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体质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6月5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皮肤创伤后容易发生瘢痕增生的一种病理状态
伤口愈合后,表面瘢痕持续性增大
对增生瘢痕进行药物、激光、放疗及手术治疗等
瘢痕体质难以改变,但治疗可以抑制瘢痕增生

瘢痕体质是什么?
定义
瘢痕体质是一种特殊体质类型,与遗传有关。
表现为伤口愈合后,伤口表面瘢痕持续性增大,高于皮肤表面,形成瘢痕疙瘩,影响局部外观及功能。
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瘢痕形式多样。
分类
尚无瘢痕体质的分类标准,通常以瘢痕特点进行分类
根据瘢痕疙瘩发生的部位、数量分类
单部位单发:1个部位发生1处瘢痕疙瘩病变。
多部位单发:2个或2个以上部位发生,每个部位有1处瘢痕疙瘩病变。
单部位多发:1个部位发生2处或2处以上瘢痕疙瘩病变。
多部位多发:2个或2个以上部位发生,每个部位有2处或2处以上瘢痕疙瘩病变。
根据瘢痕大小对瘢痕疙瘩进行分类
小型瘢痕疙瘩:最大径<2.0厘米。
中、大型瘢痕疙瘩:瘢痕长度为2.0~10.0厘米,宽度<5.0厘米,手术切除后可以直接拉拢放置。
超大型瘢痕疙瘩:长度>10.0厘米,宽度≥5.0厘米,切除后无法直接覆盖,需要植皮或皮瓣转移闭合创面。
根据发病机制对瘢痕疙瘩进行分类
肿瘤型瘢痕疙瘩:表现为充血不显著、色暗和明显隆起的块状物。
炎症型瘢痕疙瘩:表现为充血明显,伴有痛痒等症状。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瘢痕体质能吃辣椒吗?
瘢痕体质不建议吃辣椒以及其他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包括辣椒、葱、姜、蒜、胡椒、咖喱等。
在瘢痕修复期间食用以上食物时容易出现身体燥热、出汗,利于细菌的繁殖,引起感染,加重瘢痕。
此外,以上食物也容易造成过敏,出现皮肤发红、皮疹、瘙痒,瘢痕部位尤其严重,如果搔抓造成瘢痕皮肤破损,加重瘢痕增生。
瘢痕体质能化妆吗?
瘢痕体质不建议化妆。
瘢痕体质者应尽量减少对瘢痕处的各种刺激。化妆品有可能刺激瘢痕组织,引起感染、阻碍皮脂腺排泄、造成色素沉着,因此不建议在瘢痕处化妆。
对于皮肤油脂分泌较多者,应及时清理,并选用无刺激性的香皂或沐浴露,避免造成感染。不可用手去挤压,以免造成损伤,加重瘢痕增生。
瘢痕体质者哪些情况容易出现瘢痕疙瘩?
瘢痕体质者出现皮肤炎症、外伤、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治疗时容易出现瘢痕疙瘩。
1.皮肤炎症:如痤疮、毛囊炎、粉刺、蚊虫叮咬等。
2.外伤:如切割伤、擦伤或挫伤、烧伤、烫伤等。
3.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如各种手术切口、皮肤活检、注射针眼处。
此外,打耳洞、脐环、纹眉、医美注射等都可能造成瘢痕疙瘩。

病因
致病原因
瘢痕体质是与生俱有的特质,原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呈家族性发生。以下因素可诱发瘢痕疙瘩:
炎症性疾病:如痤疮、毛囊炎、化脓性汗腺炎、粉刺等。
外伤:创伤及某些机械性刺激(如搔抓、抠挠等)蚊咬、抓破、擦伤或挫伤、注射之类微小而易忽略的外伤。
继发于烧伤和烫伤,可形成大片瘢痕疙瘩。
任何延长伤口愈合的因素。

