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1月17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脏炎症的统称
可有乏力、食欲不振,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
肝炎病毒感染、饮酒、药物、自身免疫、脂肪肝等都可致病
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炎,治疗方法不同,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肝炎是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饮酒、药物、化学物质、自身免疫、肥胖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肝脏炎症的统称。

分类
根据致病因素分类
病毒性肝炎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
按病原学分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无过量饮酒史,以存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主要临床特征。
酒精性肝炎
常见于过量饮酒者。
自身免疫性肝炎
机体在免疫异常的情况下,由于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肝脏细胞所产生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药物性肝炎
本病是由于药物毒性损害或药物过敏反应导致,如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激素类药物以及中草药等,具体见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
根据病程长短分类
(1)急性肝炎
病程多在半年内。
(2)慢性肝炎
病程持续超过半年以上。

发病情况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
甲型肝炎在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是青年,20岁以后群体中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高。
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7.18%,目前估计为5%~6%,男性多于女性。
丙型肝炎全球感染率约为2.8%,中国1~59岁一般人群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为0.43%,估计约有1000万例。
丁型肝炎依赖于乙型肝炎,在HBsAg阳性者中,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0%~32%。
戊型肝炎多见于中老年人。
自身免疫性肝炎
本病好发于30~50岁人群,女性多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本病主要发生于超重或肥胖人群。

病因
致病原因
不同类型肝炎的致病原因不同。
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原因
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传染源
患有病毒性肝炎的人和肝炎病毒携带者(包括慢性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戊型肝炎还有以下传染源,即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猪,或者鹿、牛、鸡、羊、啮齿动物(如鼠)也可能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可经粪-口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可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如果没有接种相应疫苗,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肝炎病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
继发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包括了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因所致的脂肪肝。
酒精性肝炎
长时间饮酒、大量饮酒、营养状态、遗传和代谢特征等可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病因未明,可能是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生物感染、酒精、药物等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药物性肝炎
使用某一种或者几种药物后,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如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激素类药物及中草药等。

诱发因素
酒精性肝炎
短期反复大量饮酒、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
微生物感染:病毒、细菌等,尤其是甲、乙、丙型肝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更容易诱发本病。
药物:甲基多巴、呋喃妥因、双氯芬酸、干扰素、米诺环素、阿托伐他汀和某些中草药可诱发本病。
酒精:长期酗酒也可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炎。

症状
急性肝炎可有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
慢性肝炎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统及全身症状,如恶心、食欲减退、腹胀、乏力等,至病情严重时可有慢性肝病面容,以及其他一些典型症状,进展至肝硬化时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具体如下。
主要症状
疲劳乏力:自觉浑身无力,容易累。
腹胀:表现为全腹部或局部闷胀不适,是一种主观感受。
食欲不振:表现为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吃什么也不香,常不觉饥饿,即使勉强吃些也吃不多。
皮肤瘙痒:多表现为全身性皮肤瘙痒。
黄疸:皮肤、巩膜呈浅黄至金黄色。
脾大:一般无自觉症状,可出现上腹疼痛以及食欲减退等压迫症状。
蜘蛛痣:常见于面部、颈部及胸部,也可见于手、肩及其他部位。外观呈红色针尖样,并有迂曲血管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类似蜘蛛;按压中央的小动脉,可褪色。
肝掌:手掌下部的大鱼际、小鱼际皮肤发红,按压后褪色的现象。

其他症状
急性病毒性肝炎可有发热等症状。
酒精性肝炎可有步态不稳、手震颤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还可伴发桥本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等,可有畏寒、心动过缓、眼干、口干等症状。

