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30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指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包括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
常表现为睡眠质量不佳、睡眠时间不规律及睡眠中异常行为(如梦游、夜惊)等
可采取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可调整作息、饮食,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悦

睡眠障碍是什么?

定义
睡眠障碍是一种患病率高、机制复杂的睡眠疾病。概念范围涉及较广,既包含睡眠时间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失眠等疾病症状,也包含睡眠中出现的异常行为。
分型
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
失眠:难以入睡或整夜无法入睡。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睡眠时经历呼吸异常。
不宁腿综合征(RLS):在静息或夜间睡眠时腿部感觉异常和不适,有强烈活动腿部的冲动。
发作性睡病:白天无法控制的嗜睡,能突然入睡。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分型
失眠障碍。
过度嗜睡障碍。
发作性睡病。
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
异常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发病情况
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患有睡眠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每一百人中就有30人有睡眠障碍的困扰,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睡眠障碍在住院患者中非常普遍。据调查显示,51.2%~76.2%的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老年人更为明显。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睡眠障碍有什么表现?
睡眠障碍可表现为睡眠量的异常和睡眠中的发作性异常。
睡眠量的异常可表现为睡眠量过度增多,如发作性睡病;也可表现为睡眠量不足,如失眠、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睡眠中的发作性异常指在睡眠中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梦游、夜惊、梦魇等。
睡眠障碍怎么治疗?
睡眠障碍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来缓解或减轻睡眠问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可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也可使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扎来普隆和佐匹克隆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睡眠,通过改变对睡眠的不合理认知,纠正错误的睡眠习惯来改善症状。
严重睡眠障碍怎么调理?
严重的睡眠障碍首先应就医检查,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若需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擅自用药,以免延误病情,发生不良反应。平时可以调整作息和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治疗和休息的平衡,养成劳逸结合习惯。及时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有助于睡眠障碍的恢复。

症状
主要症状
睡眠量的异常
睡眠量过度增多
如因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以及因脑病变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表现为经常出现短时间(一般不到15分钟)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睡眠量不足
整夜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
一些疾病也常伴有失眠,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
睡眠中的发作性异常
睡眠中的发作性异常指在睡眠中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梦游症、梦呓(说梦话)、夜惊(在睡眠中突然骚动、惊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定向错乱或出现幻觉)、梦魇(做噩梦)、磨牙、不自主笑、肌肉或肢体不自主跳动等。

共病情况
抑郁障碍
调查资料显示,失眠往往会与情绪抑郁同时存在。慢性失眠患者中75%以往患有抑郁症。失眠可以是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也可以是早期先兆症状。
睡眠障碍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的临床首发症状之一,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晨醒时有心境恶劣的倾向。少数患者因精神运动抑制而出现睡眠过度。
焦虑障碍
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具有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因睡眠出现问题而出现焦虑情绪,演变成为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紧张、担心、害怕,常常伴有失眠。
躁狂症
睡眠障碍患者因睡眠节律受到破坏,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每晚可只睡2~3小时,可能精神上出现亢奋症状,引发躁狂。
精神分裂症
睡眠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生率高达72%,入睡困难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重要主诉。

病因
生物因素
研究证实,基因掌控哺乳动物的睡眠,并影响脑内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变化。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的睡眠障碍疾病主要包括Smith-Magenis综合征、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发作性睡病(NRL)和家族性睡眠期提前综合征(FASPS)等。
瘙痒、疼痛、疲劳或兴奋等,可能会引起睡眠障碍。
酒精、咖啡、茶叶、甲状腺素、可卡因、皮质激素和抗帕金森病药物对睡眠有干扰作用。一些药物的撤药反应可引起失眠。
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瘙痒、疼痛等,可能导致睡眠障碍。

心理因素
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可造成焦虑、抑郁、紧张,并导致睡眠障碍。
对自身健康状态要求过高、过分关注者,容易得睡眠障碍。

