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行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30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睡行症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起床活动的睡眠和清醒同时存在的意识改变状态
在睡眠过程中起床后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次日无法回忆
病因不明,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遗传学因素在发病机制上起重要作用
治疗以预防伤害为主,使用药物治疗阻断或预防发作

睡行症是什么?

定义
睡行症又称梦游症,是一种在睡眠中起床后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同时存在的意识改变状态,是睡眠障碍的一种。
一般发生于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的3~4期,通常是在夜间睡眠的前1/3阶段发生。
发病情况
睡行症多见于儿童,患病率为10%~20%,即每一百个儿童中有10~20个患有睡行症。最常见于5~10岁的儿童,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一般15岁前后会自行消失。
成人睡行症患病率为1%~4%。性别上以男性较为常见,无种族差异。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睡行症多于入睡后多久发病?
睡行症常发生于夜间入睡后2~3小时,历时数分钟至半小时,没有实质上的情绪反应。
处于的睡眠阶段是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的3~4期,即常在夜间睡眠的前1/3阶段发生。患者的发作频率不定,可能发作很少,也可能经常发生,但睡行症状在小睡期间不太可能发生。
睡行症和梦游的区别是什么?
睡行症和梦游的区别在于二者的性质。
睡行症在医学上被定义为一种疾病,而梦游则是睡行症的一种症状,二者属于包含关系。梦游一般是偶发的,通常不用特殊关注,但如果经常发生(一周超过1~2次),且出现了危险行为,对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则考虑是睡行症,建议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睡行症可以叫醒吗?
睡行症一般不要叫醒患者,若患者在发作过程中被突然唤醒,可产生恐惧情绪,有时表现为易激惹或冲动。
所以当患者发生睡行时,不要强行唤醒患者,可陪同患者一起走、注意保证患者安全,直至其自行回床继续睡觉。家人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比如收拾好房间内的尖锐物品、整理容易绊腿的电线和家具,锁好门窗等。

症状
主要症状
睡行症常发生于入睡后2~3小时,历时数分钟至半小时,没有实质上的情绪反应。
在睡眠中突然起床,可在室内走动,或一些较复杂的动作。患者有时甚至会离开卧室或走出家门,但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或在他人引导下安静地回到床上。
患者发作时不完全清醒,意识呈朦胧状态或混沌状态,尽管眼睛是睁开的,但是表情茫然,不言语也不回答询问,行动看起来比较笨拙。
发作时通常不伴有做梦。
有时会卧地继续入睡。
次日通常无法回忆。若发作过程中被突然唤醒,可产生恐惧情绪,有时表现为易激惹或冲动。

其他症状
睡行症状在小睡期间不太可能发生。
患者的发作频率不定,发作很少或经常发生。发作通常持续几分钟,也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
睡行还会出现一些其他少见的症状:
进行日常活动,例如穿衣、说话或吃饭。
离开住宅,外出游荡。
开车。
从事异常行为,例如在壁橱里小便。
不知不觉地从事性活动。
无意识地伤害周围的其他人(很少出现)。

病因
生物因素
睡行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如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不足。
有研究显示,遗传学因素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上起重要作用。当父亲或母亲一方患睡行症时,子女的发病风险增加1倍,若双亲均患睡行症时,这种风险则增加2倍。

心理与社会因素
睡眠不足。
压力大。
亲子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
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
睡眠节律被打乱,或睡眠中断。

其他因素
有时睡行症可能由干扰睡眠的潜在条件所触发,如:
服用某些药物:如催眠药、镇静剂、某些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
患有其他疾病:睡眠呼吸障碍(OSA)、不宁腿综合征(RLS)、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烧等,可能会诱发睡行症。
物质滥用:过多饮酒。

易患因素
遗传因素
睡行症具有家族遗传性。如果父母双方均有睡行症病史,则很有可能患睡行症。
年龄因素
睡行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要比成年人高,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成年后发病的人伴有其他潜在疾病的可能性更大。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偶尔发生的睡行通常不用特别关注,一般会自行消失。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经常发生(如每周超过1~2次或每晚几次)。
出现伤害到患者自身或他人的危险行为。
严重影响到了家庭成员或患者本身的睡眠。
导致白天过度困倦,影响正常生活。
成年后第一次出现睡行症状。
睡行症从儿童期持续到了青春期,且仍在继续。
睡眠专科
出现上述症状,也可以到睡眠专科、睡眠中心或睡眠门诊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睡行症不及时诊治会损害健康,出现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正规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特别提醒:出现睡行症的原因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建议就医前充分休息,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睡眠异常有多长时间了?
症状发生的频率是多少,表现有哪些?
白天是否有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记忆力减退?
睡眠质量如何?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睡眠检查:多导睡眠监测、睡眠脑电图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苯二氮䓬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
非苯二氮䓬类药: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
镇静类抗抑郁药物: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阿米替林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缓释片、雷美替胺

