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癌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4月22日 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原发于腭部(口腔上壁)黏膜组织的恶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腭部肿物,可伴出血,还可有疼痛、溃疡、吞咽困难、牙松动等
病因不完全明确,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结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定义
原发于腭部的癌称为腭癌。
腭癌是口腔癌的一种。
狭义的腭癌是指硬腭癌,而软腭癌属于口咽癌的范畴。

流行病学
腭癌在口腔癌中约占10.6%,为第四位。
中国缺少口腔癌发病情况统计。根据部分地区统计,口腔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7%,头颈部肿瘤的8.8%,相对少见。
口腔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有2/3发生在50~80岁。
男性口腔癌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

解剖结构
腭部是口腔的上壁,分隔口腔和鼻腔,可分为软腭和硬腭两部分。

疾病类型
按大体分类
外生型腭癌:较多,癌肿向口腔内生长。
溃疡型腭癌:较少,病变呈溃疡样。
按肿瘤细胞来源分类
腭部鳞状细胞癌。
腭部唾液腺癌。
按肿瘤发生位置分类
硬腭癌:原发于硬腭的腭癌。硬腭是腭部前2/3,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表面是黏膜。
软腭癌:原发于软腭的腭癌。软腭是腭部后1/3,主要由腭腱膜、腭肌、腭腺、血管、神经和黏膜构成。

病因
致病原因
腭癌作为口腔癌的一种,其致病原因与口腔癌基本一致,口腔癌的发生、发展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具体的病因还没有完全明确,有些因素可能会促进其发生。
吸烟
吸烟是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重度吸烟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5~6倍。
把燃烧的烟头放入口腔内的倒吸烟者,发生腭癌的风险更高。
即使是无烟雾产生的吸烟,比如嚼烟叶等,也会提高腭癌的发病风险。
吸烟时间越长、量越大,发病风险也越高。
饮酒
酗酒者的口腔癌发病风险较高。
同时吸烟、饮酒者,口腔癌发病风险更高。
咀嚼槟榔
长期咀嚼槟榔容易诱发口腔癌。
在有进食槟榔和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口腔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感染
梅毒感染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增高。
遗传因素
特定的基因改变,会明显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
纺织工业中的纤维刺激、电离辐射、大气污染等环境刺激也可增加口腔癌风险。
其他因素
缺乏维生素及蛋白质,比如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肉类、豆类等摄入过少。
口腔卫生差。
尖锐的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刺激。
年龄: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
疾病:口腔黏膜白斑、红斑、扁平苔藓、黏膜纤维化、范可尼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等疾病者。

发病机制
烟草、槟榔中的化学物质,以及酒中的乙醇等,可以刺激口腔黏膜,导致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吸烟者的口腔黏膜可出现黏膜白斑,是口腔癌的癌前病变。
乙醇可以造成黏膜烧伤,促进癌变。
槟榔中的成分可以形成亚硝基物质,亚硝基物质是明确的致癌物。槟榔质地较硬,咀嚼过程中可能会划伤黏膜,如果长期使用,黏膜无法正常修复,并会有慢性炎症刺激。此外,槟榔还可能与熟石灰等同嚼,这也可能会损伤口腔黏膜。
各种病因可导致口腔黏膜损伤、炎症,促使局部组织反复发生损伤再修复,当这些修复过程失去控制时可导致局部组织的异常增生逐渐发展为癌前病变,直至发生癌变。
危险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但不代表一定发病。免疫状态、疾病等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危险因素的耐受程度,进而影响发病情况。
在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正常细胞内与恶变有关的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也有些基因突变与遗传有关,两者共同作用下,最终细胞发生恶变,形成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有独特的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而且由于不再是正常的细胞,原有的细胞间连接变得不再稳固,可能会脱落,通过各种途径发生转移。

