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1日 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腰椎椎管管腔内径或容积小于正常,压迫马尾和神经根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腰腿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
主要因先天发育异常及退行性病变所致
可进行理疗、药物及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是什么?

定义
通常指由于先天发育或退行改变等原因导致腰椎的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出现狭窄。
这种狭窄造成对神经根、马尾的压迫,出现腰骶及下肢疼痛、麻木、步行困难等症状。
分型
腰椎管狭窄症通常包括以下类型:
按狭窄部位分型
中央型椎管狭窄:最常见的类型,即椎管前后径狭窄。
神经根管狭窄:腰神经根所经的管道狭窄。
侧隐窝狭窄:椎管向侧方延伸的间隙狭窄。
根据疾病病因分类
原发性腰椎管狭窄:又称先天性椎管狭窄,源于椎管发育不良。
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因腰椎退行性病变、外伤、疾病等原因导致。
混合性腰椎管狭窄:在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
发病情况
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在3.9%~11%之间。
多见于50~6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劳动强度较大的人群中发生比例较高。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得了腰椎管狭窄症为什么走不了路?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会因下肢疼痛、无力、间歇性跛行影响走路。
一方面大腿后部的疼痛、麻木、下肢力量减弱会影响患者走路。另一方面可能因间歇性跛行影响走路,即长时间行走后会出现腰痛、腿痛、腿麻,不能继续行走,需要坐下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之后又反复出现上述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必须做手术吗?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不一定要做手术。
对于年轻、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可通过休息、药物、戴腰围、腰背肌锻炼、理疗等方式治疗,达到缓解症状、减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当患者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则需要进行椎管减压术、腰椎内固定术等手术方式,以达到减轻神经受压,缓解症状,重建脊柱结构的目的。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后多久可以走路?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通常在术后2~6天可下地走路,具体要遵照医生要求。
对于伤口情况良好的微创手术,患者术后第二天可下地活动。
对于常规的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5~6天可在外固定器辅助下地走路。
对于手术创伤较大、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医生会延后下地行走时间。

病因
致病原因
引起腰椎管狭窄的病因较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椎管狭窄
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腰椎发育不良所造成的。
会导致腰椎椎弓根较短、两侧椎弓根间距短,即所谓两侧小关节向中央靠拢、椎板肥厚、椎体后缘或小关节的肥大、变异等,进而压迫腰部神经根,造成一系列症状。
继发性椎管狭窄
即后天因素所造成的椎管狭窄,最常见病因为老化、退行性变。
老化、退行性变
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至周围韧带松弛,导致椎体间骨质增生以保持腰椎稳定,椎体间骨质增生导致椎管狭窄。
小关节退变:首先是关节骨变薄,关节囊松弛,滑膜炎,关节间稳定性减弱,滑动增加,从而加重椎间盘退变。
小关节增生:上关节突增生,使其与椎体后缘的矢状径减小,成侧隐窝狭窄;下关节突增生,则向椎管内聚,致中央管狭窄。
椎板增厚:致椎管矢状径减小,椎板下黄韧带增厚,致椎间隙变窄而松弛;内褶致中央椎管狭窄;椎体后唇骨质增生,致椎管容积减少。

医源性狭窄
各种腰椎手术后,可能会造成腰椎管狭窄症。

诱发因素
在腰椎先天性或后天性各种病因的基础上,以下因素可能会导致腰椎管狭窄。
过度运动
不恰当的活动方式,如猛烈的旋转腰部、反复弯腰、猛力扭腰。
创伤
外伤导致的脊柱骨折,或是腰部出血肿胀。
疾病
各种疾病,如骨质疏松、炎症、脊柱侧凸、佩吉特(Paget)病。

发病机制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腰椎发育不良,腰椎椎弓根较短、两侧椎弓根间距短,即所谓两侧小关节向中央靠拢、椎板肥厚、椎体后缘或小关节的肥大、变异等,可压迫腰部神经根,造成一系列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与小关节逐渐发生老化、退变,以及增生、增厚,再加上慢性的劳损、外力的作用,创伤、疾病等,最终也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腰椎管的狭窄压迫了椎管中的脊髓、神经,会产生一系列腰腿痛的症状,同时,神经体液运转障碍、组织缺氧等,也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
腰腿部疼痛
腰腿部疼痛为早期症状,也是典型症状。
多数腰椎管狭窄者都有长期下腰痛或腰背痛,以及臀部及大腿后部的疼痛病史。
起初疼痛不很重,有肌肉疲劳感,稍微休息或更换体位后可以好转。
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的位置可逐渐下移到小腿的前外侧。
常伴有感觉异常或局部麻木感,甚至有的患者会阴部有麻木、胀热感和针刺样感觉。
间歇性跛行
在休息或骑自行车时没有不适症状,但长久站立或行走后会逐渐出现腰部酸痛、下肢麻痛、乏力等不适。
随着病情的发展,步行的距离逐渐缩短,只有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
挺腰、行走及站立后症状加重;弯腰、坐位及侧卧位时,可缓解疼痛。
严重者不能下地行走。