环境因素
环境嘈杂、空气污浊、居住拥挤或突然改变睡眠环境,可能引发睡眠障碍。
夜班和白班频繁变动,或跨越时区等引起生物钟节奏变化,可能导致睡眠障碍。

易患因素
性格紧张、神经质、易于担忧的人,容易把问题内向化,并对压力产生躯体反应,这些人群是罹患失眠的高危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躯体疾病增加,与睡眠启动及维持相关的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则更易患睡眠障碍。
慢性疾病患者易得睡眠障碍,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机体对药物敏感的人易得睡眠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睡眠出现下列症状持续两周及以上,请及时就医:
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清晨感到身心交瘁,疲乏无力(失眠)。
白天睡眠过多(嗜睡)。
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段出现嗜睡(睡眠-觉醒障碍)。
睡眠过程中突然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睡行)。
夜间睡眠中出现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动作(夜惊)。
睡眠期反复出现令人恐惧的噩梦,常会被惊醒(梦魇)。
睡眠专科
若医院开设有睡眠专科,也可到正规医院的睡眠中心或睡眠门诊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睡眠障碍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引起躯体、精神产生其他疾病,出现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正规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特别提醒: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建议就医前充分休息,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睡眠问题?有多长时间了?
睡眠质量如何?
晚上完全睡着的时间有多少?醒得早吗?
白天是否有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记忆力减退?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睡眠检查:多导睡眠监测、睡眠脑电图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苯二氮䓬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
非苯二氮䓬类药: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
镇静类抗抑郁药物: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阿米替林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缓释片、雷美替胺

诊断
诊断流程
医生通过主观评估方法与客观评估方法进行检查并诊断。
主观评估方法
临床症状:如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中是否有异常行为等。
诱发因素:如疾病影响、药物使用、情绪波动等。
客观评估方法
体格检查。
睡眠评估量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等)。
多导睡眠图等。

医学诊断标准
睡眠障碍主要依据国际通用的DSM-5进行诊断。较为常见的几种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失眠障碍
A.主诉对睡眠数量或质量不满意,伴有下列1项或更多相关症状。
入睡困难(儿童可以表现为在没有照料者的干预下入睡困难)。
维持睡眠困难,其特征表现为频繁地觉醒或醒后再入睡困难(儿童可以表现为在没有照料者的干预下再入睡困难)。
早醒,且不能再入睡。
B.该睡眠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教育、学业、行为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每周至少出现3晚睡眠困难。
D.至少3个月存在睡眠困难。
E.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仍出现睡眠困难。
F.失眠不能用其他睡眠-觉醒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也不仅仅出现在其他睡眠-觉醒障碍的病程中(例如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异常睡眠)。
