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17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踝关节骨折是由胫、腓骨远端和距骨体组成的踝关节部位的骨折
表现为踝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障碍、局部畸形等
一般通过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必要时需要急救
如果复位固定良好,多数能痊愈,少数可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情况

踝关节骨折是什么?

定义
踝关节骨折是由胫、腓骨远端和距骨体组成的踝关节部位的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的主要关节之一,包括内踝、外踝和后踝,每部分都可单独发生骨折,也可同时发生骨折。
分型和分类
Danis-Weber分类法
以下胫腓联合平面为分界点,按腓骨骨折位置分为三型及其亚型。
A型:下胫腓联合平面以下腓骨骨折。
B型:下胫腓联合平面腓骨骨折。
C型:下胫腓联合平面以上腓骨骨折。
Lauge-Hansen分类法
根据受伤时足部所处的位置、外力作用的方向以及不同的创伤病理改变分为四型。
旋后(内翻)-内收型: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强力内收所致的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受外旋应力所致的踝关节骨折。
旋前(外翻)-外展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外展应力所致的踝关节骨折。
旋前-外旋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外旋应力所致的踝关节骨折。
Lauge-Hansen和Danis-Weber分类法结合的分类方法
被认为是目前最实用的分类方法。
Ⅰ型:相当于Lauge-Hansen分类的旋后-内收型。
Ⅱ型:相当于Lauge-Hansen分类的旋后-外旋型和旋前-外展型。
Ⅲ型:相当于Lauge-Hansen分类的旋前-外旋型。
垂直压缩型:又称Pilon骨折,为高处坠落等垂直暴力导致的损伤。
单纯按照解剖部位分类
单踝骨折:包括单纯的内踝骨折、外踝骨折等。
双踝骨折:即内踝、外踝同时发生的骨折。
三踝骨折:即内踝、外踝、后踝同时发生骨折。
发病情况
踝关节骨折占成人骨折的7.6%。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老年女性。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踝关节骨折多久走路能恢复正常?
踝关节骨折正常走路至少需要规范处理过后的三个月左右。
踝关节骨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后需石膏固定两个月左右。如果骨折恢复状态比较好,可以去除石膏,使用拐杖辅助,逐步锻炼行走。
至少在三个月后可以恢复正常走路。由于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所以要加强骨折恢复期的营养和康复训练。
踝关节骨折后遗症有哪些?
踝关节骨折如尽早规范治疗,一般后遗症不大。后遗症常见的有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慢性骨髓炎。
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骨折恢复过程中,营养不足或者受到二次伤害会导致这种情况。
创伤性关节炎:在骨折愈合后受到损伤或者感染时出现。
慢性骨髓炎: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影响走路,乃至关节僵硬,无法活动等。
踝关节骨折拆除钢板后能下地吗?
踝关节骨折拆除钢板后需要拍CT判断骨折的恢复情况及周围软组织情况。
如果骨折恢复良好,周围软组织无损伤,当天即可下地。
需要观察术后伤口疼痛情况,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需要停三天至一周的时间才可以下地。
如果发现韧带及周围组织有损伤,或者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则需进一步治疗,此时不可以下地。

病因
致病原因
踝关节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后者多见。
直接暴力
是指直接作用于局部引起骨折的外力,常导致复杂性骨折,如高处坠落、车祸时踝关节受到垂直方向的暴力引起垂直压缩性骨折。
间接暴力
是指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的外力,如行走或运动时足的内翻或外翻位扭伤(俗称“崴脚”)。

高危因素
超重或肥胖。
吸烟。
患骨质疏松症。

症状
主要症状
疼痛
疼痛发生在患侧踝部。
活动患侧踝关节、负重行走时,疼痛可加重。
按压踝部时也会有明显疼痛。
肿胀
患侧踝关节周围常出现明显肿胀。
严重时可出现血疱或水疱。
皮下瘀斑
踝关节周围可出现皮肤颜色改变,可呈青色、紫色或黄色等。
活动障碍
疼痛和肿胀常使人不能、不敢活动患侧踝关节。
严重时可导致患侧足部完全失去活动功能,不能用患足支撑身体,行走困难。
畸形
骨折端发生移动,可导致患侧踝部畸形,如外移、旋转移位等,甚至刺伤皮肤,造成开放性骨折。