并发症
肝性脑病
严重肝病可引起,常出现精神、意识改变和行为异常,如性格改变、失眠、抽搐等。
上消化道出血
可出现呕血、黑便或便血,以及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
腹水
可出现明显腹胀,并可见脾大、出血、腹壁静脉曲张等。
肝硬化
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瘀斑、腹胀、呕血、黑便等。
肝细胞癌
可出现右腹部不适、疼痛、消瘦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出现乏力、易疲劳、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肤色变黄、右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考虑病毒性肝炎时,需进一步至感染内科诊治。
消化内科
出现乏力、易疲劳、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肤色变黄、右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出现剧烈腹痛、呕血、黑便、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立即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要化妆,以免掩盖症状。
观察有无大便发黑、呕吐情况,如有可以拍照留存,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乏力、食欲下降、厌食油腻、肤色变黄、右上腹不适等症状?
刷牙时是否会有牙龈出血?或皮肤上是否有小出血点?
是否有呕血、黑便等?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接种过肝炎疫苗?
有无输血、献血史?
有无不洁注射史?
是否有长期饮酒史?
是否有桥本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等病史?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
病理检查:肝组织穿刺活检。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保肝药物: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双环醇等。
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恩替卡韦、干扰素等。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与患病毒性肝炎人的密切接触史,曾经接受过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损害药物服用史等病史。
临床表现
可有食欲缺乏、厌油腻、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等。
可有肝区触痛、压痛,脾大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时,可提示寄生虫感染。
进展至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血生化
血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胆碱酯酶等。
ALT、AST:是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的指标。
血清胆红素:肝细胞损害可以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肝衰竭会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而ALT、AST下降的现象,即“胆酶分离”现象。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肝脏可合成白蛋白,如果白蛋白水平下降,说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随着病情加重,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可逐渐下降。
γ-GTP: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会出现轻、中度升高,如果发生胆汁淤积,可明显升高。
ALP:主要经过肝胆系统排泄,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都可出现升高,可以借此观察病情发展、治疗情况。
总胆汁酸:肝细胞损害或出现肝内、外胆道系统阻塞时,可升高。
胆碱酯酶:能反映肝脏储备功能情况。
血生化检查需要空腹,检查前一晚晚饭后需要暂时禁止饮食,直到抽血完成。
免疫学检查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病者血清中可出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以及抗1型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等。
抗体、抗原检测
检测血液中肝炎病毒抗体,主要是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乙型肝炎还包括表面抗原(HBsAg)等。
病毒RNA或DNA检测
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肝炎病毒核酸,如果发现则可作为确诊的依据,乙型肝炎检测HBV DNA,丙型肝炎检测HCV RNA。
还可以检测病毒基因型等,为治疗提供参考。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肝脏检查最常用的方法,操作简便、直观、无创。
可了解肝脏的大小和形态、质地,有无占位,以及血管情况等。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测
可评估肝脏硬度值,反映肝脏损害程度及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程度。
同时可以进行脂肪肝程度评估。
腹部CT 
腹部CT是一项放射性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形态,了解有无肝硬化、占位性病变等。
如果发现占位性病变,还能大致判断良、恶性。
肝脏磁共振成像(MRI)
MRI没有放射性,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肝脏组织结构变化。
借助显影剂、动态增强扫描等,可以更有效地判断占位的良、恶性。
检查前除去项链、耳环、手机、手表等金属物品。
病理学检查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明确有无肝硬化并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出现特征性病理改变,表现为汇管区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还可侵入周围肝细胞,即所谓的界面性肝炎。随病程进展,还会出现肝小叶受损,肝细胞出现“玫瑰样花结”。

