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1月5日 5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感染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
不同类型表现不同,可有发热、淋巴结肿痛、咳血痰、休克、严重出血等
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通过鼠蚤叮咬、接触和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
迅速隔离,就地治疗,包括足量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等

定义
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强制管理,并将其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
自然疫源性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类参与也可以在动物间传播,人与带病的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可以感染。
主要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以带菌的鼠蚤为传播媒介。
鼠疫感染,临床上有两种主要形式:经人的皮肤侵入导致腺鼠疫,经呼吸道侵入导致肺鼠疫,两者均可发展为败血症。
肺鼠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感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分型
主要类型
腺鼠疫:该型最常见。
肺鼠疫:死亡率高,既可以是原发性,亦可以继发于腺鼠疫。
败血症型鼠疫
也称暴发型鼠疫,是最凶险的一种类型,死亡率高。
原发败血症型发展迅速,较少见。
继发败血症型病可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
轻型鼠疫: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其他类型
皮肤鼠疫,脑炎型、肠炎型鼠疫等,均少见。

发病情况
流行季节
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故本病流行于夏秋季。
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流行地区
鼠疫可由疫区通过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甚至大流行。
全球鼠疫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53个国家,以非洲、亚洲、美洲发病最多,目前流行最广的3个国家是刚果民主共和国、马达加斯加和秘鲁。
亚洲主要在越南、尼泊尔、缅甸、印度、俄罗斯和蒙古国有流行或散发病例发生。
我国鼠疫疫源地分布广,面积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了大规模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根除及防治工作,控制人间鼠疫疫情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国鼠疫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和云南等地,发病最多是云南西部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疫情情况
20世纪70~80年代,鼠疫呈散发,全世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约1000例左右。
20世纪90年以来,鼠疫疫情有上升趋势。
1989年至2003年,全球25个国家报告鼠疫病例38310例,其中2845例死亡。
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3248例鼠疫,其中584例死亡。

病因
致病原因
鼠疫感染的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菌,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个方面。
传染源
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为鼠类、旱獭及其他啮齿类动物。
野生食肉类动物(如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如黄羊、岩羊、马鹿等),家养动物(如犬、猫、藏系绵羊等)也可成为鼠疫的传染源。
肺鼠疫患者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
败血症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染病跳蚤叮咬、与受感染的组织直接接触或吸入受感染的呼吸道飞沫,在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构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
在鼠疫疫源地,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或盗猎旱獭等经济动物而经皮肤接触感染所致。
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
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因飞沫构成“人→人”之间的传播,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

易感人群
人群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可发生隐性感染,无性别年龄差别。

发病机制
鼠疫耶尔森菌可以经破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鼠疫。
鼠疫耶尔森菌菌体含有内毒素,并能产生鼠毒素和一些有致病作用的抗原成分。
鼠疫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末梢血管损伤、肾小管损伤、肝脏脂肪变性及局部出血坏死病变。

症状
主要症状
潜伏期:鼠疫患者感染后未发病,无特异临床症状。
腺鼠疫潜伏期(感染尚未发病)一般为1~8天,多为2~5天。
原发性肺鼠疫潜伏期为几个小时至3天。
曾经接受预防接种者,潜伏期可长达9~12天。
感染初期特点:除轻型外,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伴恶心、呕吐、头痛和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等。
继而可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步态蹒跚、血压下降等。

不同类型鼠疫特点
腺鼠疫
疾病初期就有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
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以发病后2~3日最显著。
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约占70%)、腋下淋巴结(约占20%)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约占10%),多为单侧。
患者可有剧烈触痛,处于强迫体位。
4~5天后淋巴结化脓溃破,病情缓解,部分发展为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
肺鼠疫
表现为寒战、高热,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
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及发绀。
败血症型鼠疫
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鼻出血、呕吐、便血或血尿等。
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皮下出血、压之不褪色)、发绀(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坏死,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轻型鼠疫
也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科
接触过确诊患者,或去过鼠疫流行区域,出现畏寒发热、面色潮红、结膜充血,或局部淋巴结肿痛、出血点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高热不退,剧烈胸痛、咳嗽、咯血痰、呼吸困难,发绀,甚至意识不清、昏迷等时,建议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应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就医前,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发热患者,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腹股沟、腋下等处是否有肿痛、触痛?
是否有咳嗽、咳痰、胸痛等?
是否有鼻出血、便血、皮肤瘀斑等出血表现?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史清单
是否被跳蚤叮咬过?
是否接触过鼠疫动物?
是否有接触过出现类似症状患者?
是否近期到过鼠疫疫区?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磺胺类药物、环丙沙星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局部外用药膏:链霉素软膏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在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疫源地,有鼠疫动物或患者接触史,或有跳蚤叮咬史。
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神志淡漠等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小时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表现。
急性淋巴结迅速红肿,皮肤发热、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或咯血。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神志不清(如谵语妄动)。
可有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颅内压升高、脑脊液浑浊。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⁹/L以上。
初为淋巴细胞增高,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
尿量减少,有蛋白尿、血尿和各种管型尿。
大便常规
肠炎型者呈血性或黏液血便,隐血可有阳性。
细菌学检查
涂片:用血、尿、大便标本作涂片或印片,阳性率约50%~80%,简单、快速。
培养:分别取材于动物的脾、肝等脏器或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接种培养均可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
血清学检查
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RH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纸上色谱方法,检测鼠疫F1抗原。
鼠疫间接血凝试验(H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
两次间隔10日采集血清,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有助于诊断。
基因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鼠疫特异性基因。

