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毛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6月4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多毛症是指女性与同种族、同年龄女性相比,毛发生长过多并呈男性化分布
表现为面部、耳前、乳晕、胸部、腹部、上背部等部位出现毛发生长过多
多毛症发生与遗传、内分泌因素、肿瘤、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需要去除病因,症状轻者可采取局部治疗,症状重者采取系统性药物治疗

定义
多毛症是用来描述女性毛发异常生长的专业术语。多毛症是指与其同种族、同年龄的女性相比,毛发生长过多,呈男性化分布。
主要表现为雄激素依赖部位出现粗而长的终毛,如面部(小胡子、胡须)、耳前、乳晕、胸部、上腹部、下腹部、上背部等部位。
多毛症反映的是血液循环中雄激素水平升高,或毛囊、皮脂腺等终末器官对雄激素反应性增强。
多毛症和毛增多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多毛症多指女性(女孩和成年女性)在雄激素依赖部位的毛发(终毛)过度增长,而毛增多症则是身体任何部位的毛发(毳毛、毫毛、终毛)过度生长。

分型和分类
临床上根据病因分为以下3种类型。
正常雄激素性多毛症
特发性多毛症约占多毛症患者的10%,又称体质性或皮肤型多毛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
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以及所有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疾病,可引起多毛。
高雄激素性多毛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女性多毛症的最主要病因,占多毛症患者的70%~80%。
肿瘤:卵巢颗粒细胞瘤、卵巢泡膜细胞瘤、肾上腺腺瘤、肾上腺癌、垂体瘤等,多毛发展迅速,可出现男性化。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21-羟化酶缺乏引起者最常见。
胰岛素抵抗:体内高水平的胰岛素可导致多毛症,伴黑棘皮症。
药物性多毛症
药物性多毛症也称医源性多毛症,少见。多毛多局限于面部、背部侧面,停用药物后多毛症可改善或消失。

发病情况
育龄期女性多毛症的发生率为5%~10%。

病因
致病原因
多毛症的发生与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或毛囊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有关;部分多毛症与遗传有关。
遗传因素: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发性多毛症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
内分泌因素:肢端肥大症等多种因素,可引起垂体前叶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泌乳素、胰岛素分泌增加,对雄激素代谢产生影响。
肿瘤因素:垂体瘤、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癌等可引起皮质醇过度(库欣综合征),可导致雄激素大量增加,与多毛症的发生有关。
药物因素:如睾酮、达那唑、糖皮质激素、乙酰唑胺、苯妥英钠、氨苯蝶啶、双氢克尿噻、米诺地尔、二氮嗪、环孢菌素等,可导致多毛。

症状
主要症状
毛发改变
毛发生长过多并呈男性化分布。
主要在面部、耳前、乳晕、胸部、上腹部、下腹部、上背部等部位出现粗而长的终毛。
垂体、卵巢、肾上腺肿瘤导致的多毛症,多毛现象常突然出现并迅速加重。
卵巢源性雄激素导致的多毛症,多毛常局限于乳晕和面颈侧面。
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导致的多毛症,主要局限于中心性,为耻骨三角到上腹部区域,从胸骨柄到颈部和脸颊部。
当多毛仅位于面部侧面和背部时,多为药物性多毛症。
女性性征消失
表现为女性型脱发、月经改变或月经稀少、乳房萎缩、不育等。
男性化性征
可被视为更高程度的女性性征消失,如闭经、性欲减退、肌肉量增加、失去女性外形曲线、声音变粗等。
其他症状
可有皮脂溢出、面部痤疮、乳房溢乳等表现。
可伴有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出现紫色条纹、血压升高等库欣综合征表现。
可伴有色素沉着过度、天鹅绒样增厚斑块表现(黑棘皮病)。

