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1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一种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病变
主要症状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麻木等
主要因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慢性损伤等因素导致
一般通过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等方式可控制病情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什么?

定义
椎间盘组织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承受着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但其仅有少量血液供应,营养极为有限,从而极易发生退变。
劳损长时间积累或在外力的作用下,腰椎间盘会发生破裂,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组织向外突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从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病变,即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科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分型
从病理变化及影像学检查(如CT、MRI)表现,结合治疗方法可作以下分型。
膨隆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表层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这一类型经保守治疗,大多可缓解或治愈。
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
这种类型常需手术治疗。
脱垂游离型
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
此类型不但可引起神经根症状,还容易导致马尾神经症状,非手术治疗往往无效。
Schmorl结节
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椎体松质骨内。
一般仅有腰痛,无神经根症状,多不需要手术治疗。
经骨突出型
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
一般无神经根症状,多不需要手术治疗。
发病情况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年龄为20~50岁。
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4~6):1。
劳动强度较大的人群中,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例较高。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第4~5腰椎间隙和第5腰椎与第1骶椎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5%。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主要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症状包括急性或慢性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严重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症状和改善功能状态,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氯唑沙宗等药物,同时应关注药物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
六神丸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吗?
六神丸一般不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主要的功效是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皮肤、毛囊深部及周围的感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痛的一线药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中药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辅助治疗,但需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症锻炼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没有统一的“最好”方法。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进行一些动作和缓的锻炼,如小燕飞、慢走、太极拳和游泳等。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运动。患者锻炼前应先热身,锻炼后适当伸展,切忌活动突起突止,应循序渐进。
腰椎间盘突出症正确睡姿是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患者仰卧位睡觉时,可在膝关节下垫一个枕头,使膝关节保持微微弯曲,以减轻脊柱的压力。侧卧位时可以将膝关节微微弯曲,这样也可有效减轻腰部疼痛感。患者平时应避免睡过软的床垫,以免腰部肌肉牵拉、紧张,而导致疾病症状加重。

病因
致病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较多,其中,椎间盘自身的退行性改变是最根本的原因。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发生退行性改变。
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弹性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体丧失稳定性、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
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损伤
慢性劳损:即长期反复的外力,如从事需要长期进行扭腰、弯腰等动作的工作,对椎间盘可造成轻微损害,加重退变程度。
急性损伤:儿童和青少年在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如跳远、投掷铅球等,腰部快速扭转时,容易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成年之后,椎间盘逐渐缺乏血液供给,修复能力也逐渐变差,椎间盘承受压力的能力变差。
遗传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有家族聚集性发病。
父母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孩子也有很大概率会患此疾病。
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

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姿势不当
腰部处于异常姿势,腰部承受异常应力,如蜷缩睡觉、跷二郎腿、瘫坐等。
外伤
不恰当的活动方式,如猛烈的旋转腰部、反复弯腰、猛力扭腰。
妊娠
女性妊娠时腹部隆起、体重增加会加重腰部的负担。
其他
腹压增加、受寒、受潮等。

发病机制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由于椎间盘承受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及劳动中,易发生劳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发生退行性改变。
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加上慢性的劳损、外力的作用,椎间盘可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突入椎管的髓核压迫神经根会产生腰腿痛症状。同时,突出的髓核作为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刺激物,引起周围组织及神经根的炎症反应,也可引起患者临床症状。

症状
9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腰痛和坐骨神经痛,此症状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早期症状。
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可表现出其他症状。
主要症状
腰痛
腰痛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腰部痉挛样剧痛,不仅发病急骤,且难以忍受,必须卧床休息才能逐渐缓解。
主要由髓核突然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为下肢疼痛,常发生于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部。
患者常为了减轻这种疼痛,而弯腰、屈髋、屈膝。
当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可诱发或加重这种坐骨神经痛。
少数患者可伴有腹股沟区疼痛,这是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牵涉痛。
患者在后期常表现为坐骨神经痛重于腰背痛,或仅有坐骨神经痛。