症状
瘢痕体质可表现为伤口愈合后,瘢痕表面呈持续性增大,形成瘢痕疙瘩。会出现局部瘙痒、疼痛等症状,不但影响美观,还会对机体相关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产生影响。
主要症状
瘢痕疙瘩基本表现
皮损特点:表面瘢痕呈持续性增大,色红、质硬。开始为小而坚硬的红色丘疹,缓慢增大,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瘢痕,高出皮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有时呈蟹足状向外伸展,其上表皮因受压而光滑、发亮变薄。可逐渐进展为暗褐色,质地变硬。
瘙痒:是瘢痕体质个体伤口愈合后常见表现之一,外伤愈合的过程中会有瘙痒的感觉,且在瘢痕增生后仍然存在,有时候呈剧烈瘙痒,难以忍受,影响睡眠。
刺痛:是瘢痕体质个体伤口愈合后的常见表现之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瘢痕增生部位的刺痛,但一般可以忍受,多伴有瘙痒表现同时出现,呈现痛痒感。
瘢痕溃破或发生感染可出现瘙痒和刺痛。
瘢痕发生在眼睑、面颈、关节部位,发生瘢痕挛缩,导致功能障碍。
瘢痕好发部位
易发生于皮肤高张力或反复受伤部位,如背部、肩部、头面部、耳垂、胸前正中和腹部、会阴三角区域等区域。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瘢痕体质无法治疗,只能预防瘢痕的发生,如果因皮肤感染、外伤后形成瘢痕,应早期及时就诊治疗。
整形外科
如果外伤后瘢痕较严重,或影响功能,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用力挤压或抠挠瘢痕。
就医时建议穿着透气、易穿脱的衣物,以便医生进行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平常皮肤受伤后容易留下瘢痕吗?
瘢痕周围是否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病史清单
以前做过手术或受过外伤吗?
是否发生过皮肤感染?
是否有瘢痕体质家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尿羟脯氨酸测定
其他检查:病理学检查、基因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口服药物:曲尼司特
外用药物:维A酸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有瘢痕家族史。
临床表现
个体发生创伤愈合后,局部瘙痒、灼痛,出现坚硬的粉红色局部隆起或皮肤增厚等。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确定瘢痕的部位、数目、形状、大小、硬度、移动度及挛缩情况、有无继发畸形。
实验室检查
血清和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
病理学检查
切取局部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和病理分析,判定瘢痕的性质,以及是否出现恶变迹象。
基因检查
有报道显示,tenascin-C mRNA在瘢痕疙瘩表皮和真皮中有高表达。如果需要,医生会安排基因检测。
诊断
目前医学界也没有统一、科学的依据来诊断,只能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了解判断。
以下有几个比较常用的条件,可作为判断瘢痕体质的依据。如果符合以下一条或者几条应注意防护。
家族中有瘢痕体质者。
深肤色:肤色较深,且皮肤分泌很旺盛。
皮肤轻微受伤后出现瘢痕。
瘢痕出现在胸上中部、肩、上臂及耳区等。
瘢痕明显高出皮肤呈结节状、蛋形或瘤样生长,形状虽扁平却向四周皮肤呈浸润状蔓延的方式生长。
瘢痕的发展异常急速,且伴奇痒难忍的症状。
有瘢痕体质的人一般会引发瘢痕疙瘩,但是有瘢痕疙瘩不一定都是瘢痕体质。
瘢痕体质者其身体任何部位损伤后,都能出现疙瘩样疤痕。

鉴别诊断
瘢痕体质鉴别,主要是对表现出的瘢痕疙瘩皮损进行鉴别。
胶原瘤:无皮肤外伤史,病变多位于躯干和四肢的远端,表现为多灶性散在的小结节。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是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皮肤的纤维肉瘤,外观与瘢痕疙瘩类似,一般无症状,是临床需要与瘢痕疙瘩鉴别的主要疾病,往往需要借助病理学诊断加以鉴别。
肥大性瘢痕:皮损生长一般不超出原皮损范围,生长数个月后停止发展,并可消退。病变组织中少或无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纤维,纤维母细胞数量相对较多,而基质内黏多糖成分相对较少。病理学诊断可鉴别。

治疗
瘢痕体质无法治愈,若出现瘢痕疙瘩可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建议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不要听信街边无资质美容工作室或美容院,和所谓的偏方。
一般治疗
要保护好皮肤,防止外伤。
瘢痕体质者接受手术治疗,经医生评估后可在手术24小时内进行一次放疗,预防瘢痕发生;同时应避免不适当的治疗或摩擦。

