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2023年7月11日 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简介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本身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虚寒滑精、气虚下陷、阴虚无水湿内停者慎用

中药介绍
茯苓(Indian Bread)取自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1]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湿盛引起的食少体倦、泄泻、带下,心神不宁等[1-3]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茯苓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食药物质,在民间简称为“药食同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主要药性
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1]

产地选材
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切制成块或厚片。
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以切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2]

性状特征
茯苓个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外皮薄而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3]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干燥处,防潮[3]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名医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漓,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2]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1]

主治病证
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1]

作用分析
利水渗湿
茯苓味甘淡,甘能补中,淡能渗利,归脾、肾经,茯苓善于利水,为利水渗湿的要药。茯苓还有健脾的功效,利水而不伤正气,药性平和,无寒热偏好,利水而不伤阴。
可以用于治疗寒热虚实多种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目眩等。
健脾
茯苓味甘,可以入脾经,有健脾补虚的功效,作用缓和,能渗湿而止泻,使中焦清升浊降,善于治疗脾虚湿滞证。
可以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食少体倦、大便稀不成形、腹泻、带下等。
宁心
茯苓可以入心经、脾经,能补益脾脏,脾脏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有源,心神得到滋养,因而茯苓也有宁心安神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脾虚湿盛、痰饮内停、心神不宁诸证,表现为惊悸失眠、心神不安等[2-4]

临床应用
水肿
治疗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等,常配伍猪苓、泽泻、白术等。
治疗脾肾阳虚的水肿等,常配伍附子、白术等。
治水热互结、阴虚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等,常配伍滑石、阿胶、泽泻等。
脾虚泄泻
治疗脾虚湿盛的食少倦怠、大便稀不成形、泄泻等,常配伍白术、山药、薏苡仁等。
痰饮证
治疗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所致的咳嗽痰多、色白易咳等,常配伍半夏、陈皮等。
治疗中阳不足,饮停胸胁,表现为胸胁胀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等,常配伍桂枝、白术、甘草等。
心悸失眠
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常配伍人参、当归、酸枣仁等。
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神志不宁、惊悸健忘、失眠等,常配伍党参、远志、石菖蒲等[4]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茯苓具有利尿、调节免疫、抗移植排斥、降血脂、保肝、调节肠胃功能、镇静、抗菌等作用[2,4]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茯苓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茯苓煎汤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0~15克,也可以入丸、散剂[1,5]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0.5-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茯苓个
鲜茯苓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
茯苓块
将茯苓去皮后切制成块,阴干。
茯苓片
将茯苓去皮后切制成厚片,阴干[3]

常见配伍
茯苓配泽泻
茯苓性质平和,既能利水,又能健脾;泽泻性寒,利水作用较强。
两药配伍,泽泻可以利水而不伤脾气,茯苓利水除湿的功效增强,适用于水湿停留的水肿、淋浊、小便不利、腹泻等。
茯苓配半夏
茯苓能补脾,淡渗利湿,促进水湿运化,脾运旺盛则湿气不聚集,痰液不生成;半夏可以温燥化湿,脾湿祛除则中焦土燥,湿邪水饮不能生成。
两药配伍,可以健脾利水、燥湿化痰、行水宁心,适用于脾虚湿停、胃失和降导致的心下痞满、呃逆呕吐、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腹泻、大便稀不成形等。
茯苓配党参
茯苓味甘淡而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助运的功效;党参味甘性温,善于健脾益气。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大便稀不成形、体倦,以及脾虚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腹泻等。
茯苓配黄芪
茯苓味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功效;黄芪甘温,善于补气升阳、健脾利水消肿。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食少、体倦、大便稀不成形,以及脾虚引起的水肿、白浊、白带增多等。
茯苓配朱砂
茯苓善于健脾补中,宁心安神;朱砂善于清心镇惊,安神。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惊悸、健忘等[2]

组成方剂
五苓散
药物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适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表现为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饮水后立即呕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腹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等。
苓桂术甘汤
药物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温阳化饮,健脾利湿。适用于中阳不足的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参苓白术散
药物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虚湿盛证,表现为饮食不消化,胸脘痞闷,肠鸣腹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归脾汤
药物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表现为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也适用于脾不统血证,表现为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提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2]

制成中成药
苓桂咳喘宁胶囊
药物组成:茯苓、桂枝、桔梗、苦杏仁、白术(麸炒)、陈皮、法半夏、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甘草(蜜炙)。
功能与主治: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息胸闷、气短;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小儿止泻安颗粒
药物组成:茯苓、陈皮、木香(煨)、砂仁、肉豆蔻(煨)、赤石脂(煅)、伏龙肝。
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固肠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表现为大便溏泻、饮食减少、倦怠;小儿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化积口服液
药物组成:茯苓(去皮)、海螵蛸、炒鸡内金、醋三棱、醋莪术、红花、槟榔、雷丸、鹤虱、使君子仁。
功能与主治:健脾导滞,化积除疳。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疳积,表现为面黄肌瘦、腹胀腹痛、厌食或食欲不振、大便失调[2]