G.失眠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
H.共存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不能充分解释失眠的主诉。
过度嗜睡障碍
A.尽管主要睡眠周期持续至少7小时,自我报告的过度睡眠(嗜睡)至少有下列1项症状:
在同一天内反复睡眠或陷入睡眠之中。
过长的主要的睡眠周期每天超过9小时,仍然感到休息不好(即感到精力不足)。
突然觉醒后难以完全清醒。
B.过度嗜睡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至少3个月。
C.过度嗜睡伴有显著的痛苦,或导致认知、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过度嗜睡不能用其他睡眠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也不仅仅出现在其他睡眠障碍的病程中(例如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或异常睡眠)。
E.该过度嗜睡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
F.共存的精神和躯体障碍不能充分解释过度嗜睡的主诉。
发作性睡病
A.在同一天内反复地不可抗拒地需要睡眠、陷入睡眠或打盹。在过去3个月内必须每周出现至少3次。
B.存在下列至少1项症状
猝倒发作,定义为下面的a或b,每月至少出现几次。
a.长期患病的个体中,短暂(数秒到数分钟)发作性双侧肌张力丧失,但维持清醒状态,可以通过大笑或开玩笑诱发。
b.儿童或个体在发生的6个月内,自发地扮鬼脸或下颌脱落发作,伴吐舌或全面肌张力减退,且无任何明显的情绪诱因。
下丘脑分泌素缺乏,采用脑脊液(CSF)测定下丘脑分泌素-1免疫反应值(使用相同的测定法,小于或等于健康受试者三分之一的数值,或者小于或等于110皮克/毫升)。脑脊液的下丘脑分泌素-1测试水平低,不是在急性脑损伤、炎性反应或感染的背景下观察到。
夜间多导睡眠图呈现出快速眼动(REM)睡眠潜伏期小于或等于15分钟,或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小于或等于8分钟,以及2次或更多次的睡眠发作REM期。
快速眼动睡眠唤醒障碍
A.反复发作地从睡眠中不完全觉醒,通常出现在主要睡眠周期的前三分之一,伴有下列任1项症状。
睡行:反复发作的睡觉时从床上起来和走动。睡行时,个体面无表情、目不转睛;对于他人与他/她沟通的努力相对无反应;唤醒个体存在巨大的困难。
夜惊:反复发作地从睡眠中突然惊醒,通常始于恐慌的尖叫。每次发作时有强烈的恐惧感和自主唤醒的体征,如瞳孔散大、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出汗。发作时个体对于他人安慰的努力相对无反应。
B.没有或很少(如只有一个视觉场景)梦境能被回忆起来。
C.存在对发作的遗忘。
D.此发作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E.该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
F.共存的精神和躯体障碍不能解释睡行或夜惊的发作。
梦魇障碍
A.反复出现的延长的极端烦躁和能够详细记忆的梦,通常涉及努力避免对生存、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威胁,且一般发生在主要睡眠期的后半程。
B.从烦躁的梦中觉醒,个体能够迅速恢复定向和警觉。
C.该睡眠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梦魇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
E.共存的精神和躯体障碍不能充分地解释烦躁梦境的主诉。
不宁腿综合征
A.移动双腿的冲动,通常伴有对双腿不舒服和不愉快的感觉反应,表现为下列所有特征:
移动双腿的冲动,在休息或不活动时开始或加重。
移动双腿的冲动,通过运动可以部分或完全缓解。
移动双腿的冲动,在傍晚或夜间比日间更严重,或只出现在傍晚或夜间。
B.诊断标准A的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至少3个月。
C.诊断标准A的症状引起显著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教育、学业、行为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诊断标准A的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如关节炎、下肢水肿、周围缺血、下肢痉挛),也不能用行为状况来更好地解释(如体位性不适、习惯性脚打拍)。
E.此症状不能归因于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如静坐不能)。