其他症状
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
腰椎1~5神经根或骶部神经根被挤压刺激,可出现下腹部、腹股沟区、大腿前内侧、小腿后侧、足跟、足背部疼痛。
麻木
腰部或骶部神经受到压迫时,可引起下肢麻木。
麻木区与受挤压、刺激的腰骶部神经分布区一致。
马尾刺激征
属于急症。
可有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和会阴区的麻木感。
严重者可出现排便和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
肌力下降
一些腰椎管狭窄症者,因腰椎、骶椎神经根受损,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肌力下降。
轻者肌力减弱,重者可有肌肉萎缩、不能行走。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腰背部、臀后部及下肢经常感到持续性的疼痛、麻木、乏力,或走路、长久站立时有腰腿部疼痛的感觉,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果突然出现剧烈的腰骶部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会阴区麻木,排便和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就医前尽量减少活动,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痛的?大概多久了?
除疼痛外,患处是否伴有麻木、乏力等症状?
走路能走多远?中间需要停下来休息吗?
什么情况会导致疼痛加重?
大小便正常吗?
病史清单
是否有脊柱骨折等外伤史?
是否患有骨质疏松、脊柱侧凸等疾病?
是否有腰椎手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塞来昔布
营养神经药(口服):维生素B12制剂、甲钴胺

诊断
诊断依据
依据腰背部疼痛不适、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可以诊断。
病史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有脊柱骨折等外伤史,有骨质疏松、脊柱侧凸等疾病史,或者有腰椎手术史。
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腰椎管狭窄症者症状较严重且明显,而体征却不明显。
症状
腰背部疼痛。
下肢麻木、乏力。
间歇性跛行。
会阴区麻木。
排尿、排便无力。
体征
常见体征包括腰椎前凸变平、活动范围减少、根性分布的感觉减退、下肢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脊柱前凸
腰椎管狭窄症者,有一定程度的脊柱前凸。
腰椎活动度减低
根据腰椎管狭窄症是否为急性期、病程长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动的受限程度不同。
较轻者可近于正常人,急性发作期者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
肌肉萎缩与肌力下降
受损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弱及肌萎缩征。
严重时胫前肌瘫痪,表现为踝关节背伸无力,足下垂。
感觉减退
受损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
早期多表现为皮肤过敏,逐渐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等症状。
如腰第4神经根受损,大腿内侧和膝内侧感觉障碍;骶第1神经根受损,足背外侧及小趾感觉障碍。
如果马尾神经受损,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腱反射改变
腱反射改变,有利于定位受损神经。
如腰第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腱反射减退。
直腿抬高试验
平躺,腿部水平放置于床上,保持膝关节完全伸直,一手扶住足跟抬高患肢,当抬高小于60°出现腿部疼痛、麻木时,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然后将抬高的患肢略降低,使疼痛消失,此时将踝关节背伸,又出现疼痛时,为直腿抬高试验加强阳性。
正常人可以将下肢抬高60°~70°,不出现不适感。
腰椎管狭窄症者,多数表现为阴性,但也有阳性者。

股神经牵拉试验
俯卧于床上,患肢屈膝90°上提下肢,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疼痛者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腰椎管狭窄症者,多数表现为阴性,但也有阳性者。

影像学检查
影像检查是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手段。
X线检查
X线片是必要的,不仅能鉴别各种骨质破坏性疾病,还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疾病。
部分腰椎管狭窄症者,可以有腰椎前凸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
CT扫描检查
可观察到骨性结构,显示椎间盘、黄韧带、神经根的轮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可测量确定椎管狭窄的程度。
还可作脊髓造影等,与CT检查结合,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造影是有创操作,应用较少,一般病情复杂时才使用。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无放射性损害,可以提供椎管的矢状面、冠状面及轴位(横断面)的影像。
可显示脊髓、神经根的具体形态、相互关系,以及是否出现病变。
有利于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但检查费用较高。
其他检查
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帮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鉴别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腰肌劳损
相似点:临床表现相似,都有腰部疼痛,休息后能缓解等症状。
不同点:腰肌劳损是肌肉慢性损伤所致,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间歇性跛行、大腿麻木、下肢肌肉力量下降等表现。
不同点: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单侧为主,出现腰痛及沿神经根走形的下肢放射痛。两者主要通过影像检查鉴别。
腰椎结核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结核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可有结核中毒症状,二者可以通过是否有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检查鉴别。
腰椎肿瘤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肿瘤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之后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二者可通过MRI检查、椎管造影、同位素骨扫描等鉴别。
闭塞性脉管炎
相似点:都具有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不同点:闭塞性脉管炎因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和闭塞,供血不足、缺血而引起症状。两者可通过动脉造影、肢体超声多普勒等鉴别诊断。
腰椎退变性小关节损伤性关节炎
相似点:都有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相似的症状。
不同点:腰椎退变性小关节损伤性关节炎是因退行性改变累及腰椎关节突关节(俗称小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并呈损伤性关节炎反应,从而引起腰腿痛。二者一般通过影像检查鉴别。
其他
腰椎管狭窄症和腰背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等,都有着相似的症状,如果有腰骶部疼痛,应尽快去医院就诊,医生可通过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鉴别诊断各种疾病。

