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症酸中毒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4月5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酮症酸中毒是体内酮体蓄积过多的一种代谢性酸中毒
患者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主要由酗酒、过度节食、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等所致
主要需要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补钾、补碱等治疗

定义
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代谢性酸中毒,与体内酮体蓄积过多有关。
当酮体大量生成时,超过肺、肾对酸碱平衡的代偿能力时,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分型
根据病因可分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酸中毒、饥饿性酮症酸中毒。

发病情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目前我国缺乏全国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流行病学数据。
国外报道,英国和瑞典1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年发生率为13.6/1000和14.9/1000,在老年和严重疾病病人死亡率可高达5%。
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酒精中毒患者中大约有10%表现为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为慢性酒精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饥饿性酮症酸中毒
目前我国缺乏全国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流行病学数据。

病因
致病原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为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共同作用,导致严重代谢紊乱。
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倾向,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的诱因下也可以发生。
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常见病因是乙醇过量、反复呕吐等。
饥饿性酮症酸中毒
常见病因是过度节食等。

诱发因素
急性感染、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突然中断治疗、饮食不当、胃肠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创伤、手术、妊娠、分娩、精神刺激等。

发病机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降糖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升糖激素)可以调节人体的血糖,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
葡萄糖是人体能量的来源,其代谢需要胰岛素参与,胰岛素缺乏和/或严重抵抗时,细胞无法获取能量;此时身体会认为血内葡萄糖不足,进而分泌胰高血糖素,导致肝、肾葡萄糖生成增多和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
胰高血糖素升高也可使脂肪分解增强,使得血中的脂肪酸增多,脂肪酸在肝脏的氧化分解增加,生成大量酮体,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血中胰岛素有效作用减弱
胰岛素有效作用减弱,同时多种升糖激素水平升高,如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肝和肾脏葡萄糖生成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导致高血糖。
胰岛素作用明显减弱,以及升糖激素作用增强共同使脂肪组织分解为游离脂肪酸,释放入血液循环,并在肝脏氧化分解产生酮体。
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乙醇抑制糖异生,使肝糖原耗竭,导致低血糖,推动脂肪分解,形成酮症。
乙醇在肝脏内可直接转化成酮体,导致酸中毒 。
饥饿性酮症酸中毒
饥饿可使肝糖原减少,造成脂肪分解增加,胰岛素/胰高糖素之比降低,酮体生成增 多。

