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1月23日 12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本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呕吐、腹泻和多脏器损害
由埃博拉病毒感染所致
主要采取对症支持和抗病毒治疗

定义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呕吐、腹泻和多脏器损害。
因2014年西非疫情报告的病例中出血比例较少,且仅在疾病晚期才出现严重出血,而呕吐、腹泻占比较多,世界卫生组织同年将“埃博拉出血热”更名为“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目前有6种亚型,其中可以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本迪布焦型,其中症状最严重的是扎伊尔型。

发病情况
埃博拉出血热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1]
2022年9月,在乌干达中部地区穆本德暴发埃博拉疫情;此前,乌干达也曾多次暴发埃博拉疫情。

病因
致病原因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于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1]
通常,人在接触感染的动物而被感染后,会成为传染源,然后在人际间传播。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患者的血液、粪便和呕吐物病毒含量最高,最具传染性。
飞沫传播:吸入感染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形成的飞沫等可造成感染。
医源性感染: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也可造成感染。
性传播:有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感染后和接种疫苗有一定免疫力。

症状
主要症状
本病潜伏期多为2~21天,平均为8~10天。
初期
多为急性起病,初起发热,并迅速进展至高热,可伴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咽痛等。
约一半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极期
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可有持续发热,乏力,头痛,上腹痛或弥漫性腹痛,恶心、呃逆、呕吐、腹泻(可伴有黏液),严重腹泻丢失液体量每天可超过10升,可出现低血容量和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
部分患者可有牙龈出血、鼻衄(鼻出血)、注射部位或静脉穿刺部位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多部位出血表现。少数患者可见结膜充血和皮疹。
危重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休克、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意识障碍、多部位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死亡病例多发生在病程第2周。
恢复期
体温恢复正常,胃肠道等症状缓解,受损脏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仍有虚弱、疲劳、尿频,肌肉和关节疼痛、头痛、记忆力减退、听力受损、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
个别患者可出现葡萄膜炎、脑膜炎等远期并发症。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红色弥漫性斑丘疹,不伴有瘙痒,常累及面部、颈部、躯干和手臂,可引起皮肤脱屑。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结膜充血、葡萄膜炎等,可表现为视物模糊、畏光、失明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有以下任一流行病学史者,如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黏膜出血等时,建议及时就医。
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病毒病患者或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与埃博拉病毒病恢复期3个月内的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急诊科
出现高热惊厥、大量便血、大咯血、昏迷、休克等时,建议立即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途中戴口罩、注意手部卫生,携带清洁袋(用于盛装呕吐物等)。
就医时,常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建议穿着容易穿脱衣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头痛、肌肉酸痛、咽痛?
是否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是否有皮肤黏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
是否有嗜睡、意识模糊?
上述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接触过患埃博拉出血热的病人?
是否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旅居史?
是否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是否有食物、药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疟疾检查、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原学检查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相关病原学检查等进行确诊,患者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病毒病患者或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与埃博拉病毒病恢复期3个月内的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肌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
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减少,主要是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随后中性粒细胞也可发生减少。血小板计数也可减少。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有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尿常规
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
血生化检查
肝功能不全者,可有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肾功能不全者,可有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
凝血功能
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可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
血清学检查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有助于确诊本病。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确诊本病。
病原学检查
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诊断标准
本病诊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原学检查综合判断,可以分为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如下所述。
留观病例
按照有无已知暴露,留观病例分为以下2种情形:具备下述流行病学史中b、c、d项中任何一项,并且体温>37.3℃者或具备流行病学史中a项,并且体温>38.6℃者。
a.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b.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病毒病患者或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c.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d.与埃博拉病毒病恢复期3个月内的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b、c、d项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可以定义为疑似病例。
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
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定义为确诊病例。
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进行鉴别,需要由医生通过流行病学史、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来进行鉴别。

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感染者应进行严密隔离治疗。
发热期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卧床休息。
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患者可能会因呕吐和腹泻而丢失大量液体,需要使用平衡盐液快速补充血容量以防止休克;止吐剂和止泻剂也可能有益。
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高热患者,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液制品,如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
急性肾损伤时可能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呼吸衰竭时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抗病毒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本病的抗病毒治疗有如下建议。
建议使用mAb114或REGN-EB3治疗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确诊的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以及确诊的患病母亲所生的未确诊EVD状态的7天或更小的新生儿[6]
针对RT-PCR确诊的EVD患者,有条件时建议不使用雷地昔韦治疗[6]
对RT-PCR确诊的EVD患者,有条件时建议不使用ZMapp治疗[6]
接受上述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避免同时接种埃博拉病毒活疫苗。
具体治疗、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预后
治愈情况
预后取决于患者有无基础疾病、是否及时治疗以及治疗条件等。过去,本病病死率高,其中扎伊尔型可达50%~90%,但如果在ICU给予及时的综合治疗及生命支持治疗,扎伊尔型病死率可降至25%~30%。

危害性
本病病情危重,可能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本病恢复期较长,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关节痛、葡萄膜炎、脑膜炎、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后期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影响患者生活。

日常
日常管理
日常需要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发热期可以进食流质或半流质软食,如面条、小米粥等。
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通风。
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随诊复查
世卫组织建议患者出院两周后需要进行随访,然后每月随访一次,持续六个月,然后再每三个月随访一次,直至完成一年随访,具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男性应该在随访期间进行精液检测,直到精液中埃博拉病毒RNA检测呈阴性。

预防
尽量避免前往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地区。
避免接触蝙蝠、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如猴子和黑猩猩)的血液、体液或食用由这些动物制成的生肉。
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如尿液、粪便、唾液、呕吐物、母乳、羊水、精液、阴道液等。
避免接触可能与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过的物品,如衣服、床上用品、针头、医疗设备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 [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4,7(5):385-386.

[2]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埃博拉出血热医疗救治准备工作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69号)[EB/OL].(2014-10-20) [2022-09-21]. http://www.nhc.gov.cn/yjb/fkgzgzdt/201410/d500ae64e68e48ca99ffcb30a0b3777a.shtml

[3]
Deen G F,Knust B,Broutet N,et al. Ebola RNA Persistence in Semen of Ebola Virus Disease Survivors — Final Report[J]. N Engl J Med,2017:1428-1437.

[4]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Ebola Virus Disease[EB/OL].(2021-02-26) [2022-09-21]. https://www.cdc.gov/vhf/ebola/prevention/index.html.

[6]
WHO. Therapeutics for Ebola virus disease[EB/OL]. (2022-08-19) [2022-09-21].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55742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