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6月3日 1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疥疮是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表现为指缝及褶皱部位针头大小丘疱疹、水疱,指缝有灰白色纹,剧烈瘙痒
病因是人型疥螨寄生在皮肤表皮内
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目的是杀虫、止痒、预防并发症

定义
疥疮是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皮肤病,是一种常见的接触性传染病。

发病情况
流行情况
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流行,全球每年近3亿人感染,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卫生条件落后的地区发生。
流行周期
流行病学认为,疥疮的流行呈周期性,一个周期是15~30年。
流行原因
一般与免疫力降低有关。
流行季节
冬季高发。
高发人群
卫生条件差的人群高发。
学龄前儿童及青年人群高发,容易在家庭或集体中(幼儿园、学校)相互传染。
在其他集体中住宿或生活的人,如养老院、福利院、监狱等。
有多个性伴侣的成年人。
经常住卫生条件较差小旅馆的人。

病因
致病原因
疥疮的直接病因是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内。
传染源
疥疮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疥疮患者使用或接触过、被污染的物品也是传染源。
致病寄生虫(疥虫)离开人体后可生存3~10日。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可传染,如握手、发生性行为等。
间接接触患者使用或污染过的物品可传染,如患者的内衣、床品、毛巾等。
接触患疥疮的动物可传染,但一般病情轻、可自愈,不会引起反复传染或流行。
易感人群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和青年集体,个人卫生情况较差者更容易发生。

发病机制
疥螨是一种永久性表皮内寄生的螨类。分为人型疥螨和动物疥螨,人型疥螨主要寄生在人体,少数情况下寄生于动物;动物疥螨主要寄生在牛、马、羊、猪、家禽等动物,可短期寄生在人体。
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夜间雄虫与雌虫在皮肤表面交配,雌虫交配后钻入皮肤角质层进行啃食,在局部皮下挖掘出与体表平行的迂曲隧道并产卵,在此期间对皮肤产生机械刺激,造成皮损。
虫卵孵化后,幼虫会在人体皮肤毛囊口内发育,扩散到其他身体部位。
疥螨的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崩解物会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症状。
疥螨离开人体后能生活3~10日,因此接触患者污染过的物品也可传染本病。

症状
主要症状
发病时间
既往患过疥疮的人症状出现快,接触疥螨数天后发病。
首次发生疥疮者可能接触疥螨6周后才出现症状。症状未出现时也能传染他人。
发病部位
多发于身体褶皱部位。
成人最多见于手指缝及其两侧,也常见于手腕、腋窝、肘窝、脐周、腰部、下腹部、生殖器、腹股沟、大腿内侧、臀部、乳房下等部位。
婴幼儿也常发生于手指缝等身体部位,还常见于手掌、脚底、足趾缝、头面部。
典型皮肤损害
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脓疱,皮疹散在、对称分布,可遍布全身或仅发生于局部。严重时发生疥疮结节,多见于阴囊和阴茎包皮。
丘疹:散在分布,皮损为肤色或淡红色,周围皮肤发红,针尖至绿豆大小。
丘疱疹:丘疹顶端有小疱,微红,底部为肤色,疱壁紧张,内含澄清疱液。
脓疱:有污秽或褐黄色中心点,内含脓液。
手指缝可见疥螨挖掘的隧道,表现为细小、弯曲、稍微隆起皮肤的灰白色或浅黑色线纹,长约几毫米,肉眼可见,隧道中有淡灰色小点排列成虚线状。
手指缝隧道口可用针尖挑出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微粒,即为疥螨。
瘙痒
皮肤剧烈瘙痒,夜晚加重。

