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2023年7月11日 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简介

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一种常用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本品还可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表实邪盛、内有积滞、疮疡初起、溃后热毒尚盛、阴虚阳亢者不宜用

中药介绍
黄芪(Milkvetch Root)取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1]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脾虚气陷引起的倦怠乏力、饮食减少、久泻脱肛,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无力、气短喘粗,气虚引起的水肿、尿少等[2-3]

主要药性
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1]

产地选材
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厚片。以切面色淡黄、粉性足、味甜者为佳[4]

性状特征
黄芪
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以单枝粗长、质坚而绵、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豆腥味浓者为佳。
饮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饮片以切面色淡黄、粉性足、味甜者为佳[3]
炙黄芪
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以切面色淡黄、具蜜香气、味甜不粘手者为佳[3]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3,5]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
《珍珠囊》:“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
《本草备要》:“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疹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4]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1]

主治病证
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1]

作用分析
补气升阳
黄芪味甘性温,善于补气,入脾经,可以补益脾气,升举阳气。
可以用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导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便血崩漏等。
固表止汗
黄芪还可以入肺经,能补益肺气、固护肌表来止汗。
可以用于治疗肺气虚引起的自汗等。
利水消肿
黄芪既能补气,又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对于气虚无力推动水液的正常运行而致的水肿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气虚导致的水肿、尿少等。
生津养血
黄芪味甘性温,可以补气升阳,阴阳互为根基,可以互相转化,阳生阴长,气血旺盛,黄芪通过补气兼能养血、生津。
可以用于治疗血虚发热证,以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双亏引起的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
行滞通痹
黄芪有补气的功效,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故黄芪有行滞通痹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气虚血滞,风湿痹痛,麻木拘挛,及中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者等。
托毒排脓
黄芪能补益气血,托毒外出。
可以用于治疗气血亏虚的痈疽,表现为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等。
敛疮生肌
黄芪能温养脾胃,脾胃可以运化水谷精微来滋养四肢关节、脏腑肌肤等,故黄芪有补气生肌、敛疮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导致的脓液清稀、疮口难敛等[2-4]

临床应用
脾虚气陷证
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不成形,可单用,也可配伍人参等。
治疗脾虚中气下陷导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常配伍人参、升麻、柴胡等。
肺气虚证,表虚自汗
治疗肺气虚弱导致的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咳痰清稀、声低懒言者,常配伍人参、紫菀、五味子等。
治疗卫虚不固,表虚自汗,常配伍白术、防风等。
气虚水肿
治疗气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内停引起的浮肿、尿少等,常配伍防己、白术、茯苓等。
血虚萎黄,消渴
治疗血虚及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脉虚等,常配伍当归等。
治疗气津不足的消渴等,常配伍天花粉、葛根等。
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治疗中风后遗的半身不遂属气虚血瘀者,常配伍当归、川芎、地龙等。
治疗风寒湿痹、气虚血滞的肢体麻木、疼痛等,常配伍川乌、独活、川芎等。
疮疡难溃或溃久不敛
治疗气血亏虚的痈疽,脓成难溃等,常配伍人参、白芷等。
治疗气血不足的疮疡溃后,表现为脓水清稀,疮口难敛等,常配伍人参、当归、肉桂等[2]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疲劳、抗应激、调节胃肠运动、抗肺损伤、利尿与抗肾损伤、促进造血、抗肝损伤、调血脂、降血糖、调血压等作用[2,4]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黄芪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
用法用量
黄芪煎汤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30克[1]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0.5-1小时,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用于补气升阳、补益脾肺适合选用炙黄芪,用于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等适合选用生黄芪[2,6-8]

炮制方法
黄芪
取原药材,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厚片。
炙黄芪
取黄芪片,加炼蜜炒至不粘手[3]

常见配伍
黄芪配人参
黄芪可以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功效偏于温补固护;人参可以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功效偏于滋补强壮。
两药配伍,是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适用于气虚导致的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诸证。
黄芪配当归
黄芪可以补脾肺之气,有益于气血生化;当归可以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
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生血的功效,适用于劳倦内伤、肌热面赤、烦渴、脉虚大乏力及疮疡、血虚发热、各种气血不足的症状等。
黄芪配升麻
黄芪味甘性温,善于补气升阳;升麻味辛甘,性寒,善于升阳。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升阳举陷的功效,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
黄芪配防风
黄芪可以补气固表;防风可以祛风解表。
两药配伍,防风能使黄芪补气的效果到达周身,黄芪借防风疏散的作用使得补益的同时而不固邪,防风借黄芪固表的作用使得解表而不疏散。两药配伍使散中有补、补中有散,适用于气虚证的四肢酸痛、表虚自汗等。
黄芪配桂枝
黄芪善于益气行血;桂枝善于温经通脉。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营卫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4]

