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1月8日 9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贫血是指人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容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症状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
治疗方法有药物、输血、手术等
不同类型贫血预后不同

贫血是什么?

定义
贫血指的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容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
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容量测定操作技术复杂、重复性差,而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循环血液红细胞容量的减少,故临床上凡是循环血液单位体积中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和/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即称贫血。
分类
根据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
按贫血进展速度
分为急性贫血、慢性贫血。
按红细胞形态
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点及常见疾病如下表所示。

类型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35 巨幼细胞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大量增生的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肝疾病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32~35 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32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按血红蛋白(Hb)浓度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如下表所示。

血红蛋白浓度 贫血严重程度
<30 g/L 极重度
30~59 g/L 重度
60~90 g/L 中度
>90 g/L 轻度

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
分为增生不良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除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外的贫血)。
按发病机制或/和病因
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发病情况
总体情况
有文献报道,贫血影响了16.2亿人,占总人口的24.8%,各人群患病率如下表所示。

人口群体 贫血患病率(%)
学龄前儿童 47.4
孕妇 41.8
非孕妇 30.2
学龄儿童 25.4
老年人 23.9
男性 12.7

注:患病率指的是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新发病例和原有病例所占的比例。
不同贫血类型的发病情况
缺铁性贫血
最常见的贫血类型,至少占贫血总体发病的50%。
常见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幼儿、育龄期女性。
我国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9.1%,妊娠早、中、晚期的患病率分别为9.6%、19.8%、33.8%。
巨幼细胞贫血
多发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进食新鲜蔬菜、肉类较少的人群。
在我国,叶酸缺乏者多见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在欧美,多见维生素B12缺乏者和有内因子抗体者。
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青年人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欧美年发病率为(0.47~1.37)/10万,日本为(1.47~2.40)/10万,我国为0.74/10万。
注:发病率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年,特定人群中新病例所占的比例。
溶血性贫血
占全部贫血发病的5%左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贫血久了会得白血病吗?
贫血是一种临床症状,是否会转归为白血病需要根据其具体病因判断。
由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慢性消化道出血、溶血性贫血等引起的贫血,有效治疗后不会转向白血病。
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引起的贫血,由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和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变,有向白血病转归的风险。
白血病本身会引起贫血、出血等改变。
夫妻一方有地中海贫血能要小孩吗?
夫妻双方中有一方有地中海贫血,是可以生育下一代的,但是需要及时进行夫妻双方的基因检测和孕期胎儿的基因检测。
若一方为地中海贫血患者,而另一方不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是可以生育的,但胎儿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概率是25%,需要在孕期及时予以疾病筛查;
若一方为地中海贫血患者,而另一方为携带者,胎儿罹患地中海贫血的概率是50%,风险较高。
贫血最怕乌鸡白凤丸是真的吗?
贫血最怕乌鸡白凤丸的说法不是真的。贫血属于中医气血不足的范畴,可以服用的药物不止乌鸡白凤丸,还有益气养血口服液、当归片等,需要辨证服用。
乌鸡白凤丸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酸腿软、月经不调者;益气养血口服液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气短、心悸、面色苍白、乏力等;当归片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发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等。

病因
致病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及调节因子和造血原料。
任一因素发生异常都可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起贫血。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骨髓衰竭:包括先天性、原发的或继发的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
骨髓受抑制:如肿瘤放射、化学治疗等使造血细胞受损。
骨髓浸润:各类造血系统肿瘤、肿瘤骨转移导致造血干细胞减少。
造血微环境及调节异常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包括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骨病、各种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以及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
淋巴功能亢进:包括T细胞功能亢进、B细胞功能亢进。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
造血细胞凋亡亢进。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巨幼细胞贫血,这是临床常见贫血之一。
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导致贫血,这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
即溶血性贫血。由于先天或外在因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过早、过多地被破坏,引起贫血。
红细胞内在缺陷:因红细胞膜、代谢酶类和血红蛋白异常等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地中海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蚕豆病(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
红细胞外在因素:又可分为免疫相关性和非免疫相关性。前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后者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失血
急性失血,如严重外伤等,导致短时间内的大量失血。
慢性失血,往往合并缺铁性贫血。