症状
主要症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早期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倦、乏力等。
酸中毒失代偿后(一般在24小时以内),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伴有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
随后可出现严重失水现象,表现为尿量减少、眼眶下陷、皮肤黏膜干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
晚期发生各种反射迟钝、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少数患者可出现明显腹痛,合并心脏病者可有胸痛等症状。
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恶心、呕吐、腹痛为最常见症状。
可出现头晕、气促、发热、呕吐咖啡样物、黑便等。
个别患者可出现乙醇戒断症状,焦虑、情绪不稳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跳加快、出汗、血压增高等,少数患者可有短暂性幻觉或错觉。
后期可出现尿量减少、眼眶下陷、皮肤黏膜干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饥饿性酮症酸中毒
早期可有疲乏、恶心、呕吐等,后期可出现尿量减少、眼眶下陷、皮肤黏膜干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
昏迷病人因胃内容物误吸所致。
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吸入时通常无明显症状,1~2小时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迅速出现发绀(指甲、唇青紫)和低血压。
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容量减少和酸中毒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而出现休克。
轻度休克:病人意识清楚,有口渴,皮肤苍白,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测收缩压可正常或稍高,但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变小,心率快(<100次/分钟)而有力。
中度休克:病人意识淡漠或烦躁不安,口渴明显,皮肤苍白,皮温降低,体表静脉萎陷,脉细数,大于120次/分钟,血压下降,脉压<20毫米汞柱,尿量减少。
重度休克:病人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甚至昏迷。皮肤呈青灰色,出现淤血,皮肤冰冷,呼吸急促,脉细数或摸不清,血压可测不到,少尿或无尿,后期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血栓形成
因脱水致血液浓缩,凝血倾向增高,血栓多见于下肢静脉,颅内动脉也可发生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小,如肢体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局部水肿。
急性肾损伤
长时间肾脏供血不足,出现少尿或无尿,甚至会引起肾衰竭。
脑水肿
严重失水,脑细胞长期缺氧可有意识模糊或昏迷,未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就医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如出现血糖控制不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糖尿病患者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反应迟钝、嗜睡、昏迷等,建议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提供平时血糖监测的时间及血糖数值,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第一次发现血糖异常是在什么时间?血糖值是多少?
平时血糖控制情况如何?
是否有多饮、多食、多尿、恶心、呕吐、呼气有烂苹果味,持续多久了?
近半年体重有没有变化?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糖尿病患者?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大量饮酒、过度节食情况?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浆白蛋白、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C肽测定、尿常规、尿蛋白测定、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
影像学检查:双下肢动静脉超声、肝胆胰脾双肾超声、腹部CT、腹部磁共振检查
其他检查:心电图、眼底检查、肌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双胍类: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
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50R)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1型和2型糖尿病病史。
酗酒、过度节食病史。
急性感染病史。
患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外伤手术或者麻醉、严重精神刺激等。
临床表现
可有恶心、呕吐、呼气有烂苹果味、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脉搏加快、心率加快、四肢湿冷、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病人有全腹剧烈疼痛。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血糖明显升高,可以达到16.7~33.3mmol/L,甚至更高。
酮体:升高,若血酮>3.0mmol/L提示有酸中毒。
β-羟丁酸:可见升高。
血气分析:取动脉血检查,可了解有无酸中毒、缺氧及电解质紊乱。

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渗透压、淀粉酶、乳酸、肾功能等检查,可了解有无其他器官系统损害。
尿液检查
可有尿糖强阳性、尿酮阳性,肾损伤时可有蛋白尿和管型尿。
心电图检查
可了解有无心功能异常,除外心肌梗死。
影像学检查
X线、CT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和伴发病。

诊断标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临床上,如患者血糖>11mmol/L伴酮尿和酮血症,血pH<7.3及(或)血碳酸氢根<15mmol/L,即可做出诊断。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见下表。

DKA 轻度 中度 重度
血糖(mmol/L) >13.9 >13.9 >13.9
动脉血pH值 7.25~7.30 ≥7.00,<7.25 <7.00
血清HCO3(mmol/L) 15~18 ≥10,<15 <10
尿酮体 阳性 阳性 阳性
血清酮体 升高 升高 升高
血浆有效渗透压 可变 可变 可变
阴离子间隙(mmol/L) >10 >12 >12
意识状态 清醒 清醒或嗜睡 木僵或昏迷

酒精性酮症酸中毒、饥饿性酮症酸中毒
患者发病与饮酒、过度节食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大部分患者没有糖尿病史,尿酮体、血 酮体阳性,少数患者呈阴性,血pH值多降低,恢复后大多糖耐量正常,没有糖尿病的证据。

鉴别诊断
低血糖昏迷
相似点:均有昏迷。
不同点:多有糖尿病史,进餐少、活动过度、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后未进食所致。尿酮体阴性有助于鉴别。
脑血管意外
相似点:均有昏迷。
不同点: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除昏迷外,还会有感觉或肢体运动障碍等。做颅脑CT有助于鉴别。
中毒
相似点:均有昏迷。
不同点:中毒有毒物接触史者,获取血、尿、胃液和剩余毒物标本做毒理学检查可确诊。
肝性脑病
相似点:均有昏迷。
不同点:肝性脑病有肝炎和肝硬化病史,血氨检查可见其高出正常范围。
尿毒症
相似点:均有昏迷。
不同点:尿毒症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检查可见血肌酐>707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15ml/min。