鉴别诊断
不同类型的鼠疫应与相似症状的疾病相鉴别。
腺鼠疫
与急性淋巴结炎、丝虫病的淋巴结肿大和兔热病相鉴别。
重要区别是有无鼠疫接触史和病原学诊断。
败血症型鼠疫
与其他原因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
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特征、症状体征鉴别。
肺鼠疫
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皮肤鼠疫
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鼠疫治疗的同时需要防止疾病的扩散和流行。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就近治疗。
按照甲类传染病的管理规定隔离,直到症状消失。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
入院时需要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
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患者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含氯石灰或甲酚皂液彻底消毒。
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局部分泌物、血或痰细菌培养每3日1次,连续3次(肺鼠疫6次)病菌阴性,可以解除隔离出院。
急性期应给予流质饮食,或给予葡萄糖和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于毒素排泄。
对腺鼠疫淋巴结肿切忌挤压,可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未化脓切勿切开,以免导致全身播散。
药物治疗
抗菌治疗
早期、联合、足量抗菌治疗是鼠疫成功救治的关键。
以链霉素为首选,若因过敏等原因不能使用链霉素者,可考虑选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
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常联合其他类型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多西环素、β-内酰胺类或磺胺类等。
如有药物过敏史,提前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对症治疗
急性期需卧床,烦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镇静止痛剂。
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有心力衰竭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
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必要时抗凝治疗。
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局部治疗
皮肤病灶可涂0.5%~1%链霉素软膏或四环素软膏。
眼鼠疫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每日数次。
手术治疗
局部软化有脓腔形成者,需要切开引流。
预防性治疗
以下人群,应该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治疗。
对鼠疫患者的直接接触者。
被疫区跳蚤叮咬的人。
接触了染疫动物分泌物及血液者。
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鼠疫菌时发生意外事故者。
药物可选用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磺胺类药物、环丙沙星等。
必要时可肌肉注射链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疗程均为7天。

预后
治愈情况
未经有效治疗的鼠疫死亡率较高,腺鼠疫的死亡率为30%~60%,败血症型鼠疫几乎100%死亡。
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和支持治疗,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死亡。

危害性
鼠疫属于十分严重的传染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肺鼠疫患者可通过飞沫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引起鼠疫流行或大流行,影响人群健康。

日常
日常管理
疑似或确诊患者及直接接触者,需要进行单独隔离。
隔离期间注意讲究卫生,饮食健康,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预防
自我防护
参与治疗或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必须穿防护服和高筒靴,戴面罩、厚口罩、防护眼镜、橡皮手套等。
对前往鼠疫地区的旅行者可能面临的感染危险,应当遵循如下建议。
野营或狩猎时应避免与啮齿动物接触,避免与死亡动物,感染动物的组织或物质接触。
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
不剥食疫源动物。
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应避免前往拥挤的地区,避免与肺鼠疫患者紧密接触。
旅行者应使用驱虫产品防止跳蚤咬伤,采取防蚊措施也可以防止跳蚤和其他吸血昆虫叮咬。
出现突发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发炎或呼吸急促、咳嗽和/或血痰时,应立即就诊,并向医生告知旅行史。
疫苗接种
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接种疫苗,但高危人群(例如经常暴露在感染风险下的实验室人员以及卫生工作者)除外。

参考文献

[1]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李兰娟,王宇明. 感染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上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李宗浩. 中国灾害救援医学_下卷[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13.

[6]
世界卫生组织. 鼠疫:重要事实. !link(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lague).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鼠疫诊疗方案[A].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鼠疫应急防控手册[A].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