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4月15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口腔白斑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白色损害,属于癌前病变
表现为稍高于口腔黏膜的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可有局部粗糙感
发病与烟草等理化因素的长期刺激、真菌等感染或微循环改变有关
使用去除刺激因素、局部涂搽药物,口服药物、光动力治疗、手术等方法治疗

定义
口腔白斑病主要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损害,损害不能擦去。
白斑不能归类于其他临床可以定义的损害。即不能从临床或者组织学角度诊断为其他疾病。
属于癌前病变或口腔潜在恶性疾患。

分型和分类
口腔白斑病包括均质型和非均质型,根据白色损害形态可继续进行分型。
均质型:又可分为斑块状和皱纸状。
非均质型:又可分为颗粒状、疣状、溃疡状。

发病情况
国外报道,本病的患病率为3%~5%,一般不超过10%。国内有研究发现,其患病率大约为4.7%,男性多于女性。
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
常见的病变部位为颊黏膜、舌、牙龈。癌变率为0.13%~17.5%。易发生癌变的部位为口底、舌腹和软腭。

病因
致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包括理化刺激、微生物感染和全身因素。
理化刺激
吸烟等不良习惯。白斑发病的部位多与吸烟时烟雾的刺激部位相同。
嚼槟榔习惯。
酗酒。
存在牙齿残冠刺激,或者牙齿不良修复体。
有咬颊习惯。
病原微生物感染
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是口腔白斑病重要的感染性致病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HPV):HPV为口腔白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
全身因素
微量元素缺乏
锰、锶和钙的含量不足,与口腔白斑病发病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微循环障碍
研究发现,患者黏膜病损处可见微循环障碍,改善微循环的治疗(如活血化瘀),病变可缓解或者消失。
遗传易感性
研究发现,患者的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较健康者更高,提示某些口腔类型的患者存在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
维生素缺乏
与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E等缺乏,与口腔白斑病有密切关系。

症状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
可发生于口腔内部的任何部位,但颊、牙龈舌黏膜更常见。
白色损害质地紧密,较周围黏膜稍高。
可能无自觉症状,或存在局部不适、粗糙及木涩的感觉。
发生在舌部的白斑,可能出现味觉减退,有溃烂时可出现疼痛。
不同类型口腔白斑病的表现
斑块型
斑块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皱裂,比黏膜表面稍高一些,边界清,质地比较柔软。
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略有粗糙、不适感。
皱纸型
口底及舌腹多见。
多数为灰白色,边界清,表面粗糙。
患处感觉粗糙不适,或者出现刺痛感等。
颗粒型
又称颗粒﹣结节状白斑。多发生于颊黏膜口角区,多数呈颗粒状突起的白色病损,其间有黏膜充血。
可出现刺激痛或其他症状。
一般可在此型患者口中查到白色念珠菌。
疣状型
多数呈现灰白色,白斑表面有绒毛状、刺状突起,质地较硬。
腭、口底等部位多见。
溃疡型
白斑的表面出现糜烂或溃疡。
患者会有比较明显的疼痛。
可以由其他型口腔白斑病发展而来。