其他症状
皮损继发变化
常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样变等。
疥疮结节
部分男性在阴囊、阴茎等部位出现半球状硬结节,淡红褐色或暗红色,绿豆至黄豆大小,伴有持久而剧烈的瘙痒。
角化型疥疮/结痂型疥疮
一种特殊类型的疥疮,少见而严重。
免疫功能低下或身体虚弱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白血病患者)可发生挪威疥疮。
皮疹广泛分布,皮肤干燥、化脓、严重感染及结痂,有特殊臭味。
头皮、面部及躯干等处有结痂、脱屑的慢性湿疹样斑块。
掌跖皮肤往往出现不规则肥厚,并有渗液及结痂。
指关节及手部常有厚痂而成疣状,甲板可以肥厚变色,甲下有污秽的角质物,毛发干燥而污秽。

并发症
感染
因搔抓引发继发细菌感染,可致脓疱疮,常由葡萄球菌感染或链球菌感染引起。
常见疖肿、淋巴管炎、蜂窝织炎、毛囊炎、肾炎等。
其他皮肤病变
可能引发湿疹、银屑病、棘层松解性皮病等皮肤病变。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手指缝、腋窝、大腿内侧等皮肤皱褶部位,出现丘疹、脓疱、结节等,并剧烈瘙痒,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如觉瘙痒,可进行冷敷,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影响医生观察皮损。
如果密切接触者也发生上述症状,建议一同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如丘疹、脓疱、结节等?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密切接触的人是否有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收敛止痒药(外用):炉甘石洗剂、硼酸溶液、依沙吖啶、氧化锌粉
糖皮质激素(外用):氢化可的松、氟轻松、糠酸莫米松、卤米松
灭虫药(外用):硫磺、百部酊、苯甲酸苄酯、马拉硫磷
抗组胺药(口服):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氯苯那敏、苯海拉明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
诊断依据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可初步诊断。如果仍不能确诊,可能会做皮肤镜检查、染色检查、显微镜检查等进一步确诊和排除其他疾病。
病史
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疥疮患者、病畜,或患者污染的衣物、毛巾、被褥等。
可能到过不卫生的公共浴室,或有过不洁性行为。
可能有集体住宿、生活的情况,家人或集体内其他人有类似症状出现。
临床表现
症状
皮肤褶皱部位(如手指缝)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脓疱,剧烈瘙痒,夜晚加重。
手指缝有弯曲细小的灰白色或浅黑色线纹。
体征
医生会观察皮损分布部位及具体皮损形态特征。
皮肤褶皱部位可出现色素沉着、湿疹样变等皮肤损害。
男性阴囊、阴茎部位可有半球形硬结节。
手指缝可见疥螨挖掘的隧道。
其他检查
皮肤镜检查
本项检查是使用皮肤镜观察皮损部位,观察肉眼下不明显的小皮肤隧道。
隧道中可见疥螨排泄物,并在隧道口找到圆形疥虫。
染色检查
将染料滴在隧道皮损上,揉擦后清除表面染料,可见到经染色为淡蓝色的皮肤隧道。
使用四环素液,并用紫外线灯观察,隧道呈亮黄绿色荧光。
显微镜检查
可以用针挑法采集标本。在新发水疱上用消毒针尖挑破,轻刮两侧或在隧道口的灰白色小点处挑出组织,显微镜下观察。
用矿物油刮检法采集标本,在新发炎性丘疹上滴矿物油,用消毒刀片平刮至出现细小血点,连刮数个丘疹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在标本组织中找到疥螨成虫、卵圆形虫卵、排泄物。