诊断
诊断流程
精神科疾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系统的精神检查和相关的躯体检查,明确患者病情特征,排除器质性疾病。
精神检查
如果医生怀疑睡行症,一般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由于患者发病时处于睡眠状态,一般由家人描述)即可诊断。
可采用访谈式询问,并辅以相关心理测试。
躯体检查
多导睡眠图显示睡行症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的3~4期,常见于夜间睡眠前1/3阶段,发作期间脑电图可出现高波幅慢波。
辅助检查:通过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脑电图、头颅CT、头颅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医学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睡行症的诊断标准
A.反复发作的从睡眠中不完全觉醒,通常出现在主要睡眠周期的前1/3,伴以下症状:睡觉时从床上起来和走动,反复发作。睡行时,个体面无表情、目不转睛;对于他人与他/她沟通的努力相对无反应;唤醒个体存在巨大的困难。
B.没有或很少(例如,只有一个视觉场景)梦境能被回忆起来。
C.存在对发作的遗忘。
D.此发作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E.该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
F.共存的精神和躯体障碍不能解释睡行或夜惊的发作。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第10版(ICD-10)睡行症的诊断标准
突出症状是一次或多次下述发作:起床,通常发生于夜间睡眠的前三分之一阶段,走来走去。
发作中,个体表情茫然,目光凝滞,他人试图加以干涉或同其交谈,则相对无反应,并且难以被唤醒。
在清醒后(无论是在发作中还是在次日清晨),个体对发作不能回忆。
尽管在最初从发作中醒来的几分钟之内,会有一段短时间的茫然及定向力障碍,但并无精神活动及行为的任何损害。
没有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痴呆或躯体障碍如癫痫的证据。

鉴别诊断
夜惊症
睡行症与夜惊症关系密切,二者拥有相同的临床及病理生理特点,基于其众多的相似之处,目前倾向于将这两种状况视为同一疾病分类。
夜惊症通常始于恐慌的尖叫,伴有强烈的恐惧感和自主神经系统亢进,如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及出汗等,故可以鉴别。
癫痫
颞叶癫痫可表现为入睡后起床活动,事后茫然不知。
癫痫患者常有其他自动症的表现,如伸舌、舔唇等,常持续数秒,事后完全遗忘。癫痫发作时脑电图中有癫痫性放电,故可以鉴别。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行症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都易在夜间发作,且白天容易出现嗜睡,故需要鉴别。
睡行症一般不伴有呼吸暂停的症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般不会出现夜间行走等症状。
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漫游为分离障碍的一种症状,患者发作时的表现和“睡行”相似。患者突然离开家或工作场地一段时间(几天或数周)并开始漫无目的的漫游,其间不记得自己身份或完全以一个新的身份出现,事后对这些经历遗忘。
分离障碍患者发作开始于清醒状态,醒来时常身处异地,持续时间要长得多,患者警觉程度更高并能完成复杂的有目的的动作,且分离障碍在儿童中罕见,故可以鉴别。

自评量表
睡行症患者通常对自己的发作不知情,可通过一些心理测评反映症状,但具体诊断需由医生完成。
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治疗
治疗目的:减少症状发作。
治疗原则:消除相关的诱发因素(如过度疲劳,压力过大,过度担心,睡眠不足等),睡行症发作时不要试图唤醒患者,注意保护患者,避免危险与伤害。
药物治疗
当睡行行为存在潜在危险,或发作频繁且对患者造成痛苦时,应进行药物干预。发作频繁者可选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或某些抗抑郁药减少发作。
苯二氮䓬类药物
该类药物应用广泛,但有一定依赖性,突然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如病情恶化、失眠、呕吐等)。
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慎用(有一定抑制呼吸作用),孕妇禁用(有胎儿致畸作用),哺乳期妇女应慎用。伴有严重的精神抑郁患者用药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应采取预防措施。
三环类抗抑郁药
常用药物:丙咪嗪、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低血压、镇静、口干、便秘和心律失常时,及时咨询专科医生。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宜饮酒,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
可采用催眠治疗和放松训练等心理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催眠疗法
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通过暗示使被治疗者情绪和身体放松,注意集中,与主题相关的想象增加,可以唤起被压抑的创伤性经历和被遗忘的记忆内容。
催眠后暗示能够影响患者清醒状态下的行为,催眠疗法对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放松训练
通过精神放松和肌肉放松,可缓解肌肉紧张,降低身体和心理应激。
调节自主神经,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辅助疗法
一些辅助疗法可帮助改善病情,如冥想、太极、瑜伽、按摩、针灸、穴位按压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儿童睡行症预后良好,长大后多能自愈。一般在15岁之前自行消失,多数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
成人患者多可能患有其他躯体疾病,需进行相关治疗。

危害性
安全问题
睡行症患者在发作期间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无意识地伤害他人。
情绪问题
患者在发作过程中突然被唤醒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情绪。睡行症也会导致患者产生尴尬或焦虑的情绪体验。
干扰他人睡眠
在患者睡行发作时,家人需要保持觉醒状态,保护患者的安全。患者若在发作过程中出门行动,也可能会影响他人。
睡眠不足
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睡眠中断,导致白天疲倦、嗜睡,进而影响学业或工作。

日常
个人护理
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制定个体化的作息时间表,保持治疗和休息的平衡。
可正常饮食,应避免过度饮酒、饮用浓茶和咖啡,遵医嘱使用可卡因、皮质激素等药物。
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减轻工作压力。注意劳逸结合,促进身心放松。
创造安全的睡眠环境。睡前关好门窗,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疾病发作时外出走失或做出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
按时服药,规律治疗,定期复诊。

患者家属
家人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比如收拾好房间内的尖锐物品、整理容易绊腿的电线和家具等,锁好门窗。
如果住房不止一层,睡行症患者的卧室最好在一楼,以免在睡行发作时受伤。
不要强行唤醒患者,当其发作时,陪同患者一起走、注意保证患者安全,直至其自行回床继续睡觉。
注意保护孩子病情隐私。不在孩子及外人面前谈论其发病经过,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及自卑情绪。

预防
由于病因尚不明确,对于睡行症目前尚缺乏特定的预防方法。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发作可能。
对于儿童来说,注意室内环境的安全尤为重要,以免儿童在睡行发作时受到伤害。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青少年,都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睡前刺激。
避免压力过大,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李凌江,陆林. 精神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陆林.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 5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
世界卫生组织.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