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10日 1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表现为肚脐突出肿块,小儿可有哭闹、咳嗽、腹泻等症状
发病与脐环没有完全闭锁、脐部筋膜组织薄弱、腹内压力增高等有关
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婴幼儿有自愈可能

脐疝是什么?

定义
由于脐环(俗称“肚脐”)关闭不全或薄弱,腹腔脏器由脐环处向外突出到皮下而形成脐疝。
分类
根据患病人群分类
婴儿脐疝:由于胚胎期的脐环闭合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所致。
成人脐疝:儿时并不存在,成年后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力过大而产生。
发病情况
成人和婴儿均可发生脐疝。
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除婴幼儿外,中年肥胖且生育过孩子的女性、肝硬化腹水患者、慢性咳嗽者,都容易发生脐疝。
成人脐疝占整个腹壁疝的6%~14%。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脐疝包块可以用手推回去吗?
不建议用手将脐疝包块推回去。
先天脐疝,症状较轻,而且还会随着宝宝哭闹、咳嗽而缓解,家长应仔细观察,不能随意将突出的脐疝包块按下去,以免因手法不当造成伤害。
后天脐疝,一般不能自愈,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当症状较重时还会出现嵌顿的现象,此时也不要自行用力把包块按下去,避免加重病情。
脐疝可以不治疗吗?
脐疝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少部分婴幼儿有自愈可能,但也不能排除病情加重的可能。
部分脐疝可能会引起肠管嵌顿到疝囊内,引起肠梗阻表现,导致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严重还会导致肠管严重嵌顿,引起肠管的血液供应阻断而坏死。
新生儿脐疝还容易发生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发现脐疝后应积极遵医嘱治疗。
脐疝会引起腹痛吗?
一般情况下,脐疝是不会引起明显腹痛的。但如发生嵌顿疝,则会出现腹痛。
多数脐疝只会出现腹部不适、腹胀、消化不良等情况,但当腹压突然增大时,会导致疝囊内的组织增多,无法顺利缩回腹腔,就形成嵌顿疝。这种情况下,疝囊内的组织受到疝环压迫,可能出现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等情况,就会出现明显腹痛症状。

病因
致病原因
脐疝形成的原因是脐环没有完全闭锁或脐部筋膜组织薄弱。
婴儿脐疝为先天性,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组织不够坚固,经常在腹内压增高时发生,大多属于容易复发性脐疝。
成人脐疝较为少见,可能与脐环处瘢痕组织变弱有关。

高危因素
主要为各种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长期过度哭闹。
长期便秘。
慢性咳嗽,如百日咳、支气管肺炎等疾病引起的咳嗽。
包茎。
亲属长期将婴儿直立背在后背行走。
剧烈运动。
盆腔肿瘤、腹水等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的情况。

发病机制
如果有脐部发育不全,脐环没有完全闭锁,或脐部的瘢痕组织薄弱,不够坚固。腹内压增加时,内脏或腹腔组织可以从脐部突出而形成。

症状
婴儿脐疝
主要表现为脐部肿物,无其他症状,往往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
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
肿物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的小瘢痕称为脐痕。
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摸起来比较坚实。
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者回纳入腹腔,并伴有肠鸣音(随肠蠕动,气体和液体流动产生的断断续续的咕噜声)。
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

成人脐疝
主要症状是脐部有半球形疝块,可回纳。
常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

并发症
嵌顿疝、绞窄疝
脐疝是由腹内脏器从脐部组织薄弱处突出而形成,病情严重时,突出的腹内脏器无法回到原位。这些脏器会卡在脐部,发生缺血、坏死,引起嵌顿疝、绞窄疝等并发症。
嵌顿疝可有腹痛、恶心等表现;绞窄疝可有肿胀、淤血、疝内容物坏死的表现等。
感染
脐疝发生嵌顿或绞窄时可合并感染,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如脐部有局部隆起,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如果婴幼儿在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儿有时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可记录患儿出现过的症状,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时建议给患儿穿着宽松、易穿脱的衣物,以便医生进行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脐部肿块出现多久了?在什么情况下肿块会消失或突出?
孩子经常哭闹吗?饮食和排便情况正常吗?
是否伴有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长期咳嗽或过度哭闹的情况?
是否有腹腔严重疾病、便秘等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超声检查
X线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脐疝症状较为典型,一般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就可以确诊,有时需要结合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病史
有过度哭闹、便秘、咳嗽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脐部有典型的可自行消失的肿块。
体征
经观察和触摸腹部,发现脐部有站立或运动时出现或变大、平躺或安静时自行消失或缩小的肿块。
在肿块消失时可能会听到“气过水声”。
肿块较大时,听诊时局部可呈鼓音。
如果发生嵌顿,触摸时可感到肿块变硬、有触痛或压痛。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观察脐疝的位置、是否发生嵌顿等情况。
X线平片:可判断脐疝是否伴有肠梗阻。

