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1日 1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症状有上腹不适、饭后腹胀、反酸、嗳气等
常见危险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低蛋白饮食、常进食腌制食品等
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胃癌是什么?
定义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
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分型分类
大体分型
早期胃癌:癌组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整体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9%。
进展期胃癌:指癌组织侵及胃壁肌层或浆膜层。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及大体形态的不同,目前最常用的Borrmann分型将进展期胃癌分为四型。
BorrmannⅠ型(肿块型):少见,主要向胃腔内生长,呈息肉状或巨块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生长缓慢,转移较晚,预后较好。
BorrmannⅡ型(限局溃疡型):占30%~40%,特征是具有明显的溃疡,周围浸润不明显,但可出现早期转移。
BorrmannⅢ型(浸润溃疡型):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0%,特征是肿瘤中心有明显溃疡形成,周围胃壁有明显的浸润性。此型恶性程度较高。
BorrmannⅣ型(弥漫浸润型):约占10%,癌组织呈弥漫性浸润生长,胃壁因癌细胞广泛浸润形成皮革样胃。此型癌细胞分化差,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容易侵犯其他脏器,淋巴结转移率高。
组织学分类
国内常用的胃癌组织学分类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常见类型如下。
管状腺癌:包括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
乳头状腺癌。
黏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癌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未分泌到细胞外的黏液,将细胞核挤到细胞的边缘,有明显的浸润转移倾向,预后较差。
未分化癌。
Laurén分型
在病理报告中,常用的分型还包括Laurén分型,即肠型和弥漫型胃癌。
肠型胃癌: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见,胃癌高发区多见。
弥漫型胃癌: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见,胃癌低发区多见。
发病情况
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全国癌症报告,2016年我国胃癌发病情况如下:
胃癌目前仍然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2016年约有28.9万人因患胃癌而失去生命。
2016年胃癌新增患病人数达到39.78万,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
据估计,在男性人群中,胃癌发病率是25.14/10万,女性为15.81/10万。
【特别提醒】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2022年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6年登记资料。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胃癌有哪些症状?
早期胃癌一般无特异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胃溃疡的症状,主要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及黑便等。晚期可有体重减轻、贫血和乏力等。
为什么会得胃癌?
胃癌的病因尚未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低蛋白饮食、常进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可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性。
芋头是胃癌的克星吗?
芋头不是胃癌的克星,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芋头与胃癌的发生有关系。芋头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钾、镁等矿物质,可为胃癌患者提供一定的营养素。
提醒:健康均衡的饮食,在其他同等条件下更能降低某些肿瘤的发病风险。
打嗝是胃癌症状吗?
有些胃癌患者会出现打嗝症状,但打嗝不是胃癌的典型症状,因此打嗝与胃癌没有直接关系。其他原因也可引起打嗝。
打嗝在医学上称为“呃逆”。正常人吞咽过快、突然吞气、不当饮食刺激等可引起呃逆短暂发作,可自行消退。某些疾病或药物等刺激也可引起呃逆。
总之,打嗝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若不能缓解,建议及时就医。
胃癌早期有三处痛,是真的吗?
“胃癌早期有三处痛”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胃癌早期一般没有特殊的症状,当出现疼痛时,往往表示已经到了中晚期。
中晚期胃癌的疼痛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起初可能是心窝部的隐痛,常被认为是胃炎或胃溃疡。后期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

病因
胃癌的真正病因尚未清楚。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胃癌致病因素如下。
致病原因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发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欧洲胃癌研究组报告,Hp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是无感染者的6倍。
Hp感染是否发生胃癌与年龄有关,儿童期感染Hp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而成年后感染发展成胃癌的机会降低。
饮食因素
食物中的致癌物质:烟熏及煎炸食物,发霉食物,食用滑石粉等均是引发胃癌的危险因素。
食物中的促癌物质:高盐饮食及腌渍食品(如腌鱼、咸菜等)中的高盐可损伤胃黏膜,增加致癌物的接触,有促癌作用。
营养失衡或缺乏: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而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摄入较少,会使人体营养失衡或缺乏,降低身体抵抗力,诱发胃癌。
吸烟
吸烟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吸烟所致的胃癌病例中,以分化较好的胃下部癌常见。
胃部相关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黏膜巨大皱襞症、残胃等属于胃的癌前疾病,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是癌变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一般是正常黏膜→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
遗传与基因
胃癌有遗传倾向,并且在少数家族中有聚集性。
具有胃癌家族史者,胃癌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2~3倍。
原癌基因(如ras基因)和抑癌基因(如p53基因)突变、重排、缺失等变化均与胃癌发生有一定关系。