鉴别诊断
湿疹
相同点:皮肤上的丘疹、水疱等。
不同点:湿疹无特殊好发部位,不传染,容易反复发作。
虱病
相同点:可引起皮肤丘疹,多见于卫生不良人群。
不同点:虱病所致皮肤损害多发生在躯干、头皮或阴部,为虱叮咬皮肤所致,肉眼常能看见虫体或虫卵。
丘疹性荨麻疹
相同点:皮肤上丘疱疹、水疱,散在分布。
不同点:丘疹性荨麻疹皮损为纺锤状、水肿性红斑、丘疱疹、水疱,多有虫咬病史,不传染。
寻常痒疹
相同点:儿童多见,皮肤上丘疹。
不同点:寻常痒疹常表现为四肢外侧较大的丘疹,不传染。
皮肤瘙痒症
相同点:有瘙痒症状,夜间可加重。
不同点:皮肤瘙痒症没有明显的原发皮损,但搔抓过度可有抓痕、血痂或苔藓样变等,不传染。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本病的治疗目的是杀虫、止痒、预防并发症,主要采用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因本病具传染性,一经发现就要采取一般治疗措施,避免传染。
与疥疮患者密切接触者,应该及时就诊,进行检查,必要时同时治疗,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患者要隔离治疗,患有疥疮的家人或集体生活的其他人也要隔离接受治疗。
患者使用的衣服、枕巾、被褥、毛巾等物品要用开水烫洗,没有条件烫洗可放置于阳光下曝晒1周以上再用。
避免搔抓皮肤,可剪短指甲。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常用药物
硫磺软膏:常用5%~20%的硫磺软膏,小儿用药浓度为5%~10%;一般先用温水和肥皂洗涤全身后,再开始搽药。
3%水杨酸软膏:儿童应剂量减半。
1%γ-666乳剂、软膏:本药具神经毒性,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儿童慎用。用药时只涂1次,保留8~12小时再清洗。
10%~25%苯甲酸苄酯洗剂、乳剂:刺激性较低,药效较好。
5%扑灭司林霜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
40%硫代硫酸钠溶液和4%稀盐酸溶液:先涂抹2次40%硫代硫酸钠溶液,自然干燥后涂抹2次4%稀盐酸溶液。
10%克罗米通乳剂、搽剂:具有止痒的作用,但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65岁以上成年人中用药安全性存疑,应谨慎使用。
5%三氯苯醚菊酯霜:一种合成除虫菊酯,毒性低,外用后药效可保持8~10小时。
林旦乳液:其他药物效果不理想时使用,10岁以下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体重低于50公斤者不宜用此药。
焦油凝胶:疥疮结节患者可用此药。
用药方法
先在皮损部位和指缝、手腕屈侧、腋前等好发部位涂抹一次,然后全身涂抹,从脖颈(包含脖颈)开始向下全部涂抹。婴幼儿则从头面开始全身涂抹。
涂药不要遗漏,尤其注意肛门周围、指甲边缘及指甲根部的皮肤褶皱。
连续3日为一疗程。3天内,不洗澡,不换衣裤、床单等。
3日后热水洗澡,换全套干净的衣裤、床品,换下的衣裤、床单等物品要及时煮沸消毒、曝晒或使用消毒液消毒。
停药标准
外用药物治疗症状消失后,应继续观察2周,无新皮损出现才视为痊愈。
痊愈者仍可有瘙痒,可用复方炉甘石洗剂缓解。
口服药物
疥疮一般不需要口服用药治疗,但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困难,或引起继发感染时,可能会使用以下口服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物的主要作用是缓解瘙痒症状。若瘙痒严重,忍不住抓挠,甚至影响睡眠者,可服用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氯苯那敏等药物来缓解症状。
抗寄生虫药:对体内的疥螨有良好驱杀作用,常用药物有伊维菌素、噻苯达唑等,注意孕妇、哺乳期妇女、体重低于15千克的儿童不宜使用。
抗生素:伴有继发感染者可用抗生素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
皮损内局部注射
主要用于治疗阴囊部位的疥疮结节,可在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发生疥疮结节且其他治疗效果不理想者。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疥疮有一定效果,但需经专业中医师准确辨证后,制定针对个人的治疗方案,多采用清热化湿解毒之法,常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还可用艾叶、川椒、千里光、地肤子、明矾、苦参、大黄、藿香各30克,煎水,在洗澡后擦洗全身。
其他治疗
液氮冷冻治疗
适用于疥疮结节难以消退者。
液氮作用于疥疮结节,通过其低温冷冻效果使组织坏死、脱落。
疼痛一般2日内自行消失。
治疗后可能有水疱、渗液、色素沉着、萎缩、瘢痕增生等并发症。如果有较大水疱,应请医生处理。
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结痂应自然脱落,不可撕掉或擦掉。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适用于疥疮结节难以消退者,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激光治疗会造成创面,应遵医嘱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并定时涂抹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
创面未愈合前不可沾水,不可涂抹护肤品、化妆品等。
外出做好防晒,但不可涂防晒霜,应穿长袖长裤衣服,戴宽松手套,打遮阳伞等。
创面结痂应自然脱落,不可提前擦掉或撕破。