症状
主要症状
口腔肿物
发生于腭部并向外生长的口腔肿物是腭癌的主要表现。
癌肿边缘外翻,表面有渗出和血痂,容易出血。
久治不愈的口腔溃疡
相对少见。
可能会发生在硬结或肿块表面的黏膜上,多伴有疼痛。
黏膜白斑
常出现在癌肿周围黏膜上。
持续疼痛
常见症状之一。
腭癌早期容易侵犯骨质,可引起疼痛。
可发生持续疼痛。

其他症状
吞咽痛:侵犯软腭时可出现。
牙痛、牙松动:牙槽突受累时可出现。
颈部肿块: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可出现。
晚期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等恶病质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科
出现无明确原因的口腔肿块、软腭白斑、溃疡,伴有疼痛、张口困难、牙齿松动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腭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出现口腔黏膜白斑不能忽视,特别是有口腔癌家族史者,应做好定期防癌体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腭黏膜溃疡或红色斑块?
有没有久治不愈的口腔溃疡?
有无发现口腔肿块?
是否有不明原因牙痛、牙松动?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口腔癌患者?
平时是否吸烟喝酒,或嚼槟榔?
是否伴有口腔黏膜白斑?
是否有过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活检病理。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CT检查、磁共振(MRI)。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可能有长期吸烟、酗酒、嚼槟榔等习惯。
家人中可能有人患有口腔癌。
临床表现
症状
有腭部肿物、溃疡,伴有疼痛、出血等表现。
体征
直接观察腭部,可在腭部看到肿物、溃疡、白斑等改变。
触诊溃疡部,可发现溃疡表面粗糙、边缘稍硬韧,有棱缘感。
触诊肿物,可以发现容易出血,并可大致明确其质地、大小、形状、边缘情况、活动度等,帮助诊断。
颈部触诊可了解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如果发现淋巴结肿大,则说明可能已经发生了淋巴结转移。
触诊到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明确其部位、大小、数目、活动度及硬度等。
甲苯胺蓝溃疡染色
如果有可疑的口腔溃疡,可进行甲苯胺蓝溃疡染色,帮助排查恶性肿瘤。
在用清水漱口、清洁溃疡及周围组织后,用1%甲苯胺蓝涂抹全部病变及周围黏膜。
约1分钟后,用冰醋酸清洗涂抹部并漱口以除去余色。
病变区不能除色,呈深蓝色则为阳性。
单纯阳性结果不能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片
X线片可以较好地显示骨性结构情况。
常用来了解癌肿对上、下颌骨及鼻腔鼻旁窦的侵犯情况。
检查有放射性。
CT、PET-CT
CT可以明确肿瘤位置,了解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情况,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对于有可能发生转移者,可能需要做PET-CT了解转移情况。
根据肿瘤侵犯、转移情况,可以确定临床分期。
检查有放射性,检查中需要保持固定姿势。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在显示软组织改变上有优势。
常用来了解腭癌对软组织的侵犯情况。
检查没有放射性,但检查时身上和体内不能携带金属物品。
其他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使用,帮助明确病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
血常规能反映血液系统情况,血生化可以了解肝功能情况。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化疗者,都需要接受这两项检查,确定对治疗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接受化疗者在化疗期间及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也需要定期检查,明确肝功能、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等。
需要抽静脉血检查,血常规不要求空腹,血生化需要空腹检查。
肿瘤标志物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可能会更多地产生特定物质,其血液内水平可能会升高,检查相关物质在血液内的水平,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发生肿瘤的可能。
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不能说明一定有肿瘤,但如果已经有症状、影像学结果等提示可能有肿瘤,同时还可作为疗效监测的指标。
大多需要检查多个肿瘤标志物,进行综合判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需要先取活体组织或脱落细胞等,经过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是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脱落细胞检查适用于病变浅表的无症状的癌前病变或病变范围不清的早期鳞癌,用于筛查。对阳性及可疑病例还需要再进一步做活检确诊。
可以通过直接切取、手术、细针穿刺等方式获得组织样本。
常规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报告上可有鳞状细胞癌等表述,并可说明癌细胞的形态特点、分化程度等,一般来说分化程度越低,恶性度越高,越容易发生侵犯和转移。
可以对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等处理,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的肿瘤细胞表面可能会有特殊的大分子物质,可能具有诊断或治疗的价值,如果发现,则可以帮助确诊或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分期
肿瘤分期
腭癌的分期与口腔癌一致,口腔癌的分期采用TNM分期系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常选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协会(UICC)制定的相关标准。
T是描述原发肿瘤部位情况,即原发肿瘤大小、侵犯情况等。
N描述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
M是指有无远处转移。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直径≤2厘米,侵袭深度(DOI)≤5毫米。
T2:肿瘤最大直径≤2厘米,侵袭深度>5毫米;或肿瘤最大直径>2厘米且≤4厘米,侵袭深度≤10毫米。
T3:肿瘤最大直径>2厘米且≤4厘米,侵袭深度>10毫米;或肿瘤最大直径>4厘米,侵袭深度≤10毫米。
T4a:中晚期局部疾病
肿瘤最大直径>4厘米,侵袭深度>10毫米;或肿瘤只侵犯邻近结构(如突破下颌骨或上颌骨的皮质骨或累及上颌窦或面部皮肤)
注:牙龈原发肿瘤对骨/齿窝的表面侵蚀(单独)不足以将肿瘤分类为T4。
T4b:极晚期局部疾病
肿瘤侵入咀嚼肌间隙,翼板,或颅底和(或)包裹颈内动脉。
N:区域淋巴结
Nx:不能评估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0: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1: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厘米,淋巴结外扩展被膜外侵犯(ENE)阴性。
N2: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厘米,但≤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或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但其中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或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
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3厘米,但≤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
N2b: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
N2c: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
N3: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ENE)阴性;或任意淋巴结转移,临床存在明显淋巴结被膜外侵犯扩展阳性证据。
N3a: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ENE)阴性。
N3b:任意淋巴结转移,临床明显淋巴结被膜外侵犯扩展阳性。
M:远处转移
M0:为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

