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2023年2月12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所属科室: 心血管外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为管径最细、管壁最薄、分布最广的血管

主要有物质交换和通透性屏障的作用

参见疾病有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位置

毛细血管为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它们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但毛细血管网在各器官内的疏密程度不同,代谢旺盛的器官,如心肝、肺、肾和骨骼肌等的毛细血管网很密,代谢较低的器官,如骨、肌腱、韧带和平滑肌等的毛细血管网则稀疏。

毛细血管壁由内皮细胞及其基膜和周细胞构成。横断面上,毛细血管一般由1~2个内皮细胞环绕构成,内皮细胞富含质膜小泡,基膜只有基板。周细胞位于内皮与基板之间,散在分布,细胞扁而有突起,纵向包绕在内皮细胞周围,细胞核卵圆形或肾形,核一端的胞质内可见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类似于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但周细胞的胞浆内微丝较多,散在或成束附着于质膜内面的密体。毛细血管受损时,周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另外,根据电镜下内皮细胞的结构特征,毛细血管可分为三类,即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了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中含大量质膜小泡,质膜小泡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参与了屏障性结构的形成。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也有紧密连接,基膜也完整,但在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窗孔直径60~80nm,一般有厚4~6nm的隔膜封闭。内皮窗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的中、小分子物质交换。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中。

血窦

也称窦状毛细血管或不连续毛细血管,管腔较大,直径可达40μm,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

毛细血管的基本功能是作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其通透性主要取决于内皮细胞。

物质交换功能

毛细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营养物质、O2和激素等透过毛细血管壁,供细胞进行生理活动,同时细胞排出的代谢产物和C02等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内。如肺部的毛细血管随呼吸运动将C02排出,将02吸入,再将02输入肺静脉经左心进入动脉系统,供给全身组织需要;肾的毛细血管能将机体代谢产生的肌酐、尿酸、尿素等废物滤过并随尿液排出。

通透性屏障功能

毛细血管形成密布的网络,几乎分布在机体的每个部分,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能力称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不同器官内有很大差异,如肾血管球的通透性比心肌组织中大100倍左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决定其通透性的主要结构是内皮细胞,基膜也发挥一定作用。内皮细胞的孔能透过液体和大分子物质,吞饮小泡能输送液体,细胞间隙则因间隙宽度和细胞连接紧密程度的差别,其通透性有所不同。基膜能透过较小的分子,但能阻挡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

毛细血管的饮食养护至关重要,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同时应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辛辣食物刺激,保持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黄瓜、胡萝卜等,以便保持毛细血管的弹性,可有效预防毛细血管疾病。

平常应多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毛细血管的养护有一定作用。可结合自身年龄、体质等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在运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外伤,以防损伤局部的毛细血管。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注意防护、定期体检等,有助于养护毛细血管,对毛细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作息规律,不熬夜,尽量每天保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减少睡前观看电子产品,保证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皮肤及各器官处于健康状态,有助于毛细血管的养护。

注意防护

在全年都应注意防晒,外出时可选择涂抹防晒霜,穿着防晒衣和防晒帽,避免阳光、大风和寒冷空气的刺激,日常选择刺激性小的护肤品,以免刺激脸部皮肤,可有效预防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疾病。

定期体检

注意自己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是否出现颜色改变,出现时建议及时就医,每年定期体检,建议进行超声波检查,关注内脏的健康,避免出现毛细血管瘤等疾病。

其他

不要长时间压迫毛细血管,如长时间背重物,会导致其处于缺血状态,不利于健康。

毛细血管具有物质交换和通透性屏障的作用,当出现毛细血管疾病时,其形态、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从毛细血管的形态和颜色方面对比一下健康毛细血管和不健康毛细血管的区别。

毛细血管形态

1、正常毛细血管

正常毛细血管在机体各组织和细胞间,分支吻合成网。毛细血管的管径一般为6-8μm,可容许1个红细胞通过,但在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功能状态下会有不同。体重60kg的成年人毛细血管总长度约96000km,总面积约700m2。

2、异常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破裂

在超声下可见破裂或扩张的毛细血管,管壁变薄。

毛细血管瘤

在超声下可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血管壁的间隔可将其分隔为多巢状,强弱相间,内回声不等,压缩性一般为阳性。

过敏性紫癜

可见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壁有纤维蛋白沉积、变性和坏死,血管及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水肿及红细胞外渗,甚至出现管腔闭塞。

毛细血管扩张症

可表现为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多、扩张,管壁变薄,仅由内皮细胞组成。

流行性出血热

主要病变为毛细血管损伤和出血,可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和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蜘蛛痣

是由一支中央小动脉及其许多向外辐射的细小毛细血管扩张而成,形似蜘蛛而得名,常分布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臂、前胸和肩部等。检查可见粟粒样大小突出皮肤表面的血管性小红丘疹,以它为中心向四周呈蜘蛛状,多方向,弯弯曲曲的毛细血管呈放射状分布,中央小丘疹有搏动,用圆珠笔尖把中心血管性小丘疹压住后,四周蜘蛛状扩张的毛细血管均收缩而消失,松压后重现出现。

毛细血管受损后,多表现为皮肤症状,或伴有其他症状,具体如下:

皮肤症状

若毛细血管发生病变,可见皮肤黏膜表面有红色或紫色细丝状、星状或蜘蛛网状扩张的血管,以及红色的丘疹等症状,可呈局限性或广泛性分布。

其他症状

毛细血管病变严重时,可累及其他部位,出现低热、全身不适或关节肿胀等其他症状。

毛细血管受损后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等疾病,而影响毛细血管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细菌或病毒感染

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汉坦病毒等,都可导致毛细血管及周围产生炎症,从而出现毛细血管疾病。

物理或化学因素

长期暴露于阳光、风、寒冷、高热及放射线,或接触煤焦油和某些药物后,刺激毛细血管,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

外力因素

磕碰、直接或间接撞击,可导致局部的毛细血管损伤,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疾病因素

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和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也可导致毛细血管损伤,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疾病的患病率。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也可导致毛细血管疾病,如毛细血管扩张症,出生时就可见局部皮肤出现大理石样斑纹。

其他因素

食物和药物也可诱发毛细血管疾病。海鲜、蛋黄等食物或水杨酸盐类、抗生素类等药物可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使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激活补体,增加过敏性紫癜的发生。

毛细血管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观察局部皮肤症状自测。如果出现皮肤黏膜表面有红色或紫色的血管扩张,但不伴随疼痛、红肿等异常症状,可能提示毛细血管扩张症,如果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的丘疹,伴随全身不适、关节肿胀等情况,可能出现过敏性紫癜,建议及时到血管外科或皮肤科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毛细血管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主要是观察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是否出现异常病变,触诊可判断病变部位是否存在疼痛、肿胀等异常,有助于初步诊断毛细血管疾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观察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否增高,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凝血功能检查

可反应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是否存在异常,帮助诊断过敏性紫癜。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能够明确毛细血管的走向、形态是否正常,是否累及周围组织和病变部位的血流情况,可帮助诊断毛细血管瘤。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可将局部皮肤扩大,有助于观察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损伤。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