高危因素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建议定期做胃癌筛查。
生活在胃癌高发区。
存在Hp感染。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等胃的癌前病变。
一级亲属患胃癌。
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症状
根据疾病进展可分为早期症状、进展期症状及晚期症状等。
早期症状
早期胃癌一般无特异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胃溃疡的症状,主要有:
上腹不适: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上腹一般是指胸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
食欲减退:胃口差、不想吃饭。
嗳气:胃中气体向上升,经口排出,同时发出声响。
反酸:主要表现为胃内物体经食管反流至口咽部,口腔感受到酸味。
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症状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下列症状:
体重减轻、贫血、乏力等。
胃部疼痛:如持续性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
吞咽困难及反流:贲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与反流症状,胃窦部引起的幽门梗阻可呕吐宿食。
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可出现腹泻的现象。

晚期症状
胃癌晚期出现转移的表现,除上述症状加剧外,还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黄疸:若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压迫侵犯胆总管可引起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白发黄。
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左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腹水:腹腔内种植转移引起腹水,可出现腹部膨隆、腹围增大。
伴随症状: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和全身无力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胃部占位,或者胃镜活检提示恶性时,应该及时前往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等科室就诊。
消化内科
当有不明原因地出现体重减轻、上腹不适或隐痛、厌食、黑便等表现时,应尽快前往消化内科就医,初步确定疾病性质。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部疾病的人群,一旦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胃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如有胃癌家族史者,应做好定期防癌体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上腹不舒服,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近期胃口差、不想吃饭?
排尿时,是否感觉到疼痛?
有无反酸、恶心、呕吐、黑便?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胃癌等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胃镜检查及活检、肿瘤标志物、幽门螺杆菌(Hp)检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X线钡剂造影、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胃部相关疾病史或肿瘤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
症状
早期可有不明原因的上腹不适、饭后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
进展期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体重减轻、贫血、乏力、胃部疼痛、吞咽困难及反流、腹泻等症状。
晚期除上述症状加剧,还可有皮肤、眼白发黄,腹部膨隆、腹围增大等转移症状。
体征
多数早期胃癌患者,在体格检查中无异常发现,随疾病进展可出现以下异常体征。
上腹部深压痛:当医生按压上腹部时,患者会感到疼痛。
上腹部包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触诊时部分可出现上腹部肿块。
下腹部包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摸到可推动的肿块时,医生会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
锁骨上淋巴结:中晚期胃癌常有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腹水:如果发生了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
实验室检查
胃功能三项
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
是一种无创、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
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查。
肿瘤标志物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CA72-4、CEA和CA19-9,均有助于胃癌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随诊监测。
CA125:对于胃癌的腹膜转移有辅助诊断作用。
AFP:对于特殊病理类型的胃癌,有一定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血常规、大便常规
血常规:胃癌患者常有贫血,血红蛋白会降低。
大便常规:部分患者可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当前伴有活动性出血,需及时止血。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金标准”),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活检。
检查过程
经口腔插入镜后,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缓慢进镜。
依次观察食管、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十二指肠降部。

胃镜活检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胃内有疑似肿瘤的地方,医生会钳取4~6块胃组织,并送到病理科做检查,以便确定是否为癌。
影像学检查
超声内镜
是内镜技术和超声技术结合的检测方法。
用于评估胃癌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同时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有助于术前分期,并准确地预测内镜下治疗的可能性。
X线钡餐检查
适用于胃癌群体筛查。
本检查的优点是简单无创、经济实惠,可发现胃部病变;缺点是难以分别其良恶性,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

