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2023年2月12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所属科室: 消化内科、消化系统肿瘤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具有储存和消化食物、分泌胃液等功能

位置

胃属于空腔脏器,位置受体位、体型及胃的充盈状态等多因素影响。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上端与食道相接,下端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前壁右侧部与肝左叶和方叶相邻;左侧部与膈相邻,被左肋弓掩盖;中间部位于剑突下方,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上部及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胃有前、后壁,大、小弯和入、出口。胃前壁朝前上方,后壁朝后下方。胃小弯凹向右上方,其最低点弯度明显转折处为角切迹,胃大弯大部分凸向左下方,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胃可分为4部,贲门附近为贲门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迹为胃体,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间为幽门部或幽门窦。

胃壁分为4层,最里层为黏膜层,呈橘红色,柔软,血供丰富,胃空虚时会有很多皱襞,充盈时变得平坦。外面为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丛,再外为肌层,最外面为浆膜层。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具有储存和消化食物、分泌胃液以及防御等功能。

储存、消化及排空食物

正常成人胃的容量约为1-2L,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各种运动会将食物磨碎,使之与胃液充分混合;同时食物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如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最终形成食糜。胃的运动还使食糜逐次、少量地通过幽门,进人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为胃排空。

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即开始排空,通常液体、小颗粒食物比固体、大块食物排空快,三大营养物质中糖类食物排空最快,蛋白质居中,脂肪最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要4-6小时。

分泌胃液

胃黏膜中有3种外分泌腺可参与分泌胃液,其中贲门腺位于胃与食管连接处,泌酸腺位于胃底的大部及胃体的全部,包括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幽门腺位于幽门部。此外,胃黏膜中还有很多内分泌细胞,如G细胞、δ细胞及肠嗜铬样细胞等。空腹时胃液分泌量很少,进食可刺激胃黏膜分泌大量胃液,称为消化期胃液,包括头期、胃期和肠期。

头期胃液分泌

进食时,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声音及咀嚼、吞咽动作,会刺激眼、耳、鼻、口腔及咽等部位的感受器,将冲动传到大脑的反射中枢,再通过迷走神经传出到胃,引起胃液分泌。此期胃液分泌量约占消化期总分泌量的30%。

胃期胃液分泌

食物进入胃之后会直接刺激胃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及化学感受器,如刺激胃扩张和胃黏膜的内分泌细胞,引起大量胃液分泌。此期胃液分泌量约占消化期总分泌量的60%。

肠期胃液分泌

食物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黏膜分泌胃肠激素,这些胃肠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再作用于胃。此期胃液分泌量较少,约占消化期总分泌量的10%。

纯净的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pH值为0.9-1.5,正常成年人每日可分泌1.5-2L胃液,其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其余为水、Na+、K+、HCO3-等无机物。

胃黏膜自我保护功能

胃黏膜具有很强的细胞保护作用,它能够合成及释放具有防止或减轻各种有害刺激的物质,如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可抑制胃酸分泌,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有助于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还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有助于胃黏膜修复及维持其完整性。另外,某些胃肠激素如铃蟾素、生长抑素、降钙素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对胃黏膜也有保护作用。

胃的健康与饮食息息相关,饮食不当容易引起胃部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积极做好胃的饮食养护。

饮食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

细嚼慢咽,可以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

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胃可以通过规律运动的方法进行养护,但应根据自身体质决定适度的运动方式,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如慢跑、跑步、打太极拳等,有利于改善胃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堆积和胃酸的分泌,减少胃病发生的机会。还可以适当按摩胃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胃的养护。

胃的日常养护较为重要,如注意胃部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滥用药物、放松心情等。

注意胃部保暖,天凉及时添加衣物,夜晚睡觉应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

人的情绪、心态与胃部炎症、溃疡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做好心理疏导,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注意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影响胃的健康。

戒烟限酒,每年定期进行胃镜检查,避免滥用药物,以免造成胃黏膜损害。

胃是储存及消化食物、分泌胃液的器官,受损之后会影响消化功能,带来一系列症状。接下来我们以常见疾病为例,从胃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胃和不健康胃有哪些区别。

胃的形态

1、正常胃形态

胃的形态与胃的充盈状态有关,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呈球囊形。胃的形态还受到体型的影响,包括钩型胃、角型胃以及长胃三种类型。钩型胃见于中等体型的人群,角型胃常见于矮胖体型的人群,而长胃多见于体型瘦弱的人请群,女性多见。