鉴别诊断
根据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对各种导致肝炎的致病原因间进行鉴别诊断,明确是何种类型肝炎。同时,也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功能性胃肠病
相似点:两者都具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不同点:首先病因不同,功能性胃肠病通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如工作、生活压力大,过度劳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从而诱发该病,而肝炎病因较多,可因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过度饮酒、药物、肥胖等因素引起;其次,肝功能情况不同,功能性胃肠病肝功能检查无异常,而肝炎一般会有异常,据此可以鉴别二者。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等。
治疗原则:多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
休息
急性肝炎早期,则应注意休息;慢性肝炎时也需注意休息;病情好转处于恢复期时,可逐渐增加活动,但应避免运动过度。
戒酒
对于酒精性肝炎的防治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改变生活方式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很重要,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
停用肝损害药物
对于药物性肝炎很重要,去除病因,此外,对于其他类型肝炎也可以避免对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药物治疗
改善和恢复肝功能
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
抗炎、抗氧化、降酶药: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双环醇等。
抗病毒药物
乙型病毒性肝炎常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酸)类似物(如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和艾米替诺福韦)以及α-干扰素。
α-干扰素(INF-α)
包括普通α-干扰素(INF-α)和聚乙二醇α-干扰素(Peg IFN-α)。
若存在以下情况,则不宜使用干扰素α治疗[1]
血清胆红素≥正常值上限2倍。
失代偿性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要器官病变(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等)。
短期内有妊娠计划者或孕妇。
使用干扰素常见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流感样综合征,可在注射干扰素的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相关症状。但若出现严重精神异常或甲减、甲亢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
目前指南推荐使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和艾米替诺福韦。
不恰当的停药易导致病毒反弹,病情加重。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年长者、长期服用时可能导致肾损伤、低磷性骨病,应定期监测肌酐清除率和血清磷水平。
恩替卡韦:用药前、后2小时不进食。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多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泼尼松和硫唑嘌呤联合使用。
长期使用泼尼松的不良反应有长痤疮(青春痘)、体重增加、满月脸、水牛背以及骨质疏松等;硫唑嘌呤的不良反应有皮疹、消化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

手术治疗
人工肝治疗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借助器械等在体外模拟肝脏部分功能,暂时替代肝脏,发挥解毒等作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能够发挥的肝脏功能也不同,有的系统可以替代较多的肝脏系统。
如果发生肝衰竭,人工肝支持系统会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肝移植治疗
如果为终末期肝衰竭时,可能需要肝脏移植等手术治疗。
健康肝脏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可以在移植后逐渐生长,使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预后
治愈情况
如经过积极早期治疗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预后不佳。

危害性
病毒性肝炎为传染病,肝炎病毒可感染他人,具有传染性。
部分肝炎可以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可出现门脉高压症,可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导致出血,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还有部分肝炎甚至可进展至肝癌,影响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需要避免油腻,不吃高盐、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烧烤腌制食物等。
少吃高糖食物,如白砂糖、糖果、甜饮料、糕点、浓缩果汁、果酱、蜂蜜等。
多吃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
戒烟戒酒。
严禁摄入霉变食物、不合格饮水等。
生活管理
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药物代谢大多需要经过肝脏,因此切勿自行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改变用药剂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疲惫。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时间不要过长,不感到疲劳即可。
出现皮肤瘙痒时,不要用力搔抓皮肤,防止出血和感染。
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共用剃须刀、指甲钳等物品,避免接触其血液。
心理支持
保持乐观情绪和积极的精神状态,避免不良情绪。
树立信心、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病情监测
慢性肝炎可无任何症状,需要进行血液等检测以判定病情进展情况。
如果出现乏力、易疲劳、腹胀、皮肤变黄、右上腹不适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各种慢性肝炎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尤其乙肝病毒感染者,需积极启动抗病毒治疗。
并发肝硬化者应注意有无呕血、黑便等症状。
家属应注意患者有无性格改变、智力下降甚至意识不清等表现。

随诊复查
慢性肝炎无论有无自觉不适症状,都要定期复诊。如果有不适症状,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
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甲肝疫苗、戊肝疫苗等。
不与他人共用指甲刀、水杯、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
如果要接受打耳钉孔、文身、注射等可能会损伤皮肤、黏膜的操作,应当去正规场所,规范的消毒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戒酒。
慎用药物和保健品。
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如注意个人卫生等。
有家族史者,建议定期体检。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参考文献

[1]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李兰娟,王宇明. 感染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上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