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癌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4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发生于睾丸的恶性肿瘤
症状为睾丸无痛性肿块、下坠感,腹股沟隐痛,部分还可出现乳房增大和压痛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有关系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

定义
睾丸癌是指发生在睾丸的恶性肿瘤,相比其他癌症较为罕见。
通常发生于一侧的睾丸,但也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侧睾丸。

疾病类型
按发病原因分类
原发性睾丸癌
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是发生于生殖腺或生殖腺外的肿瘤,占所有原发性睾丸癌的90%~95%。
非生殖细胞瘤:包括间质细胞瘤和支持细胞瘤,占所有原发性睾丸癌的5%~10%。
继发性睾丸癌
指其他恶性肿瘤转移至睾丸而引起的继发癌症。
按细胞分化程度分型
精原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是睾丸最常见的肿瘤分型,它起源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常见于中年以后,临床多表现为单侧性,右侧多于左侧。
有隐睾病史的人群发生此肿瘤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几十倍。
非精原细胞瘤
包括胚胎癌、畸胎癌、畸胎瘤、绒毛膜癌、卵黄囊瘤等。
恶性程度相对精原细胞瘤更高。

发病情况
发病率
在所有男性癌症中,本病较为少见,占1%~1.5%。
年龄分布
睾丸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5~35岁多见。
人种分布
睾丸癌好发于白人。

病因
致病原因
睾丸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家族史:家族有睾丸癌者患本病风险较高。
隐睾或睾丸未降(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
二者都可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隐睾与睾丸癌的关系最密切,隐睾发生肿瘤的机会比正常人多10~14倍。
睾丸发育异常:如克兰费尔特综合征,可能会增加患睾丸癌的风险。
种族:相对于亚洲人和黑人,白人更易患睾丸癌。
其他因素:睾丸外伤、环境污染、辐射、不良的卫生习惯等,都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系。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未明。
大部分睾丸癌都曾发现12号染色体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的基因突变有关。

症状
典型症状
睾丸癌通常无明显早期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一侧睾丸渐进性增大、肿胀,一般无疼痛,容易被忽略。

伴随症状
男性第二性征改变
少数睾丸肿瘤可引起内分泌失调,这些肿瘤多发生于滋养细胞、间质细胞等。
临床可表现为男性性早熟,或出现女性特征等。
乳房发育:部分睾丸肿瘤可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表现为男性乳房增大以及伴随压痛等。

转移症状
睾丸癌可发生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脑、肺、腹膜、骨等。
脑转移:表现为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肺转移:表现为咯血、呛咳、胸痛等。
腹膜转移:可压迫神经引起腰背疼痛。
骨转移: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泌尿外科
当男性出现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块并伴有下坠感,腹股沟隐痛,或出现乳房增大和压痛。建议前往泌尿外科或男科就医,以防延误病情。
儿科
儿童若有上述表现,也可前往儿科或儿童医院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睾丸癌诊断并不困难,但常因患者忽视、尴尬等原因而延迟就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近期是否有一侧睾丸渐进性增大、肿胀?
是否有乳腺发育(男性乳腺突然变大)?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睾丸癌等恶性肿瘤患者?
平时是否吸烟喝酒,量和频率如何?
是否有隐睾,或睾丸外伤史?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阴囊超声、肿瘤标志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CT、磁共振(MRI)。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有睾丸癌家族史。
有隐睾症病史。
临床表现
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块并伴阴囊下坠感,腹股沟隐痛,乳房增大和压痛等。
可触及患侧睾丸肿大、质韧、弹性消失、有沉重感。
透光试验:用手电筒照射阴囊一侧,从另一侧观察是否透光,结果通常阴性且无压痛。

局部及远处淋巴结可能出现肿大。
实验室检查
在抽血化验时,下列指标水平的升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分型。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甲胎蛋白(AFP)。
乳酸脱氢酶(LDH)。
碱性磷酸酶(ALP)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阴囊超声检查是检测睾丸癌的首选方法。
超声下可见睾丸增大,回声增强但不均,血流信号强。
不仅可以看出肿瘤的位置,还可以探测腹膜后转移情况、肾区有无转移性淋巴结,或有无其他脏器转移,可帮助肿瘤的分期和疗效的观察。
CT、磁共振成像检查
可清楚显示肿瘤有无周围组织的侵犯及远处转移,可用来观察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
病理学检查
目前临床在术前较少进行,只有在诊断不明确的前提下才会进行病理检查。
病理学诊断,有助于最终确诊与疾病分期。

肿瘤分期
睾丸肿瘤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的2017年第8版TNM分期法,其中T为原发肿瘤情况,N为淋巴结情况,M为远处转移情况。
T:原发肿瘤
Tis:曲细精管内生殖细胞肿瘤(原位癌)。
T1:肿瘤局限于睾丸,未伴有血管、淋巴管浸润。
T1a:肿瘤最大径<3厘米;
T1b:肿瘤最大径≥3厘米。
T2:肿瘤侵犯附睾,伴有血管、淋巴管、软组织浸润,或肿瘤侵犯精索血管、淋巴管,但是并无实质浸润。
T3:肿瘤侵犯精索,伴有或不伴血管、淋巴管浸润。
T4:肿瘤侵犯阴囊,伴有或不伴血管、淋巴管浸润。
N: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单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2厘米。
N2:有单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2厘米并且≤5厘米。
N3: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5厘米。
M:是否出现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a:有区域淋巴结外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
M1b:有其他部位的转移。
【特别提醒】睾丸癌的总体分期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LDH、HCG等),具体分期建议详细咨询就诊医师。

