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1月4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天花是天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可表现为寒战、高热、乏力,皮肤出现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遗留痘疤
天花病毒感染所致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定义
天花是天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疹性疾病,传染性极强,致死率高。
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成批次出现的丘疹、疱疹及脓疱,最后结痂、脱痂及遗留痘疤。
天花是唯一通过全球疫苗接种而根除的人类疾病。曾造成大量人力丧失、经济负担和社会恐慌,在人类历史上造成过重大灾难。
目前唯一剩余的天花病毒株,储存在世界卫生组织天花及其他痘病毒传染病合作中心,以及俄罗斯国家病毒学和生物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分型
按病毒毒力强弱分型
正型天花:毒力强的天花病毒所致,即普通型。
类天花:毒力弱的天花病毒所致。
按临床表现分型
普通型天花:70%以上的为“普通型”。皮疹出现前有发热、头痛、背痛、发冷及呕吐等症状,典型的水泡或脓疱出现在脸部和四肢。
扁平型天花:多发生在幼儿,可造成严重的病毒血症,皮疹进程缓慢,连结在一起呈扁平状,但不会形成脓泡。此种类型很少发生。
变形型天花:出现头痛等症状,但发疹期缩短,皮疹表浅,数量少,通常不会发热。较常出现于曾接种疫苗者。
出血型天花:罕见。见于成人(尤其是孕妇),因为大量病毒在脾及骨髓中繁殖,皮肤及黏膜明显出血,表现为皮肤上呈现紫斑,一般在出疹第5~6天尚未确定诊断就已死亡。

发病情况
天花是最古老、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分布于全世界。
常年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群众性的疫苗接种运动,并且每隔6年复种一次疫苗,在大城市很快消灭了天花。
1960年在云南省发生最后1例天花患者,迄今为止,在我国未再出现天花。
世界卫生组织于1967年开始扩大和加强全球性的消灭天花运动。
1967~1972年多数非洲国家、印尼及南美消灭了天花。
1975~1977年非洲三角洲地带最后消灭了天花。
1977年10月26日索马里的梅花镇发生最后1例天花后,全世界至今再没有天花。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全球已消灭天花,并停止疫苗接种。

病因
致病原因
传染源
天花感染者是唯一传染源。
天花传染性极强,最易扩散,天花患者的唾液、血液、组织液、水泡液、脱落的皮屑、结痂、排泄物及天花患者使用的物品等都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可通过被皮疹、渗出液污染的衣服、物件等传播。
其他:经胎盘感染胎儿。
易感人群
尚未消灭天花前,未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以及未及时复种的人群均是本病的易感者。患过一次天花后可获终身免疫。

发病机制
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病毒在接触部位大量复制,并扩散至淋巴结,进一步扩散至血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在血液中大量复制、繁殖,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扩散至全身。

症状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12天(8~16天不等),此期间患者无症状。

前驱期
发病急,可出现高热(体温可骤升至39~40℃)、畏寒和肌肉疼痛、乏力、烦躁、周身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升高可造成小儿惊厥或成人谵妄。

发疹期
起病后第4~5天出现皮疹,最初为暗红色小斑,数小时后即有丘疹,从颜面开始,向胸、背及四肢扩展。皮疹触之有坚实感,深藏于皮内。体温下降。
第5~6天,丘疹逐渐变成水疱状,中央凹陷,即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
第7~8天,疱疹渐成脓疱,有痛感,周围红晕加深。体温再次升高。
第10~14天后,脓疱逐渐干燥,结黄绿色厚痂,自觉剧痒。体温渐降。
再经2~4周,痂盖自然脱落,有痒感,并留下瘢痕。

并发症
肺炎
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短、疲倦、发热。
骨髓炎
表现为发热、剧痛,病骨处活动受限、功能障碍,骨病变严重时可导致病理性骨折。
脑膜炎
主要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畏光、颈项僵硬等。
角膜炎
结膜如果发生痘疹,可致继发性角膜炎,表现为眼部疼痛、畏光、流泪和眼睑痉挛(眼皮跳动)等。

就医
本病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一般不会出现天花患者。
如有高度怀疑为天花病者,需立即上报疾控部门,适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尽早确诊。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与天花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严重毒血症状(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体温急剧升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以及皮肤出现丘疹、疱疹、脓疱。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查,可检测出天花病毒DNA;电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毒颗粒。
血清学检查:病后6~8天可出现抗体,2~3周后第二次抗体升高,可用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鉴别诊断
水痘
多表现为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水痘皮疹为向心性分布,伴或不伴发热。可通过核酸检查鉴别。
卡波西水痘样疹
卡波西水痘样疹多发生于患有湿疹或异位性皮炎的婴儿及儿童,偶尔发生于有慢性皮炎的成人。
皮损突然发生,表现为群集性水疱或脓疱,疱顶中央有脐窝状凹陷,基底周围红晕。可通过核酸检查鉴别。
猴痘
猴痘患者通常有到非洲旅行或接触该地理区域动物的历史。人猴痘的皮疹很难与天花区分开来。猴痘可出现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且病情比天花轻。

治疗
一般治疗
隔离
需要隔离治疗。禁止与任何人接触。
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不可随意丢弃。房间应经常消毒。
严格隔离直到痊愈。
与患者接触过的人员也应隔离观察。
支持治疗
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
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针对损害的脏器,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可抑制天花病毒生长。
常用药物包括西多福韦、西多福韦衍生物、特考韦瑞。
不良反应
西多福韦:肾毒性大。
西多福韦衍生物:与西多福韦比较,具有可以口服、对肾脏损害小等优势。
特考韦瑞:可有头痛、恶心、腹部疼痛等不良反应。
其他
退热、镇静剂:用于高热及头痛、烦躁不安者,常用布洛芬。
抗生素:可避免皮肤继发感染,可根据临床经验或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预后
治愈情况
天花传染性强,病情重,死亡率曾高达20%~30%,痊愈后可获终身免疫。

危害性
天花传染性强,病情重,可能发生肺炎、骨髓炎、脑膜炎、角膜炎等并发症,染病后死亡率高。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本病传染性强,应当严格进行隔离。
个人物品需专用,避免与他人交叉使用,用过的衣物应先消毒后清洗,并且定期消毒。
饮食管理
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分充足。
成人每日饮水量在1500~1700毫升(或按照医生要求控制饮水量)。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

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接种可靠的疫苗,并且定期复种。但在全世界消灭天花以后,除研究天花病毒的学者及美国军队外,我国20世纪80年代起不再普遍接种天花疫苗。

参考文献

[1]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赵卫. 天花病毒研究进展[A].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专业委员会. 新发传染病防治学习研讨会论文集[C].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专业委员会,2008:7.

[3]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