其他症状
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出现以下症状。
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即腰椎1~4神经根被挤压刺激,可出现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麻木
有时可出现肢体麻木,而不出现下肢疼痛。
麻木区与受挤压、刺激的神经分布区一致。
马尾综合征
属于急症。
可有左右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的麻木感。
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突然出现剧烈的腰骶部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会阴区麻木,排便和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即严重的马尾神经受损的症状。
疼痛消失后,出现双下肢不全瘫,大、小便困难,男性出现阳痿,女性出现尿潴留和假性尿失禁等。
肌力下降
多数患者因腰椎神经根受损,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肌力下降。
轻者肌力减弱,表现为走路像踩棉花一样;重者该肌失去功能。
甚至可造成瘫痪,但十分罕见。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经常感到持续性的腰背部钝痛或痉挛样剧痛,臀后部、下肢的疼痛及麻木,或是走路有踩棉花的感觉,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若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突然出现剧烈的腰骶部疼痛,大腿后侧疼痛,会阴区麻木,排便、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临床症状较多者,应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发作特点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就医前尽量减少活动,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腰部什么时候开始痛的?大概持续多久了?
除疼痛外,是否有腿麻、乏力等症状?
有走路时腰疼、腿疼吗?
什么情况会导致疼痛加重?
大小便情况正常吗?
病史清单
家属中有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吗?
腰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软骨保护剂(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
肌肉松弛药(口服):氯唑沙宗、替扎尼定、氟吡汀

诊断
诊断依据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可以诊断。
病史
常有腰部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史,部分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家族史。
发病前常有腰部姿势不当、腰部外伤、妊娠等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腰背部疼痛。
沿坐骨神经痛径路的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部。
肢体麻木,行走时有踩棉花的感觉。
肌力出现程度不同的减退。
体格检查
脊柱侧凸
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有脊柱侧凸,可弯向健侧或患侧。
压痛与放射痛
一般来说,病变的腰椎间隙部位,基本上都有压痛和叩击痛。
多数患者还伴有下肢放射痛。
腰椎活动度减低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为急性期,病程长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动的受限程度不同。
较轻者可近于正常人,急性发作期者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
一般主要是腰椎前屈、旋转及侧向活动受限,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后伸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肌肉萎缩与肌力下降
受损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弱及肌萎缩征。
如发病部位为腰第4~5椎间盘,严重时胫前肌瘫痪,表现为踝关节背伸无力,足下垂。
感觉减退
受损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
早期多表现为皮肤过敏,逐渐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等症状。
受损神经根以单侧为多,因此感觉障碍范围较小。感觉完全消失者较少。
但如果马尾神经受损,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如腰第4神经根受损,大腿内侧和膝内侧感觉障碍;骶第1神经根受损,足背外侧及小趾感觉障碍。
腱反射改变
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体征之一。
如腰第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腱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
检查反射改变,有利于医生定位受损神经。
直腿抬高试验
平躺,腿部水平放置于床上,保持膝关节完全伸直,一手扶住足跟抬高患肢。如下肢抬高不到70°就出现坐骨神经痛,即腿部疼痛、麻木,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然后将抬高的患肢略降低,使坐骨神经痛消失,此时将踝关节背伸,又出现坐骨神经痛时,为直腿抬高试验加强阳性。
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健肢抬高试验
平躺在床上,当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者为健肢抬高试验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
平躺在床上,作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坐骨神经痛者为仰卧挺腹试验阳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
俯卧于床上,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上提伸直的下肢,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疼痛者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常规检查手段。
虽然单纯X线检查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可反应有无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
X线检查还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对鉴别诊断有很大意义。
CT检查
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检查。
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受压移位的情况,还可同时显示周围骨和组织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还可作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等,与CT检查结合,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造影是有创操作,应用较少,一般病情复杂时才使用。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有病变,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病变。
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其影像结果不如CT检查。
其他检查
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帮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鉴别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腰肌劳损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症状,以及不能长期弯腰工作等。
不同点:腰肌劳损是由于肌肉慢性损伤所致,二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检查可见突出的椎间盘。
椎管狭窄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大腿麻木、下肢肌肉力量下降等表现。
不同点:椎管狭窄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椎管容积、形态改变,二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椎结核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结核患者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二者可以通过是否有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椎肿瘤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肿瘤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并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二者可通过MRI检查、椎管造影、同位素骨扫描等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
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恢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
治疗原则
症状较轻者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有马尾综合征,应进行急诊手术。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者。
卧床休息
是非手术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大、小便尽量不下床。
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在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
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
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概率。
牵引治疗
可采用骨盆牵引的方式,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症状。
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
镇痛药
如果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
属于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常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
有病例报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脱水剂
脱水剂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神经根压迫,进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常用脱水剂包括甘露醇等,静脉输注即可。
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皮质激素注射。
一般采用长效皮质激素+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
肌肉松弛药
如伴有肌肉痉挛,可使用肌肉松弛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氯唑沙宗、替扎尼定、氟吡汀等。
所有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避免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推拿、针灸、按摩
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
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加重,应慎重。
针灸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的疗效。
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将中医传统针刺疗法与手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松解病灶周围组织的粘连、挛缩,降低周围组织压力,从而缓解神经、血管的压迫,同时解除肌肉痉挛,恢复正常生理结构,为周围组织重建创造条件。
手术治疗
适宜人群
手术治疗常适用于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病史超过3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
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其下肢症状明显,以致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
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
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
合并椎管狭窄者。
不适宜人群
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宜进行手术治疗。
首次发作或反复发作,但没有进行非手术治疗者。
同时患有多发性纤维组织炎或风湿症。
临床症状怀疑腰椎间盘突出,但影像检查并未确定者。
手术方式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一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创伤小,疗效好,而且恢复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较好的选择。
常用的微创手术为髓核化学溶解法、显微外科腰椎间盘摘除术、微创髓核摘除术,其中髓核化学溶解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风险,已较少使用。
传统开放手术
单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一种较常用的术式,适用于单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半椎板切除术:适用于有明显退行性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者。有发生腰椎不稳的可能。
全椎板切除术:适用于腰椎间盘双侧突出者,或有明显椎管狭窄者。有发生腰椎不稳的可能,或继发椎管狭窄。
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或退行性滑脱者,可能会继发相邻椎间不稳。
其他外科手术还包括小切口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

