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30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是儿童依恋障碍的一种类型,发生于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其特征是儿童社交关系模式的长期异常,伴有行为紊乱并与周围环境改变有关。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对周围环境存在极大的恐惧;对周围环境的刺激表现出高度警惕,不与他人交往;通常不与同伴交往和游戏,不接近同伴,同伴也不接近她;常见自伤和伤人。
病因
此病属发育过程中的社会化功能异常,伴情绪紊乱并与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有关。起病于5岁以前,与严重的教养方式不良有关,如忽略保护、虐待、忽视、频繁更换养育者或长期生活在收养机构等。
症状
分为以下两型:
1.抑制型
患者表现出高度警觉、恐惧状态,常因长期被迫顺从粗暴的抚养者所致;或者在社交关系中表现出极度矛盾的情感及行为,离别与重逢时表现既渴望与人亲近,又表现出回避、冷淡、违抗等反应;回避与他人目光接触,情绪紊乱表现为明显的苦恼,缺乏情感反应、退缩、对自身或他人的痛苦出现攻击性反应,并出现难以安抚的恐惧和过分警觉表现。多数患者对同伴间的交往有兴趣,但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该类型患儿也常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甚至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
2.脱抑制型
患者在社交对象上缺乏选择性,形成泛化的依恋关系,表现在交往中不加选择,对不相关的人显得异常友善。有寻求关注行为,而常使养育者感觉儿童并非真的依恋自己。与同伴则存在交往困难,难以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可在环境影响下出现情绪问题或行为问题。
检查
1.一般检查与评估
知情者提供的信息对判断病情非常重要。患者要接受一般内科检查、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2.心理测评
人格测试如汪卫东教授研发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症状自评量表等。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心理评估是检查者和受试者一对一地进行访谈,通过一些格式化的问卷或量表评估受试者各个认知域的功能、生活能力、情感状态和精神状况等。
诊断
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诊断基于病史资料和临床检查,包括儿童的精神检查、父母的精神检查以及亲子关系的评估。另外,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对判断反应性依恋障碍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十分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ICD-10诊断标准如下:
1.起病于5岁之前。
2.在各种社交场合表现出强烈矛盾或模棱两可的社交反应。
3.情绪紊乱表现为缺乏情绪反应、退缩反应、对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表现出攻击性反应和/或恐惧性的过度警觉。
4.有证据表明,在与正常成年人的交往中具有一定的社交应答与反应能力。
5.不符合弥漫性发育障碍标准。
治疗
此病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如患儿伴其他精神障碍,可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首选专业特长是心理治疗的精神科执业医师。
1.心理治疗:改善养育者与患儿之间的关系,增强养育者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及时满足患儿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使患儿有安全感、信任感。患儿和养育者均需要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针对患儿可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游戏治疗等,以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改善社会功能。如果养育者因精神障碍或其他原因而致抚养不良,应及时予以治疗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其抚养技能;必要时更换养育者,改善教养环境,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
2.药物治疗:必要时可以给予稳定情绪、改善焦虑的药物,如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奥沙西泮、劳拉西泮等,或者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
预后
此症常常导致患儿与养育者的矛盾,难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产生各种行为和情绪问题。改善养育环境,可让患儿出现良好的依恋行为而缓解病情。儿童在不良的环境中生活时间越长,对心理发展的损害越大,预后越差。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