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2023年2月13日 1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所属科室: 血液内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骨髓属于中枢免疫器官,也是造血组织

骨髓位于骨髓腔内

骨髓为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位置

骨髓位于人体骨髓腔内,是各类血细胞的发源地,也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主要成分是造血组织,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细胞,黄骨髓主要为脂肪组织。

红骨髓

造血组织

由网状组织、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巨噬细胞、脂肪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环境称造血诱导微环境,核心成分是基质细胞。

血窦

为管腔大、形状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有利于成熟血细胞进入血液。

黄骨髓

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约从5岁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成为黄骨髓。黄骨髓内尚保留少量幼稚血细胞,有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

骨髓主要的功能包括造血及免疫功能,具体如下:

造血功能

红骨髓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是胚胎末期直到出生后的造血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体内血细胞均由其分化而来,血细胞在骨髓中生长、分裂及分化的过程即称为造血。红骨髓中的基质细胞不仅起造血支架作用,并且能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基质细胞还能产生网状纤维、黏连性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有滞留造血细胞的作用。

免疫功能

骨髓的免疫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各类血细胞及免疫细胞发生、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体液免疫应答提供场所,进而实现免疫作用。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在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中,造血干细胞最初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包括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髓样干细胞最终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淋巴样干细胞分化为祖B细胞和祖T细胞。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祖B细胞经历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最终发育为成熟B细胞。NK细胞也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骨髓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后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记忆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受抗原再次刺激而被活化,随后经淋巴液和血液迁移至骨髓,在此分化为成熟浆细胞,持久地产生大量抗体并释放至血液循环,成为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

骨髓可通过饮食进行间接养护,重点在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均衡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可以适当补充钙质、维生素D、蛋白质等,有助于维持骨量,增强骨密度,从而预防骨折、骨质疏松,对骨髓健康起到辅助作用。

骨髓的养护一般不以运动为主,但建议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在运动中注意强度适中,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避免外伤。

骨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日常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发生创伤,如果患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足等疾病,应定期复查,抑制病情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骨髓相关疾病的发生几率。

骨髓为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当出现骨髓疾病时,其形态、质地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骨髓和不健康骨髓的区别。

骨髓形态

1、正常骨髓

骨髓有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呈红色,黄骨髓呈黄色,成年人的骨髓是人体最大组织之一,1600-3700克,平均为2800克,占体重的3.5-5.9%。

2、异常骨髓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病理变化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大量的菌栓停滞在长骨的干骺端,阻塞了小血管,迅速发生骨坏死,并有充血、渗出与白细胞浸润。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破坏了细菌、坏死的骨组织与邻近的骨髓组织。渗出物和破坏的碎屑形成小型脓肿并逐渐增大,使容量不能扩张的坚硬骨腔内的压力更高。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不能吸收,进而成为异物及细菌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骨质增厚粗糙。外周骨膜不断形成新骨而成为骨壳,骨壳通常有多个孔道,经孔道排出脓液及死骨碎屑至体表。软组织损毁严重而形成瘢痕,表面皮肤菲薄极易破损,窦道经久不愈,表皮内陷深入窦道内。

硬化性骨髓炎

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起病时为慢性病程,多次发作后骨干可以增粗。

X线平片上可以看到大量骨密质增生,大片浓白阴影分层与CT检查可以探查出X线平片难以辨出的小透亮区。

创伤后骨髓炎

最常见原因是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其次为骨折切开复位或其他骨关节手术后出现感染。病变在骨折端附近,急性期以髓腔内感染最为严重,病理变化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另一种为骨折附近的皮肤肌肉坏死感染,使失去血供的骨折段显露于空气中干燥坏死,病程转入慢性,往往还伴有感染性骨不连或骨缺损。

骨髓瘤

起源于骨髓造血组织,浆细胞过度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X线主要表现为多个溶骨性破坏和广泛的骨质疏松,骨髓穿刺活检发现大量的异常浆细胞。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比如白血病,是俗称的血癌,发病原因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增生,导致正常造血受抑制,从而使患者出现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骨髓检查可见大量原始幼稚细胞。

骨髓受损后,多表现为骨骼损害、贫血、出血等症状,具体如下:

骨骼损害

骨髓病变引起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失衡,主要表现骨痛,以腰骶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部和下肢,可伴有局部骨骼肿胀、肢体增粗、皮肤红肿热痛等表现。

贫血

骨髓病变后,可能会出现贫血,多为轻、中度贫血,主要由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

感染

骨髓病变后,导致免疫细胞生成减少,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可伴有高热、发冷表现。

出血倾向

骨髓病变后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诱发出血倾向,可能会有出血表现,以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多见。

髓外浸润

以肝、脾、淋巴结和肾脏肿大多见,因骨髓瘤细胞的局部浸润和淀粉样变性所致。其他组织,如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睾丸、肺、皮肤、胸膜、心包、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受累。

骨髓受损后可导致造血及免疫功能障碍,而影响骨髓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感染因素

感染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等致病菌,经过血源性播散后,若不及时治疗,易诱发骨髓炎症疾病。

外伤或手术史

如开放性骨折感染或骨折切开复位术后护理不当,易导致骨折部位发生骨髓病变,诱发骨髓炎。

疾病因素

如患有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骨髓炎风险。

物理因素

包括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可使骨髓抑制和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诱发骨髓相关疾病。

骨髓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自测,如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

骨骼异常

若出现无诱因的骨痛、局部肿胀、肢体增粗、皮肤红肿等表现,可能为细菌或病毒感染骨髓所致,常提示急、慢性骨髓炎,也需要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贫血

若出现乏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等贫血症状,可能为骨髓病变影响造血功能所致,应警惕骨髓炎、骨髓瘤等疾病的发生。

感染

若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多由骨髓病变影响免疫功能所致,建议及时就医,排除骨髓相关疾病。

出血倾向

若有出血表现,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可能为骨髓病变导致止血功能障碍,考虑为骨髓炎、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等疾病。

骨髓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两大类。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以确定有无贫血,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红细胞参数反映红细胞大小及血红蛋白改变,为贫血严重程度的判定提供依据。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是否有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

骨髓涂片检查

主要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对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原虫性传染病具有确诊价值。也可以帮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怀疑戈谢病,于骨髓涂片中找到特殊细胞即可确诊。

骨髓组织检查

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密度、骨髓造血间质的改变、骨组织结构变化等,弥补骨髓涂片检查的某些不足。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等诊断有较大帮助。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观察有无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死骨、骨膜增生等异常情况,了解形状、数量、大小和部位,以及附近包壳生长情况。

CT、核磁共振

CT检查可以发现骨膜下脓肿,但对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局限于骨内的炎性病灶,并能观察到病灶的范围,病灶内炎性水肿的程度和有无脓肿形成,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