特殊人群症状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的女性新生儿可有典型的外生殖器两性畸形,而男性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生殖器色素沉着。
儿童期可表现出早熟的腋毛和耻部毛发生长,很快发生痤疮、脱发及男性化分布的毛发过度生长。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出现面部、耳前、乳晕、胸部、腹部、上背部等部位出现毛发生长过多,建议及时就医。
妇科
出现全身毛发增多,伴或不伴有肥胖、痤疮、月经紊乱、乳房萎缩或泌乳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请不要自行修剪皮肤多余毛发,避免使用遮盖性化妆品,以免影响医生观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毛发增多,近期是否有明显加重现象?
毛发增多的部位有哪些?
是否有体重增加、痤疮、月经紊乱等异常情况?
病史清单
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比如肾上腺皮增生、卵巢肿瘤、库欣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
是否有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三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游离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糖、甘油三酯、血清胰岛素
血清性激素
甲状腺功能
卵巢超声、肾上腺超声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雄激素类或抗雄激素制剂(口服):睾酮、达那唑
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肢端肥大症等病史。
可能患有垂体瘤、肾上腺腺瘤、肾上腺癌等。
可能有睾酮、达那唑、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使用史。
可能有多毛症家族史。
临床表现
面部、耳前、乳晕、胸部、上腹部、下腹部、上背部等部位出现粗而长的终毛。
可有女性型脱发、月经稀少、乳房萎缩、不育等。
可有闭经、性欲减退、肌肉量增加、失去女性外形曲线、声音变粗等男性化性征。
可伴有皮脂溢出、面部痤疮、乳房溢乳,或肥胖、紫纹,或色素沉着过度、天鹅绒样增厚等。
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
血浆雄激素水平检查:测定血浆总睾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游离睾酮,血浆雄烯二酮及血浆硫酸脱氢表雄酮。女性患者血浆硫酸脱氢表雄酮增高,提示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增高。
血浆17-羟孕酮:21-羟化酶缺陷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患者血浆17-羟孕酮的基础水平显著升高。
血清泌乳素:如存在月经紊乱,需测定血清泌乳素。
皮质醇增多症的筛查
如存在库欣综合征表现,应进行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血皮质醇昼夜节律、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进行筛查。
卵巢功能测定
监测基础体温、促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雌激素(FSH)及月经周期第20~22天的孕酮水平,以明确是否存在无排卵性月经。
影像学检查
突然出现的多毛和男性化性征,或长期重度多毛患者,需进一步进行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卵巢和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
B超
应常规进行子宫及双附件超声检查。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见卵巢内存在12枚及以上的小卵泡,直径2~9毫毛,可伴有卵巢体积增大(>10毫升)。
肾上腺CT或MRI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或怀疑肾上腺肿瘤,应行肾上腺薄层增强CT或MRI。

鉴别诊断
毛发过多
毛发过多指体表毛发数量增多,分布密度增大,常见于小腿及大腿外侧。
阴毛增加不显著,也无男性化体征。
获得性局限性毛增多症
多毛主要发生在刺激或创伤部位。
发病前常有反复外伤、摩擦、搔抓或炎症等刺激,瘢痕切除或激光脱毛等部位也可观察到。

治疗
多毛症首先需要去除病因。多毛症临床表现轻微、血无生检查化结果异常者,可选择局部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多毛分布广泛、血生化检查结果异常者,可考虑系统性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性多毛症应停用导致多毛现象的药物。
多毛症患者需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尤其对于超重或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饮食与运动治疗是基础。

局部治疗
物理治疗
可选择电离、激光和光源性脱毛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单独应用,或者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但可能出现皮肤刺激、毛囊炎、色素沉着,甚至形成瘢痕等。
外用药物
15%盐酸依氟鸟氨酸霜剂,可用于治疗面部轻度多毛症,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
美容治疗
可使用6%~12%的过氧化氢或20%氨溶液进行毛发漂白。
可使用2%~4%的巯基乙酸钙等脱毛剂,去除毛干的可见部分。
可用剃刀、镊子、蜡或蜜蜡等方式脱去多余的毛发,但注意局部皮肤保护,避免创伤引发感染。