CT检查
是首选的临床分期手段,一般常用胸腹盆腔联合大范围扫描。
本检查能帮助医生判断肿瘤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如肝脏、胰腺、膈肌、结肠等)或血管关系及区分肿瘤与局部淋巴结,进而提高分期的准确率。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特别是增强MRI,是胃癌肝转移的首选或重要补充检查。
对CT对比剂过敏者,可考虑使用MRI。
MRI也可用于判断有无腹膜转移。
骨核素扫描
简称骨扫描,用于判断胃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对可疑部位进行MRI、CT或PET-CT等检查验证。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可辅助胃癌分期,早期发现异常代谢病灶,从而发现肿瘤转移等。
本检查的费用高昂,一般不常规使用。
病理学诊断
组织学检查
标本类型
胃癌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般分为小标本及大标本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大标本是指胃癌手术切除后获取的标本,小标本则是指内镜活检标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ESD)标本。
病理报告内容
比较重要的是胃癌大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也就是胃癌术后的病理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组织学分型:判断胃癌是腺癌、黏液腺癌,还是印戒细胞癌等,也有一种叫Laurén分型(肠型、弥漫型、混合型,未分型)。
组织学分级:依据胃癌的腺体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低分化预后相对较差。
胃癌分期:一般使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
免疫组化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简称免疫组化(IHC),主要用于胃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靶向治疗等。胃腺癌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一般需要做以下免疫组化检测:
HER2:该指标“3+”时,提示可使用分子靶向治疗;当HER2结果为“2+”时,需进一步做原位杂交检测。
错配修复蛋白:包括MLH1、PMS2、MSH2、MSH6,当这4个指标都是阳性“+”时,代表微卫星稳定状态,预后相对较好。
PDL-1:该指标阳性“+”时,提示能使用部分免疫治疗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等。
特别提醒:病理报告中,某项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或阳性,一般用“+”代表。

分期
对胃癌的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TNM分期
目前胃癌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1~4等,数字越大,一般表示越严重。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总体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的临床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
根据TNM分期进行组合,可把胃癌分为以下各期:

分期 TNM分类
0期 TisN0M0
ⅠA期 T1N0M0
ⅠB期 T1N1M0、T2N0M0
ⅡA期 T1N2M0、T2N1M0、T3N0M0
ⅡB期 T1N3aM0、T2N2M0、T3N1M0、T4aN0M0
ⅢA期 T2N3aM0、T3N2M0、T4aN1M0、T4aN2M0、T4bN0M0
ⅢB期 T1N3bM0、T2N3bM0、T3N3aM0、T4aN3aM0、T4bN1M0、T4bN2M0
ⅢC期 T3N3bM0、T4aN3bM0、T4bN3aM0、T4bN3bM0
Ⅳ期 任何T、任何N、M1

鉴别诊断
胃炎
胃炎一般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与胃癌的鉴别诊断内容有一定区别。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腹部不适、钝痛、烧灼感、贫血、呕血、黑便等症状。
不同点
急性胃炎常有明显诱因,如应激、药物作用、酒精刺激后,起病较急。
慢性胃炎可无明显症状,难以与胃癌相鉴别,须行胃镜检查鉴别。
胃良性溃疡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腹痛等症状。
不同点
胃良性溃疡的病程较长,曾有典型溃疡疼痛反复发作史,抗酸剂治疗有效,多不伴有食欲减退。
除非合并出血、幽门梗阻等严重的合并症,多无明显体征,不会出现近期明显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甚至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
胃镜下可见黏膜基底平坦,有白色或黄白苔覆盖,周围黏膜水肿、充血,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而癌性溃疡与此有很大的不同。
胃淋巴瘤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胃肠道出血及腹部肿块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胃淋巴瘤与胃癌临床上很难区别,需病理诊断才能最终确诊。
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点:都可有上腹不适或类似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胃肠道间质瘤体较大时可扪及腹部肿块,常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不同点: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膨胀性生长,可向黏膜下或浆膜下浸润形成球形或分叶状的肿块。瘤体小者症状不明显。需要病理诊断才能最终确诊。
胃良性肿瘤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与胃癌类似的上腹不适、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不同点:胃良性肿瘤一般体积较小,发展较慢,且不会出现消瘦、乏力;胃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块。病理检查可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须辅助放疗或化疗。
早期胃癌
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当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
进展期胃癌
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必要时考虑辅助化放疗)。
复发/转移性胃癌
复发/转移性胃癌应当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
同时也应当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支持治疗。
特别提醒
药物治疗,尤其是化疗为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进行个体化治疗,具体用法请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诊疗规范、NCCN指南、中华医学会或中国医师协会制定的指南。

