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1月5日 5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糖尿病前期为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葡萄糖异常代谢状态
一般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

定义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分类
按照血糖情况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空腹血糖受损(IFG)
IFG是指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正常,而仅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
糖耐量减低(IGT)
IGT是指空腹血糖<7.0mmol/L,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
两者混合状态(IFG+IGT)
指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

流行病学
2007~2008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按照WHO 1999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约1.48亿人),其中IFG、IGT及IFG+IGT分别为3.2%、11.0%及1.9%[1-2]

病因
致病原因
糖尿病前期的病因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其中的一个致病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易患,但起病和病情进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环境因素
包括年龄增长、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化学毒物等。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
胰岛素抵抗: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症状
主要症状
多数糖尿病前期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血糖升高。部分患者可有轻微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血糖升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
多尿导致失水,患者口渴而多饮。
身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且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加,引起消瘦、体重减轻。
为补充糖分,维持身体活动,患者常容易饥饿、多食。

就医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体检结果显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记录血糖测量时间及血糖数值,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现血糖异常是在什么时间?血糖值是多少?
是否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糖尿病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脂血症等病史?
是否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分娩过巨大儿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检查: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肝胆胰脾双肾超声、眼底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降糖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患有糖尿病病史。
患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或高脂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一般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糖
检查前禁食8~10小时,晨起抽取静脉血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检查前禁食8~10小时,检查前一天晚上12点以后禁食。
测试当天先抽取空腹血测定血糖水平。
葡萄糖75克,溶于250~300毫升温开水中,待融化后5分钟内喝完。
从第一口开始计时,测定2小时后血糖,或者分别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取血测定血糖水平。
试验过程中禁烟、酒、咖啡和茶,不做剧烈运动。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可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其他
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明确是否合并贫血、肝肾功能损害等。

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提出的糖代谢分类标准。

糖代谢分类 空腹血糖(mmol/L) 糖负荷试验2小时血糖(mmol/L)
正常血糖 <6.1 <7.8
空腹血糖受损 ≥6.1,<7.0 <7.8
糖耐量异常 <7.0 ≥7.8,<11.1
糖尿病 ≥7.0 ≥11.1

鉴别诊断
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可以发展为糖尿病,但两者的诊断标准不同。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或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糖化血红蛋白≥6.5%。
若无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需再测一次予以证实,诊断才能成立。

治疗
治疗目的:通过适当的干预方法使血糖逆转为正常,或至少是维持在糖尿病前期阶段,从而预防或延缓进展为糖尿病。
治疗原则:多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运动干预
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分钟/周。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一般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以及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
饮食干预
合理膳食,以谷类食物为主,辅以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的多样化膳食,多吃绿叶蔬菜,少吃高热量的饮料和食物。
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以清蒸、水煮为主,少用油炸、煎、烤等方式烹调食物。
一日至少三餐,使主食、副食摄入量较均匀地分布在三餐中,并定时定量,一般按1/5、2/5、2/5或者1/3、1/3、1/3分配。
不建议饮酒。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时机
根据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风险分层,分为低分险及高分险,见下表。

IFG IGT IFG+IGT
不合并其他糖尿病危险因 低风险 低风险 高风险
合并其他糖尿病危险因 高风险 高风险 高风险

低风险者先实施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未达到预期干预目标(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24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5%,IFG者空腹血糖<6.1 mmol/L,IGT者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 mmol/L),或高血糖进展和(或)无法严格遵守生活方式者,可考虑启动药物干预。
高风险者或具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
治疗药物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
阿卡波糖
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应与摄入的第一口淀粉类食物同时嚼服。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腹胀、排气增多)。
二甲双胍
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具有轻度减轻体重的作用。
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胃肠道不适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腹泻、恶心)、食欲下降。

预后
治愈情况
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等生活干预,甚至于药物干预可减少其糖尿病发病风险。

危害性
糖尿病前期人群较正常人群更易患高血压、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糖尿病前期可能会进展为糖尿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也可能会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遵照医生或营养师制定的饮食治疗计划规律进食,定时定量。
多吃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500g左右,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在两餐之间适量选择水果,以低升糖指数水果为宜,如苹果、樱桃、梨等。
常吃鱼肉、鸡肉等,适量吃牛肉、羊肉等,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注意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每日烹调油使用量控制在30g以内,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
运动管理
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练太极拳、打乒乓球等。
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1小时(以进食开始计时)。
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次抗阻运动。
若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
活动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每次30~40分钟,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和运动结束整理运动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渐延长。
肥胖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运动要循序渐进,选择合适的运动,并长期坚持。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糖尿病前期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树立治愈的信心。
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等。
服药患者遵医嘱复查,明确治疗效果及药物剂量是否调整,切勿自行增减剂量。

预防
合理膳食,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防止肥胖。
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人群应定期体检,定期监测血糖。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等.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 (05):371-380.

[2]
YangW, LuJ, Weng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0,362(12): 1090-1101.

[3]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迟家敏. 实用糖尿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7]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卫生分会. 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11(7): 79-85.

[8]
张盼,石春雷,娄培安.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筛检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12): 1147-1149.

[9]
LiG, ZhangP, WangJ, 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J]. Lancet, 2008,371(9626): 1783-1789.

[10]
HuangY, CaiX, MaiW,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rediabete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J, 2016,355: i5953.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