高危因素
饮食不均衡
从饮食摄入维生素B12、叶酸、铁的含量持续偏低,会增加贫血患病风险。
肠道疾病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胃肠道疾病会影响胃肠道营养吸收,缺乏营养会增加患病风险。
经期
月经会导致女性血液流失,患缺铁性贫血的风险较大。
怀孕
如果怀孕期间没有及时补充叶酸、铁、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则患病风险会增加。
疾病
癌症、肾衰竭、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可能会导致红细胞不足,增加贫血风险。
溃疡、出血等其他情况会造成缓慢失血,消耗体内铁储备,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家族病史
若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家族病史,有遗传患病风险。
年龄
65岁以上人群患贫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其他因素
某些感染、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增加贫血风险。
酗酒、接触有毒化学物质、使用某些药物等,会影响红细胞的产生,导致贫血。

症状
主要症状
神经系统
头晕、眩晕、萎靡、晕厥、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往往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儿童可有哭闹不安、躁动、长期贫血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迟缓。
皮肤黏膜
苍白、皮肤、黏膜颜色变淡是主要表现。
皮肤粗糙、缺少光泽,甚至出现溃疡。
还可能出现皮肤、黏膜黄染。
缺铁性贫血者指甲薄脆,可呈匙状甲(反甲),甲皮中部凹陷,边缘翘起,常变薄。

呼吸系统
呼吸急促。严重时平躺时出现呼吸费力,而半躺或者坐位时呼吸费力情况才能稍微减轻。
循环系统
心悸、心率加快;活动量越大,心悸、心率加快的症状越明显。
长期不仅有心率变化,还可有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水肿等。
消化系统
腹部胀满、食欲减低、排便频率和粪便形状的改变;消化功能减低,表现为味觉敏感度下降,发生食欲减退、厌食。
可以伴有舌炎和舌乳头萎缩。
长期慢性溶血可合并胆道结石。
泌尿系统
多尿、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可致急性肾衰竭。
内分泌系统
长期贫血会影响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胰腺的功能,导致人体内激素分泌异常。
生殖系统
男性:性功能减退。
女性:影响性激素分泌,导致月经周期紊乱,月经过多、减少或闭经。
免疫系统
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不同类型贫血的特殊表现
缺铁性贫血
缺铁的一般表现: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舌体发红),口角皲裂,吞咽困难。
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指进食一些非营养性或不能食用的物质如泥土、纸片、污物等的异常行为。
严重的缺铁可出现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便秘。
其他表现:烦躁、易怒,精神不集中,毛发干枯脱落,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行为异常。
巨幼细胞贫血
贫血症状:可有活动后气短、心悸、黄疸(皮肤、巩膜黄染)。
胃肠道症状:舌炎,舌面光滑、味觉消失,食欲缺乏。
神经系统症状:乏力,手足对称性麻木,下肢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精神错乱。
溶血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可出现严重的腰背、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之后出现高热、血红蛋白尿(尿色呈暗红色或酱油样)、黄疸(皮肤、巩膜黄染)。
慢性溶血性贫血会有贫血、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脾大,严重可导致骨骼变形。
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血:皮肤紫癜(皮肤、黏膜出现暗紫色斑块)、鼻出血、齿龈出血较常见,有时还有口腔血疱,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可以出现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常见于口腔、呼吸系统、皮肤软组织、会阴肛门周围。合并脓毒血症易危及生命。
贫血:不具特征性,与其他贫血类型相似,出现乏力、头晕、心悸、气短、耳鸣等。

并发症
早产
孕妇有叶酸缺乏性的巨幼细胞贫血可出现早产等情况。
心力衰竭
可有心慌、胸闷、不适等心律不齐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
危及生命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一些遗传性贫血疾病,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也有致命危险。