内镜治疗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
优点: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且疗效与传统手术相当,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分类: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一般推荐ESD作为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
术后处理:术后第1天禁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无异常,术后第2天进流质或软食。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
与传统开腹外科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无须开腹,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对胃肠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技术熟练时,可达到与开腹根治相同的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早期胃癌和部分进展期胃癌,医生可能建议在腹腔镜下实施胃癌根治手术,尤其是早期胃癌,几乎可以达到与传统手术同等的疗效。
胃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非根治性手术。
根治性手术
以根治为目的,通常切除2/3以上的胃甚至全胃,并进行相关淋巴结清扫。
通常进行癌灶周围第2站淋巴结的清扫,即D2根治术。
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继续扩大手术切除,包括联合脏器切除等。
非根治性手术
非根治性手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姑息手术:主要针对出现肿瘤并发症的患者(出血、梗阻等),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胃姑息性切除、胃空肠吻合短路手术和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等。
减瘤手术:主要针对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或者腹膜转移等,也有出现肿瘤并发症所进行的胃切除。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消灭癌细胞的全身治疗手段,大致可分为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化疗及姑息化疗等。
术后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5年总生存率。
适用情况
一般适用于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及Ⅲ期者,通常联合化疗在6个月内完成,单药化疗超过1年。
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
S-1单药治疗。
XELOX方案(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
术前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的优势
使胃癌分期降低,提高根治性切除的成功率。
作为体内药敏试验,指导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
术前化疗可避免因手术后消化道改建造成的营养障碍,有利于提高患者对于化疗的耐受度。
常用一线方案
ECF方案:表阿霉素、顺铂和5-Fu。
EOX方案: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
姑息化疗
缓解肿瘤导致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适用于全身状况良好、主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的无法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或姑息性切除术后的患者。
常用一线治疗方案
FP方案:5-氟尿嘧啶与顺铂。
XP方案:卡培他滨与顺铂。
SP方案:替吉奥与顺铂。
FOLFOX方案:5-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
联合靶向治疗
对HER2表达呈阳性(免疫组化染色呈“3+”,或免疫组化染色呈“2+”且FISH检测呈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可考虑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
既往2个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情况下,可考虑单药阿帕替尼治疗。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对于局部晚期胃癌,美国NCCN指南或欧洲ESMO指南均推荐围手术期放化疗的治疗模式,可提高局部晚期胃癌的治疗疗效。
局部晚期胃癌接受术前/术后同步放化疗,联合围手术期化疗的治疗模式,可能减少局部复发,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
美欧国家近端胃癌较多发,放疗应用较为普遍。但因国内远端胃癌多发,放疗应用相对并不普遍。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利用靶向药物阻断肿瘤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的治疗方法。
目前用于胃癌的靶向药物主要有曲妥珠单抗、阿帕替尼等。
曲妥珠单抗
适应证: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呈“3+”,或免疫组化染色呈“2+”且FISH检测呈阳性)的晚期胃或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推荐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
适用人群:既往未接受过针对转移性胃癌的一线治疗患者,或既往未接受过抗HER2治疗的二线及以上治疗患者。
阿帕替尼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新药,是高度选择VEGFR-2抑制剂。
主要用于晚期胃或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且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时一般状况良好。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属于胃癌治疗的最新手段,该治疗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功能,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功能,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灭肿瘤,因此相对于放、化疗,副作用较小。
治疗效果
常用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胃癌的研究结果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改善生存期。
常用药物
目前国外多个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如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在日本或美国分别用于三线治疗以上的晚期胃腺癌,或PD-L1阳性的二线治疗及以上的胃腺癌。
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自愿参加相关临床试验,以便获得更好治疗效果的机会。