分期 T N M
0 Tis N0 M0
T1 N0 M0
T2 N0 M0
T3 N0 M0
T1,T2,T3 N1 M0
ⅣA T4a N0, N1 M0
ⅣA T1,T2,T3,T4a N2 M0
ⅣB 任意T N3 M0
ⅣB T4b 任意N M0
ⅣC 任意T 任意N M1

鉴别诊断
腭癌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口腔溃疡、口腔良性肿瘤等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导致的口腔溃疡
相同点:都可表现为溃疡,并伴有疼痛等不适。
不同点:其他原因导致的口腔溃疡经过治疗多在1周内痊愈,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炎症改变,无恶性肿瘤细胞。
口腔良性肿瘤
相同点:都可表现为硬结或肿物,可出现疼痛、麻木、牙齿松动等表现。
不同点:口腔良性肿物一般不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良性。

治疗
治疗原则
腭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治疗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包括病灶切除术、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等,需要根据肿瘤的侵犯情况、患者的耐受程度等决定手术方案。
病灶切除术
病灶切除术是指对原发灶进行切除,尽可能地切除肿瘤,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对于早期腭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甚至临床治愈。
如果腭癌处于中晚期,则需要扩大手术范围,并结合区域淋巴结清扫、修复重建术等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同时修复缺损、重建口腔功能。
手术方式需要根据肿瘤的部位选择:一般选择连同腭骨在内的病灶切除术;如果原发癌仅破坏腭骨、侵犯上颌窦底,可行保留眶底的低位上颌骨切除术;如果病损较大,可以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
颈淋巴结清扫术
腭癌容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在40%左右,晚期常发生双侧转移。
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同侧下颌下淋巴结和颈深上淋巴结。
根据淋巴转移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一侧或双侧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化学治疗
腭癌的化学治疗效果不理想,多需要结合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辅助化疗)及姑息性化疗。
新辅助化疗适合病灶较大者,可以缩小病灶,争取手术机会,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化疗用于未能完全切除病灶者,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晚期口腔癌,姑息性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肿瘤发展。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卡铂、氟尿嘧啶(5-FU)、紫杉醇、多西他赛、羟基脲、平阳霉素、甲氨蝶呤、博来霉素、卡培他滨、长春碱、丝裂霉素C等。
化学治疗需要根据具体肿瘤分期和患者全身情况等决定,可采用单药化疗和联合化疗,联合化疗是化疗的整体趋势,常用的方案有PF(顺铂+5-氟尿嘧啶),TPF(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顺铂与博莱霉素等。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包括术前放疗和术后放疗。
术前放疗可以减小肿瘤体积,让手术能尽可能地切除肿瘤,降低手术中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术后放疗适合手术不能切除,手术后发现边缘阳性或局部有转移灶(包括淋巴结转移)者。
常用的放疗方案有近距放射疗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
头颈部放射治疗前,应拔除口内病灶牙及肿瘤邻近的牙,拆除金属套冠及牙桥。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针对癌症相关基因的治疗,因此需要先进行相关基因检测。
常用的是西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并具有高度亲和性,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适合中晚期、复发、转移、放疗不敏感、化疗耐药者。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作用于免疫系统,针对免疫检查点发挥作用。
适合中晚期、复发、转移、放疗不敏感、化疗耐药或失败者。
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腭癌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
部分中药有抗肿瘤效果,方剂、中成药等可以配合放疗、化疗等使用,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其他