治疗
治疗原则
症状较轻者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即可。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是通过解除或减轻神经根、马尾神经、硬膜及其以外组织的炎性反应和水肿,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或症状较轻,并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者。
卧床休息
是非手术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卧床休息可缓解腰背部疼痛,也可缓解对腰部神经根的压迫,进而缓解腿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应注意床不能太软,硬度适中。
此方法简单有效,一般2周左右可缓解,之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概率。
戴腰围或支具
使用腰围或支具固定制动,可减轻腰椎压力,缓解腰痛、腿痛。
当腰部疼痛急性发作时,可佩戴腰围或支具,来缓解症状。
注意不应长期佩戴腰围、支具,否则腰背部肌肉长时间不活动、锻炼,有萎缩的可能。
腰背肌锻炼
加强腰背肌锻炼,可增强腰椎韧性,缓解腰部症状。
适当的有氧锻炼,减轻体重,进而减轻腰椎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
常用腰背肌锻炼动作包括五点支撑法、直腿抬高等,还可练习倒走、游泳、太极拳等。
禁止进行会增加腰部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可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减轻肌肉疲劳,对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红外线光疗法、局部热敷法等。
推拿、针灸、按摩
有疏通经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症状。
暴力推拿按摩可导致症状加重,应慎重。
针灸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的疗效。
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
药物一般用于辅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镇痛药
如果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镇痛物。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可口服,也可使用贴剂贴于疼痛部位。
常用药物包括洛索洛芬钠、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部分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
有胃部溃疡、出血者,应尽量避免服用这类药物。
脱水剂
脱水剂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神经根压迫,进而缓解症状。
常用脱水剂包括甘露醇,静脉输注即可。
营养神经药
有营养神经,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可用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辅助治疗。
常用的营养神经类药物包括维生素B12制剂、甲钴胺、神经妥乐平等。
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1个月后,如果疗效不佳,则不必继续服用。
部分患者服用营养神经药物后,会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如果不良反应较严重,应立即停药。
肌肉松弛药
如伴有肌肉痉挛,可使用肌肉松弛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氯唑沙宗、替扎尼定、氟吡汀。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无效者,可使用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麻醉药
适用于局部封闭治疗,通过抑制神经功能,减轻疼痛。
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抗炎药,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水肿和粘连,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神经根症状急性发作时,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注射。
常用药物为醋酸氢化可的松,一般与利多卡因等麻醉药联合行硬膜外注射。
治疗次数不应过多。
抗抑郁药
部分腰椎管狭窄者,因疾病状况一直不好转、影响正常生活,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抗抑郁药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慢性疼痛有缓解作用,还可促进睡眠。
但对非抑郁者疗效不明显。
中成药
以风寒湿邪侵袭为标、肾虚为本,治病以祛除风寒湿外邪、补肝肾、强筋骨为主。
常用药物包括根痛平丸、活血通脉胶囊、活血止痛胶囊、七厘散等。
牵引治疗
可采用骨盆牵引的方式,拉开腰椎小关节间和椎间距离,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症状。
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手术治疗
适宜人群
手术治疗常适用于以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保守治疗时,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且要求手术者。
出现持续的间歇性跛行,或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超过2~3个月,且经保守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者。
当出现进行性下肢无力,或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功能障碍者。
影像学显示腰椎有严重病变者。
手术前,一般还会完善各类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
手术方法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椎管减压术、椎体融合术、内固定术三个过程。
目前一些腰椎管狭窄症可采用微创的方式进行,优点是损伤少、恢复快,但手术难度较大,容易导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不彻底,有复发可能。
腰椎管椎管减压术
主要目的是充分让神经根减压,缓解症状。
常用术式包括全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术、椎板间开窗术、精准微创减压术等。
腰椎椎体融合术
脊柱融合可重建脊柱结构,达到脊柱稳定的目的。
常用术式包括后路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等。
腰椎内固定术:现临床应用的主要包括两大类,棘突间撑开装置系统和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
手术并发症
感染
感染一般发生于术后10~30天。一般来说,术后愈合拆线前,应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沾水。合理换药可避免感染,使伤口较早愈合。
出血
术中没有发现潜在出血点,或是术后手术部位受到牵扯,容易导致出血、血肿。
神经损伤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导致神经损伤,引起相应的症状。
如腰部神经、马尾神经损伤等,可导致腿部麻木无力,排尿或排便无力、不能控制等。
其他
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脏器损伤、脑脊液漏等。
手术后注意事项
卧床休息
手术后要使用硬板床,尽量平躺,保持脊柱稳定。
手术后初期需要卧床休息,以减轻腰椎压力。
疼痛护理
手术后,如果疼痛难忍,可以遵医嘱服用镇痛药。
预防感染
尤其是通过手术治疗者,要保持伤口干燥、洁净,避免与水接触。
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化脓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体位护理
定时翻身,保持胸、腰、臀一条直线,轴线翻身,防止腰部扭曲。
下床时,应俯卧后腿着地,慢慢爬起。
适当活动
根据手术的情况,遵医嘱尽快下地活动,避免负重。
根据手术具体情况,尽快进行两侧或一侧的直腿抬高练习,以减少神经根粘连,之后可进行屈髋、屈膝的练习。
可以配戴腰围,加强支撑,但配戴时间不应超过1个月。
饮食护理
多吃芹菜、苹果等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