就医
就医科室
血液科
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全身乏力、心慌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妇科
如果女性月经过多可以去妇产科就医。
产科
如果女性处于孕产期,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全身乏力、心慌等症状,可以去产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不建议化妆、涂指甲油,医生需要查看患者面部颜色、指甲的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出现头晕、心慌、全身没劲多长时间了?
什么情况症状更加明显?
食欲怎么样?大便频率和形状正常吗?
月经周期和月经量是否正常?
病史清单
是否接触过化学物质、辐射、药物或病原微生物等?
家族中是否有遗传性血液病,如地中海贫血,蚕豆病等?
是否有胃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克罗恩病、乳糜泻等?
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如肿瘤性疾病、肝病、肾病、糖尿病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及血生化
外周血涂片
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测定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铁剂: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右旋糖酐铁、蔗糖铁等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不同类型的贫血可能有不同的病史。
可能有幼年贫血史。
可能有有害物质暴露史。
可能有胃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史。
临床表现
全身各系统:皮肤、黏膜苍白,心率改变,心律失常,呼吸频率异常等。
伴随表现
溶血:如皮肤、黏膜、巩膜黄染,胆道炎症体征,肝大或脾大等。
出血:如皮肤黏膜紫癜或瘀斑,眼底、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道或消化道出血。
浸润:如皮肤绿色瘤、皮下肿物、淋巴结肿大、肝大或脾大等。
感染:如发热、全身感染等。
营养不良:如皮肤、黏膜或毛发干燥、黏膜溃疡、舌乳头萎缩、匙状甲或神经系统深层感觉障碍等。
自身免疫:皮肤、黏膜损害,关节受损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的最基本检查,可以判定贫血的严重程度、贫血的类型等。
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情况。
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是否有异常细胞等。
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测定,有助于判断贫血类型。
生化检测:了解肝肾功能情况,有无胆红素升高等。
骨髓检查
有助于判定贫血的病因和机制,包括穿刺涂片和/或活检,必要时留取骨髓标本进行相关基因、染色体和流式免疫方面的检测。
可以反映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造血组织是否出现肿瘤性改变,是否有坏死、纤维化等。

不同类型贫血的检查
根据初步判断的贫血原因而进行相应的检查。
缺铁性贫血:需进行铁代谢检查,包括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等,其他还有粪便隐血试验、尿常规检查,甚至胃肠X线检查、胃镜检查等。
巨幼细胞贫血: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还会做内因子抗体测定、药物吸收试验等。
失血性贫血:需进行原发病检查,包括内镜、肝肾功能检查等,还可能做B超、CT等,明确出血部位。
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血红蛋白电泳、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基因筛查等,明确具体病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贫血:进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测定、相关免疫系统功能检查、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先天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等。
缺铁性贫血
临床表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典型的贫血表现。
实验室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0.32。
可以伴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外周血涂片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血清铁、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多升高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巨幼细胞贫血
临床表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典型的贫血表现。实验室检查
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0 fl,红细胞呈大卵圆形。
可以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可降低、正常或轻度增高。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 叶者>5% 或 6 叶者)。
骨髓呈典型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有巨形变。
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小于正常值低限。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常规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比例<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至少符合三项中的两项:血红蛋白(Hb)<100g/L;血小板计数(BPC)<5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
骨髓穿刺
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等)比例增高。
红系、粒系细胞及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
骨髓活检(髂骨)
全切片增生减低,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和(或)非造血细胞增多。
网硬蛋白不增加,无异常细胞。
除外检查:必须除外先天性和其他获得性、继发性骨髓衰竭性疾病。

