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湿疹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6月3日 1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一种具有渗出和融合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
剧烈瘙痒的多形性皮损,如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可伴糜烂、渗出
由多种内部及外部因素共同引起
去除病因,外用药物治疗及系统治疗

定义
湿疹是由多种内部及外部因素造成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患者自觉瘙痒。
急性湿疹多指湿疹的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伴有渗出和糜烂。

分类
按照发病部位分类
湿疹可发生于身体的多种部位,以下为一些特殊部位的湿疹及其特点。
手部湿疹:发病率高,多由于接触外界各种刺激导致,表现为手部干燥暗红斑。
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期女性,表现为乳头、乳房、乳晕处红斑丘疹,伴有糜烂渗出。
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常因过度搔抓、烫洗呈红肿、糜烂、渗出,易慢性苔藓化。
耳部湿疹:常发生于外耳道、耳轮、耳后褶皱部位,表现为耳痒、渗出性皮疹、易反复发作。
小腿湿疹:多发于胫前或侧面的局限性棕红色斑,分布密集,呈丘疹、丘疱疹,并伴渗出、糜烂。
特殊类型的湿疹
汗疱疹:好发于手掌和足底,表现为表皮深处针尖至粟粒大小水疱,相邻的水泡可发生融合。
干燥型湿疹:好发于头皮、眉间等,表现为潮红、丘疹、脱屑等,但无明显渗出。
钱币状湿疹:好发于四肢,表现为丘疹、丘疱疹融合成的钱币状皮损,红肿渗出明显。
自身敏感性皮炎:在皮肤病变的基础上,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原来的皮疹恶化,患者对自身内部或皮肤病灶组织敏感性增高,诱发更广泛的皮肤炎症。
感染性湿疹样皮炎:伤口如溃疡、窦道、造瘘口等分泌较多分泌物及细菌毒素,刺激周围皮肤诱发的皮疹。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急性湿疹发病情况的权威数据,下面是湿疹的部分数据。
我国一般人群湿疹的患病率约为3%~5%,美国为10.7%。
湿疹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在过去30年中发病率有明显增加。
在中国,儿童湿疹发病率约为10%~20%,成人发病率约为1%~3%。湿疹大多始于婴幼儿时期,通常在5岁之前发病,部分患者可能会持续一生。
婴儿及儿童湿疹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

病因
致病原因
急性湿疹的致病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许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造成其发病或加重。
外界因素
包括生活环境(如炎热、干燥等)微生物、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接触物(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创伤以及搔抓刺激等。
内在因素
主要指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包括慢性系统性疾病如免疫异常、存在感染病灶(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等)、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过度疲劳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月经紊乱等)、遗传因素等。

症状
主要症状
发病部位
急性湿疹可发生在体表的任何位置,多呈对称分布。
最常见于头面部、四肢远端、手足部及阴部、肛门处。
皮肤表现
大多数皮疹为在红斑基础上密集分布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
由于搔抓等刺激,皮肤破损,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同时出现明显渗出,渗出物可结成淡黄色的痂皮附着在皮疹表面,薄厚不一。
病变中心较重,皮疹并逐渐向周围蔓延,境界不清。
病程发展
起病较急,发病较快,病程长短不一,常于数天或数周后逐渐减轻至消退。若反复发作,可慢性化。
其他症状
患者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烫洗、肥皂等刺激均可使皮损情况加重。一般无全身症状,皮疹加重时可能引发低热及全身不适。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皮肤出现多形性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使用外用药物涂抹,影响原发皮肤损害形态。
避免过度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行为。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损害最初是在哪里出现的?形态如何?
是否有什么诱因?比如在出现症状前接触过过敏性物质?
皮肤损害部位是否有疼痛或瘙痒的感觉?
病史清单
是否存在感染如扁桃体炎?
是否有月经紊乱等内分泌代谢异常?
近期是否有精神紧张、疲劳过度等情况?
家人有无湿疹?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专科检查:过敏原检查、皮肤斑贴实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如糠酸莫米松、地塞米松软膏等。
外用清洁止痒剂:如硼酸溶液、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油剂等。
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接触过刺激性物质,或过敏的物质。
有慢性感染、内分泌及代谢改变等疾患。
近期存在疲劳、精神紧张的状况。
临床表现
皮疹由红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构成,具有多形性特点,伴有糜烂和渗出。
患者多自觉瘙痒。
实验室检查
急性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血液检查可初步判断湿疹是否与过敏有关,同时也可判断有否有感染发生。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增高,提示患者存在过敏情况。
免疫球蛋白检测
部分患者若出现血清IgE增高的现象,提示患者存在过敏情况。
病理检查
临床一般不进行病理检查,若症状严重需要鉴别其他疾病时可能会采取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结果可见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周围。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接触性皮炎及特应性皮炎进行鉴别。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相似点:都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疹,伴有瘙痒。
不同点: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皮疹多局限在接触部位,边界比较清楚,病程较短,去除病因后常可自愈。
特应性皮炎
相似点:都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疹,伴有瘙痒。
不同点:特应性皮炎患者本人或其亲人常有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患者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多于1岁内发病,初发皮损为瘙痒性红斑,多在2岁内好转痊愈。疾病迁延可出现皮肤干燥、苔藓样皮肤损害和明显瘙痒。