系统性药物治疗
系统性药物治疗一般在用药6~9个月后起效,需12~24个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为了防止复发,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药。
由于抗雄激素制剂有导致男性胎儿女性化风险,因此,育龄期女性建议在治疗结束后再制定生育计划。
药物需要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用药、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可减少雄激素产生,有效率仅为50%,甚至更低。
可作为睾酮水平增高者的一线用药,特别是有避孕需求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抗雄激素药物
抗雄激素药物可以阻断雄激素在外周的作用,临床上使用的主要药物有以下几种:
螺内酯
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如月经紊乱、乳房胀痛、疲劳、高钾血症等。同时服用避孕药,可减少前两者的发生率。
用药期间应避孕并监测血钾。
环丙孕酮
不同剂量的环丙孕酮和雌激素联合,对多毛症的有效率达70%。
不良反应有乏力、体重增加、性欲减低、乳房胀痛、头痛。
因环丙孕酮有肝毒性和致畸性,应在服药期间避孕,且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不宜长期应用。
氟他胺
为强效、特异性的非类固醇类抗雄激素药物。
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头痛、胃肠反应,大剂量使用者可出现皮肤干燥、性欲下降和肝脏损伤等。
非那雄胺:不良反应小,偶见头痛、胃肠反应及性欲下降。禁用于妊娠女性。

其他治疗
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多毛症,应积极处理原发病,原发病控制后,多毛症也可以缓解,如肢端肥大症等。
垂体、卵巢、肾上腺肿瘤,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

预后
治愈情况
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明确病因导致的多毛症,若可去除病因,多毛症随之治愈。
如果疾病复发或再次使用导致多毛症的药物,多毛症可再次出现。
若病因不明确或无法去除病因者,多毛症无法治愈。

危害性
多毛症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和社交压力,可能影响日常生活。
多毛症若为肿瘤引起,如肾上腺癌,治疗不及时可能影响寿命。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情严重者,可能会造成不孕。

日常
日常管理
多毛症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和生活管理。
如果进行物理治疗或美容等相关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饮食管理
建议以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多食鱼、虾、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类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忌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皮肤护理
物理治疗前不可涂擦药物及化妆品。
若治疗部位出现瘙痒或其他不适,可咨询医生处理,切勿搔抓。
治疗后如果有创面,保持创面清洁,以免感染。
治疗后注意防晒,避免阳光直射,外出做好防护,如戴太阳帽、打伞,外用防晒产品等。
心理支持
家人和朋友应同情、关心、体贴患者,创造亲切、温和、融洽的人际环境。
家人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能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预防
特发性多毛症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
建议平时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性多毛症发生。
避免近亲结婚,降低特发性多毛症、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的患病概率。
若有多毛症家族史建议做遗传和生育咨询。
积极治疗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等原发病。

参考文献

[1]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2]
博洛格尼,谢弗,塞隆. 皮肤病学[M]. 4版. 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19.

[3]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
Barrionuevo P, Nabhan M, et al. Treatment Options for Hirsutis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8, 103(4): 1258–1264.

[6]
Bode David, Seehusen Dean A, et al. Hirsutism in Wome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12, 85(4): 373–380.

[7]
Di Fede G, Mansueto P,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women with mild hirsutism and no other significant clinical symptoms. Fertil. Steril., 2010, 94(1): 194–7.

[8]
Ekback Maria Palmetun. Hirsutism, What to d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2017, 3(3).

[9]
Radi Suhaib, Tamilia Michael.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an ominous cause of hirsutism. BMJ Case Reports, 2019, 12(12): e232547.

[10]
Sachdeva Silonie. HIRSUTISM: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0, 55(1): 3–7.

[11]
Somani N, Turvy D. Hirsutism: an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update. Am J Clin Dermatol, 2014, 15(3): 247–66.

[12]
Unluhizarci K, Kaltsas G, et al. No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related endocrine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hirsutism. Eur J Clin Invest, 2012, 42(1): 86–94.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