正常情况下,胃呈橘红色,柔软,血供丰富,空虚时会有很多皱襞,充盈时变得平坦。胃壁有4层,从里向外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2、异常胃形态

黏膜是直接接触各种刺激因子的部位,胃病则多是因胃黏膜不同程度受损引起,所以在形态上主要是胃黏膜发生改变,以常见疾病为例:

胃炎

是指胃黏膜的炎性病变,常见的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1.急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可有黏液附着,其表面上皮可坏死脱落出现缺损。显微镜下可见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性脓性渗出物。

2.慢性胃炎:又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变多出现在胃窦部,表现为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散在糜烂和出血点,表面可有灰黄或灰白色黏液覆盖。显微镜下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细胞浸润,黏膜腺体完整。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变薄,颜色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色或灰绿色,皱襞减少变浅甚至消失,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偶有糜烂和出血。显微镜下可见炎细胞浸润,常有淋巴滤泡形成,黏膜腺体萎缩,壁细胞、主细胞减少甚至消失,还可有腺上皮化生。

胃溃疡

溃疡多为一个直径在2cm以内的圆形或椭圆形病变,多位于胃小弯侧,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部平坦,可穿越黏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引起胃穿孔。另外,胃溃疡周围的黏膜皱襞因受溃疡底部瘢痕组织牵拉,可呈放射状向溃疡集中。显微镜下溃疡底部可分为4层,从表层向深层依次为少量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新鲜的肉芽组织以及陈旧瘢痕组织。

胃癌

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

1.早期胃癌

即病变局限在胃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胃体上出现小的息肉样隆起或凹陷,根据癌组织形态分为以下3种:

隆起型(Ⅰ型):癌组织从胃黏膜表面隆起,高度约为胃黏膜厚度的2倍以上,或者呈息肉状。

表浅型(Ⅱ型):癌组织表面平坦,隆起不明显,可细分为3种:Ⅱa型癌组织较周围黏膜稍隆起,但不超过黏膜厚度的2倍;Ⅱb型癌组织与周围黏膜几乎同高;Ⅱc型癌组织较黏膜略有凹陷,其深度不超过黏膜层。

凹陷型(Ⅲ型):有溃疡形成,癌组织向下凹陷,但不超过黏膜下层。

2.进展期胃癌

癌组织浸润到达肌层或更远,表现为巨大肿块,肿块表面可有凹凸不平、有糜烂、溃疡,根据癌组织形态也分为3种:

息肉型或蕈伞型:癌组织向黏膜表面生长,呈息肉状或蕈伞状突入胃腔。

溃疡型:胃部的部分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多呈皿状,部分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

浸润型:癌组织呈局限或弥漫浸润,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分别,当呈弥漫浸润时可导致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大部分皱襞消失,典型者形似皮革制成的囊袋,即皮革胃。

胃病初期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隐匿不易察觉。随着疾病进展,可逐渐出现不适,多为非特异性症状且与饮食有关,进食后加重或减轻。常见症状如下:

腹痛

胃部出现炎症、溃疡等情况时,胃黏膜会表现为糜烂、水肿,导致患者腹痛,位于上腹中部、偏左或偏右,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胀痛、绞痛、烧灼样痛或饥饿样痛,程度不一。胃溃疡疼痛特点有规律性,表现为进食后1小时内出现疼痛,1-2小时后逐渐缓解,再次进食后又会出现上述规律。

腹胀

胃病会引起胃液分泌和(或)胃运动减少,导致胃排空减慢,出现饱胀感,如少量进食即出现饱腹感,或进食后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变长,引起腹胀不适。

嗳气

部分胃病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可导致积食,食物在胃内堆积时间过长可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发嗳气。

反酸、烧灼感

部分胃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可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当胃腔内压力大或改变体位时容易出现反酸。过多的胃酸对胃黏膜有腐蚀作用,可引起烧灼感。

恶心、呕吐

胃属于消化器官,胃部出现疾病时,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厌食。

吞咽困难

贲门上接食管,是胃的入口,部分胃贲门部疾病如贲门癌或贲门失弛缓症使得贲门长时间痉挛,均可堵塞胃入口,引起吞咽困难。

呕血、黑便

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富含血管,当其受损伤时易引起血管破裂而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如出血量多、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呕吐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如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则呕吐咖啡渣样棕褐色血液;如胃内长期慢性出血,部分血液可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即黑便。

胃的健康对人体至关重要,胃受损后引起的常见疾病有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而影响胃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因素

