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病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25日 9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息肉是一种从黏膜表面畸形突出到达腔内部的突起样病变的统称。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时,称为肠息肉病。肠息肉病并没有明显的年龄层次划分,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且生较缓慢。息肉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
病因
发病因素很多,如长期的腹泻、便秘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引起结肠息肉。
分类
临床上息肉分为以下三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肠息肉病。
1.肿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2.非肿瘤性息肉
与癌发生关系较少。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3.肠息肉病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时,称为肠息肉病。常见的有:①黑斑息肉病(波伊茨-耶格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显性遗传性疾病,特点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双手指掌、足底有黑色素沉着。以小肠息肉为主,约30%的病人有结、直肠息肉。息肉的性质为错构瘤性息肉。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结、直肠腺瘤,甚至可满布所有结、直肠黏膜,一般在100个以上,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此病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综合征:a.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加德纳综合征)。b.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特科特综合征)。
症状
1.部分肠息肉病人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在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检查时发现。
2.部分病人有便频、便血、排便不尽感、黏液便,少数发生肠梗阻、穿孔。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晚期可发生癌变。
3.有家族性、遗性性息肉或息肉病病人,要进行家族的普查和随访。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其诊断意义有限,假阴性较多,阳性者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
2.X线检查
X线钡剂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
3.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黏膜的微细病变,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诊断
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①多有家族遗传史,青少年发病较多。②可无症状,或出现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贫血、低蛋白血症、低血钾、肠梗阻等。③结肠镜检查,息肉形态多样,球形、梨形或有分叶,单个或多个,多有蒂,表面光滑或有糜烂渗血,病理活检可以确诊。④X线钡剂检查可见充盈缺损。
2.结肠息肉
①便血或黏液便。②可有里急后重、稀便或排便次数增多等。③X线钡剂灌肠可有充盈缺损。④纤维肠镜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肿块。⑤病理切片明确诊断。
3.直肠息肉
①大便带血,色鲜红、量不多,无自觉疼痛。排便时息肉可脱出,排便后还纳。偶可见粪便上有沟槽,多见于儿童。②肛门指检查可触及圆形、质软、有弹性、带蒂或无蒂之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肿物。③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常可见肿物,并可采取活体组织明确诊断。④X线钡剂灌肠,可确定息肉部位及数目,可助鉴别诊断。
治疗
根据息肉的部位、性质、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及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行结肠镜检查是予以摘除并送病检。
2.直径大于2厘米的非腺瘤性息肉可采用结肠镜下分块切除。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反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反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黏膜肌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则属浸润性癌,应按照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黏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治疗,最终可发生癌变,因此应尽可能在青春期内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最彻底的手术方式是做结直肠全切除并永久性回肠造口术;或者结肠、直肠中上段切除,下段黏膜剥除,经直肠肌鞘行回肠肛管吻合术。
5.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多发并散在,为多发性肠道错构瘤,难以全部切除。无症状可做随访观察,若有症状可行息肉切除术或肠段切除术。
6.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退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需特殊治疗。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