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2023年7月10日 9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药物介绍
两面针是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干燥根。
两面针药性平和,味苦、辛。归肝、胃经。有小毒。
两面针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甾体及其苷、木质素、香豆素、有机酸、萜、醌等。其中,生物碱是主要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不得少于0.13%。

功效作用
用途
两面针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面针具有镇痛、止血、抗炎、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等作用。
两面针可以用于治疗跌扑损伤、牙痛、胃痛、咽喉肿痛、脘腹疼痛、疝气痛、风湿痹痛、毒蛇咬伤、烧烫伤等。
目前,两面针还被用于麻醉,也被用于带状疱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等的治疗。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两面针可以煎汁内服,也可以研末吞服,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5~10克;研末吞服时,每次用量为1.5~3克。
外用时,取适量两面针煎汁外敷患处,可治疗跌打损伤;研末外敷患处,可治疗烧烫伤。
两面针还可以泡酒饮用。
加味风湿酒:和三叶青藤、大风艾、九层风等中药配伍泡酒,有通络止痛、祛风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海蛇药酒:和海蛇、过岗龙、鸡血藤等中药配伍泡酒,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强身壮骨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麻木、腰膝酸痛。
温馨提示
两面针有毒,不能过量服用。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如果您有两面针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两面针。
如果您正在使用利血平或者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两面针有毒,孕妇禁止服用;如果需要外用,使用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避免使用两面针;如果需要使用,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使用两面针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使用禁忌
避免和利血平等药物同时使用。
酸味的食物会影响两面针的药效,不宜同时服用。
如果两面针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两面针有毒,毒性成分为氧化两面针碱、氯化两面针碱、二氢两面针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6-甲氧基-5,6-双氢白屈菜红碱,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过量服用会引起中毒,出现以下情况时,请立即停用,并就医治疗。
头昏
眼花
呕吐
腹痛
水煎、炮制、合理的配伍可降低两面针的毒性,但不能完全去除毒性。

功效对比
两面针是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干燥根,两头尖是毛茛科植物多被银莲花干燥的根茎。两者的功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两面针和两头尖都有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都可用于风湿痹痛的治疗。
两面针属于活血疗伤药,还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解毒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胃痛、牙痛、毒蛇咬伤、烧烫伤等。两头尖属于祛风寒湿药,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同时可缓解四肢拘挛、骨节疼痛等不适;而且,两头尖还有消痈肿的作用,可治疗痈肿溃烂。

用药误区
误区:两面针治疗烧烫伤需要煎汁内服
两面针有解毒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烧烫伤。但是,使用两面针治疗烧烫伤时,多采用研末外敷的方式,而非煎汁内服。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选购
如何选购
两面针主要产自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湖南、海南、四川、台湾等地也有分布。
两面针具有如下特征:
两面针一般为淡棕黄色或淡黄色的厚片或圆柱形短段,表面有鲜黄色或黄褐色的类圆形皮孔样斑痕。切面比较光滑,可分为皮部和木部;皮部为淡棕色,木部为淡黄色,有密集的小孔和同心性环纹。两面针质地坚硬,有微微的香味,品尝时味道辣、苦,并伴有舌头麻木的感觉。
品质好的两面针根部肥壮、坚实、粉性足,咀嚼时味道苦且伴有舌头麻木的感觉。
存放于干燥的地方,注意防虫蛀、防潮。

相关中成药
复方两面针含片: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利咽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肺经风热导致的咽喉肿痛。
两面针镇痛片:有通络止痛、清热解毒、理气活血的功效,能用于肠痉挛、胆囊炎、溃疡病、肝癌等引起的腹部疼痛。
宫炎平片:具有祛瘀止痛、清热利湿、收敛止带的作用,可以治疗湿热瘀阻引起的带下病,能缓解小腹隐痛、带下色黄质稠、经色紫暗且有块,也可以治疗慢性盆腔炎。
风湿液:具有祛风除湿、补养肝肾、养血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肝肾血亏导致的四肢麻木、骨节疼痛,也可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病的治疗。
复方风湿宁片:有舒筋止痛、活血散瘀、祛风除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罗兴洪,赵霞,蔡宝昌.古今药酒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