鉴别诊断
脂肪瘤
脂肪瘤的突出物比脐疝更韧,卧位不消失,不还纳等可鉴别。如体格检查不能鉴别,可通过超声检查进行鉴别。
腹壁切口疝
腹部手术史可引发切口疝,根据手术史、体格检查时腹部包块紧邻腹部切口,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2周岁前的婴儿脐疝,如果没有发生嵌顿,可暂时不治疗,也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使其自愈。
如果已经满2周岁,脐疝仍未自愈,脐疝直径超过1.5厘米,应进行手术治疗。
成人脐疝多采用手术治疗。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会切开脐部及疝囊,回纳疝的内容物,切除多余的腹膜并对合,缝合腹直肌前后鞘(白线)以闭合缺损。
如疝环较大,可加强缝合,同时用可人工合成修补网片进行修补。
约70%的成人脐疝可伴有腹直肌分离,对这类脐疝常采用直切口,便于同时修复缝合分离的腹直肌。
绞窄性脐疝有肠管坏死者应切除坏死肠袢并行肠吻合术。
如果有腹腔感染严重时,疝修补术可留待以后二期手术处理。

非手术治疗
婴儿或新生儿发生的较小的脐疝,如果直径小于1.5厘米,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可自愈,很少发生嵌顿,可使用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方法是用胶布贴敷疗法,取宽条胶布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贴敷固定以防疝块突出,使脐部处于无张力状态,脐孔可以逐渐愈合闭锁。
治疗期间需要每周更换胶布1次,如有胶布皮炎,可改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

预后
治愈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治疗,大多效果较好。

危害性
婴儿脐疝大多在2岁以内,无明显危害,如果受外伤后被穿破,有肠外露或感染的风险。
成人脐疝如发生嵌顿和绞窄的脐疝内容物为肠管,可发生机械性肠梗阻,甚至肠管坏死或穿孔,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应该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多吃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比如鱼类、禽类、蛋类、奶类等。
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可以防止便秘。
少吃生、冷刺激及油腻的食物。
少饮酒、咖啡,少食辣椒、胡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调味品。
尽量减少产气类食物的摄入,如豆类、汽水等。
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运动与休息
适当锻炼身体,帮助增强体质,但要减少重体力劳动、提举重物等,避免复发。
运动要适量,注意劳逸结合,从身体能接受的运动开始慢慢增加运动强度。
日常护理
婴儿脐疝的严重程度与腹压成正相关,腹压越高,脐部突出的越明显,所以对于有脐疝的婴儿,应该尽量减少婴儿啼哭,避免腹压增高。
压脐外治法是一种用外力固定将脐部凸出压回的方法,除了可以自己用纱布固定外,市面上有成品固定套装可以选用,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挑选和使用。

预防
婴儿脐疝是先天性的,没有很好的预防方法。成人脐疝可以通过消除或控制相关危险因素,达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控制体重:肥胖且生育过孩子的中年女性,要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积极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尤其是要减少腹部脂肪,以改善腹壁过度牵张而薄弱的状况。
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如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肝硬化腹水等。
锻炼腹肌:经常进行卷腹等腹肌锻炼,有助于加强腹壁肌肉力量和坚韧度。
避免过度用力:排便、咳嗽或提重物时,不要过于用力,避免腹内压增高。

参考文献

[1]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上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 儿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赵玉沛, 陈孝平. 外科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Umbilical hernia repair. NHS choices. 2017. https://www.nhs.uk/conditions/umbilical-hernia-repair/

[6]
Umbilical hernia. BMJ, 2013.

[7]
Christoffersen MW, Helgstrand F, Rosenberg J, Kehlet H, Strandfelt P, Bisgaard T. Long-term recurrence and chronic pain after repair for small umbilical or epigastric hernias: a regional coho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15, 209(4): 725–32.

[8]
Dalenbäck J, Andersson C, Ribokas D, Rimbäck G. Long-term follow-up after elective adult umbilical hernia repair: low recurrence rates also after non-mesh repairs. Hernia, 2013, 17(4): 493–7.

[9]
Nguyen MT, Berger RL, Hicks SC, Davila JA, Li LT, Kao LS, Liang MK. Comparison of outcomes of synthetic mesh vs suture repair of elective primary ventral herniorrhap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Surgery, 2014, 149(5): 415–21.

[10]
Summers A.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umbilical hernias: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 Emergency Nurse, 2014, 21(10): 26–8.

[11]
Winsnes A, Haapamäki MM, Gunnarsson U, Strigård K. Surgical outcome of mesh and suture repair in primary umbilical hernia: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Hernia, 2016, 20(4): 509–16.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