组成方剂
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虚气陷证,表现为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不成形、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还可用于气虚发热证,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等。
玉屏风散
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自汗证,表现为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也可以治疗体虚肌肤不固,易感风邪。
黄芪桂枝五物汤
药物组成: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功能与主治:益气温经,和血通痹。适用于血痹,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等。
保元汤
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
功能与主治:益气温阳。适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表现为疲倦乏力、少气怕冷;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等。
当归补血汤
药物组成:黄芪、当归。
功能与主治:补气生血。适用于血虚阳浮发热证,表现为肌热面赤、烦渴欲饮等;也可以治疗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等[4]

制成中成药
清暑益气丸
药物组成:黄芪(蜜炙)、人参、炒白术、葛根、苍术(米泔炙)、升麻、当归、麦冬、醋五味子、泽泻、黄柏、陈皮、醋青皮、六神曲(麸炒)、甘草。
功能与主治:祛暑利湿,补气生津。适用于中暑发热,气津两伤,表现为头晕身热、四肢倦怠、自汗心烦、咽干口渴等。
净石灵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淫羊藿、巴戟天、广金钱草、萹蓄、海金沙、车前子、滑石、冬葵子、茯苓、鸡内金、当归、桃仁、赤芍、延胡索(醋制)、夏枯草、甘草。
功能与主治:补肾、利尿、排石。用于治疗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以及由结石引起的肾盂积水、尿路感染等。
三两半药酒
药物组成:炙黄芪、当归、牛膝、防风。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气血不和、感受风湿所致的痹病,表现为四肢疼痛、筋脉拘挛等。
黄芪健胃膏
药物组成: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功能与主治:补气温中,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表现为胃痛拘急、畏寒肢冷、喜温喜按、心悸自汗等。
正心泰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丹参、川芎、槲寄生、山楂、葛根。
功能与主治:补气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4]

药膳食疗
小儿消化不良,妊娠水肿等
黄芪50克,鲈鱼500克,生姜、葱、醋、食盐、料酒等适量。
将鲈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黄芪切片,装入白纱布袋内,扎紧口。将鱼与黄芪 一起放锅中,加入葱、姜、醋、食盐、料酒、适量水。将砂锅用大火烧沸,用小火炖熬至熟即成。食用时可加入味精,佐餐食用。
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妊娠水肿,胎动不安,术后伤口难愈。
小儿慢性肾炎
生黄芪30克,生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末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
先将黄芪放入小锅内,加水600克,煮20分钟,捞出渣。再加入生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最后加入鸡内金末和糯米,煮熟成粥,以上分2次温热服用,每次服后嚼食金橘饼1枚,连服2~3月。
体倦,五脏虚衰,年老体弱等
黄芪30克,人参10克,粳米90克,白糖适量。
将黄芪、人参切片,用冷水浸泡30分钟,入砂锅煎沸,煎出浓汁后去渣取汁,再把渣加入冷水如上法再煎,并取汁。将两煎药汁合并后分两等份,早、晚各用1份,同粳米加水煮粥,粥成后入白糖。早、晚空腹服用[9]
可用于体倦,五脏虚衰,年老体弱,久病羸弱,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不振,气虚浮肿。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黄芪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黄芪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黄芪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表实邪盛、内有积滞、疮疡初起、溃后热毒尚盛、阴虚阳亢者不宜用黄芪[2,4,6-8]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黄芪偶尔有不良反应报道,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不尽相同,如风团丘疹、猩红热样皮损、手足红斑等[10]

鉴别用药
生黄芪与蜜黄芪
两者都出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炮制方法有所不同。两者均性温味甘,归肺、脾经,都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生黄芪善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排脓,多用于治疗卫气不固、自汗、体虚感冒、水肿、疮疡不溃或久溃不敛。
蜜黄芪善于益气补中,多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大便稀不成形、中气下陷等。
黄芪与人参
两者都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有补益脾肺之气、生津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肺气虚及津亏、血虚等证。
人参补气的功效较强,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治元气虚脱的要药;同时能安神增智,可以用于气血不足,或阴虚血少的心神不宁等。
黄芪还有升阳的功效,可用于脾虚中气下陷的各种病证。黄芪又能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适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气津不足的消渴,气虚血滞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以及气血亏虚,疮疡难溃或溃久不敛等[2,4]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周祯祥,唐德才.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5]
钟凌云. 中药炮制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6]
钟赣生,杨柏灿. 中药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7]
王建,张冰.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8]
陈仁寿. 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9]
谢梦洲,朱天民. 中医药膳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10]
黄一珊,张帅星,刘伟敬,等. 黄芪在肾脏病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1,21(06):550-552.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