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治疗原则: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补液
补液治疗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首要治疗措施,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有助于降低血糖和清除酮体。
轻度脱水不伴酸中毒者可以口服补液。
中度以上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须进行静脉补液。
胰岛素治疗
一般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通常将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
1~2小时复查血糖,据血糖下降速度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
补碱
发生严重酸中毒,会影响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功能。若血pH值<7.1,血碳酸氢根(HCO3)<5mmol/L,应补充等渗碳酸氢钠。
补钾
补钾的目的是防治低钾血症。
补钾一般在开始胰岛素及补液治疗后,根据患者的血钾水平和尿量评估是否补钾。
磷酸盐治疗
当血磷浓度<0.3mmol/L,且血钙正常时才考虑补磷。
补磷时必须监测血钙,以免发生低钙血症。
其他治疗
积极治疗诱发病和并发症,特别是脑水肿和肾衰竭。

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治疗目的主要是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治疗合并症。
补液扩容
应尽快输入葡萄糖和盐,防止低血糖,改善肾功能。
补钾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应补充氯化钾。
补充维生素B1
推荐静脉给予维生素B1,以预防Wernicke脑病的发生。
补碱
若血pH值<7.1,血碳酸氢根(HCO3)<5mmol/L,应补充等渗碳酸氢钠。
应用胰岛素
单纯酒精性酮症酸中毒不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对原有糖尿病或酒精性酮症酸中毒治疗期间出现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可使用胰岛素。
磷酸盐治疗
当血磷浓度<0.3mmol/L,且血钙正常时才考虑补磷。
补磷时必须监测血钙,以免发生低钙血症。
其他治疗
可行血液透析治疗,能迅速清除毒物及代谢产物。

预后
治愈情况
早期及时诊断治疗、无并发症者,预后较好。
早期和积极抢救可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率降至5%以下。
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心肌梗死、脑血管病等,预后不良。

危害性
随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尿量减少、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甚至昏迷,危害性极大,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
未经处理的酒精性酮症酸中毒可猝死。
部分老年人和已有严重慢性并发症者较难治愈,可致死。
有严重低血压者,死亡率较高。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并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小白菜、燕麦等,避免食用稀饭、粥等流质或半流质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糖尿病病人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有高血压者应少于3克。
生活管理
应戒烟、忌酒。
休息: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定期翻身,预防压疮。
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应激状况时每天监测。
合理用药:不要随意减量或停用药物。
充分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特别是发生呕吐、腹泻、严重感染时。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呼吸道感染者接触。
预防泌尿系感染:勤用温水清洗外阴并擦干,防止和减少瘙痒和湿疹的发生。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皮肤瘙痒的病人不要搔抓皮肤。

病情监测
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避免自行中断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

预防
避免自行中断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一定要和医务人员沟通。
糖尿病病情加重,血糖控制不佳,要及时去看医生,不要延误。
糖尿病患者如出现早期感染征象,如咳嗽、发热、恶心或外伤,应加强血糖监测。按医嘱用药,控制发热和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急性胃肠炎发生。
避免熬夜和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戒烟、戒酒。
避免过度节食。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 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迟家敏. 实用糖尿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韩冬瑞,李士华. 酒精性酮症酸中毒的诊疗进展[J]. 临床急诊杂志,2014,015(012):772-774.

[5]
Gleeson Sarah, Mulroy Eoin, et al. Lactation Ketoacidosis: An Unusual Entity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Permanente Journal, 2016, 20(2): 71–73.

[6]
Misra Shivani, Oliver Nick S. 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adults. BMJ, 2015, 351: h5660.

[7]
Frise Charlotte J, Mackillop Lucy, et al. Starvation ketoacidosis in pregnancy.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2013, 167(1): 1–7.

[8]
McGuire L C, Cruickshank A M, et al. Alcoholic ketoacidosis.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2006, 23(6): 417–420.

[9]
Owen Oliver E, Caprio Sonia, et al. Ketosis of starvation: A revisit and new perspectives. Clinic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983, 12(2): 359–379.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