治疗
治疗目的:急性湿疹治疗不及时,处理不适当可发展为慢性湿疹,因此去除病因、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主要的治疗目的。
治疗原则:寻找病因,避免过敏原。同时针对不同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根据湿疹的表现选择不同的外用剂型:如果是以渗出为主的,可以考虑湿敷的方法;如果渗出不明显,可以考虑外用膏剂治疗等。还需要配合全身治疗。
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
外用清洁止痒剂
炉甘石洗剂:建议用于急性湿疹无糜烂、渗出时。
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建议在出现大量渗出时采用冷湿敷治疗。
氧化锌油剂: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
初始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
弱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轻度湿疹,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
中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度湿疹,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
强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上述药物疗效不好时,如哈西奈德、卤米松乳膏。
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使用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即可,不建议涂抹于眼部。为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2周。
长期或不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诱发二重感染,造成激素依赖性皮炎等副作用。用药之后产生不良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外用抗菌药物
并非常规治疗。
当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脓疱、脓痂时,可选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抗菌药物。
全身用药
抗组胺药
选择适当的抗组胺药来抗过敏止痒。一代抗组胺药有氯苯那敏等,二代抗组胺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抗组胺药可以导致部分患者轻度的困倦、嗜睡、眩晕。注意力不集中,极少数药物还可以导致黏膜干燥、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副作用。
一代抗组胺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对学习和认知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不宜长期使用。二代抗组胺药受体特异性强,较少有一代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主张常规系统应用,特殊情况下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适应证:可用于病因明确、短期可以去除病因的患者,如因接触和药物引发放的自身敏感性皮炎等;也可短期应用于严重水肿、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
副作用:长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感染,诱发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导致多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如:应激性溃疡、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月经紊乱、高血压、精神异常、痤疮、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等。
注意事项:应用期间要给予低钠高钾饮食,使用期间注意监测各项并发症的指标,不能骤然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
其他药物
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物理治疗
紫外线疗法: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湿疹可应用UVA1(340~400 nm)照射、UVA/UVB照射及窄谱UVB(310~315nm)进行治疗性照射。

中药治疗
中成药如雷公藤多苷、复方甘草酸苷等对某些患者有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中药可导致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对于长时间使用中药治疗的湿疹患者,应定期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预后
治愈情况
少数患者不经过任何治疗可自愈。
大多数急性湿疹患者经过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病情可得到缓解或治愈。
急性湿疹症状减轻,或急性期未得到适当处理,拖延会导致亚急性湿疹。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可能会发展为慢性湿疹,慢性湿疹会经久不愈。

危害性
对心理的影响
由于急性湿疹影响皮肤外观,可能会造成患者情绪方面的负面影响,产生心理压力。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急性湿疹患者往往会伴有严重的瘙痒,这种瘙痒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
对健康的影响
急性湿疹严重时皮肤会出现肿胀、渗出、溃烂,甚至合并有严重的感染。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
应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饮食管理
戒烟、戒酒。
避免过敏性食物。
不必过度忌口,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均衡。
心理调节
适当减少学习工作安排,注意休息。
调整正确的心态,保持积极、愉快、舒适的心情有助于湿疹的治疗。
皮肤管理
不要用热水烫洗,不使用碱性洗澡产品,如碱性肥皂等。
坚持使用保湿剂,在洗浴后使用具有皮肤屏障保护功能的保湿剂,能起到辅助治疗和减少复发的作用。
避免搔抓和摩擦皮肤。

随诊复查
应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及后续复查,急性湿疹一般治疗1周后复查,若反复发作或治疗疗效不确切,应及时再次就医。

预防
尽可能避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局部刺激、饮食习惯、精神神经因素等。
避免局部刺激
避免皮肤接触一些易于致敏的化工制品及纺织物,不穿较紧的涤纶等材质的衣物。
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良的精神情绪状态如焦虑、沮丧、不安、病耻感,压力等会诱发湿疹的复发及加重。调整心态,保持积极、愉快、舒适的心情有助于湿疹的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
若存在感染因素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等,内分泌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等,需要积极就医。
避免接触过敏性物质
如果对环境中的花粉、屋尘螨、动物毛皮以及某些食物过敏,日常需要注意避免接触。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方水凉,黄水湖. 炉甘石洗剂与氧化锌洗剂治疗急性湿疹的最小成本-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106-109.

[3]
李斐,韩丹,王莉,等. 常见皮肤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和IgG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临床检验杂志,2020(11):806-809.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