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颈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2日 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主要表现为头面部向一侧偏歪、颈部胸锁乳突肌挛缩、颜面部两侧大小不对称
与先天发育异常、外伤等因素有关
根据具体类型选择药物、牵引和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有一定自愈倾向,但还需要进行规范治疗

斜颈是什么?

定义
头部向一侧倾斜,同时面部向对侧旋转的畸形统称为斜颈。
在人的脖颈两侧,耳垂线的后方有两条肌肉,叫作胸锁乳突肌。人的头部能够保持中位,除了与脊柱有关,还与这两条肌肉有关。
之所以出现斜颈,正是因为这两条胸锁乳突肌的松紧不一致。胸锁乳突肌就像位于人头部两侧的两根“弹簧”,如果一边紧一边松,头看起来自然就是歪的。
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斜颈可分为以下2类。
先天性斜颈:出生后即发现头部倾斜向一侧,同时向对侧旋转的畸形。包括肌性斜颈和骨性斜颈。
后天性斜颈:包括痉挛性斜颈、炎症性斜颈、外伤性斜颈(骨折脱位)、特发性斜颈。
发病情况
斜颈多见于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斜颈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所说的斜颈就是指这种斜颈。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斜颈有最快的自愈方法吗?
斜颈没有统一的最快自愈方法。不同类型的斜颈,治疗方案也不同。
1.先天性肌性斜颈:1岁以内患儿90%有自愈趋势。1岁以上患儿多采用手术治疗。
2.先天性骨性斜颈: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3.痉挛性斜颈: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根治。
4.外伤性斜颈:轻症患者数日后可自行缓解,严重的需要牵引、手术治疗。
婴儿歪头和斜颈的区别是什么?
婴儿歪头和斜颈的主要区别是斜颈患儿存在一侧胸锁乳突肌发育异常。
1.婴儿歪头:多由胎儿在宫内被挤压,或出生后被迫体位睡觉造成,通过改变体位歪头可得到调整,触摸婴儿脖子两侧肌肉紧张度一致。
2.斜颈:为病理性,脖子两侧肌肉紧张度不一致,一边松,一边紧。调整睡觉姿势歪头也不能改变,头仍然向一侧歪和向另一侧旋转。
婴儿斜颈最好的纠正方法是什么?
婴儿斜颈不存在最好的纠正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纠正方法。
婴儿斜颈90%有自然愈合趋势,一般不建议按摩、徒手矫正。
对于有胸锁乳突肌肿块的患儿,建议母亲使用斜颈枕或沙袋将患儿的头部保持在矫正位,并定期观察。
如果6个月以上,出现胸锁乳突肌短缩变硬,可触及挛缩的条索状物,建议于1岁行手术治疗。

病因
致病原因
斜颈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先天性因素
胚胎时期胎位不正:如果胎儿较大,在子宫狭小的空间中,颈部很可能会因为空间的限制而逐渐扭曲,慢慢使得颈部两侧的肌肉发育不对称,导致出生后有斜颈的问题。
骨骼发育异常: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半椎体、齿状突畸形等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均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斜颈。
分娩时损伤:在胎儿娩出时,如果胸锁乳突肌受到轻微损伤,也可能引发斜颈。
遗传:约有1/5的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可能同遗传有关,且此类患者常合并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
后天性因素
感染:如咽喉部炎症、扁桃体炎、颈淋巴结的化脓性或结核性感染等,由于炎症刺激致局部软组织充血水肿,颈椎韧带更加松弛,导致寰枢椎旋转移位而发生斜颈。
外伤:外伤造成颈部肿胀,可引起上胸椎周围韧带组织松弛,椎体偏离原本正常的位置。当发生这种情况时,颈部肌肉就会挛缩,引起头部向一侧倾斜。
姿势不当:宝宝出生后,如果总是使其处于同一体位喂养、睡觉或互动,也会导致两条胸锁乳突肌发育不均衡。
颈椎肿瘤:颈部肿瘤会导致一侧骨骼、肌肉功能出现异常,引起斜颈。
其他因素:屈光不正、眼神经麻痹等视力障碍,以及其他一些未知的因素,均有可能引起斜颈。

症状
主要症状
头颈部倾斜,活动受限: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头转向受限。
颈部肿块:在颈部侧方胸锁乳突肌1/3处可摸到肿块,可活动,无压痛。
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两耳双眼不在同一平面。部分患者有视觉疲劳,甚至视力减退。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出现头不自主向一侧偏斜,并在颈部摸到肿块,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如果发现婴幼儿出现头偏向一侧、面部不对称等症状,要及时前往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儿一般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可帮助记录出现过的症状,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临床症状较多者,应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颈部异常的?持续多长时间了?
颈部活动受限吗?
颈部是否可以摸到肿块?
是否有视疲劳或视力减退的症状?
病史清单
颈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孩子出生时是否有难产史?
是否患过咽喉部炎症、扁桃体炎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B超检查
X线检查
CT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盐酸苯海索片
苯二氮䓬类药物:氯硝西泮、地西泮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部分患者出生时有难产史,或有颈部外伤、颈椎发育异常、咽喉部炎症、扁桃体炎等相关病史。
临床表现
头面部向一侧偏歪,在颈部可摸到肿块,颜面部双侧大小不对称。
影像学检查
常用检查
B超检查:儿童首选B超检查,可以准确地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疾病鉴别。
X线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斜颈类型,明确是肌性斜颈还是骨性斜颈。
CT检查:如果X线检查结果不明显,可以采用CT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骨骼及其他软组织病变。
磁共振检查(MRI):可以更精确显示病变处骨骼及其他软组织病变情况。尤其上颈椎病变,如肿瘤,需要注意鉴别。
注意事项
上述检查除B超外,检查前需去除身上佩戴的金属物品。
其他检查
如果医生怀疑是眼部病变造成斜颈,还会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观察眼球运动功能是否正常。