鉴别诊断
抑郁症
一般的抑郁症患者常伴有失眠等睡眠问题,常表现为整夜不能深睡且有多次觉醒、早醒,夜间烦躁,白天感疲乏、淡漠。
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症状更为明显、突出,睡眠障碍患者通常无严重的抑郁情绪。
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的特点为入睡困难,躺在床上担忧问题。睡眠多为间断性,常伴有不愉快的梦境体验,可有夜惊或梦魇。
焦虑症患者的情绪症状更为明显、突出,睡眠障碍患者通常无严重的焦虑情绪。
精神分裂症
急性发作期常有失眠及频繁惊醒,精神检查有错觉、幻觉、思维异常等精神症状。
睡眠障碍患者不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继发性失眠
躯体疾病所致发热、疼痛、心肺功能不全等症状,或药物等可引起失眠。失眠常发生于躯体疾病之后,并与躯体疾病症状的出现或服用药物在时间上有联系,随着症状的好转或停用有关药物,失眠可以好转。
环境因素性失眠常有生活或工作环境的变化作为诱因。

自评量表
Epworth嗜睡量表(ESS)
又称Epworth日间多睡量表,用来评定白天过度瞌睡状态。嗜睡可以通过本量表作出半客观的评定。评分一共有24分,其中:评分>6分提示瞌睡;评分>11分提示过度瞌睡;评分>16分提示有危险性的瞌睡。
如果一个到医院看病的患者有无法解释的瞌睡或疲劳,应该到睡眠专科或神经、呼吸、精神科去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治疗措施。不过,变换工作和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总睡眠时间不足,也会影响这一评分。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
可针对性地评估失眠严重程度,使用起来简单便捷,在临床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该量表包含7个条目,每个条目的评分从0~4分共5个等级,受测者按照最近2周自我认知到的失眠症状进行测评。总分≥8提示有失眠症状存在。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量表共有10个条目,分别评价被试者1个月内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睡眠不足或觉醒不够、睡眠时间、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多梦或梦魇、夜惊、服药情况、睡眠态度和失眠后生理心理反应等10种失眠相关症状及严重程度。
该量表共5级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最低得分10分,最高50分。
在国内研究中一般认为,单项评分≥3分和(或)总分≥23分被认为高分特征,认为存在睡眠相关问题。
斯坦福嗜睡量表(SSS)
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评价警觉的一种工具。通过记录全天不同时间的”嗜睡程度”来发现患者的警觉模式。量表分为7个分值等级,患者按照自己的感觉对此进行评分。
它操作简单并可反复进行。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重。SSS表可用于初筛诊断,也为患者进一步确诊提供帮助。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症状,缓解或减轻睡眠问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明确睡眠障碍的原因,坚持个体化、综合治疗,防止产生药物依赖性。
药物治疗
苯二氮䓬类
这类药物应用广泛,但有一定依赖性,有一定的抑制呼吸作用,对于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慎用。
有胎儿致畸作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突然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如病情恶化、失眠、呕吐等),应逐渐减量。
严重的精神抑郁患者用药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应采取预防措施。
第三代镇静催眠药
近些年来,临床上逐渐提倡选用第三代镇静催眠药。该类药物具有成瘾性小,不抑制呼吸,半衰期短的优势。
对于一些伴有情绪不良的患者,也可选用小剂量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曲唑酮、米氮平等。
应用催眠药可暂时性缓解睡眠障碍,但长期应用可导致依赖、作用丧失和药源性失眠。对于存在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用药可增加发作次数、时间及严重性。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为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对自己及他人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原则在于帮助患者妥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理解睡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消除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睡眠,通过改变对睡眠的不合理认知,纠正错误的睡眠习惯来改善症状。
刺激控制疗法:基于条件反射原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睡眠与床及卧室环境间的反射联系,建立稳定的睡眠觉醒规律。
睡眠限制疗法:减少夜间卧床觉醒时间,同时禁止日间打盹,使卧床时间尽量接近实际睡眠时间。
放松训练。
重建睡眠相关信念。
睡眠卫生教育:通过对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知识的指导,减少或排除干扰睡眠的各种情况,以改善睡眠质量。
心理教育
针对诱发失眠因素,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减少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增加自信心。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睡眠卫生指导,制定个体化的作息时间表,帮助患者调整为正确的睡眠习惯。

其他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关于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从5个方向对失眠进行辨证论治,从五脏论治、从精神情志论治、从昼夜节律论治、从心肾相交论治和从肝脾论治。每个方案均有其对应的病症,应去专业的医院就诊,由医生诊断治疗。
物理治疗
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可通过电流或磁信号刺激大脑神经,从而改善病情。
辅助疗法
一些辅助疗法可帮助改善病情,如冥想、太极、瑜伽、按摩、针灸、穴位按压等。

预后
治愈情况
睡眠障碍通常起病慢,病程较长,并常有反复,但总体预后良好。
少数由于器质性所致的睡眠障碍预后较差。

危害性
睡眠障碍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躯体、精神等其他疾病的发生。

日常
个人护理
制定个体化的作息时间表,保持治疗和休息的平衡,养成劳逸结合习惯。
及时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
改善居住环境,避免居住在环境嘈杂、空气污浊的环境。
避免过度饮酒、饮用浓茶和咖啡,遵医嘱使用可卡因、皮质激素等药物。
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减轻工作/学习压力,避免过度脑力劳动。
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
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定时运动,使身心放松且有规律,进而增进睡眠。

患者家属
保持良好的心态,家人应多理解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帮助患者调整饮食,减少兴奋性食物摄入,如咖啡、浓茶等。患躯体疾病后体弱者易发生本病,应给患者加强营养。

预防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悦。
正确认识睡眠障碍的本质,不因心理因素加速疾病的发生。
解除自己“身患重病”的疑虑,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有助于睡眠障碍的恢复。
及时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良情绪。
避免频繁的倒班工作。
避免压力过大。
积极治疗躯体疾病。

参考文献

[1]
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李凌江,陆林. 精神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毕晓莹,侯晓军. 睡眠障碍[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6.

[4]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 5版. 张道龙,刘春宇,童慧琦,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