并发症
癌变
口腔白斑病为口腔黏膜的潜在恶性疾患,非均质型白斑(疣状型、颗粒型和溃疡型)癌变风险高于均质型(斑块型、皱纸型)。
0.13%~17.5%的口腔白斑病会发生癌变。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内科
若出现下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口腔内出现多个白色的斑块,不能被擦去。
口腔内出现多个白色或灰白色的斑块,伴有疼痛。
口腔内斑块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增大变厚,常伴有出血、疼痛、溃烂。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吸烟,忌食辛辣事物。
保持口腔卫生。如果口腔内部溃疡出血,应保护好伤口。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口中的白斑出现多久了?
是否有疼痛或出血?
症状有什么变化?
病史清单
是否有吸烟、饮酒、嚼槟榔的习惯?
是否进行过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出现过溃疡?
是否曾患牙体牙周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口腔脱落细胞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三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类药物:阿莫西林、甲硝唑、酮康唑、咪康唑
口腔局部使用的药物:口腔溃疡散、西瓜霜、利多卡因凝胶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口腔疾病或牙齿治疗史。
口腔黏膜或牙龈创伤史。
吸烟、饮酒及嚼槟榔习惯。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
白色损害表面粗糙,较周围黏膜硬,可有异物感(木涩感、刺痛)。
可能有表面糜烂、溃疡及出血。
口腔黏膜白色损害突然增大。
甲苯胺蓝染色
对于怀疑癌变的临床病损,使用1%甲苯胺蓝涂抹进行染色,深蓝色者为阳性,表明组织增生活跃,癌变可能性大。
可以从深染色部分取病理样本进行组织活检。
脱落细胞学检查
刮取或刷取病损表面脱落细胞,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脱落细胞微核计数增高或出现异型性者更易癌变。
组织病理学检查
自白色病损处取活检组织进行染色后观察,出现上皮异常增生说明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大。
如检查发现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则需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口腔白斑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及病理学表现综合判断。诊断的确定性(C)分为以下四个级别,级别超高,诊断越肯定。
C1:暂时性诊断,根据临床初诊检查,排除其他可定义的疾病或损害。
C2:肯定性诊断,去除可能的致病因子2~4周后损害无改善。
C3:切取组织(活检)病理证实诊断,在C2基础上,结合切取组织病理检查未发现其他可定义病损。
C4:切除组织(手术切除组织)病理证实诊断。
上皮增生的程度判定
口腔白斑病的病理学改变为上皮增生,包括单纯增生和异常增生。上皮异常增生的程度是癌变危险性预测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将口腔白斑病的上皮异常增生程度按以下标准进行划分:
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细胞改变累及细胞上皮层下1/3。
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细胞改变扩展至上皮中1/3。
重度异常增生:细胞改变扩展至上皮层的上1/3。

鉴别诊断
口腔扁平苔藓
相似点:都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病损。
不同点:
口腔扁平苔藓是针头大小的小丘疹连成的珠光白色条纹,常具有对称性。斑块型扁平苔藓多伴邻近或口腔其他部位珠光白色条纹,常发展快,有充血、溃烂、疼痛,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疼痛加重。
口腔白斑病多为单一病损,发展相对慢,白色斑块增厚,局部刺激因素可致糜烂或溃疡,伴疼痛。
白色海绵状斑痣
相似点:都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白色/灰白色病损。
不同点:白色海绵状斑痣一般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被发现。口腔白斑病多发生于中年男性。
口腔白角化症
相似点:都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块。
不同点:口腔白角化症的病变为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当刺激因素去除后,会逐渐变薄和消退。口腔白斑病的病损形态多样且高于黏膜,表面粗糙、质地较硬。组织病理学检查不伴上皮异常增生。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相似点:都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白色损害。
不同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初期为小水疱与溃疡,进展后成淡白色斑纹,呈云雾状,可触及黏膜下纤维性条索,严重时影响张口动作;口腔白斑病的病损形态多样且高于黏膜,表面粗糙。
白色水肿
相似点:都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白色损害。
不同点:白色水肿为半透明斑膜,呈面纱样改变,多见于双颊黏膜咬合线附近,质地柔软;口腔白斑病为高出黏膜表现的白色病损,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常见于颊、牙龈、舌黏膜。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监测和预防癌变。
治疗原则:
去除所有的致病因素,是治疗该病最首要和最重要的。
伴有重度异常增生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对位于危险区的均质型白斑和颗粒型、溃疡型、疣状型白斑,若药物治疗和光动力治疗无效,可酌情考虑手术治疗,切除所有白斑并进行活检。
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的目的是去除局部和全身刺激因素,以延缓疾病进展,预防癌变。
戒除吸烟、饮酒和咀嚼槟榔等不良生活习惯。
少食辛辣刺激食物。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拔除口腔中的残根、残冠,更换不良修复体。