鉴别诊断
睾丸扭转
相似点:睾丸肿胀,多发于青少年人群。
不同点:睾丸扭转一般疼痛剧烈,且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通过临床表现即可鉴别。
附睾炎
相似点:睾丸肿胀。
不同点:附睾炎还会伴随发热,阴囊发红、发热、触痛以及质地变硬等症状。通过临床表现即可鉴别。
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里面本身有少量的液体,当鞘膜本身或者睾丸、附睾发生病变,液体的分泌增加或者吸收减少,鞘膜囊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就形成鞘膜积液。
相似点:睾丸肿胀、阴囊下坠以及发胀等。
不同点:透光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睾丸癌的诊断确定后,一般需要及时进行患侧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术后再辅以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等。

手术治疗
基本手术方式为睾丸切除术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
睾丸切除术
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睾丸肿瘤,是治疗睾丸癌的首选方法。
可通过切除癌变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
睾丸双侧切除会影响生育和性功能,需要谨慎。
腹膜后淋巴清扫术
目前较多使用腹膜后淋巴结双侧清扫术。
淋巴结清扫术是指把部分的淋巴结切除掉,同时清除淋巴周围的一些神经、脂肪、血管。

适应证
确诊时可能已经出现转移的情况,尤其适用于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的Ⅰ期和Ⅱ期非精原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如胚胎瘤、畸胎瘤和混合性癌等。
除进行常规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外,还须进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同时配合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
方法
包括外科开放式手术、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两种。
手术优点
外科开放式手术视野大且相对清晰,可以广泛地进行淋巴结清扫,达到彻底清除的治疗目标。
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且创口较小,恢复较快。
手术缺点
无论哪种手术方式,进行淋巴结清扫术的同时,都难以避免损伤某些神经组织,可能会诱发射精困难等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清扫腹膜后淋巴结的方法在我国还未全面展开。

放射治疗
精原细胞瘤对放射治疗极为敏感,胚胎癌和恶性畸胎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度较低,绒毛膜上皮癌对放射治疗极不敏感。
放射治疗能够杀灭肿瘤组织,而对邻近的正常组织不产生明显损害,目前临床广泛应用。

化学治疗
最有效的三联药物是顺铂、博来霉素和依托泊苷。
对有转移的精原细胞瘤缓解率可高达90%。

预后
生存率
早期睾丸癌的治愈率在95%以上。
非精原细胞瘤恶性程度高一些,总体5年生存率为30%~90%。
精原细胞瘤恶性度相对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平均生存期等上述所提及的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具体病情需咨询就诊医师。

危害性
影响日常生活:睾丸癌会出现阴囊钝痛或下腹坠胀感,严重的会出现阴囊处疼痛性肿块,给生活带来不便。
影响生育功能:睾丸癌可影响性激素分泌和生精功能,严重的可引起不育。
存在遗传倾向:有睾丸癌家庭史者,患病风险增加。
发生转移:睾丸癌可扩散至肝、肺以及骨骼等重要器官,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生活
饮食调节
避免刻意不摄入或少摄入营养物质,没有所谓的“饿死癌细胞”一说。
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注意休息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心理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学习更多关于本病的知识
只有对睾丸癌有了足够的认识,才可以积极配合治疗,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复查随诊
遵医嘱定期复诊,睾丸癌切除术后2年内一般每年复查2~3次。发现有复发或转移的情况,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在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康复
不应认为做完手术或接受完放化学治疗后,治疗就结束了。对于本病,康复治疗同样重要。
包括心理康复、生育功能康复等。
个体化康复
睾丸癌的康复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治疗方案不同,治疗后的康复方案也不尽相同。
心理康复
睾丸癌带来了生理和心理双重打击,积极调整心态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生育功能康复
肿瘤对生精功能影响不大时,切除肿瘤后可以改善。
手术切除一侧睾丸后,另一侧正常睾丸可以起到代偿作用,对生育影响也不大。
如果有生育需求,可在切除双侧睾丸前,冷冻保存精子和采取辅助生殖技术等。

预防
由于目前并不了解睾丸癌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并无标准的预防方案,但可通过下列方法尽可能地减少睾丸癌的发生。
治疗隐睾症
发现隐睾后积极治疗。
隐睾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
注意个人卫生
洗澡的时候要注意清洁阴囊等部位,防止细菌滋生。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劳累。
注意饮食卫生
发生霉变的谷物千万不要食用。因为霉变食物中含有致癌物黄曲霉素。
防止睾丸受伤
日常生活中要防止睾丸的意外伤害,如骑自行车、性生活等,尽量减少对睾丸部位的压迫。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上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上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马庆久,高德明. 普通外科症状鉴别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5]
李国生. 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
徐可,方祖军,郑捷,等. 睾丸癌47例诊治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09,(30):2140-2141.

[7]
Can testicular cancer be found early?. [2022-11-04] (http://www.cancer.org/Cancer/TesticularCancer/DetailedGuide/testicular-cancer-detection)

[8]
Cancer of the Testis – Cancer Stat Facts. [2022-11-04]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testis.html)

[9]
SEER Stat Fact Sheets: Testis Cancer. [2022-11-04] (http://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testis.html)

[10]
Testicular Cancer Survival Rates. [2022-11-04] (https://www.cancer.org/cancer/testicular-cancer/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survival-rates.html)

[11]
Testicular Cancer Treatment. [2022-11-04] (https://www.cancer.gov/types/testicular/patient/testicular-treatment-pdq#section/all)

[12]
Testicular Cancer: Screening. [2022-11-04] (https://www.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org/uspstf/recommendation/testicular-cancer-screening)

[13]
Testicular Self-Examination (TSE). [2022-11-04] (http://www.urologyhealth.org/urology/index.cfm?article)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