并发症
局部感染:有外伤时受伤部位可能会并发感染,出现局部红肿、发热、寒战等症状。
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常由踝关节未能达到正常解剖复位,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引起,可出现受伤的踝部僵硬、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常由长期制动引起,可出现下肢疼痛、水肿、皮肤淤青等表现。
骨折畸形愈合:多由复位不良引起,可出现踝关节旋转畸形等。
组织粘连:患肢长时间固定,组织发生纤维粘连,关节囊和周围肌肉组织挛缩,可导致踝关节活动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受外伤后脚踝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受到严重外伤,出现出血量较大、失去行动能力等紧急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一旦发生车祸或严重外伤,不要试行站立,建议采取平卧位等待救援。
患者多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随意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施救者可听从120调度员指导,对骨折部位进行初步固定或等待救护人员处理。
如患者有明显外伤、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脚踝、脚趾能动吗?
脚踝是否出现疼痛、肿胀?活动时是否加重?
足部有没有知觉?感觉麻不麻?
这样的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脚踝、脚趾能动吗?
脚踝是否出现疼痛、肿胀?活动时是否加重?
足部有没有知觉?感觉麻不麻?
这样的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如行走或运动时足的内翻或外翻位扭伤,高处坠落或车祸伤等。
临床表现
受伤后踝关节局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障碍、畸形等,有时可有骨擦音或骨擦感。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全身状况,判断有无感染等。
如有感染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怀疑发生骨折时,一般常规首选X线检查。
X线检查可发现骨折线、骨骼移位等改变。
即使已经明确诊断为骨折,也需要进行X线检查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情况等,帮助确定治疗方法。
踝关节骨折通常需要拍摄正位、侧位、踝穴位三个方位的X线片,有时需要局部麻醉后在内翻应力下拍摄X线片。
CT检查
可用于三踝骨折等复杂的踝关节骨折。
CT检查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帮助制定手术方案。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较少应用,不是常规检查项目。
MRI检查在观察有无踝关节侧副韧带和软骨损伤方面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踝关节脱位
相似点:都可有外伤史,以及踝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二者也可同时出现。
不同点:踝关节脱位无骨擦音,且X线检查无骨折线、骨骼移位等改变,可以此鉴别。
踝关节韧带扭伤
相似点:都可有外伤史,以及踝部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二者也可同时出现。
不同点:踝关节韧带扭伤有明确扭伤史,无骨擦音,且X线检查无骨折线、骨骼移位等改变,可以此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恢复踝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并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维持骨折的复位,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恢复踝关节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以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灵活选择治疗方案。一般来说,能够稳定复位的踝关节骨折,采取保守治疗。
急救
包扎
如果有出血,可以通过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止血。
伤口处进行适当消毒后,使用干净的布或无菌敷料包扎。
固定
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减少移动受伤脚踝。
使用夹板、木板、树枝等把肢体固定在固定姿势,并可用布条等绑好,防止移动。
固定时注意受伤者的反应,观察受伤肢体,如果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皮肤发紫等情况,应当适当松绑。
转运
患者经初步处理后,如果病情稳定,应尽快转移至最近的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
如果骨折端已经刺破了皮肤,切勿进行复位。
注意避免受伤脚踝负重。

保守治疗
适应证
无移位或稳定的踝关节骨折。
无须反复整复可达到并维持解剖复位的有移位的骨折。
因全身或局部条件影响,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
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和外固定
无移位的骨折,可以直接应用石膏托、夹板等外固定。
有移位的骨折,需要在麻醉后,使用手法将骨折的踝关节恢复正常的位置,然后使用石膏等外固定。
固定1~2周后,肿胀消退,石膏松动后需要再更换一次石膏。
石膏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
固定期间可以扶双拐不负重行走。
药物治疗
如果疼痛剧烈,可以根据具体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但需要注意,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有胃肠道溃疡、出血等风险。
脱水消肿药物可以帮助减轻局部肿胀的情况,适合肿胀严重者,如甘露醇、七叶皂苷钠。
如果伤口曾与外界接触,有感染的风险,可能需要在早期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可以服用维生素D、钙制剂(如葡萄糖酸钙)及其他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帮助恢复。
注意:以上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避免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特别提醒
手法复位时,有可能会造成疼痛,需要尽量配合,按医生要求保持体位,方便医生复位,如果出现不适,请告知医生。
手法复位后一般都需要进行X线检查,确定骨折复位情况,然后再进行外固定。
手法复位有可能失败,就需要手术复位,需要做好手术的心理准备。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手法复位失败者。
距骨移位或踝穴增宽的不稳定型骨折。
下胫腓联合分离。
开放性骨折。
垂直压缩型骨折。
累及关节面超过1/4、移位超过2毫米的骨折。
手术时机
理想手术时机是骨折后6~8小时内,局部水肿和水疱出现之前。
骨折局部肿胀和水疱明显时,需要抬高患肢,待局部水疱消退后再手术,一般需要7~10日。
手术方式
主要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后,内踝多使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多使用钢板、螺钉固定。
垂直压缩性骨折通常需要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将压缩塌陷部位复位后遗留的骨缺损用自体松质骨或人工骨充填。
伴有韧带、关节囊断裂者,应根据情况术中确定是否需行手术修补。
对于踝关节功能基本丧失的患者,可进行踝关节融合术,也有采取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案例(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术后护理
手术后早期,需要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厘米,以消除水肿。
手术后需要注意观察伤口及患肢,如果有渗血、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当尽快请医生处理。
手术后不能下床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正确翻身的方法,避免二次损伤。
手术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手术后患肢需要避免负重,复诊时可根据情况拆除固定。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踝关节骨折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及消除肢体肿胀,恢复关节正常功能,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康复早期
对于稳定固定的患者,建议术后及时抬高患肢,全范围背伸跖屈足趾,促进远端血液循环,促进消肿。
相邻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训练:髋膝关节屈伸练习;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外展髋关节练习臀中肌;屈膝后伸髋关节练习臀大肌。
无痛或者微痛范围下,缓慢轻柔地练习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度(早期暂不做内外翻活动),防止关节粘连。
早期下床无负重活动,预防卧床并发症。
冷敷,可有效降低组织耗氧量,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同时能增加患者的运动范围。
康复后期
一般3~4周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踝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
去除固定后,加强踝关节功能锻炼,并逐渐负重行走。
病情严重时,踝关节锻炼可能需要稍晚1周开始。
注意事项
具体锻炼方案因骨折类型、治疗方式、骨折恢复情况等而有所不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天在床上做抬臀、翻身等活动,防止压疮。
被动活动是指完全依靠外力来做康复训练,可以由患者自己、亲属或治疗师使用弹力带等工具进行。
主动活动是指患者依靠自身肌肉收缩来做康复训练。