介入治疗
胃癌介入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胃癌、胃癌肝转移、胃癌相关出血以及胃出口梗阻。
胃癌的介入治疗
经导管动脉栓塞(TAE)、化疗栓塞(TACE)或灌注化疗(TAI),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和不可根治胃癌的姑息治疗或辅助治疗。
胃癌肝转移的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可作为胃癌肝转移瘤,除外科手术切除之外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消融治疗、TAE、TACE及TAI等。
胃癌相关出血的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如TAE)对于胃癌相关出血(包括胃癌破裂出血、胃癌转移灶出血及胃癌术后出血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可迅速、高效地完成止血,同时缓解出血相关症状。
胃出口梗阻的介入治疗
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胃出口恶性梗阻相关症状, X线引导下支架植入等方式的治疗,可帮助患者缓解梗阻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相关护理
术后并发症防治
胃吻合口排空障碍
表现:食入花生、鸡蛋、油腻食物后突然发生呕吐,严重者呕吐频繁。
治疗:禁食,持续胃管吸引(胃肠减压)。持续无改善时需要再次手术。
倾倒综合征
表现:进食(特别是甜食)后,出现上腹胀满、恶心、腹泻、心慌、乏力、出汗等不适。
预防:避免过甜、过浓的流质饮食,餐后平卧30分钟。
低血糖综合征
表现:心慌、无力、眩晕、出汗、手颤、嗜睡。
治疗:症状发生后适当进食,手术后初期少吃多餐,逐步适应。
体重丢失
表现: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
治疗:克服惧食心理,保持总能量及营养摄入充足。
贫血
表现:有皮肤、黏膜苍白等贫血表现,或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提示贫血。
治疗:调整饮食或药物,补充维生素等,严重者需输血。
放化疗不适的处理
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时,会更容易发生感染。化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着凉,减少与人群的密切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厌食、恶心呕吐
少食多餐,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止吐药物。
发热
体温低于38℃时,可不用退热药物,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
如体温超过38℃,并有明显头痛或全身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复诊。
全身乏力
往往和贫血有关,需要充足的休息并且加强营养,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对缓解不适有帮助。
必要时,可以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服用药物来纠正贫血。
脱发
放化疗时可能会有脱发。在治疗结束后,头发还会再长出来,不用过于担心。
皮肤不适
放疗时会出现皮肤干燥、发痒,要注意对被照射部位的皮肤进行保护,尽量减少摩擦和刺激。
皮肤出现蜕皮和结痂时,不要用手撕剥。

预后
生存期
5年生存率
早期胃癌预后好,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91%以上,黏膜下癌5年生存率为80%~90%。
国内统计数据显示,胃癌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92.6%、76.2%、40.8%和6%。
特别提醒
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来大致预估。
5年生存率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胃癌患者的个人预期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预后因素
胃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患者和治疗方法等多方面因素。
肿瘤方面包括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体类型、浸润生长方式、肿瘤大小及部位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浸润深度,其次为淋巴结转移情况。
30岁以下的胃癌患者,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复发与转移
复发
胃癌根治性手术后,在原手术部位肿瘤又出现称为局部复发。
据统计,局部复发的患者,接受手术后生存期约为25个月,而未手术的患者生存期仅有约6个月。
转移
胃癌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肺、骨及脑等处。
胃癌术后肝转移:指胃癌根治术后超过6个月出现肝转移。
据相关统计,接受肝脏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2~26个月,而未接受手术的患者只有3~7个月。
【特别提醒】
中位生存期:同一种疾病患者生存期按时间排列,位于总人数中位(如99位患者中的第50位)的生存时间。不同于生存时间总和除以人数所得的平均生存时间。