如果出现疼痛,需要根据疼痛程度采取阶梯镇痛,减轻痛苦。

预后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患者的存活率与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有关。
腭部鳞癌的预后比腭部唾液腺癌差。
晚期和发生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

生存率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早期病变(T1)外科手术的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中晚期(T2~T3)则下降至50%左右,晚期和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仅25%左右。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复发与转移
腭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在40%左右,20%~30%的患者在初诊时就发现有颈淋巴结转移。

日常
治疗相关护理
手术后护理
手术后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早期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
根据医生的要求,从流食开始逐步恢复进食。
如果进食功能受到影响,可以通过留置胃管、肠外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
如果身体恢复,可经口进食,应遵医嘱采用流食,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步过渡为半流食、软食等。
避免生冷硬烫的食物,回避辛辣、酸等对黏膜有刺激性的食物。
保持手术部位清洁,由医生定期换药,如果有疼痛、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放疗后护理
放疗后可能会出现皮肤、口腔黏膜、唾液腺、全身反应等不适,需要对应处理。
皮肤反应
皮肤反应可表现为变红、变黑,之后脱屑,甚至发生脱毛、皮炎、溃疡等反应。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局部摩擦、日晒、热敷、敷贴橡皮膏或刺激性药物等。
如果出现瘙痒,要避免搔抓,可以冷敷或用乙醇擦拭,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发生皮炎时需要保持皮肤干燥,不要用手接触皮肤,防止感染。
出现溃疡可以使用5%硼酸或可的松四环素软膏。
口腔黏膜反应
可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白色假膜、出血等。
炎症可使用1.5%过氧化氢液含漱,以保持口腔卫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可加用表面麻醉剂,如利多卡因等。
涎腺损伤
表现为口干。
针灸、药物等可以增加唾液量。
饮食应以清淡、汁水足、易消化为主,如蒸蛋羹、氽肉丸、馄饨、面条卧鸡蛋、鱼汤、豆腐汤等。
食欲不振时可适当加少许盐促进食欲,但应避免腌制、烧烤、油炸食物的摄入。
水果应选择酸味轻的,如梨、桃子、西瓜等,可榨汁食用。
减少过甜的食物摄入,如甜点、含糖饮料等,食用完毕应及时漱口,清理口腔。
全身反应
具体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昏、乏力,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可以使用针刺穴位,如足三里、曲池、内关及中脘等,以及大剂量维生素B₄(腺嘌呤)、B₆及止吐剂控制恶心、呕吐。
白细胞和血小板过低时,医生可能会考虑调整放疗方案。
化疗后护理
化疗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
骨髓抑制
氮芥、丝裂霉素、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长春碱、秋水仙碱等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用药时白细胞、血小板等可能会有明显降低。
利可君(利血生)、维生素B₄、维生素B₆、鲨肝醇、泼尼松、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可以防止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白细胞严重减少时,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丙种球蛋白等预防感染,必要时输血。
注意隔离防护,最好能在消毒隔离室中治疗和生活。
严重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时,医生可能会考虑停药。
消化道反应
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等,严重者可有血性腹泻、口腔炎或肝损伤等。
以清淡少油的浓流质或半流食为主,如稠粥、面片汤、牛奶冲藕粉等。多食用易咀嚼的新鲜蔬果,如葡萄、西瓜、西红柿等,补充维生素。
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可通过适当调味促进食欲。
少食多餐、避免油炸、腌制、熏制食物摄入。
严重者需要通过输液等方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
口腔炎可以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局部涂抹,注意口腔卫生。