瘢痕疙瘩治疗
治疗原则
肿瘤型瘢痕疙瘩
小型瘢痕疙瘩建议采用保守治疗,但耳部小型瘢痕疙瘩和含有感染灶的小型瘢痕疙瘩仍然建议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结合电子射线或者其他的治疗方法。
中、大型瘢痕疙瘩应尽早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可结合放疗。
超大型瘢痕疙瘩采取可采用以手术切除,辅以皮片和皮瓣修复的综合治疗方案。
全身广泛性/弥散性的瘢痕疙瘩建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若局部出现感染灶,可考虑局部感染灶手术切为主。
炎症型瘢痕疙瘩
小型瘢痕疙瘩仍然采用非手术治疗、药物注射等。
中、大型或超大型瘢痕疙瘩,建议采用手术治疗。以充血明显和平软组织为主要特点时,也可考虑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注射、激光、硅胶制剂和外用药等治疗,无效时可再考虑手术治疗。同时结合电子射线放疗,皮肤扩张同时使用药物,机械压迫等。
药物治疗
局部注射治疗
糖皮质激素
目前常采用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氟尿嘧啶混合局部注射。
可以促使瘢痕的血管收缩,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药物须注入瘢痕内,每3~4周可重复1次,3次为一个疗程。
可能会引起疼痛、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月经失调等不适。
孕妇禁用。用药期间不得备孕,建议用药6个月后备孕。
博来霉素
局部注射可以抑制细胞增殖。
用药后避免日晒。
孕妇(特别是妊娠初期的3个月)和儿童禁用,哺乳期女性慎用。
干扰素
局部注射可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可以抑制细胞增殖。维拉帕米
局部注射可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从而抑制瘢痕疙瘩的生长。
局部注射用药期间重要提示
如果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等不适,应该停药,及时就诊调整用药。
注意不要用手抠挠瘢痕疙瘩,以免引起感染或遗留色素沉着。
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
外用药膏治疗
维A酸:外用维A酸软膏,可缓解症状。
用药部位避免日光照射。
不得用于皮肤破溃处。
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
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瘙痒、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
口服药物治疗
曲尼司特:用于抑制瘢痕生长,减轻不适症状。孕妇禁止使用。
口服积雪苷片等。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主要包括冷冻疗法、硅胶膜贴敷治疗、放射治疗、激光治疗等。
压迫治疗
通常通过压力服或绷带来进行治疗,是所有瘢痕预防与治疗的基础措施。
冷冻疗法
适用于小面积的瘢痕。
应用冷冻探针进行皮肤内冷冻治疗。
硅胶膜贴敷
硅胶膜贴敷治疗可减轻瘢痕局部的瘙痒与疼痛,促使瘢痕软化,甚至缩小瘢痕。
多用于瘢痕的预防和术后的辅助治疗,适用于任何年龄及各个时期的瘢痕疙瘩的治疗及预防术后复发,可能会出现皮肤浸软、腐蚀、皮疹和瘙痒等不良反应。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有抑制瘢痕增生,促使瘢痕萎缩的作用。
单纯激光治疗复发率高,常采用激光与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联合治疗。
激光治疗瘢痕疙瘩费用昂贵。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通过释放射线发挥作用,使瘢痕得以变平、变软。
主要适用于不愿手术或不宜手术的瘢痕疙瘩治疗,不会产生疼痛,疗效肯定,较为安全。
可能会引起皮肤肿瘤、白血病、畸形等并发症,故一般不用于青少年及孕妇患者。
重要提示
物理治疗可能会有创面,应该保持创面干燥,尽量避免出汗,如剧烈运动、蒸桑拿等。
如果创面出现水疱,不要自行挤破,最好去医院抽出水疱内液体。
如果创面出现灼热疼痛、红肿等不适,可冷敷15~20分钟。
创面结痂恢复时,应等待结痂自行脱落,不要用手抠挠以免留下瘢痕。
手术治疗
适用人群
对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者,可以选用手术切除治疗。
临床上常采用以手术治疗结合放射治疗的综合疗法,如手术联合放疗或手术联合激素局部注射。
手术方法
手术切除加全厚植皮、手术切除加局部皮瓣转移术、手术切除加瘢痕疙瘩表皮回植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瘢痕疙瘩等,同时结合电子射线照射防止复发。
缺点
术后容易复发,还可能会导致皮损的增大。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应避免阳光直射,外出时,可打遮阳伞或戴宽边帽等。
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卫生,术后7天内应尽量避免手术部位沾水。
保护切口,避免切口感染:术后一定要定期换药,避免切口感染。
创面愈合是可能会产生瘙痒,注意避免挠抓。
结痂痊愈时,应该等待其自行脱落,不要用手抠挠,以免留下更多的瘢痕。
前沿治疗
可选用光电治疗、点阵激光、光动力治疗及光纤治疗瘢痕疙瘩,但临床数据尚不充分,未推广。