预后
治愈情况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预后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患者是否配合以及术后功能康复等因素密切相关。
经规范治疗后,患者症状会有明显的改善,并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危害性
严重的或持久的腰痛和下肢疼痛,会影响生活和工作,比如不能久坐、不能长时间行走、难以搬运东西等。
如果神经根长时间受压,引起肌肉萎缩,即使手术将神经压迫解除,也只能缓解下肢疼痛症状,而不能解决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的现象,还需要长期接受康复治疗。
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血管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习惯
应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作息规律。
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引起腰椎压力增大。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搬重物,避免重体力劳动。
可使用腰围,也要及时添加衣物,腰部尽量避免受凉、受潮。
尽量避免篮球、排球等激烈运动,日常锻炼可以选择慢跑、打太极。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时避免碰撞、跌倒,并且注意运动时间,不要过度运动。
活动时注意保护腰部,避免受到损伤。
对于腰椎管狭窄这种慢性疾病,要注意调整心态,不要过于悲观或着急。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啡、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应多食用燕麦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以营养神经,缓解疼痛。
建议肉类优先食用鱼、禽类,减少猪肉、牛肉等红肉的摄入。
疼痛发作时严禁饮酒,缓解期建议少喝或不喝酒。

随诊复查
有助于检查腰椎的恢复情况
定期随诊复诊有助于检查腰椎的恢复情况,并请医生指导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无论接受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都需要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
如果出现疼痛、麻木加重,或者再次出现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也要及时随诊。

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
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强健体魄。
应控制好体重,避免超重引起腰椎压力增大。
睡眠时床不应太软,应软硬适中,减少腰椎所受压力。
寒冷天气及时增加衣物,避免腰部受凉。
尽量不弯腰拿东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的下蹲方式,之后慢慢起身,以减少对腰椎间盘的压力。
矫正不良姿势
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的人,应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
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
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
加强锻炼
需加强腰背部的肌肉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可进行一些不剧烈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强身健体的同时,可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锻炼时,应注意保护腰骶部,避免外伤。
常用腰背肌锻炼动作包括五点支撑法、直腿抬高、小燕飞等。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下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田伟. 实用骨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
黄桂成,王拥军. 中医骨伤科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
Burnett MG, Stein SC, Bartels RH. Cost-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nonsurgical care, laminectomy, and X-STOP.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2010, 13(1): 39–46.

[6]
Genevay S, Atlas SJ. Lumbar spinal stenosi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10, 24(2): 253–65.

[7]
Kalff, Rolf; Ewald, Christian; Waschke, Albrecht; Gobisch, Lars; Hopf, Christof .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n Older People. Deutsches Ärzteblatt Online, 2013, 110(37): 613–23; quiz 624.

[8]
Kovacs FM, Urrútia G, Alarcón JD. Surgery versu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symptomatic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pine, 2011, 36(20): E1335–51.

[9]
Miyazaki, Masashi; Kodera, Ryuzo; Yoshiiwa, Toyomi; Kawano, Masanori; Kaku, Nobuhiro; Tsumura, Hiroshi.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Thoracic and Lumbar Compressive Lesions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sian Spine Journal, 2015, 9(2): 218–24.

[10]
Sheehan NJ.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low back pain: ind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2010, 86(1016): 374–8.

[11]
Suri P, Rainville J, Kalichman L, Katz JN. Does this older adult with lower extremity pain have the clinical syndrome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JAMA, 2010, 304(23): 2628–36.

[12]
Tracy JA, Bartleson JD.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he Neurologist, 2010, 16(3): 176–87.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