生活管理
心理疏导
腭癌的确诊会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治疗后可能会影响正常语言、咀嚼、吞咽等功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情绪更加敏感,容易发怒。
家人、朋友等需要理解其情绪变化,并经常关注、陪伴,通过交流减轻其心理负担,鼓励其勇敢、乐观地面对疾病,努力康复。
患者从心理上接受确诊结果需要一定时间,其间需要多加安抚。
文体活动、康复训练等可以帮助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不良情绪。
生活起居
居住环境保持清洁,充分换气,阳光充足,温室度适宜。定期房间消毒,避免感染。
保持良好的卫生清洁,每日饭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液漱口,并用软毛牙刷。
注意个人安全,防止身体意外损伤,易出血者避免活动过度及外伤。
饮食调节
均衡膳食,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
应避免吃腌制、油煎、油炸、粗糙食物,防止刺激或损伤口腔黏膜。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蓝花、西红柿、芹菜、莴笋、猕猴桃、苹果、香蕉等。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建议不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过甜、辛辣的食物。
休息与运动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病情改善后,可先从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复查随诊
腭癌治疗结束后的前3个月,需要重视随诊,每个月复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
治疗结束6个月后,可以每2个月复查一次。
复诊时,医生会检查手术部位,以及颈部淋巴结等。
通过肿瘤标志物、CT等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有无复发;如果接受放疗或化疗,还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

预防
一级预防
戒除不良习惯:戒烟戒酒,不嚼槟榔。
调整饮食习惯:增加饮食多样性,补充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饮食应避免过烫、高盐、辛辣的食物,避免黏膜受刺激。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食用后应及时漱口,预防龋齿。
维持口腔健康:选择合适硬度的牙刷刷牙,选择正规的口腔科纠正口腔卫生问题,处理锐利的牙尖、残根以及不良修复体。
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时注意防护,防止梅毒感染。
积极治疗疾病:扁平苔藓、范可尼贫血等疾病与口腔癌有关,应当积极治疗。
二级预防
重视口腔检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特别是有修复体、牙齿残根、残冠者,可以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
如果发现黏膜白斑等及时诊断和治疗。
三级预防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跑步、绘画等多种活动改善情绪,能帮助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监测有无复发等情况。

参考文献

[1]
Amin MB, Edge SB, Green FL, et al.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M]. 8th Ed. New York: Springer, 2017.

[2]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The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head and neck cancers [M]. Version 2.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Inc., 2018.

[3]
张震康,俞光岩,徐韬. 实用口腔科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5]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6]
杨月欣,葛可佑.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7]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8]
周芸. 临床营养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9]
张圃,张春谊,王安辉,等. 口腔癌的三级预防及临床实施[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8,34(3):430-432.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