诊断标准
我国诊断贫血的标准为:海平面地区,血红蛋白(Hb)<120 g/L的成年男性,Hb<110 g/L的非妊娠成年女性,即为贫血。

治疗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是治疗贫血的关键。
应积极寻找病因,予以去除。
对症支持治疗,改善贫血和/或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缓解重要器官的缺氧状态及恢复其功能,为对因治疗赢得时间。
对症治疗
目的是减轻重度血细胞减少的致命影响,为后续给药、手术等对因治疗赢得时间。
输血制品
需要注意的是,输血仅为一种对症治疗方式,使用原则如下。
血红蛋白>90 g/L时,一般不考虑输血。
血红蛋白<60 g/L时,有相应症状,可考虑输红细胞。伴有急性大量失血时同时输注血浆。
血红蛋白为60~90 g/L时,应综合考虑贫血程度、心肺功能、年龄等因素。
止血治疗
适用于贫血合并出血者。应根据出血机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止血治疗,如重度血小板减少则输注血小板。
支持治疗
适用于贫血合并其它脏器功能不全者。根据脏器及其功能的不同,给予对应的支持治疗,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肠外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
铁剂
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常用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口服铁制剂。如果口服不耐受、不能吸收或须快速补充,可用右旋糖酐铁、蔗糖铁等胃肠外给药。
进餐时或餐后服用,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禁忌与茶同服,否则会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成不溶解的沉淀,不易被人体吸收。避免同时服用钙盐、镁盐,否则也会影响铁的吸收。
叶酸、维生素B12
适用于二者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也可用于溶血性贫血的适当补充。
补充叶酸:可口服叶酸制剂,或肌内注射四氢叶酸钙。
补充维生素B12:口服或者肌内注射,某些病情需终身维持治疗。
糖皮质激素
主要适用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减轻溶血症状。
可用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
雄性激素
主要适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如丙酸睾酮、十一酸睾酮、庚酸睾酮、司坦唑醇,以及有雄激素作用的达那唑等。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免疫相关性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如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标准治疗方案的环孢素(CsA)、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还有吗替麦考酚酯(霉酚酸酯)、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西罗莫司等。
单克隆抗体
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可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抗人补体蛋白C5单克隆抗体伊库珠单抗(eculizumab),可用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细胞因子
调节造血功能的造血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改善贫血症状。
如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重组人促红素等。
抗感染药
适用于贫血合并感染者,遵医嘱酌情给予抗感染治疗,如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中成药
经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可应用有补肾生血功效的中成药,如健脾生血片(颗粒)等,缓解乏力、面色苍白症状。
用药提醒
以上所有药物均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手术治疗
脾切除术
可减少脾对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清除作用,改善贫血症状。
适用于严重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贫血,或内科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术后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和感染。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用于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骨髓抑制效果与年龄、身体状况、供体来源、人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程度等有关。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手术部位的清洁与干燥,不要沾水,可用湿毛巾擦拭局部,注意消毒,预防感染。
严格遵医嘱进食和饮水,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肠外营养支持、流食或半流食。
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在床边小幅移动,或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身体功能,但要注意刀口缝合情况,避免大幅运动。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贫血既要增加营养、补血,又要重视补气。严重者必须从补肾着手,因为肾中精华能化生成血。应经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合理用药。
针对常见的缺铁性贫血,中医以病因病机与临床证候为依据,以辨证施治为总则。
遵照《灵枢·经脉篇》“虚则补之”治则理论,以健脾和胃、双补气血为主,可适当补充有利于血液化生的中药或具有现代补铁效果的血肉有情之品,如血红素铁、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

其他疗法
血浆置换
可用于严重或顽固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预后
治愈情况
不同类型的贫血预后情况不同。
缺铁性贫血
积极治疗、纠正饮食习惯、制止出血后,可恢复正常。
合并炎症、尿毒症等慢性疾病,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巨幼细胞贫血
经适当治疗,病情可迅速缓解,但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恢复较慢或不能恢复。
原发病不能被完全纠正,或存在其他基础疾病者,预后应视具体原发病情况而定。
溶血性贫血
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预后不同,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有反复发作风险,溶血危象、脾切除后严重并发症等可危及生命。
再生障碍性贫血
非重型,病情进展缓慢,大多预后良好。
重型若不进行积极治疗,大多会有生命危险,死于感染或出血并发症,即使积极治疗,极重型者死亡率仍高达15%左右。
有移植适应证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包括HLA同胞相合,亲缘单倍体和非血缘相合移植),可治愈本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联合环孢素(CsA)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率为70%~80%,5年生存率约为80%,但生存质量可能不佳。
10%左右再生障碍性贫血者,会发生晚期克隆性血液学异常(基因突变的血细胞过度增殖)。