药物治疗
维A酸类
维A酸有促进上皮细胞增生分化和较明显的角质溶解作用,可防止上皮过角化。用于角化程度较高的口腔白斑病。
全身应用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常使用维A酸类药物的局部制剂。
孕妇禁用,有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禁用。
维生素A
维生素A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皮肤、黏膜的正常功能。
孕妇禁用,有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慎用。
β-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具有抗氧化作用。研究显示口服β-胡萝卜素对口腔白斑病治疗有效。
国外研究发现,长期口服大剂量β-胡萝卜素有增加吸烟者、曾吸烟者和长期接触石棉者患肺癌风险的可能。因此患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其他药物治疗
相关报道显示,以下药物对于治疗口腔白斑病有效。
口服药物:番茄红素、维生素E。
局部用药:维生素E。

手术治疗
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口腔白斑病,可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物理治疗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主要使用二氧化碳对人体生物组织进行照射,进而使上皮的蛋白质发生凝固、坏死、碳化和气化等现象,进而达到该部位的治疗效果。
光动力疗法
口腔内严格隔湿,盐酸氨酮戊酸散用注射用水按一定比例配置好后敷于黏膜白色病损区,敷药时间可持续 2~3小时,采用半导体激光光动力治疗仪。

预后
治愈情况
口腔白斑病经过适当治疗和密切随访定期复查,一般预后良好。
如果治疗不当或不遵医嘱复查,则发生癌变的风险增高。
因存在复发和进展的可能,应定期复查。

危害性
口腔白斑病可引起口腔溃疡、病损部位出血等,影响患者进食。
部分病损可发生癌变。

日常
日常管理
保持口腔清洁度,经常采用淡盐水漱口。
食用易消化、少刺激、营养丰富的食物。
戒除烟酒、嚼槟榔等不良习惯,注意休息。

病情监测
局部用药后,密切观察病变部位是否变薄、变软,病变面积是否缩小。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观察切口有无疼痛、红肿、流脓等表现。
癌变预警
口腔白斑病为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部分患者会发生癌变。下述情况应高度警惕。
病理:上皮异常增生,程度越重者越易癌变。
类型:疣状型、颗粒型、溃疡型及伴有念珠菌感染、HPV感染。
部位:病损发生在舌缘、舌腹、口底的U形区、口角内侧三角形区、软腭复合体区域。
时间:病程较长。
吸烟:不吸烟。
性别:女性,特别是不吸烟的年轻女性患者。
面积:白斑病损面积大于200mm²。
存在以上情况的患者应定期复查,严密观察,必要时做多次组织活检。

随诊复查
观察病损愈合情况及有无新的病损出现,若发现病情加重应及时复诊。
有部分患者白斑消失后可能会出现复发现象,应定期复查。
不伴上皮异常增生者,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伴有异常增生或有癌变倾向的患者,建议每1~3个月复查一次。

预防
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戒嚼槟榔。
少食对口腔刺激性大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绿色蔬菜水果。
保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定期去口腔科检查,及时治疗去除不良假牙、修补牙齿残根等,正确矫正不齐的牙齿。
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等人体必需维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
定期检查口腔黏膜。

参考文献

[1]
张震康,俞光岩,徐韬.实用口腔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华红,刘宏伟.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

[3]
魏子豪, 曾昕, 陈谦明. 口腔白斑病的规范性临床诊疗[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 57(8): 884-889.

[4]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 口腔白斑病的定义与分级标准(试行)[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46(10):579-80.

[5]
Warnakulasuriya S, Kujan O, Aguirre-Urizar JM, et al.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A consensus 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convened by 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ral Cancer[J]. Oral Dis 2021; 27:1862.

[6]
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