预后
治愈情况
治愈
疥疮呈慢性病程,可持续发病数周至数月,积极配合治疗,可以治愈。
用药至症状消失,需要再观察2周,如果没有新的病变出现,说明疥疮已经治愈。
复发
该病传染性强,治疗周期稍长,如果不坚持治疗,容易复发。
家人或集体内患疥疮的人也要积极治疗,否则容易相互传染而反复发作。
治愈后不注意卫生(如接触污染的物品),也容易复发。

危害性
影响工作、生活:因剧烈瘙痒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可能因瘙痒而影响睡眠。
继发感染:可因搔抓引发继发感染,如脓疱疮、蜂窝织炎、淋巴管炎、毛囊炎、肾小球肾炎、脓毒症等,甚至因严重感染而死亡。
传染:本病传染性强,可传染给家人或身边经常接触的人,影响正常生活。
影响社交:本病可因皮损和瘙痒,影响外表及社交。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在未治愈之前,尽可能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如同床休息等。
疥螨会在一些公共用具上生存2~3天,治疗期间要减少公共场所的活动,尽量不使用公共浴池、坐式马桶。
不与他人共用衣服、被褥、床品等个人用品。
换下来的个人用品要煮沸消毒、高温烘干,或长时间暴晒消毒。
不能煮沸或暴晒的衣物,应单独用塑料袋包裹并密封存放1周以上。
患者居住过的房间,应该彻底打扫、消毒,并清洁家具内部及房屋角落。
饮食管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辣椒、烈性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少时鱼虾蟹、羊肉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加重瘙痒症状。
保护皮肤
如果瘙痒症状比较明显,可用凉水浸湿柔软的毛巾或纱布,轻轻覆盖或擦拭皮损部位,以减轻症状。
不可搔抓皮损,以免继发皮肤感染,尽量剪短指甲,以免夜间睡眠时搔抓皮肤。
应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或棉麻材质衣服,以减少摩擦、刺激皮损部位。

预防
不接触患者、注意卫生是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患者
避免接触患者以及患者的衣服、床品。
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床单等要用开水烫洗灭虫,再高温烘干。
不能烫洗的一定要在阳光下曝晒1周以上再用,或用塑料袋完全包裹、密封,单独存放1周以上。
注意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勤沐浴、勤换衣、勤晒被褥,被褥定期日晒。
外出住宿要勤洗澡,注意换床单或使用自己携带的干净床单。
避免不洁性交。

参考文献

[1]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Epidemiology & Risk Factors. [2022-11-04] (https://www.cdc.gov/parasites/scabies/epi.html)

[5]
WHO -Water-related Disease. [2022-11-04] (https://www.who.int/water_sanitation_health/diseases/scabies/en/)

[6]
Crump A, Ōmura S. Ivermectin, ‘wonder drug’ from Japan: the human use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B,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2011, 87(2): 13–28.

[7]
Dhana A, Yen H, et al. Ivermectin versus permethri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b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8, 78(1): 194–198.

[8]
Jin-gang A, Sheng-xiang X, et al.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cabie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010, 24(10): 1187–91.

[9]
Laing R, Gillan V, et al. Ivermectin – Old Drug, New Tricks?.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017, 33(6): 463–472.

[10]
Thadanipon K, Anothaisintawee T,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ntiscabietic ag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9, 80(5): 1435–1444.

[11]
The Pill Book. Bantam Books, 2010.

[12]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