危害性
神经系统损伤
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并发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能神经症状难以完全恢复。
器官功能受损
某些治疗方法可能导致心脏、肝脏等器官功能受损。
影响生长发育
贫血可能会影响儿童的骨骼正常生长,延缓生长发育,某些遗传性贫血可能导致身材矮小、骨骼畸形、特殊面容等。
致命性
某些类型贫血,严重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应严格遵医嘱,选择最合适的营养补充方式,从食物摄入或服用补充剂等。
叶酸缺乏者,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坚果、动物食品、蛋类、豆类、谷物等。
维生素B12缺乏者,多吃牛肝、猪肝等动物肉类和内脏、鱼、禽、蛋、贝壳类。
铁缺乏者,多吃红色肉类、鱼类、禽类、紫菜、海带、红枣和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等。
同时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土豆、白菜、等绿叶蔬菜,可促进铁吸收。
牛奶应和富含铁的食物间隔至少1小时分开摄入。
避免咖啡、浓茶等可降低铁吸收的食物。
可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提高食欲,充分补充能量。
其他
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不要自行盲目用药,以免加重贫血症状。
及时排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病情监测
某些类型贫血有复发风险,应遵医嘱定期复诊,检查血常规,或疾病对应的相关检查。
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持续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
合理饮食
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牛肉或其他肉类、豆类、小扁豆、深绿叶蔬菜、干果等。
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如深绿叶蔬菜、豌豆、芸豆、花生,和富含谷物的食物,如面包、谷物、面食、大米等。
摄入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肉类、乳制品、强化谷物和大豆产品。
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和果汁、西蓝花、西红柿、甜瓜、草莓等,也有助于铁的吸收。
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均衡营养。
青少年,及时补充营养,做好寄生虫筛查,避免影响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多补充新鲜水果、蔬菜,也可口服小剂量叶酸或维生素B12片剂。
健康生活
不要抽烟,尼古丁可能会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加患病风险。
戒酒或适度饮酒。
合理用药
若需使用抗癫痫药、磺胺药、甲氨蝶呤、乙胺嘧啶、柳氮磺吡啶、质子泵抑制剂、硫唑嘌呤、阿糖胞苷、氧化亚氮等可能会导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药物,应遵医嘱用药,并询问医生是否需要同时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
若需使用抗酸药(如碳酸钙)、H2受体拮抗药(如西咪替丁)等抑制铁吸收的药物,应遵医嘱用药,可询问医生是否需要同时补充铁剂。
其他
对于有重型地贫患儿出生史、夫妻均为地贫携带者的高危孕妇应严格进行产前诊断。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 血液病学:上册[M] .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王友赤. 血液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anaemia 1993-2005: WHO global database on anaemia. [EB/OL]. (2008)[2020-10-15].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43894/9789241596657_eng.pdf.

[5]
Mayo Clinic. Anemia. [Z/OL]. (2019-11-22)[2020-10-13].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anemia/symptoms-causes/syc-20351360.

[6]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7(7):451-454.

[7]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8]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9]
土荣华,牛林敬. 中医经典验方大全[M].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

[10]
郎海燕,陈信义,杨文华. 缺铁性贫血中医药防治康复一体化专家共识[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487-3492.

[11]
杨月欣,葛可佑.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1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3]
Abuga KM, Muriuki JM, et al. How Severe Anaemia Might Influence the Risk of Invasive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African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0, 21(18).

[14]
Allen Richard P, Auerbach Sarah,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 on patients with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3, 88(4): 261–264.

[15]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anaemia and assessment of severit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16]
Janz TG, Johnson RL, et al. Anemia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Emergency Medicine Practice, 2013, 15(11): 1–15; quiz 15–16.

[17]
Langan Robert C, Goodbred Andrew J. Vitamin B12 Deficiency: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17, 96(6): 384–389.

[18]
Vos T.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 for 1160 sequelae of 289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Lancet, 2012, 380(9859): 2163–2196.

[19]
Weksler Babette. Wintrobe’s Atlas of Clinical Hematology.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7.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