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1月30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不能吸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粪便酸臭,伴腹胀、排气增多,严重者伴呕吐、脱水
乳糖酶缺陷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
主要采取调整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药物治疗等治疗措施

定义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是婴儿因乳糖酶缺乏,不能消化和代谢乳糖导致非感染性腹泻,该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2,8]
婴儿饮食(母乳或牛乳)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乳糖,小肠刷状缘乳糖酶缺乏导致摄入体内的乳糖在小肠无法被消化和分解,进入结肠被结肠内的细菌酵解成短链脂肪酸和氢气等物质,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

发病情况
本病发生概率很低,非常罕见,1959年Holzel等首次报道,世界报道仅几十例[1]

病因
致病原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是由于乳糖酶缺乏,不能消化和代谢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导致非感染性腹泻[4]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LCT定位于2q21.3,已发现有20余种不同类型的突变[7,10]

发病机制
婴儿饮食以母乳或牛乳为主,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乳糖酶是人体消化乳糖所必需的酶,小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刷状缘是分泌乳糖酶的地方。
如乳糖酶缺陷,可使乳品中的乳糖不能降解,未被小肠吸收的乳糖进入结肠,从而被结肠内的菌群酵解成乳酸等短链脂肪酸,并在肠道生成大量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引起腹胀,刺激肠壁引起水样便腹泻,大便含有糖分并呈酸性。

症状
主要症状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胀、腹痛、排气增多。
腹泻
婴儿出生时正常,在开始母乳或牛乳喂养后不久,通常在出生2~3天出现严重的腹泻,大便呈水样。
腹胀
婴儿乳糖不能降解,被肠道菌群酵解成乳酸等有机酸,并在肠道生成大量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引起腹胀。
腹痛
腹部气体积聚可引发腹痛,婴儿多表现为烦躁不安、躁动等。
排气增多
儿童乳糖被肠道菌群酵解生成大量气体被排出体外。

并发症
呕吐
摄入的乳糖无法被小肠吸收并刺激肠壁引发呕吐。
脱水
婴儿因腹泻导致血液中水分会进入肠道直接排出体外导致脱水。
轻度脱水时婴儿稍有精神不振、轻微口渴,尿少、皮肤弹性正常;中度则精神不振或躁动不安、口渴、尿少、口唇干,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发展至重度脱水则反应差,躁动、昏睡、昏迷或抽搐,四肢肢端凉,皮肤弹性极差,尿极少或无尿。
代谢性酸中毒
主要表现为呼吸加快加深、出气凉,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恶心,严重时可伴随心律失常。
营养不良及生长障碍
儿童因腹泻导致大量的能量丢失,并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体重明显下降,长此以往会造成营养不良及生长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如果婴儿出现母乳喂养后水样腹泻、腹痛、腹胀,体重不增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果婴儿出现严重腹泻、躁动或昏睡、尿少或无尿、眼窝及前囟凹陷等紧急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长应记录婴儿腹泻的频率、持续时间、大便性状,尿量及精神状况等,以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是否有水样腹泻、腹胀、哭闹、排气增多等症状?
症状一般什么时候出现?每天累计出现多久?
症状有没有减轻或者加重?什么时间或者情况下会减轻或加重?
病史清单
孩子出现症状前有没有进食母乳、牛奶等乳制品?
孩子有无其他亲属出现类似症状?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常规、尿常规
影像学检查:腹部CT、肠道X线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
肠道菌群药:双歧杆菌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婴儿发病前可有进食母乳、牛奶等乳制品。
婴儿家族中有亲属在进食母乳、牛奶等乳制品后出现相同症状。
临床表现
症状
婴儿有水样腹泻、腹胀、排气增多、腹部不适、呕吐等症状中的2项或以上[1-2]
可伴有消瘦、精神倦怠、营养不良、大便有泡沫及酸臭味等。
体征
肠鸣音亢进:肠鸣音指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而产生断续的咕噜声。听诊可发现肠鸣音达每分钟10次以上,且响亮、高亢,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音,称为肠鸣音亢进。
查体可见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凹陷,体重不增、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和腹部膨隆、精神状态差。
实验室检查
尿乳糖测定
非特异性,当乳糖水平超过1%,提示肠道广泛受累。
粪便检查
粪便pH<5.5 且还原糖为阳性,一般≥5g/L,是该病的典型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经典乳糖耐量试验
用于诊断肠道乳糖酶缺乏,表现为血糖曲线低平,血糖升高最大值<1.1mmol/L,但不能排除后天获得性乳糖酶缺乏。
口服乳糖替代品试验
口服人工合成的4-半乳糖-木糖,该化合物进入肠道后很快被乳糖酶分解产生D-木糖,D-木糖经肾脏代谢,检测尿液D-木糖的含量,间接计算乳糖酶的活性。
可避免摄入乳糖给检测者带来的乳糖不耐受。
负荷试验
用葡萄糖-半乳糖和蔗糖负荷试验后,其血糖水平上升正常。
此外乳糖负荷试验后一段时间(2~12小时),产生水样腹泻,粪便显酸性,pH低下,乳酸增加。乳糖负荷试验异常、葡萄糖-半乳糖负荷试验正常是该病的诊断依据。
LCT基因突变检测
致病基因染色体定位于2q21.3,有20余种不同类型的突变,若发现存在该基因的突变可作为诊断依据。
小肠黏膜活检双糖酶活力
本方法是金标准,最直接也最可靠,但是创伤性检查,可行性差,不宜在婴儿中进行[1-3,6]
氢呼气试验
任何一次呼气氢值≥20ppm即为阳性。摄入乳糖后,呼气氢升高或呼气14CO2降低是该病的诊断依据。
适合6岁以上的儿童[9]