日常
胃癌经过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积极严格的日常管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战胜癌症。
生活管理
家庭关怀
了解胃癌:家人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习有关胃癌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
情感支持:胃癌患者常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情绪改变,作为家人,要注意提供情感支持,向患者讲解胃癌相关知识,并告知治疗必要性,帮助其树立治愈信心以及乐观的生活状态。
转移注意力:家人可鼓励患者通过适量运动、看电影、听轻音乐、读书、公园散心等方式放松,促进心理健康。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对于胃癌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复发和降低死亡的风险。
保证睡眠:患者应该多休息,确保足够的睡眠。
保持健康的体重:特别是在胃癌术后,应定期监测体重,鼓励少食多餐,必要时转诊至营养师或营养部门进行个体化辅导。
适当参与体力活动:适合胃癌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骑自行车、瑜伽等,可以根据自己爱好的来选择,坚持每周3~5次。
坚持观察大便情况:如果发现黑便,建议就医,以明确是否发生胃肠道出血。
慎用保健品:从食物中获取营养,避免依赖营养保健品。不推荐常规摄入营养保健品用于控制癌症。
日常饮食
饮食原则
循序渐进,逐渐过渡饮食。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限制餐间、餐后液体食物摄入,每餐配以面包,烤馒头干,饼干。餐前或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才可饮用汤汁、饮料、淡茶水等。
限制糖类食物摄入,糖类供能应占总热量的50%~60%。
解除惧食心理,保证营养充足。
建议长期限制生、冷、硬等食物。
术后饮食
胃癌内镜下手术后,2~3天可恢复流质或稀软食。
胃癌切除手术后72~96小时禁食。
5~6天时,肠功能恢复后,胃管引出液明显减少后,进水,进食清流质饮食(米汤等)。
7~8天时,进食全量流食(浓肉汤、牛乳等),然后逐渐改为稠流质饮食(麦片粥、藕粉等),再到少渣半流食(稀粥类、菜泥、果泥等),持续2周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各种普通粥类)。
1个月后可改为软食。
随着胃容量增加可恢复至普通饮食,约需半年。
放化疗期间饮食
主要摄入肉类、蛋类、鱼、大豆、奶等高热量、高蛋白食物。
主食以小米、胚芽米、麦片等为主。
蔬菜可以选择红薯叶、菠菜、莴笋等。
可以吃任意水果,不过最好榨成汁或做成果泥。
每日进食的蔬菜和水果加起来要达到5种。
少吃烟熏、油炸、烘烤类食物,食物以清蒸、清炖、白灼为佳。
进食不宜过快、过烫。
日常服药
胃切除后会对日常的服药造成一些影响,建议首选液体剂型的药物。
固体制剂:普通片剂和胶囊等,需要将药片尽可能碾碎。
胶囊制剂:需要去掉胶囊壳调成糊状物或溶解到水中服用。
肠溶制剂或缓释制剂:正常服用即可,不可碾碎。

随诊复查
胃癌治疗后都需要定期复查。
复查目的是监测疗效,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检查以影像检查为主,如胸部CT、腹部CT或B超等。
随诊内容无特指,即为每次都要进行的项目。
由于患者间存在着病情和身体状况的个性化差异,随诊复查时间应严格遵医嘱。以下只是一般性原则。
早期胃癌根治性术后随诊
随诊频率:术后2年内,每3月1次,3~5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1年1次。
随诊内容:血液学检查(CEA和CA19-9)、体重监测,监测频率同临床检查。
超声检查,每半年1次。
胸、腹CT检查:每年1次。
胃镜检查:每年1次(当CEA提示异常时随时检查)。
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术后及不可切除姑息性治疗随诊
随诊/监测频率:前2年每3个月1次,然后半年1次至第5年。
随诊/监测内容:血液学检查(CEA和CA19-9)、体重监测,每半年1次超声或胸、腹CT检查(当CEA提示异常时)。

预防
注意生活方式
注意饮食健康,多吃含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少吃腌制食品和不吃发霉的食品。
注意饮食卫生,做好粮食、水果的防霉工作,保护饮用水的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进食不宜过快、过烫、过硬,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大量饮酒和过度吸烟。
积极治疗胃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如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
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癌的筛查。
避免长期口服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定期进行胃癌筛查
血清学筛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
PG可分为PGⅠ和PGⅡ。
我国胃癌筛查采用PGⅠ浓度≤70 μg/L且PGⅠ/PGⅡ≤3.0作为胃癌高危人群标准。
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该指标升高,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
Hp感染检测:该指标阳性说明存在Hp感染,存在胃癌发生的风险。主要包括血清Hp抗体检测与尿素呼气试验(UBT)。
内镜筛查
常用的有电子胃镜筛查、磁控胶囊胃镜筛查等。
电子胃镜
是胃癌的主要诊断手段。
可观察胃内黏膜的全貌,病灶位置、形态、范围、出血、溃疡形成等。
可取肿瘤边缘组织或疑似肿瘤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磁控胶囊胃镜(MCE)
是将胶囊内镜(CE)技术和磁控技术成功结合的新一代主动式胶囊内镜。
原理:将微型摄像机和无线电发射器置于胶囊内,吞服后检查胃肠道病变的方法。
优点:全程无痛苦、便捷、诊断准确度较高。
局限性:目前无法进行活检。

参考文献

[1]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2):77-8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9,5(1):55-82.

[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2019[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4]
赫捷. 临床肿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