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IgD综合征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6月4日 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高IgD综合征又称高免疫球蛋白D-周期性发热综合征(HIDS),为周期性发热性综合征的一种,是以反复周期性高热、明显腹痛及多种皮肤损害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明显血清IgD增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极为罕见。患者常于10岁以内发病,大部分为1岁以内发病,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病因
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位于12q24的甲羟戊酸激酶(MVK)基因突变导致。MVK参与胆固醇和非固醇性异戊二烯的合成,患者体内MVK浓度并不下降,但其活性显著低下,MVK活性下降导致异戊二烯缺乏,从而使白介素-1β合成过多,促使体温升高,体温升高进一步降低MVK活性,产生恶性循环。IgD升高可能仅为HIDS的一种附带现象而非致病原因,可见于各种严重炎症反应和遗传性周期性发热综合征。感染和免疫接种可能是促进发病的诱因。
症状
1.幼年发病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月龄。
2.反复发热
发作时表现为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3~7天,无热间歇期不稳定,常在4~8周。
3.皮肤损害
常见皮损为多形性红斑,也可有丘疹、风团、环形红斑、紫癜、丹毒样皮损,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少见。典型皮损为多个直径为0.5~2.0cm的红斑,皮疹较大者可呈边缘不规则的环形,较小者可为孤立丘疹。皮疹多在发热时出现,间隔期消退,每次发作时皮损类型不同,发病亦可无皮损而有发热。
4.其他
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关节受累的对称性关节炎,腹痛伴发腹泻或便秘,呕吐,肝脾肿大,少见胸腔累及和淀粉样变性。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
2.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
IgD水平升高,可伴有IgA升高。部分患者IgD水平可正常。
3.尿甲羟戊酸检查
发作时尿中甲羟戊酸升高。
4.基因检查
MVK基因V377Ⅰ位和I268T两个位点可发生突变。
5.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可见大量浆细胞,细胞中含IgD。
诊断
Drenth1994年诊断标准:①发热期:红细胞沉降率快,白细胞计数增多;突然发热(至少38.5℃);反复发作,IgA升高;②持续性IgD升高(>100IU/ml),需进行2次检查,2次间隔至少1个月;③颈淋巴结肿大;④腹部不适症状(呕吐、腹泻、腹痛);⑤皮肤表现(红斑、丘疹);⑥关节痛和(或)关节炎;⑦脾大。
目前临床可通过收集患者家族史可帮助诊断。血清学检查中IgD升高,发作时尿液甲羟戊酸升高,MVK基因存在突变,三者均满足即可诊断HIDS。IgD不升高的患者称为荷兰型周期热。
鉴别诊断
1.家族性地中海热(FMF)
FMF患者无淋巴结肿大,腹部症状明显,发作时常有便秘。
2.成人still病
此病皮疹为橘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粟粒大,分布于躯体及四肢近端,血中IgD不升高。
3.药疹
有用药史,皮损以一种形态为主,抗组胺药治疗有效,血肿IgD不增高。
治疗
此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亦无预防发作的药物,故临床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秋水仙碱、免疫球蛋白、环孢素、萘普生、沙利度胺等药物可缓解症状,部分有关节表现的高IgD综合征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疗效显著,氨苯砜对持久性隆起性红斑有效。
昔伐他汀可缓解炎症,缩短发热时间,降低尿中甲羟戊酸,无不良反应;TNF-α拮抗剂可缓解HIDS急性期症状;有报道依那西普和阿那白质素对此病有效;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有效见个案报道。
预后
高IgD综合征可持续终身,但不影响生存寿命,发作频率和强度可随年龄增长而减弱,可数月甚至数年不发作。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