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管状腺瘤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6月6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概述
绒毛管状腺瘤又称混合型腺瘤或乳头状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系具有管状和绒毛状两种形态结构的腺瘤,容易发生恶变,应引起高度警惕。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普通外科、肿瘤科

临床症状
便血、排便不畅、腹痛、腹泻、贫血、乏力、体重减轻等。

危害
严重者可引起贫血、直肠脱垂、肠套叠等,且癌变几率较大。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梗阻、癌变。

检查
直肠指诊、直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X线钡餐灌肠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根据便血、排便不畅、腹痛、贫血、乏力、体重减轻等表现,结合直肠指诊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诊断。

治疗原则
一经发现,即行手术摘除。

治愈性
早期积极治疗,治疗效果较好。

饮食建议
予以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于消化的少渣少脂饮食。

病因
病因
与饮食不洁、过度烟酒刺激、便秘、肥胖、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便血、贫血
为常见症状,每次排便时可见血液,色鲜红,量不多,混有黏液,不与粪便混合,在粪便表面。有时忽然大量出血,长期慢性出血,可致贫血。
2.排便不畅
可有腹泻,程度轻,有时腹泻便秘交替。病变位于直肠者,有排便次数多、里急后重、排便不畅感,带蒂者可脱出肛门。
3.腹痛
常见,便后便时加重,并发肠套叠时下腹剧烈绞痛。
4.全身变化
贫血者可有乏力、头晕、心悸、体重减轻等改变。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直肠指诊、直肠镜、纤维结肠镜及钡灌肠检查不难确诊。 肛门指诊常可触及腺瘤,直肠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可判定腺瘤性质、分布范围、大小和数目。双重钡灌肠可显示腺瘤的外形和分布,对诊断具有特殊意义。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活检,病理以有蒂、并蒂多见,表面不光滑,可有纵深裂沟,呈分叶状,伴许多较绒毛粗大的乳头状突起,体积较管状腺瘤大,直径多大于2cm。

治疗
治疗方针
一经发现,即行手术摘除。

手术治疗
一经发现即行电灼切除,切除后病理检查定性。如腺瘤很小,也无异常,可仅做活检定性,也可直接电灼烧除;如为多个腺瘤,则应先做病检。带蒂腺瘤经圈套电灼切除后,必要时可对基底部黏膜再次电灼。
对无法经肛门局部手术或经结肠镜解决的腺瘤,可根据腺瘤部位采用经骶骨后位或经腹切除腺瘤。广基腺瘤发生癌变,未侵透黏膜层,仍可电灼或切除黏膜,但范围要大;若发展为浸润癌,则行大肠癌根治术。

预后情况
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护理
日常护理
1.积极治疗慢性肠道疾病。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术后短时间内勿参加重体力劳动,适当掌握活动强度。
4.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摄入低脂肪、适量蛋白及富含纤维素食物的均衡饮食;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少吃腌、熏、烧烤和油煎炸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多饮水。戒烟酒。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