预后
治愈情况
如果及时治疗、正确复位,经过良好的护理和功能锻炼,一般都能痊愈,预后较好。
如果治疗不及时、复位不正确,或者骨折较严重,可能会发生不愈合、畸形愈合等,踝关节功能无法完全恢复。
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一般为1.5~2.5个月,具体愈合时间因人而异,与患者年龄、体质、骨折严重程度等有关。

危害性
踝关节是人体主要承重关节之一,骨折后如果对位不良、未能完全复位等,会对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关节不稳定、松动,活动障碍等。
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外固定等,患肢无法活动,术后早期无法下床,给生活带来不便。
可能会发生畸形愈合,影响美观及患肢的正常功能。
可能导致感染、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日常
日常管理
运动管理
复位固定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患肢股四头肌、小腿肌群的锻炼,以及足趾、膝关节的活动,并按照骨折恢复时间逐步加大踝关节的活动范围,直至负重行走。
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一般在治疗后1.5~2.5个月,患肢可以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但要注意避免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
保护患肢
在骨折固定之后暂时不要使用患肢,按照医生的要求制动,待情况稳定后逐渐开始活动。
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等,如果出现皮肤青紫、温度下降、麻木或剧烈疼痛等,需要及时请医生处理。
睡眠时注意防止压迫受伤部位。
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碰撞到患肢。
早期避免患肢负重。
饮食管理
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牛肉、水果、蔬菜等。
绿叶蔬菜在烹饪前应焯水,减少草酸的摄入。
补钙,应保证每日饮用300毫升液态奶,适量增加豆腐、虾皮、海带的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避免饮用咖啡、碳酸饮料,会影响钙的吸收。
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喱、芥末等。
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腌制食物、动物肝脏、油炸食品、烧烤等。
避免饮酒。
心理支持
踝关节骨折后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患者需要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人、朋友需要对患者多加鼓励,协助患者参加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恢复。
严重时可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其他
戒烟。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适当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注意个人卫生。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防止畸形愈合等,确定解除外固定、取出内固定物的时间。
复诊时需要携带病历,以及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
一般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要复查X线片。
如果伤口有较多的渗出液或发热、碰撞受伤部位、疼痛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
踝关节骨折多由暴力引起,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受伤是关键。
日常生活中增强安全意识,防止跌倒、撞击等意外发生。
驾驶或乘坐交通工具时应使用安全带。
运动时应选择平整、空旷的场地,避免绊倒、扭伤脚等。
运动前应热身,依次活动包括踝关节在内的各个关节。
老年人、绝经期女性等,应当保证足够的奶制品摄入,补充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适度运动、晒太阳,预防骨质疏松。
老年人需要防止跌倒,可以选择摩擦力较大的鞋子,使用防滑垫等。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下册[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田伟. 实用骨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
王国斌,张英泽. 外科医生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彭小苑,谷忠建,欧阳艳菲. 骨科健康教育手册[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

[6]
姜保国,徐海林. 踝关节骨折[J].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2,05(4):289-294.

[7]
李庭,孙志坚,柴益民,等. ERAS理念下踝关节骨折诊疗方案优化的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12(01):3-12.

[8]
Brockett CL, Chapman GJ. Biomechanics of the ankle. Orthopaedics and Trauma, 2016, 30(3): 232–238.

[9]
Coughlin MJ, Saltzman CL, Mann RA. Mann’s surgery of the foot and ankle.. Saunders/Elsevier, 2014.

[10]
Ewalefo SO, Dombrowski M, Hirase T, Rocha JL, Weaver M, Kline A, Carney D, Hogan MV. Management of Posttraumatic Ankle Arthritis: Literature Review. Current Reviews in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 2018, 11(4): 546–557.

[11]
Thompson CJ. Netter’s concise orthopaedic anatomy, updated edition.. Elsevier, 2015.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