药膳食疗
单纯性肥胖,多食难化,体倦怠动
茯苓120克,精白面60克,黄蜡适量。
将茯苓粉碎成极细末,与白面混合均匀,加水调成稀糊状,以黄蜡代油,制成煎饼,当主食食用。每周食用1~2次。
失眠,心悸
茯苓30克,红枣30克,阿胶10克,红豆30克,冰糖适量。
将红豆、茯苓、红枣洗净,放置在炖盅中,放入800毫升水,小火炖 3小时后,放入阿胶、冰糖,小火炖1小时。早、晚各1次,连渣服用。
水肿
鲫鱼1条,茯苓25克。
先将茯苓加水煎汤取汁100毫升,再将鱼洗净处理后入锅中,加入药汤汁、适量清水及葱、姜、味精及少量食盐,煮熟服用。
腹泻,小便不利
芡实15克,茯苓10克,大米适量。
将芡实、茯苓捣碎,加水适量,煎至软烂时再加入淘净的大米,继续煮烂成粥。
食欲减退、食量减少
精面粉1千克,精猪肉500克,茯苓粉50克。
将猪肉剁成馅,加入茯苓粉、食盐、味精、料酒、香油调好。将面发好,包上肉馅,捏成包子,入笼蒸熟即可[6]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茯苓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茯苓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虚寒滑精、气虚下陷等人群慎用茯苓,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茯苓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虚寒滑精、气虚下陷、阴虚无水湿的人慎用茯苓[2,5,7-9]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茯苓与茯苓皮
两者药用部位不同,茯苓为茯苓菌核,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外皮。
茯苓偏入气分,善于补脾利湿宁心,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喘,呕吐恶心,腹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
茯苓皮善于走表,善于利肌表之水,功效方面善于利水消肿,临床多用于治疗皮肤水肿等。
茯苓与茯神
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药性与茯苓相同。
茯神宁心安神的功效强,可以用于治疗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
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心神不安等[2,4]

药食同源
茯苓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可熬粥、炖汤相关食用制品等,日常用途广泛[10]
特点介绍
茯苓药食两用的性质决定了它用途的多样性,具体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品使用时有所不同。
比如,茯苓药用时可以生用,可以经炮制后使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熬粥、炖汤、制作面食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增或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10]

吃法用量
茯苓作为中药时,成人每天用量为10~15克[1]
茯苓作为食物时,可适量食用,可做熬粥、炖汤、制作面食等[10]

药膳应用
粥类
茯苓粥
材料:茯苓粉15克,山药粉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粳米洗净后煮成粥,煮到八成熟时加入茯苓粉、山药粉拌匀,煮熟后即可食用。
功效:利水除湿,补脾益肾,宁心安神。
芡实茯苓粥
材料:芡实15克,茯苓2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芡实、茯苓洗净后,捣碎,加入适量的水,煮至软烂后,加入大米熬成粥。
功效:健脾祛湿,利水消肿。
茶类
茯苓茶
材料:茯苓10克,芦根5克,花茶3克。
做法:用300毫升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利水渗湿,清心安神。
香苓茶
材料:茯苓5克,藿香3克,花茶5克。
做法:用400毫升的水煎煮茯苓、藿香至水沸后,冲泡花茶后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效: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汤类
黄精茯苓饮
材料:茯苓300克,生黄精500克,白蜂蜜200克。
做法:将黄精榨取药汁,备用。小火煎煮药汁,待药汁减半时,加入蜂蜜搅匀,再下茯苓末拌匀,再煎成羹状即可。
功效:滋胃阴,润肺燥。
八宝鸡汤
材料:潞党参10克,茯苓30克,母鸡1只(250克),当归10克,葱白20克,生姜15克,料酒30毫升,味精3克,食盐5克。
做法:将所有中药装袋,扎紧口。母鸡加工后洗净,姜拍破,葱切段。将鸡和药袋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先用大火烧开,加入姜、葱、料酒,改用小火炖至熟烂。将鸡肉捞出切小块,倒入锅中并加入少许食盐,药袋捞出不用。早晚各一次,1次1碗。吃完后,休息数日可以继续服食。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强身。
相关食用制品
茯苓糕
材料:粳米1500克,茯苓、莲子、山药、芡实各150克,白糖500克。
做法:将粳米、茯苓、莲子、山药、芡实研磨成粉,与白糖拌和均匀,将糕粉放置在木模内,隔水蒸熟,晾凉后切小块即可食用,也可焙干保存,随时取食。配料中也可加入薏苡仁、芝麻、麦芽,还可用核桃、枣泥、松子仁、瓜子等作甜馅,更加甜润爽口。
功效:祛湿清肺,健脾养胃,宁心安神,补精益气。
七鲜炒面
材料:茯苓、莲子、芡实(焙熟,共研成细末,过120目筛)各50克,小米(炒熟磨粉,过120目筛)2500克,红枣(煮熟,去皮、核捣泥)200克,蜂蜜、白砂糖各50克。
做法:将以上各味倒入面盆中,拌和均匀,收贮备用。每次取面适量,用开水冲调成糊,代餐食用。
功效:健脾益肾,涩精,固带,止遗[10]

营养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膳食纤维、维生素B2、钾、钠、钙、镁、铁、锰、锌、铜、磷、硒、盐酸等[10]

食用注意
阴虚、虚寒滑精的人慎服茯苓。
根据中医九种体质学说,气虚体质、痰湿体质型人群更为适宜食用茯苓[10]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周祯祥,唐德才.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5]
陈仁寿. 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6]
谢梦洲,朱天民. 中医药膳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7]
王建,张冰.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8]
钟赣生,杨柏灿. 中药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9]
高学敏,钟赣生. 中药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0]
黄璐琦,陈敏. 药食同源物质诠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