预后
治愈情况
瘢痕体质无法治愈,需要日常预防创伤。出现瘢痕疙瘩尽早进行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瘢痕疙瘩单一方式治疗易复发,复发率在40%~100%。

危害性
影响美观
瘢痕体质创伤后产生瘢痕疙瘩,严重影响形体美观,特别是发生在面部时。
瘙痒疼痛
随着瘢痕疙瘩的逐渐增大,可能会出现瘙痒、疼痛等不适,分散人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
影响活动
发生于关节部位时能妨碍肢体伸屈。
大面积皮损,严重影响患者自身器官或关节活动功能,影响工作和生活。
癌变
如果长期没有治疗或治疗不恰当,瘢痕疙瘩会逐渐扩大,成片生长,甚至会出现感染、溃疡等,部分可能会发生癌变。

日常
日常生活
合理饮食
清淡饮食,选择优质蛋白食物,肉类首选禽类、蛋类等。
少食用辛辣刺激、油腻、高糖的食物,避免食用牛羊肉、辣椒、芥末、生姜和生蒜等具有刺激性的食品。
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猕猴桃、柚子。
尽量不饮酒。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尽量穿纯棉的衣服,减少皮肤刺激。
平时注意清洁卫生,皮肤清理应选用无刺激性的香皂或沐浴露,选用化妆品也一定注意不使用含汞的化妆品。
避免接触铅、汞等重金属物及放射线物质,以免加重色素沉积和皮炎刺激。
避免强日光下暴晒。
皮脂腺分泌旺盛者,容易出现皮脂腺排泄不畅,不要用手去挤压,不当挤压可使皮肤的屏障保护功能降低。
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提高免疫力。
伤口及时处理
若皮肤受损后需要通过科学的护理方法进行处理,对受伤部位清洗和消毒,并进行严格的缝合及包扎,保障伤口处的干燥和清洁,防止出现感染情况。自行清洗及包扎有困难者,需要及时就医。
在完成伤口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后,在进行包扎时需要防止包扎过紧以及伤口受压,以免导致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具有防过敏效果的包扎材料。
复诊
瘢痕产生是一个漫长过程,复查有助于根据其生长情况制定及调整治疗方案,及早发现复发迹象而给予及时干预。一般术后早期一周复查一次,后随着病情稳定,可以延长复查周期。

预防
瘢痕体质属于遗传因素,应避免外伤和感染等诱发因素。
预防外伤: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皮肤外伤,如果发生外伤,要积极治疗,促进伤口尽快愈合。另外一旦伤口愈合尽早使用预防瘢痕增生的药物。
保护皮肤:肤色较深的人及瘢痕体质者应该尽量避免穿耳洞、有创检查或美容等行为,预防瘢痕疙瘩的发生。外出做好防护,避免受伤和蚊虫叮咬。
避免搔抓:瘢痕疙瘩多伴有瘙痒,患者经常搔抓皮损区域,这样会导致瘢痕扩大甚至破溃感染。如果出现瘙痒,建议咨询医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并接受局部注射等等其他治疗。
特殊部位的创伤如肢体、指(趾)间、腋、颈部创口必须用油纱等敷料隔开以防粘连影响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娜,柳越冬,李桂君. 瘢痕疙瘩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新进展[J]. 医学综述, 2020,26(19):3796-3800.

[2]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4]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5]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专家组. 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 29(5):245-256.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