术后康复训练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根据术后病情恢复程度,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一般术后5~7天,卧床时可下肢伸直,协助抬腿每日2~3次,目的是锻炼下肢屈伸,牵拉神经根,防止粘连、肌肉萎缩,一般术后2周可锻炼腰背肌肉功能。
还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翻身,预防伤口感染。
仰卧位时,应在膝下和头部放置枕头等垫物,将头部和腿部抬高;侧卧位时,可在两膝间放置枕头等垫物,减少腰部的牵拉。
避免反复旋转和弯腰的运动。
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脊柱负重。

预后
治愈情况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与病情的轻重、是否及时治疗有关。
80%~90%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非手术治疗缓解。
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能在神经根严重变性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好。

危害性
严重的或持久的腰痛和下肢疼痛会影响生活和工作,比如不能久坐、不能长时间行走、难以搬运东西等。
如果神经根长时间受压,引起肌肉萎缩,即使手术将神经压迫解除,也只能缓解下肢疼痛症状,而不能解决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的现象,还需要长期接受康复治疗。
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血管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习惯
注意休息,作息规律,避免劳累。
戒烟。
饮食管理
多食用高钙食物,如牛奶、鸡蛋、虾皮、豆制品等。
戒酒。
心理管理
注意调整心态,不要过于悲观或着急。
良好的心态是疾病恢复的基础,周围朋友和家人应予以安慰、鼓励,使心态转变,必要时向医生寻求帮助。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有助于了解身体恢复情况,还可请医生指导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无论是接受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

预防
日常生活
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
睡眠时床不应太软,应稍微硬一些。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强健体魄。
矫正不良姿势
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的人,需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
尽量不弯腰拿东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的下蹲方式,后慢慢起身,以减少对腰椎间盘的压力。
加强锻炼
需加强腰背部的肌肉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可进行一些不剧烈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强身健体的同时,可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下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田伟. 实用骨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
黄桂成,王拥军. 中医骨伤科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
Herniated disk: 6 safe exercises and what to avoid.Medical News Today,2019.

[6]
Al-Ryalat, Nosaiba Tawfik; Saleh, Saif Aldeen; Mahafza, Walid Sulaiman; Samara, Osama Ahmad; Ryalat, Abdee Tawfiq; Al-Hadidy, Azmy Mohammad.Myelopathy associated with age-related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Annals of Saudi Medicine,2017,37 (2): 130–137.

[7]
Ball, J. R.; Harris, C. B.; Lee, J.; Vives, M. J. .Lumbar Spine Injuries in Sport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Current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Sports Medicine – Open,2019,5 (1): 26.

[8]
Hahne AJ, Ford JJ, McMeeken JM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associated radicul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Spine,2010,35 (11): E488–504.

[9]
Leininger B, Bronfort G, Evans R, Reiter T .Spinal manipulation or mobilization for radicul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11,22 (1): 105–25.

[10]
Oosterhuis, Teddy; Costa, Leonardo OP; Maher, Christopher G; de Vet, Henrica CW; van Tulder, Maurits W; Ostelo, Raymond WJG.Rehabilitation after lumbar disc surgery.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14,2014 (3): CD003007.

[11]
Shimozaki, K.; Nakase, J.; Yoshioka, K.; Takata, Y.; Asai, K.; Kitaoka, K.; Tsuchiya, H.Incidence ra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 lumbar findings and low back pain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weightlifter: A prospective three-year cohort study.PLOS ONE,2018,13 (10): e0206125.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