鉴别诊断
双糖酶缺乏症
相似点: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罕见。
不同点:双糖酶缺乏症小肠黏膜活检组织学均正常,而相应双糖酶活性降低。
家族性乳糖不耐受症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家族性乳糖不耐受症有乳糖尿、氨基酸尿可资鉴别。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症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泻等症状。
不同点:临床较常见,凡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刷状缘受损者均可继发双糖酶缺乏。有些新生儿和早产儿由于肠黏膜发育不够成熟或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大便次数多,待活性正常后大便次数即减少。
半乳糖血症
相似点: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疾病,均可出现呕吐、腹泻、体重不增加、腹胀、低血糖等症状。
不同点:血半乳糖浓度测定、半乳糖代谢相关酶测定可资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以缓解因乳糖酶缺乏引起的多种症状、预防相关并发症为主要目的[1,4]
治疗原则: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的治疗策略包括调整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药物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5]
调整饮食
可用不含乳糖的奶粉、豆奶粉、代乳粉或豆浆喂养婴儿。乳糖可促进钙、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故无乳糖饮食者应补充以上元素。
满3个月以后的婴儿可提早加谷类或麦类食品。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会持续婴儿一生,需终身避免含乳糖食物[4]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口服补液(ORS)可预防和纠正轻中度脱水。严重脱水给予静脉补液。
纠正离子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药物治疗
在采用药物治疗时,医生会针对不同年龄儿童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准确的剂量,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给儿童用药。
肠黏膜保护剂
肠黏膜保护剂可以对消化道黏膜产生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防止肠黏膜屏障功能被破坏。
常用制剂为蒙脱石散。
需注意过量服用易引起便秘。如需服用其它药物,建议与本品间隔一段时间。
肠道微生态疗法
肠道微生态疗法可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抵御病原菌侵袭,控制腹泻。
常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制剂。
服用时,水温不能超过40 ℃,接近人体体温最佳,避免高温使制剂失活,导致药效降低或丧失。

基因治疗
基因工程技术将性状优良的乳糖酶基因导入肠道菌中制成活菌制剂,在肠道定植,不断地分泌乳糖酶,有助于消化肠道中乳糖[3]

预后
治愈情况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不能自愈,禁食乳糖后症状多可减轻或消失,再次摄入乳糖可再次出现或加重。

危害性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可导致腹泻、腹胀、排气增多、腹部不适、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儿童消瘦、脱水、酸中毒。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伴随疾病,如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等,严重时可影响儿童未来的学习、生活。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婴儿需喂以无乳糖牛奶,并根据生长发育阶段调整饮食。
对于3月龄以上的儿童提早加以谷类或麦类食品作为辅食并加强观察。
生活管理
家长应学习科学喂养方法,如喂何种乳品、冲调浓度、喂哺次数及每次量等,并注意饮食卫生。
家长应了解污染尿布及衣物的处理、出入量的监测和大便性状的观察记录。
婴儿需预防腹泻引起的皮炎,勤换柔软尿布,保持皮肤完整性。

病情监测
日常生活中应记录症状出现的频率、时长,以及禁食乳糖后的情况。
如果出现症状加重,禁食乳糖后不缓解,应当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应随诊复查,评估近期和远期疗效。
近期疗效在治疗结束时进行评价,远期疗效至少在治疗结束1年进行评价。
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监护人对儿童症状、用药情况、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价,复诊时供医生参考,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远期疗效应检查生长相关指标,确定有无生长障碍或营养不良等情况。

预防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但通过以下措施可预防疾病的发作。
进行饮食控制,即禁食乳糖,以避免症状反复发作。
在进食乳制品前查看其配料表,在确认其不含乳糖后方可进食。

参考文献

[1]
潘国宗.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消化病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2]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陶东亚. 儿童乳糖不耐受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现代医药卫生,2018,34(6):879-882.

[4]
郭红仙,李红梅.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的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8,45(03):239-242+247.

[5]
崔焱,仰曙芬. 儿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
Staudacher H. Probiotics for lactose intolerance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r J Community Nurs. 2015,Suppl Nutrition:S12,S14.

[7]
Diekmann L,Pfeiffer K, Naim HY. Congenital lactose intolerandce is triggered by severe mutations on both alleles of the lactase gene. BMC Gastroenterol, 2015, 15: 36-41.

[8]
吴煜. 儿童乳糖酶缺乏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 临床医学开究与实践,2016,1(15):47.

[9]
Misselwitz B, Pohl D, Frühauf H, et al. Lactose malabsorption and intoleranc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3, 1(3):151-159.

[10]
杨远, 蔡成.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 48(7) : 440-444.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