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不同类型的斜颈,治疗方案也不同。
先天性斜颈的治疗
肌性斜颈
1岁以内患儿治疗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1岁以上患儿多采用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目的在于促进局部肿块消散,防止胸锁乳突肌挛缩。
本病90%有自然愈合趋势。不建议按摩、徒手矫正。
对有胸锁乳突肌肿块的患儿,母亲在哺乳和卧位时建议使用斜颈枕或沙袋,将患儿的头部保持在矫正位,并定期观察。
手术治疗
如果6个月以上,出现胸锁乳突肌短缩变硬,可触及挛缩的条索状物,建议手术治疗。
最佳手术年龄为1岁,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病情轻者,仅切断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或胸骨头,术后应用颈围领保持于略过度矫正位。
对于4岁以上斜颈严重者,可行上、下两端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
伴有软组织挛缩者,需由乳突沿胸锁乳突肌做切口,切除所有紧张的软组织,直至该肌完全松弛。
术后佩戴头颈胸矫形支具固定4~6周,保持头部和颈部呈过度矫正位,纠正头颈偏斜的姿势。
年龄超过12岁者,虽然脸部和颈部畸形已难于矫正,但手术治疗仍可使畸形有所改善。
骨性斜颈
骨性斜颈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比如,脊柱侧弯等引起的骨性斜颈,就需要进行脊柱矫正手术。

后天性斜颈的治疗
痉挛性斜颈
药物治疗
由于病因不明,药物治疗仅能在早期起到减轻发作程度的作用,中后期则效果不明显。
常用的药物有苯海索、四苯喹嗪及苯二氮䓬类药物等,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根治。
外伤性斜颈
轻症患者数日后可自行缓解,必要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牵引治疗:持续颈椎牵引对大多数早期患者有效。
手术治疗:有骨折、难以复位或复位后再发的患者,可行颈椎的C1/2固定融合手术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先天性斜颈预后
早发现、早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多可治愈,但有复发可能。
病情严重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一般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5岁以上者,因继发畸形较重,面部变形较难恢复。
后天性斜颈预后
少数患者可自愈。
经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根治。

危害性
斜颈治疗不到位会出现面部畸形、肩膀斜等后遗症状。
斜颈会造成颈椎的问题,容易引起头晕,影响生活质量。
由于形体外观的倾斜、不对称,可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可能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日常
日常管理
坚持配戴颈托等支具,保证颈部姿势正常。
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站、坐、卧姿势,多参加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处于单一姿势,及时纠正偏头习惯。
注意颈部保暖,根据季节、天气变化增添衣物,佩戴围巾等,避免受凉。
保护颈部,避免外伤和用力不均衡。
对于患病小儿,家长需要关注其心理情况,避免其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随诊复查
治疗结束后,一般3~5个月需要进行一次复诊,复诊时可能需要做体格检查、B超、X线片等,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及时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如果症状加重等异常情况,需要随时就诊。
复诊时,要携带个人疾病档案和报告等。

预防
以下方法对于预防斜颈有一定帮助。
科学妊娠,定期产检,到正规医院分娩,尽可能避免分娩损伤。
生产生活中要做好防护,避免受到外伤。
如果患有咽喉部炎症、扁桃体炎等疾病,要积极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田伟. 实用骨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李俊,王潞. 痉挛性斜颈的临床治疗[J]. 临床外科杂志,2019,27(10):840-843.

[4]
李宏锴,黄书岚,张向阳. 痉挛性斜颈的诊疗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1):37-40.

[5]
Understanding ocular torticollis in children. Oftalmologia, 2011, 55(1): 10–26.

[6]
Carenzio, G.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newborns with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Phys Rehabil Med, 2015, 51(5): 539–45.

[7]
Kaplan, Sandra L.; Coulter, Colleen; Fetters, Linda. Physical Therapy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2013, 25(4): 348–394.

[8]
Kaplan, Sandra L.; Coulter, Colleen; Sargent, Barbara. Physical Therapy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2013, 25(4): 348–394.

[9]
Kwon, D.R. . Efficacy of micro current therapy in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involving the entir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14, 28(10): 983–91.

[10]
Safarpour, Yasaman; Jabbari, Bahman. Botulinum Toxin Treatment of Movement Disorders.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Neurology, 2018, 20(2): 4.

[11]
Saxena, Amulya. Pediatric torticollis surgery treatment & management. Medscape, 2015, (): .

[12]
Seung, Seo. Change of facial asymmetry in patients. Medscape, 2015, (): .

[13]
Tomczak, K. Torticollis.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2013, 28(3): 365–378.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