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水泡怎么处理好啊?

2020年10月18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1脚气症状

  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

  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

  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

  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大多数患者由糜烂型、水疱型转化而成。

2脚气水泡怎么处理好啊

  不少脚癣患者因瘙痒难耐而慌不择药,其实治脚癣并不是从头到尾只涂抹一种抗真菌软膏,而应根据水疱型、厚皮型、糜烂型等选择不同的药物。最关键的是用药前一定要把创面清理干净,保持干燥,这样才能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灶。

  厚皮型用“药泡”厚皮型足癣一般好发于脚后跟,表现为皮肤粗厚、干燥,很容易脱皮或是裂口子。这类脚癣单纯涂抹外用软膏较难渗透,最好用温水溶解水杨酸等药物来浸泡,以加速角质层软化,使药物快速达到皮肤深层。每次浸泡的时间在10~15分钟,时间太久反而容易伤害皮肤的正常组织。

  水疱型选“霜剂”水疱型脚癣的特征是非常痒,刚开始在脚趾周边会出现小水疱,此时不要抓挠或是挑破水疱,以防继发感染,药物选择上应用霜剂,避免使用脚气水等酒精制剂,以免引起过敏反应。这类脚癣在早期建议使用抗真菌药。

  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

  有脚气的人平时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因为像这样的真菌和细菌感染的疾病很多人就是由于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才会导致的,多补充一些维生素b和维生素e能够有效的预防脚气,平时还要注意穿鞋子穿透气的,不要穿质量太差的鞋子。

3脚气的检查

  真菌检查

  真菌检查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一种检查方法。

  真菌检查注意事项:

  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标本的质量,它直接影响检查结果,因此,采集多部位的损害可提高阳性率。制片时,溢出的封固液应吸去,以免腐蚀镜头。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促进皮肤愈合。感染处应经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干后扑撒滑石粉。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剂,因为它能促进真菌生长。

  检查前禁忌:注意正常的生活饮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检查时要求:积极配合医生

4脚气是怎么引起的

  致病菌多系毛癣菌属与表皮癣菌种,主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因其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足癣的主要致病菌。

  脚气是侵犯表皮、毛发和趾甲的浅部霉菌病,是一种传染性的皮肤病。绝大部分患者是先患脚气再感染到手部和其它部位,脚气患病率高的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是足跖部皮肤没有皮脂腺,缺乏能抑制霉菌的脂肪酸。

  二是足跖部皮肤汗腺较丰富,出汗较多,造成有利于霉菌生长的潮湿环境。

  三是足跖部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质蛋白为霉菌生长的营养物。

  此外,由于穿着鞋袜,局部环境闷热,脚汗难于透发而潮湿,从而更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

查看详情>>

5脚气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病初多因久居湿地或水中工作,外感湿邪、郁久化热,湿热下注则双足起水疱,糜烂流水;

  病久湿热燥盛,耗伤阴液,肤失濡养则皮肤肥厚干燥、破裂。

  1.湿热下注

  证候:密集水疱,糜烂流水,浸yin成片,瘙痒疼痛或有发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数。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汗疱型、指间型,以趾间密集水疱,糜烂流水。浸yin成片,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下注则见水疱、糜烂流水;舌苔薄黄,脉滑数为湿热之征。

  2.血虚风燥

  证候: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不流水,舌红苔薄,脉细。

  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鳞屑角化型,以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燥邪伤阴,阴血被耗,肌肤失养则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脉细为血虚风燥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手足癣诊断标准:

  1.冬轻夏重。

  2.霉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3.分型:手足癣临床上大体分为4~5型,各型可单独表现,亦可混合出现。

  (1)角化型:于手部大多初发于左或右手的Ⅰ~Ⅱ指间(相当“合谷”穴以下,俗称“虎口”部),局部干燥脱屑,日渐扩展漫延至第Ⅰ~Ⅱ手指端及至全部手掌,因为角化,外观光亮,掌指纹理不清,严重时掌面增厚,冬季易皲裂。足部全蹠可以角化,足跟、蹠弓部尤甚。本型一般不出现丘疹、水疱。

  (2)水疱型:手掌部群集小疱,多是环形、半环形,瘙痒较重,有时发生在指间。足部则常位于足跖及足缘,群集或散发。水疱较深在,不易穿破。手足水疱发作数天后自然吸收,表面脱皮屑,但外观治愈的水疱周围可继续发生新的水疱,如此反复并扩展。

  (3)丘疹鳞屑型:常见于足跟边缘及蹠弓部位。可见环形、孤形小片丘疹群,基底微红或皮色,表面脱屑。因其瘙痒,可见摩擦后的表皮剥脱。本型一般在夏暑季节活跃,秋冬以后不治“自愈”(外观似正常)。真菌培养大多是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玫瑰色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发生于手部,可见于掌心、指间。

  (4)间擦型:主要见于足趾Ⅲ~Ⅳ趾间,极偶见于指间。病变部位表皮浸软色白,剥落基底红而糜烂,周边可见小丘疹。瘙痒较重,湿热条件下明显。常因摩擦脱皮而感染细菌,局部产生恶臭味。

  (5)体癣型:常由水疱型、丘疹鳞屑型发展至足背及手背。手足背及边缘部有红色环形、半环形之花边,斑片周边高起,其上可见点状丘疹与水疱,中心部则低平,有时有色素加深及脱屑。多个环形斑片可以融合成大片状,类似慢性皮炎。

  西医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真菌学检查,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必要时可重复真菌检查。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手足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非传染性、过敏性表皮炎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

  掌跖脓疱病:是指局限于掌跖部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以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周期性的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为临床特征。好发于50~60岁,女性多见于男性。对治疗反应差。

  汗疱症:又称为出汗不良性湿疹,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本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冬天可自愈。多见于青少年。

查看详情>>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