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6月5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斑疹伤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可分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后者又称蚤型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斑疹伤寒的症状以发热伴头痛、皮疹为主。近几个世纪以来,斑疹伤寒在贫穷、拥挤、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尤其流行。
病因
1.流行性斑疹伤寒
本病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在人虱叮咬被感染的人体后,普氏立克次体进入虱体,增殖后由虱粪排出。人体被人虱叮咬后搔抓患处,这样虱粪中的病原体经过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引发本病。
2.地方性斑疹伤寒
本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经鼠、蚤传播。鼠蚤可排出含病原体的粪便和呕吐物在皮肤上,或蚤被压碎后莫氏立克次体经皮肤抓破处进入人体。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也可患病。如有虱寄生人体,亦可作为传播媒介,此时患者为传染源。
症状
1.流行性斑疹伤寒
潜伏期5~21天,平均为10~12天。少数患者有2~3天的前驱症状,如疲乏、头痛、头晕、畏寒、低热等。大多起病急骤,伴寒战、剧烈持久头痛、周身肌肉疼痛、眼结膜及脸部充血等。
(1)皮疹:皮疹是重要体征,见于80%以上的病例,在病程的第4~6天出现,初见于胸、背、腋窝、上臂两侧等处,一天内迅速发展至全身。疹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4mm,初为鲜红色斑丘疹,按之退色,然后转为暗红色或瘀点样。皮疹在第5~7天消退,瘀点样疹可持续1~2周,遗有棕黄色斑或有脱屑。
(2)发热:体温于发病第2~4天即达高峰,热程通常为14~18天。开始退热后,体温于2~4天内迅速退至正常。
(3)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而且很早出现,表现为惊恐、兴奋、剧烈头痛,发病时可伴神志迟钝、谵妄,偶有脑膜刺激征、肌肉和舌震颤、昏迷、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听力减退等。
(4)心血管系统症状: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一般成正比。有休克或低血压表现。
2.地方性斑疹伤寒
潜伏期6~16天,多为12天。少数患者1~2天的前驱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头痛等。
(1)皮疹:多数患者出现皮疹,多见于发病后第4~7天,皮疹初见于胸腹部,24小时内遍及背、肩、四肢等。而面、颈、手掌和足心一般无疹。皮疹形态多为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开始为粉红色斑丘疹,继而转成暗红色丘疹,持续7~10天消褪,一般不留痕迹。
(2)发热:体温39℃左右,于1周左右达高峰,伴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热程9~14天,大多渐退。
检查
1.流行性斑疹伤寒
(1)血、尿常规:血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血小板数一般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蛋白尿常见,偶有红、白细胞及管型。
(2)血清免疫学试验: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有诊断价值。
(3)病原体分离:立克次体血症通常出现于病后1周内,宜在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接种于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中;或采集患者身上体虱在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待虱发病死亡后,作涂片染色检查普氏立克次体。
(4)分子生物学检查:用DNA探针或PCR方法检测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
2.地方性斑疹伤寒
(1)抗体检测:采用莫氏立克次体抗原,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检测其抗体,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2)病原体分离:将患者早期血液接种雄性豚鼠腹腔,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水肿,睾丸明显肿胀,鞘膜渗出液检查可见肿胀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立克次体。发热期血标本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脱氧核糖核酸(DNA)。
诊断
1.流行性斑疹伤寒
(1)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流行情况,好发季节,疫区旅居史与带虱者接触史,以及被虱叮咬的可能性等,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临床表现:发热及热程特点、发疹日期、皮疹特征,以及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有助诊断。
(3)辅助检查:血常规特点、恢复期血清效价较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病原体分离出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检查检测到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有诊断价值。
2.地方性斑疹伤寒
(1)临床表现:居住环境有鼠或有本病发生,临床上有发热、皮疹。
(2)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者,结合实验室检查不难确诊。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或检测到其特异性DNA均可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灭蚤、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支持治疗。
2.对症治疗
高热时应物理降温,必要时可给小剂量解热镇痛药。
3.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疗效较好。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而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