三诊加用清热解郁之品,以清肝经之郁火;三诊以清肾火为主,偏于下焦。丁师擅长清热泻火,临床应用随症变化,并非千篇一律,本案可见一斑。

三诊

就诊时间

2005-07-12

舌质

淡胖

舌苔

苔黄

辨证分析

气血双亏虽有改善,但治未彻底。心烦、多汗等症状提示患者存血虚阴亏,火旺扰神。

中医诊断

心瘅

中医证候

血虚阴亏火旺

治则治法

肝郁气滞,郁而化火。

方名

归脾汤,自拟方

方剂组成

黄芪30g 白术9g 防风6g 当归9g 熟地9g 杭芍9g 阿胶11g(烊化) 制首乌9g 木香9g 山楂12g 云苓9g 炙甘草6g 黄连6g 青蒿9g 连翘9g 丹皮15g 杭芍9g

医嘱

慎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调情志。

预后

痊愈,改善。

按语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中医学将病毒性心肌炎归于“心悸”、“怔忡”、“胸痹”、“虚劳”、“温毒”、“温病”等的范畴。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病名定义中以“心瘅”病名概之。《外台秘要》卷四:“心瘅,烦心,心中热。” 有关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论述,《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素问•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在经之时,洒淅喜惊”;《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灵枢•那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之包络”等等。丁师认为,本病正气亏虚为本,邪毒入侵、内蕴于心为标,病机为虚、瘀、毒并存,临床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后遗症期,不同时期,治疗原则不同,应辨证辨病相结合。本案病人处于后遗症期,一诊时的表现以气血双亏为主,此乃正气内亏之人,感受外邪,久治不愈,更伤正气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经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等。脾虚则精气不足,血枯津亏,心神失养。故丁师治疗以健脾胃、养心气、补气血为主。一诊获效后患者仍存心烦、多汗等症状,分析此为血虚阴亏火旺之象,故去温补之肉桂,加黄连、青蒿、连翘以清热泻火解毒。三诊时因患者表现心烦、喜叹息,故再加丹皮、杭芍以清热解郁;四诊时因患者足底出汗较多,夜间甚,调整处方,以益气养阴,清热泻火为治疗原则,而泻火之剂选择入肾经的知母、黄柏。本案二诊、三诊及四诊时皆以清热泻火为治,但三次皆有不同。二诊以清中、上两焦风热为主,偏于走表;三诊加用清热解郁之品,以清肝经之郁火;三诊以清肾火为主,偏于下焦。丁师擅长清热泻火,临床应用随症变化,并非千篇一律,本案可见一斑。

四诊

就诊时间

2005-07-26

舌质

舌红

舌苔

苔薄黄

辨证分析

患者足底出汗较多,夜间甚乃真阴不足,水亏火旺之征。

中医诊断

心瘅

中医证候

真阴不足,水亏火旺

治则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泻火。

方名

生脉散,黄芪一号方

方剂组成

黄芪30g 麦冬30g 五味子9g 生熟地各9g 当归9g 知母9g 黄柏9g 阿胶11g(烊化) 郁金9g 山楂15g 炒麦芽15g 甘草9g

医嘱

条畅情志,慎饮食,预防感冒,增强体质。

预后

显效,明显改善。

五诊

就诊时间

2005-08-03

舌质

舌红

舌苔

苔薄黄

辨证分析

气虚血亏,阴虚火旺。

中医诊断

心瘅

中医证候

气虚血亏,阴虚火旺

治则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泻火。

方名

生脉散,黄芪一号方

方剂组成

黄芪30g 麦冬30g 五味子9g 生熟地各9g 当归9g 知母9g 黄柏9g 阿胶11g(烊化) 郁金9g 甘草9g

医嘱

合理饮食,忌辛辣刺激。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预后

痊愈,明显改善。

按语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中医学将病毒性心肌炎归于“心悸”、“怔忡”、“胸痹”、“虚劳”、“温毒”、“温病”等的范畴。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病名定义中以“心瘅”病名概之。《外台秘要》卷四:“心瘅,烦心,心中热。” 有关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论述,《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素问•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在经之时,洒淅喜惊”;《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灵枢•那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之包络”等等。丁师认为,本病正气亏虚为本,邪毒入侵、内蕴于心为标,病机为虚、瘀、毒并存,临床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后遗症期,不同时期,治疗原则不同,应辨证辨病相结合。本案病人处于后遗症期,一诊时的表现以气血双亏为主,此乃正气内亏之人,感受外邪,久治不愈,更伤正气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经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等。脾虚则精气不足,血枯津亏,心神失养。故丁师治疗以健脾胃、养心气、补气血为主。一诊获效后患者仍存心烦、多汗等症状,分析此为血虚阴亏火旺之象,故去温补之肉桂,加黄连、青蒿、连翘以清热泻火解毒。三诊时因患者表现心烦、喜叹息,故再加丹皮、杭芍以清热解郁;四诊时因患者足底出汗较多,夜间甚,调整处方,以益气养阴,清热泻火为治疗原则,而泻火之剂选择入肾经的知母、黄柏。本案二诊、三诊及四诊时皆以清热泻火为治,但三次皆有不同。二诊以清中、上两焦风热为主,偏于走表;三诊加用清热解郁之品,以清肝经之郁火;三诊以清肾火为主,偏于下焦。丁师擅长清热泻火,临床应用随症变化,并非千篇一律,本案可见一斑。

六诊

就诊时间

2005-08-15

舌质

舌苔

薄白

辨证分析

气阴两虚。

中医诊断

心瘅

治则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泻火。

方剂组成

黄芪30g 麦冬30g 五味子9g 生熟地各9g 当归9g 知母9g 黄柏9g 阿胶11g(烊化) 郁金9g 甘草9g

医嘱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预后

痊愈,消失。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