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闭塞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4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概述
下肢动脉闭塞一般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临床症状
早期下肢轻微不适、发凉、间歇性跛行,出现患肢疲劳、酸痛,晚期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

危害
可致间歇性跛行、疼痛、肢体溃疡、坏疽。

检查
体检(血压、血糖、血脂等测定)、患肢肌肉萎缩、毛发脱落、皮肤菲薄、颜色苍白或紫绀、皮温降低。血压、血糖、血脂等测定,节段性动脉收缩压测定、踝肱指数(ABI)测定、经皮氧分压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诊断
根据间歇性跛行等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血管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治疗原则
治疗动脉硬化、促进侧支循环形成、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

治愈性
早期积极治疗,可减轻、改善症状。

饮食建议
饮食宜清淡,戒除烟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病因
病因
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黏度增高及高龄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发麻、发凉等。逐渐出现特征性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肢疲劳、酸痛,常需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距离、休息时间一般较固定;此外,酸痛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间歇性跛行,检查见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闭塞等,DSA检查有助确诊。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目前常用Rutherford分期,分为七个等级。
1.Rutherford0级
无临床症状,踏车试验或反应性充血试验正常,无动脉阻塞的血液动力表现。
2.Rutherford1级
轻度间歇性跛行,完成踏车试验,运动后踝动脉压>50mmHg,但休息时踝动脉压低约20mmHg。
3.Rutherford2级
中度间歇性跛行,界于1级和3级之间。
4.Rutherford3级
重度间歇性跛行,不能完成踏车试验,运动后踝动脉压<50mmHg;
5.Rutherford4级
缺血性静息痛,休息时踝动脉压<40mmHg,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几乎不能触及,足趾动脉压<30mmHg。
6.Rutherford5级
小块组织缺损、非愈合性溃疡,局灶性坏疽伴足底弥漫性缺血改变,休息时踝动脉压<60mmHg,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几乎不能触及,足趾动脉压<40mmHg。
7.Rutherford6级
大块组织缺损,超过跖骨平面,足部功能无法保留,其余标准同Rutherford5级(标准踏车试验在15°斜面上,速度为每小时2英里,时间5分钟)。

治疗
治疗方针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晚期常需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
1.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扩张血管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手术治疗
1.动脉旁路术
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解剖内旁路为首选方法;解剖外旁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以及解剖内旁路走行区存在感染的患者。
2.动脉内膜剥脱术
适用于短段主、髂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目前已少用,多作为动脉旁路术的辅助,以利构建良好的吻合口。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
为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应用血管腔内支架,目前是首选的一线治疗。

其他治疗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预后情况
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可改善肢体血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塞症的发生,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护理
日常护理
早期加强锻炼、严格用药;加强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及外伤等。

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富含维生素,营养均衡、低脂低糖低盐低胆固醇。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