胃属于消化、吸收食物的器官,饮食因素与胃部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经常暴饮暴食、食用过热或刺激性食品、霉变食品、腌制食品,可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引发胃部疾病。此外,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酗酒也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药物因素

经常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也会刺激胃黏膜导致出血、糜烂。抗肿瘤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生长时常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导致严重的黏膜损伤,且合并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概率增加。此外,口服铁剂、氯化钾、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西罗莫司等药也可致胃黏膜糜烂、溃疡。

物理因素

大剂量放射线照射等可导致胃黏膜糜烂,甚至溃疡,引起胃病的发生。

感染因素

感染是引起胃部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溶血链球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感染或巨细胞病毒感染。

免疫因素

正常情况下,胃会分泌黏液,与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共同保护黏膜不被胃液所消化。当胃壁细胞损伤后作为抗原可刺激病人体内产生抗体,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其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丧失。

遗传因素

胃部癌变与遗传因素有关,世界范围内的胃癌约90%为散发,10%存在家族聚集现象,CDH1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明显相关,被认为是导致家族性胃癌重要的危险因素。浸润型胃癌的家族发病倾向更显著,提示该型胃癌与遗传因素关系更密切。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胃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火山岩地带、高泥炭土壤、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化学污染等环境,可直接或间接经饮食途径参与胃病的发生。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亦是胃病中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长期精神抑郁、紧张等因素均与胃病的发生显著相关。

胃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以下症状进行自测。若发现以下异常症状长期存在,则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饭后腹痛

如果经常进餐后出现规律性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需警惕胃部疾病,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食欲不振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水谷,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因此,如果经常食欲不振,需考虑胃病的可能性。

消瘦

因为胃有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一旦胃发生疾病,则机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就可能表现出消瘦、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如果长期消瘦,需怀疑是否有胃部相关疾病。

面色萎黄

如果长时间面色萎黄、黯淡无光,需警惕胃部疾病。

舌苔黄

舌诊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发现自己长期舌淡苔白、舌红苔黄、舌红少津、少苔、剥苔以及无苔,可能是胃病的表现。因此,出现舌苔色泽、厚薄以及润燥程度变化,需警惕胃病。

胃部疾病常用的检查主要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胃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视、触、叩、听四个方面。

视诊

正常情况下,除腹壁菲薄或松弛的老年人和极度消瘦者外,腹部一般看不到胃肠型及蠕动波。出现胃肠型及蠕动波,可提示胃肠道梗阻。

触诊

正常情况下,腹部柔软,如果腹壁紧张,触之如木板状,需考虑急性胃肠道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叩诊

除肝脏、脾脏、增大的膀胱和子宫所占据的部位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为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鼓音。鼓音范围明显增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所致的气腹或人工气腹。

听诊

正常人餐后或饮入大量液体时可出现振水音。如清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能听到振水音,提示胃内有较多液体潴留,见于幽门梗阻和胃扩张等。

实验室检查

当胃发生疾病时,血液、粪便以及呼出的气体均可能发生一定改变,因此,进行以下检查,可辅助诊断胃部疾病。

幽门螺杆菌检测

包括C13呼气试验、C14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及细菌培养等。

血液学检查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等。

便常规

包括便隐血等检查。

肿瘤标志物

包括CEA、CA199、CA724等。

其他检查

包括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等。

内镜检查

临床上可通过内镜对空腔脏器或组织进行检查和治疗,胃部常见的内镜检查方法有以下两种:

胃镜检查

这是最常用且准确的检查方法,不仅能清楚观察到黏膜病变,还能在直视下取活检,对于部分小的息肉,还可在胃镜下直接切除。

胶囊内镜检查

由胶囊、信号接收系统及工作站构成,检查时病人吞下一个含有微型照相装置的胶囊,随胃肠道蠕动以2帧/秒的速度不间断拍摄,所获取的消化道腔内图像信息被同时传给信号接收系统,然后在工作站上读片。胶囊内镜能动态、清晰地显示小肠腔内病变,突破了原有的小肠检查盲区,且具有无痛苦、安全等优点。

影像学检查

除以上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胃部疾病的常用方法,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X线钡餐造影

可很好地显示胃黏膜形态,了解胃的运动情况,当病人不宜行胃镜检查时,可选用此方法。

CT检查

对于穿透性溃疡或穿孔,CT很有价值,可以发现穿孔周围组织炎症、包块、积液,对于游离气体的显示甚至优于立位(胸)腹平片。另外,CT对幽门梗阻也有鉴别诊断意义。

PET-CT

可发现胃部病灶,并有助于判断有无远处转移。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