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1月21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
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峡炎症状(如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皮疹
由EB病毒感染引起
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定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急性感染引起的,以淋巴细胞良性增生为病理特征的传染病,一次患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很少再次发病。
EB病毒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还是鼻咽癌、某些淋巴瘤的致病因子。

发病情况
发病率
我国尚无流行病学数据。
有文献报道,1971~1972年美国19所大学的学生中平均发病率达840/10万人。
地区分布
世界各地都有发病,多呈散发,也可引起流行。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区容易出现流行。
我国于1901年在广东汕头首先发现本病,随后在福建(1914年)有本病流行,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有本病发生。
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晚秋、初冬。
人群分布
不同种族、性别都可发病。
男女发病差异不大,一般男女发病比例3∶2,20岁以上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病因
致病原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EB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经口密切接触传播,如亲吻、共用餐具、咀嚼食物喂食婴儿等,也可经飞沫传播,偶尔可经输血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超过35岁者少见。

发病机制
EB病毒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后,先侵入咽扁桃体并感染局部B淋巴细胞,同时在腮腺等其他唾液腺中繁殖并通过唾液向外排放EB病毒,然后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管等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引发本病。

症状
成人潜伏期一般为4~7周,儿童潜伏期一般为5~15天,起病缓急不一。
前驱症状
在典型症状出现前,多数患者可有乏力、头痛、畏寒、鼻塞、恶心、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
前驱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

典型症状
发热
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有时有高热。
大部分持续5~10天,有时可持续低热1月至数月。
发热可突然或逐渐消退。
咽峡炎症状
主要为咽部肿胀、咽痛,扁桃体有膜状物覆盖。
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
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都可发生肿大,最常见于颈部,其次为腋下、腹股沟(大腿根)。
肿大的淋巴结表现为质地较硬、无痛、可推动的肿块,直径多不超过3厘米。
肿大的淋巴结在退热后数周才恢复正常。
肝脾大
约一半患者有中度脾大,右侧卧位、左下肢屈曲时,左侧肋骨下可触摸到脾,按压可有疼痛及压痛。
部分患者有肝大,右侧肋骨下可触摸到肝脏,部分有轻度皮肤、巩膜(眼白)黄染。
皮疹
约1/3患者会发生皮疹,形态不一,常为发生于躯干、四肢的丘疹、斑丘疹。多持续1周左右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部分患者可有口腔内上腭多个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偶尔可融合成大片,持续3~4天消退。

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脾破裂:刚开始为左上腹疼痛、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逐渐蔓延至整个腹部。
心肌炎:可有心悸、气促、胸闷、心前区不适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有寒战、高热、腰背痛、呕吐、腹泻等溶血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有皮肤、黏膜大小不一的暗紫色斑块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可有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僵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噬血细胞综合征:可有高热、寒战、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关节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肝衰竭: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皮肤、巩膜(眼白)黄染并在短期内逐渐加深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科
出现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于感染科或发热门诊。
急诊科
出现高热、惊厥、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儿科
儿童出现上述症状,亦可去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腹部超声等检查,建议穿着宽松衣物。
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咽痛?出现多久了?
是否有皮疹?
是否摸到颈部肿物?肿物是否伴有疼痛?
右上腹是否能摸到腹部包块?
病史清单
接触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与EB病毒携带者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
有发热、咽峡炎症状(如咽痛、咽部肿胀)、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皮疹等典型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通过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占比,以及有无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的淋巴细胞)及其占比,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辅助诊断。
白细胞计数增高,淋巴细胞占比增高,可超过50%以上,提示存在感染及可能为本病。
异型淋巴细胞占比超过10%有诊断意义。
生化检查
可见转氨酶升高。
血清学检查
EB病毒抗体检测
可检测血清中有无病毒衣壳抗原(VCA)的IgM及IgG抗体、抗EB病毒核抗原抗体(抗EBNA)IgG等,明确是否感染EB病毒。
若在抗体检测中发现抗VCA IgM阳性,抗-VCA IgG阴性及抗EBNA IgG阴性,提示初次感染EB病毒。
若抗-VCA IgG阳性,抗-EBNA IgG阴性,提示近期感染EB病毒。
抗-VCA IgG阳性,抗-EBNA IgG阳性,提示曾经感染EB病毒。
嗜异性凝集试验
患者血清中存在IgM嗜异性抗体,能凝集绵羊或马红细胞。
凝集价在1∶64以上,经豚鼠吸收后仍为阳性,有诊断价值。
健康人群和其他疾病患者也可出现试验阳性,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鉴别。
病毒核酸检测
取血液、尿液等体液作为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病毒DNA片段进行核酸检测。
检测发现标本中存在EBV DNA,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及咽痛、咽部肿胀等咽峡炎症状。
不同点: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无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症状,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链球菌引起的渗出性扁桃体炎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食欲减退、乏力、咽痛、咽部肿胀等症状。
不同点:链球菌引起的渗出性扁桃体炎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无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症状,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淋巴结结核
相似点:都可有淋巴结肿大。
不同点:淋巴结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肿大的淋巴结可相互融合成大团块,无皮疹等症状,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点:都可有乏力、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皮疹等。
不同点: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液肿瘤,无病毒感染,不可自愈,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病毒性肝炎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泻,皮肤、巩膜(眼白)黄染等症状。
不同点: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无淋巴结肿大等,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疾病康复。脾大者更应该减少活动,防止发生脾破裂。
合理饮食:多饮水,清淡、高热量饮食。
退热:发热者,需要采用物理方法或退热药降温。
镇痛:咽痛者,需要采用镇痛药。
保肝:肝损害严重者,需要应用保肝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存在心肌炎、咽部严重水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并发症等情况时,需要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对症状及总病程的改善效果有限,因此一般不常规应用。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都需遵医嘱应用,避免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有自限性,预后良好,病死率为1%~2%。
大多在2~3周痊愈,少数可持续1月或数月,个别可迁延数年。
本病偶尔会复发,复发后病情较轻。

危害性
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少数会引起脾破裂、心肌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膜炎、脑膜脑炎、噬血细胞综合征、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本病有传染性,可能会传染给他人。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饮水。
宜高热量、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少糖。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肥肉、生鱼片、辣椒、葱、姜、蒜等。
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等。
禁止饮酒。
减少传染
避免与他人亲吻、共用餐具。
避免咀嚼食物喂食婴儿。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戒烟。
心理支持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患者及家属应正确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改变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避免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密切接触。
当地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时,避免与他人接吻、共用餐具。
多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增强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有关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933号[EB/OL]. (2019-12-29)[2021-07-06].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001/b3c9e097b0c1471a969d7a63be471759.shtml.

[2]
谢正德,张蕊,俞蕙. 儿童主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08):563-568.

[3]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李兰娟,王宇明. 感染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
崔焱,仰曙芬. 儿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6]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